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新教材)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湘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1《能加快溶解吗》教案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2《能溶解多少》教案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2.1《水的蒸发》教案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2.2《水蒸气的凝结》教案预设1生回答不上。

师提示:同学们想一想,这杯盖上有水,那就需要……生:遇到物体师:遇到什么样的物体呢?冬天坐大巴车时,在其玻璃上往往会形成许多小水珠,而夏天却没有。

那你认为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变成小水珠?生:遇到冷的物体(板书:遇冷?)预设2生:遇冷。

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

(板书:遇冷?)2、设计对比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时会变成水。

是不是这样呢?需要我们做实验来验证。

通过刚才我们的交流,知道热水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是遇到冷的物体变成水,还是热的物体变成水呢?这需要我们做什么实验?生:对比实验。

师:在这个对比实验中,不同条件是什么?生:一个物体冷,一个物体热。

师:看,老师准备了这些实验材料:两个同样大的培养皿、热水、冰水(出示实物),该怎样做?生:一个培养皿上面装热水,一个装冰水。

师:说的很对,那实验中还需要大量的水蒸气,这得怎么办?生:用热水。

师:是的,看,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准备怎样做实验?学生小组讨论,师巡视。

生:第一步,在两个烧杯中注入等量的温水;第二步,将装入热水的培养皿和装有冷水的培养皿同时盖在烧杯上。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你们实验中只有培养皿内的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实验设计的非常好。

为了方便区分,我们把装有热水的培养皿编号为“1号”、装有冷水的培养皿编号为“2号”。

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生:注意安全,不要碰培养皿。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点提示,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出示ppt温馨提示)生:1、实验中,注意玻璃器皿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植物特征。

(2)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植物种植和养护。

(3)了解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植物第1课时:认识常见的植物1.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学会用词汇描述植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1)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学习植物的分类知识,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第2课时:探索植物的生长1.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植物种植和养护。

2. 教学内容:(1)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需求。

(2)学习植物种植和养护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 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倡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课后作业、植物种植养护作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植物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种植工具、观察记录表等实践资源。

3. 教学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文献资源。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动物第3课时:认识常见的动物1.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学会用词汇描述动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1)观察周围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学习动物的分类知识,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94796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94796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の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の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の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の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の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の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の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の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の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の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の冷热の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の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の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の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の判断物体の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の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の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の单位。

3.摄氏温度の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の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の基本方法,掌握操作の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の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の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の各种各样の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の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の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の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の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の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の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体1. 学习不同物体的特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探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第二章:我们的地球1. 学习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探究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和季节变化。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1. 学习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2. 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

第四章:动物的世界1. 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哺乳动物和鸟类。

2. 探究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关系。

第五章:人体的奥秘1. 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和器官。

2. 探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生活方式。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 教学课件和教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六、教学计划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节:物体的特征第2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第二章:我们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基本特征第2节: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第三章:植物的生长第1节: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第2节: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第四章:动物的世界第1节:哺乳动物和鸟类第2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关系第五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基本结构第2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生活方式七、教学计划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1节:观察物质的性质第2节: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第七章:简单的机械第1节:力的作用第2节:杠杆和滑轮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认识天气第2节: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第九章:生物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第2节:生物的适应与环境第十章:健康与生活第1节:健康饮食第2节:生活中的安全与卫生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湘科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湘科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湘科版)一、教材解读与总体设计1. 教材解读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内容涵盖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科学知识,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教材。

2.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科学实验、生活经验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单元教学设计1. 单元一:水的分解和组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水的形态变化和组成,掌握水分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展示水的不同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让学生讨论水的形态变化和能量。

(2)实验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水的分解实验,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产生过程。

(3)展示与总结: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通过展示和总结,理解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4)拓展延伸:老师通过展示太阳、海洋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重要性。

2. 单元二:物体的重力(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物体重力的概念,掌握物体重力与质量、高度、速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重量,让学生讨论重力与重量的关系。

(2)实验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高度下物体自由下落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总结归纳:学生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总结物体重力与质量、高度、速度的关系。

(4)拓展延伸:老师通过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吸引物体的原理。

3. 单元三:光的传播与反射(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掌握折射、反射和透明物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光的性质和规律。

(2)实验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玻璃棒的折射和光线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3)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の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の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の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の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の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の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の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の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の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の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の冷热の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の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の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の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の判断物体の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の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の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の单位。

3.摄氏温度の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の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の基本方法,掌握操作の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の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の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の各种各样の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の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の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の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の兴趣。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单元一: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2.能够使用天气图标描述天气。

3.了解影响天气的因素。

教学内容1.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气象预报、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

–各种天气现象:晴、阴、雨、雪、霜、露、雾等。

2.能够使用天气图标描述天气:–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图标。

3.了解影响天气的因素:–影响天气的内部因素:湿度变化、气压变化等。

–影响天气的外部因素:太阳、地球自转等。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天气变化的规律。

2.天气图标的认识和使用。

3.影响天气的因素。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和回忆天气现象,引出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

2.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讲解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概念。

3.了解各种天气现象及其图标–讲解各种常见天气现象以及相应的天气图标。

–让学生掌握这些图标的含义并能够应用于天气描述。

4.了解影响天气的内部因素–讲解湿度变化和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内部因素对天气变化的作用。

5.了解影响天气的外部因素–讲解太阳、地球自转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外部因素对天气变化的作用。

6.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本节课要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元二:水的消失与出现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换。

2.手工制作简单水循环模型。

3.认识水的重要性及怎样正确使用水。

教学内容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换:–液态、固态、气态的认识。

–蒸发、凝华、沉淀、溶解等基本操作的掌握。

2.手工制作简单水循环模型:–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水循环模型。

3.认识水的重要性及怎样正确使用水:–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怎样使用水。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动手制作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液态、固态、气态及其转换。

2.水的循环过程。

3.水的重要性及节约使用。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饮水思源、水资源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活动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实验的设计:(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三.小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二.活动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热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物体怎样传热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测量变化的水温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1.多姿多彩的天气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2.测量气温第一课时科学探究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测气温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

(完整的一天)5.布置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