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4.10《短新闻两篇》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标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 意图?
参考答案:①新颖而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对法西 斯罪恶行径的痛恨和反讽;③表达了作者不愿看到历史重演的美好 愿望。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有没有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新的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相关常识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写的向社 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是 指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构成消息的要素一般概括为“5个W加1个 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 (Why)以及结果如何(How)。结构情势是以“倒金字塔式”为主,即把 重要的、急于向读者告知的内容放在前面的导语和主体部分中。
标题
别 了,“不 列颠尼 亚”
奥斯维 辛没有 什么新 闻
特点和作用
毛泽东在 1949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 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 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管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 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管治的结束。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 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意味深长,该怎样理解其 内涵?
参考答案: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管 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 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 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照。
高中语文同步系列课件:4.10《短新闻两篇》【2】4张(人教新课标必修1)

11月18日, 中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在北京钓 鱼台国宾馆会见 正在中国进行国 事访问的美国总 统奥巴马。
新华社记者 刘 建生 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暴雪致湖北逾百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过亿元
中新社武汉十一月十七 日电 (记者 艾启平)受 冷空气南下影响,十一 月十五日以来,湖北省 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低温 雨雪冰冻灾害。目前, 灾害已造成湖北省二十 一个县(市、区)一百一 十六点八二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点四 四七亿元人民币。
3、明确:
我们平时所见的新闻大部分是相对客观 的报道;本文记者罗森塔尔则突破了“客观报 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 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 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本文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

《短新闻两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基本特征: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5、根本特点:让事实说话6、消息的结构1)标题:a.引题(形势、气氛、背景)b.正标(高度概括内容)c.副标题(重要事实结果提要)2)导语: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3)主体(时序式、空间式、逻辑式等结构)4)结语(可有可无,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5)背景(相关事件背景,无固定位置)三、思考:1.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标题新颖,含义有二:一是现实场景,查尔斯王子等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的夜幕中;象征意义,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2.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的具体内容。
明确:导语(1节):末代港督离港,英国统治终结。
高中语文同步说课稿:4.10《短新闻两篇》(人教新课标必修1).doc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说课稿:4.10《短新闻两篇》(人教新课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展示第1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1、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1的第一册第四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
这一单元收录了新闻特写两篇,报告文学、通讯各一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特写,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第二篇。
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经典之作,它获得了1958年的普利策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课件展示第2张)2、说教学目标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既应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品读文章,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细心领悟,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罗森塔尔是如何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把握文中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对新闻特写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在课堂上,鉴赏应该尽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
因此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短新闻两篇]短新闻
![[短新闻两篇]短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c229fcb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3.png)
[短新闻两篇]短新闻(1) [短新闻]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2) [短新闻]关于写寒假见闻作文早晨,我刚睡醒,伸了个懒腰,朝窗外望了望。
只见朵朵洁白的小雪花从天空中无声无息地飘落,星星点点的掉在地上。
这场大家期待已久的雪,终于肯下了。
我对着雪花说:你可要下的时间长点。
雪越下越大,雪花密集起来,像鹅毛,像柳絮,铺天盖地。
这茫茫雪景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把我带到了它的世界里。
来到楼下,雪花在风的吹动下,像淘气的小姑娘,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跳到树上,一会儿又偷偷的追赶着我,钻到我的脖子里,冰凉凉的。
我突然想接一片大一点的雪花给妈妈看。
于是我从羽绒服中伸出手,仰起头到处找最大的雪花,我轻轻的接住那晶莹如玉的雪花,可是雪花在我的手中不见了,只剩下一颗颗透明的小水珠。
凉意顿时传遍全身。
我站在雪中,扫视着那皑皑白雪,只见那杨树银装素裹。
我不知在这雪中站了多久,更不知道冷。
地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如果我把脚踩上去,绵绵松软的雪就会发出“扑嗤”、“扑嗤”的呻吟声。
我真想自己是一位画家多好啊,把这迷人的雪景画入画本中,画入我深深的记忆里。
我喜欢雪,虽然他没有绚丽的色彩,但它的洁白、素雅别有一种魅力,如果人类也像雪一样纯真,那么社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复杂,生活就不会像这样繁重,人类就会充满更多的欢乐。
这场雪也给我的寒假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我爱你——洁白洁白的雪!正月初三,和爸爸到姑姑家出门,可到姑姑家没人,拨通了电话,姑姑说他们正在苹果窖里装苹果。
苹果窖是我们老家储存苹果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有,是靠着崖跟自家打的,窖大约长10米,宽大约4米,高5米左右,温度在5度以下,一个窖能存苹果10万斤左右(在城里一般都叫苹果冷库)。
每年农历九月,农民将苹果运到地窖,然后把苹果按大小和色质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级,装成整袋子,每袋50斤,存到窖里,苹果摘下来以后要在地窖里存5个月,这样苹果才能起保鲜作用,还不容易坏。
吃起来又脆又甜,等到来年苹果价格合适,才将苹果卖掉,这是老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家都把苹果窖看的“很嫌”。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4.10《短新闻两篇》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10课短新闻两篇一、整体把握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点读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点读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点拨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有何作用呢?点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4.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结构内容

结构内容(一)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
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
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1.时序结构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
时间:4∶30分,降旗。
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
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0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知识积累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三)分析鉴赏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10课短新闻两篇一、整体把握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点读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点读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点拨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有何作用呢?点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点拨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点拨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完全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中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它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一、中心主旨《别了,“不列颠尼亚”》本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戕害波兰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二、写作特色《别了,“不列颠尼亚”》1.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真实地向读者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况,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
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内涵。
2.结构层层递进。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英方的活动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
如报道的第4、5自然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以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
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
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主题。
2.对照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另外本文还首尾照应,结尾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与开篇相照应。
三、结构图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下午4时30分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晚6时15分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45分钟,9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漂扬濛濛细雨撤离降旗仪式B.掩映世人瞩目汽艇阳光明媚C.刍菊草地碧绿详细不由自主D.追逐表情茫然窒息绿树成茵答案 B解析A项“漂扬”应为“飘扬”;C项“刍菊”应为“雏菊”;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3)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竟然注视B.消逝竟然凝视C.消逝居然凝视D.消失居然注视答案 D解析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同“消失”,侧重时间上慢慢成为过去。
居然:表示出于意料。
竟然:同“竟”,表示出乎意料。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注视:注意地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1月8日表示,境外很多媒体有关中国禁止外国运动员携带《圣经》到奥运村的报道纯属谣言。
B.2008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日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四条措施,要求各地按照有保有压,统筹规划,确保城市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住房用地。
D.气象专家根据目前的气候资料预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这个冬季,本市平均气温将比往年同期偏暖至少1°C以上。
答案 A解析B项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放在“促进”前面,数量短语臵前;C项成分残缺,在“有保有压”后加上“的制度”;D项意思重复,可删掉“以上”。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D.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答案 C解析A项冒号改为破折号;B项“义勇军进行曲”的引号改为书名号;D项中间的句号改为破折号。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8题。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④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⑤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⑥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5.选文第①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因为调换后的词语顺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6.选文第②段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请分析: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答案“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这样写,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
7.选文第④段中“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一句交代了有关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5分) 答案第④段交代了历史背景。
文章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