沉降观测技术设计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珠海市水务建设管理中心投资兴建, 长江勘测规划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江苏科兴建设监理公司进行监理的堤防工程, 木乃南堤段位于大门水道入海口浅海区, 属于鸡啼门水道左岸堤防, 位于鸡啼门水道口左侧小木乃~三灶岛之间, 为海上新建堤防。
木乃南堤段起于红旗镇小木乃, 向南延伸到三牙石后向东与青洲连线, 跨过大门口水道后止于三灶岛横石基房间石, 为海上新建堤。
新建堤防长度为;新建水闸2座, 包括大门口闸(水闸和通航孔)和矿山电厂闸。
本工程所采用的平面坐标采用独立挂靠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上, 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
本工程所需的平面及竖向测量控制点及水准点由设计院布控在现场的原海堤上, 基本达到通视的效果。
二、编制依据1.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北京市标准DBJ 01-21-95)。
2.工程测量规范(GB50206-93)。
3.长江勘测规划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施工测量坐标及标高数据。
4.长江勘测规划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控制点测量坐标及引入水准基点标高数据。
5.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
6.《施工图纸》。
7、混凝土大坝安全检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
三、沉降观测(一)海堤防护工程从施工开始到竣工, 以及建成运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二)木乃南堤段海堤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 周期性的观测海堤上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三)测量准备1.人员准备。
根据本工程实际现场情况, 挑选有丰富测量经验的测量员、执尺员, 配置打桩人员, 建立职业及专职的测量组, 测量组成员如下:(1)、技术负责人: 黎文波—负责全面技术工作, 对测量工作进行复合和指导调配。
(2)、测量员: 陈根煜—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 对测量资料记录整理, 形成文字文件。
计算测量数据居整理好测量成果。
(3)、执尺员: 刘梅斌—负责测量时棱镜、水准尺的摆放、调正, 并根据测量的指示, 定好桩位的位置, 并做好桩位标志。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沉降观测方案是为了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沉降情况,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也为工程后续修缮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沉降观测目的本沉降观测方案的目的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监测土壤沉降,掌握沉降的趋势和速率,为工程后续的设计、修缮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
三、沉降观测范围本次沉降观测的范围为工程建设的周围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和水系等。
具体观测点的位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沉降观测内容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建设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规模和建筑结构等因素,选择一定数量的观测点。
2. 观测设备的布置:在每一个观测点选取一个合适的地点,安装沉降仪,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内容的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观测,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时间、沉降量、温度、湿度等。
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观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提供后续工作的参考。
五、沉降观测设备和工具1. 沉降仪:用于测量土壤的沉降量和变形情况。
2. 数据记录器:用于记录沉降仪测得的相关数据。
3. 温湿度计:用于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4. 其他相关工具:如电池、电缆、夹具等。
六、观测频率和时间1. 观测频率: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并进行数据记录,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工程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 观测的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在白天或夜间进行,但要保证每次观测的时间相同。
七、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1. 数据处理:从沉降仪和数据记录器中获得数据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
2. 报告撰写:根据观测数据撰写沉降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以上即为沉降观测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已有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已有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一、研究背景建筑物沉降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或施工完成后由于地基变形或松弛引起的下沉现象。
沉降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建筑物沉降观测必不可少。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种科学可行的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目标是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包括建筑物整体的沉降情况和各个局部区域的沉降情况,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为建筑物的维护、修复和加固提供支持。
三、观测方法1. 使用水平测量仪:选择合适的水平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或高精度位移传感器等,将其安装在建筑物的关键位置,进行连续的水平位移测量。
2. 使用竖向测量仪:选择合适的竖向测量仪器,如测斜仪或水准仪等,将其安装在建筑物的不同层面,进行连续的竖向位移测量。
3. 安装地基沉降监测设备:在建筑物的地基上布设一定数量的地基沉降监测设备,如沉降点、沉降管等,定期测量地基的沉降情况。
4. 建立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周围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观测点,将水平测量仪和竖向测量仪等设备统一安装在这些点上,定期进行观测,以获得更全面的建筑物沉降数据。
四、观测频率与时间1. 设定观测频率:根据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重要性等因素,确定观测频率,如每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观测。
2. 观测时间:观测时间应覆盖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对于新建的建筑物,观测应始于施工完成后;对于已存在的建筑物,观测应从启动阶段开始进行,并持续到使用寿命结束。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采集:对于连续的观测数据,采集频率应根据观测设备的规格和要求进行设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正和补偿,消除或减小误差,得到可靠的沉降数据。
3.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沉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结果应用1. 建筑物维护:根据观测结果,定期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及时修复和加固建筑物。
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一、工程背景和目的沉降观测是土地沉降现象的监测手段之一,通过对特定地点的沉降进行观测,可以监测土地沉降的情况,为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提出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沉降观测点布置方案1.选取观测点位置:观测点应选取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且能够代表该区域的沉降状况。
选取时应考虑地质条件、工程活动情况等因素,选择处于地层变化明显的地点,并避免选取近期施工活动频繁的区域。
2.确定观测深度:观测深度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质条件来确定,通常需要选择相对于地表深度较小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深度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土体的变形规律和沉降的特点。
3.确定观测点间距:观测点的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来确定,通常要求观测点间距均匀、分布合理。
观测点间距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土体的变形规律和沉降的特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布置监测设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设备的布置方式。
观测设备应选择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包括测量仪器、观测仪器、数据传输设备等。
同时还应充分保护和防护设备,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1.土地调查:根据工程要求,进行土地调查,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地貌特征等情况。
包括地表形态、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
2.确定观测点布置方案:根据前期的土地调查资料,结合工程要求,确定观测点布置方案。
包括观测点位置、观测深度、观测点间距等。
3.施工准备:根据观测点布置方案,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施工设备和材料、组织人员、编制工程施工计划等。
4.观测点开挖:按照观测点布置方案,在选定的位置进行观测点的开挖工作。
开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地层的完整性,避免破坏或扰动地层。
5.安装监测设备:在开挖好的观测点中,进行监测设备的安装工作。
包括测量仪器、观测仪器、数据传输设备等的安装。
安装过程中要注意设备的稳固性和防护措施。
6.数据采集和处理:安装完设备后,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某桥沉降观测方案

某桥沉降观测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激发了我对这座桥梁的无限想象。
这座桥梁,跨越了城市的繁华与宁静,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而我,将用我的经验和智慧,为它量身打造一份沉降观测方案。
一、项目背景这座桥梁的建设,是城市交通布局的重要一环,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桥梁在投入使用后能够稳定运行,防止因沉降导致的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对桥梁进行沉降观测。
这份方案,旨在为桥梁的沉降观测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步骤。
二、观测目标1.确定桥梁的沉降量,了解沉降速度和沉降趋势。
2.分析沉降原因,为桥梁的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
3.确保桥梁在沉降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观测方法1.水准测量法: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定期对桥梁的沉降点进行测量,记录沉降数据。
2.钢尺测量法:在桥梁两侧设立钢尺,定期测量钢尺的长度变化,以此计算沉降量。
3.三维激光扫描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桥梁进行整体扫描,获取桥梁的精确三维坐标,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扫描数据,分析桥梁的沉降情况。
4.遥感观测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桥梁进行定期观测,获取桥梁的形变信息。
四、观测步骤1.前期准备:成立沉降观测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采购相关设备,确保设备精度;制定观测计划。
2.布设沉降点:在桥梁的关键部位布设沉降点,确保沉降点的数量和位置满足观测需求。
3.开展观测:按照观测计划,定期对沉降点进行测量,记录沉降数据。
4.数据分析:将观测数据整理、分析,绘制沉降曲线图,预测沉降趋势。
5.结果反馈: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桥梁管理部门,为桥梁的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
五、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为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频率。
六、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观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数据失真。
2.观测人员要严格遵守观测规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桥梁的沉降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
沉降观测方案设计

沉降观测方案设计一、引言沉降是指土地或地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垂直下沉的现象。
在工程施工或地质勘探过程中,对于土地沉降情况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的方案设计,包括观测方法、观测点的选取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
二、观测方法沉降观测的方法多样,常用的观测方法包括GPS观测法、水准观测法和铁丝测量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工程场合和要求。
在选择观测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工程性质:不同类型的工程对沉降的要求不一样,如建筑工程对沉降的容许值要求较低,而大型水利工程对沉降的容许值要求较高。
2.观测点的数量和分布:根据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确定观测点的数量和分布,以保证对沉降情况的全面监测。
3.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于观测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如在地质活跃区域,应选择灵敏度高的观测方法。
根据以上因素,可以综合考虑采用GPS观测法和水准观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沉降观测。
GPS观测法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沉降数据,水准观测法则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参考基准。
三、观测点选取观测点的选取是沉降观测中的关键步骤。
选取观测点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工程布置:根据工程的建设和施工情况,合理选择观测点,包括工程的主要结构部分和潜在沉降发生区域。
2.地质条件:在地质活跃区域,应选取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区域作为观测点,以减小地质因素对沉降观测的影响。
3.观测密度:根据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确定观测点的密度,以保证全面监测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间距一般应按照工程规模和沉降问题的重要性来确定。
在选取观测点时,还需要注意观测点的稳定性和易于操作性。
可以采用固定锚点的方式固定观测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四、观测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是沉降观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处理数据时,需要根据选取的观测方法进行相应的处理。
1.GPS观测数据处理:GPS观测数据一般通过差分处理得到相对准确的位置信息。
在进行差分处理时,需要考虑系统误差和观测噪声,以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和稳定性。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建立房屋沉降点设置监理审批制,在确立设置点方案和沉降方案观测时报监理确定,按现场进行沉降点观测时由监理共同工作。
(一)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房屋四角转角处以及中间每隔10〜20m的轴线上。
水准点:不少于2个,设置在建筑物30〜80m稳定、可靠的上层内;或沉降己稳定的建筑物上,严格国家标准执行。
(二)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埋设应符合和设计规定要求,所有沉降观测点埋设完后,及时将观测点保护起来,以免在施工中将观测点损坏而影响观测的准确性。
(三)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
要求作业。
观测仪器采用S3精密水准仪,配合因瓦尺作业。
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工作。
2.观测要求:第一次沉降在观测点安设稳定后及时进行,在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做二层楼观测一次,主体结构验收以后,砌内外填充墙时,每三层做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4次,第二年测二次,
第三年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银川市阅海万家三期G3地块工程沉降观测技术设计方案
宁夏经纬数码测绘有限公司
2014年5月
宁夏银川市阅海万家三期G3地块工程
沉降观测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阅海万家三期G3地块1#~19#住宅楼
2、工程地点:银川市金凤区,规划七号路南侧,正源北街东侧,
四号路西侧。
3、建设管理方:宁夏银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4、工程规模:该项目拟建19幢住宅楼,层数为18层~28层,
住宅建筑面积约为246541.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剪力墙结构。
二、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三、目的和意义:
高层建筑物属于高耸建筑物, 轻微的地基不均匀沉降, 将使高层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水平偏差, 在重载作用下, 产生较大偏心弯矩, 从而使原先在水平方向未能保持平整度的高层建筑物更加倾斜, 给高层建筑物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施高层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可以及时评估高层建筑物基础是否稳定,分析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原因,及时提出处理应对方法,确保高层建筑物安全施工。
根据规范要求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以便能够确切地反映建
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在静荷载或动荷载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沉降程度或沉降趋势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四、人员组织及仪器配备
1、人员组织
为保证监测工程的顺利进行,选派监测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精湛测量人员,组成监测小组。
人员组织构成表
2、仪器设备的要求及配备
2.1、监测设备应具有高精度;
2.2、监测设备应具有稳定性;
2.3、设备应具有自动采集功能,已确定相应的测量精度和提高工作效率,以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人为误差。
主要仪器设备配备表
五、观测标志布设
1、工作基点布点原则
1.1、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为基本起算点,每项工程应不少于三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对基准点每半年检测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可靠性。
基准点应尽量靠近观测点位置,但须在基础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即距高层建筑物基础边线至少应大于80m。
1.2、基准点的埋设,需在建筑物基底压力传播范围之外,预先合理埋设半永久性基准点,编号分别为J001、J002、J003三个沉降基准点,埋设深度应在冻土层以下。
1.3、基准点在使用前,用精密水准仪从国家或城市水准点与三个基准点进行联测,采用闭合或符合水准线路进行联测。
在距离国家或城市水准点较远的情况下,可采用独立高程进行联测。
经平差计算后的三个基准点高程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1.4、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精度要求
注:N为测站数
图1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
六、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点位宜选在建筑物外侧剪力墙或柱子外侧,便于进行观测处。
在每幢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上布置6~8个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布设在+500处,应与基础施工同步布置,施工单位可将观测标志现浇埋设,若基础施工已完成,则采用冲击钻钻孔埋设。
(注:沉降观测点材料选用D18或D20螺纹钢制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沉降观测点因布设在+500且靠近窗口的位置,以便于现场勘测人员司尺。
)地库基础未完成前(现场不能满足观测条件),则在基础±0.00下合适位置布设观测点,布设观测点标志,先行进行沉降观测。
满足±0.00+500观测点观测条件时,应对±0.00+500观测点进行观测。
图2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七、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
高层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采用Ⅱ等水准测量,附和路线观测,使用精密水准仪(优先采用精密水准仪DSZ05或DS05,具有测微装置的,最低使用DS1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铟钢标尺)。
按光学测微法观测。
闭合差小于±015N mm (N 为附和路线测站总数) , 对每台高层建筑物均进行单独的沉降观测。
八、沉降观测频率
1、建筑物施工至+/-500时布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稳定后进行第一次观测,作为主体建筑物沉降观测起始零位置。
2、建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每月观测一次。
3、建筑物结构封顶观测一次;停、开工各观测1次,当发现观测结果异常时需增加观测次数。
4、建筑物结构封顶至竣工验收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应增加观测次数外,正常情况下每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直至稳定为止。
5、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6、建筑物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mm/d~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九、数据处理与成果提交
沉降观测完成后,进行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提交基准点测量记录,监测点原始测量记录,监测点沉降量,绘制时间~沉降关系曲线,编制观测分析报告。
楼体沉降观测周期为每2月提供观测报告一次,结构封顶提供观测报告一次,结构封顶至竣工每3月提供观测报告一次,竣工验收后提供最终沉降观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