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7.古诗三首 27.2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_7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7.古诗三首 27.2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_2

冀教2001课标版六下27课——《稚子弄冰》【教学目标】1.能朗读并背诵诗歌,积累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能用联系注释,抓关键词等方法,大体把握诗意,体会儿童的“稚”在天真快乐,感受诗人对稚子的欣赏与向往。
【重点难点】1.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诗人对稚子的欣赏。
【课前准备】1.一面锣;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3.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等12首。
【教学过程】(课前聊课余活动和游戏,预备铃响后读背描写四首儿童生活的古诗《村居》《夏日田园杂兴》《池上》《所见》)上课一、导入新课:1.看图画,猜古诗。
(《小儿垂钓》)出示诗句,图中垂钓的孩子在诗中说成:稚子。
稚子就是小孩子、儿童)。
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稚子弄冰》(板书)2.猜一猜《稚子弄冰》会写什么?二、学习新诗1、读诗句,连成诗随机逐句出示四句诗,学生试读,给出难解字注释,要求学生在大致理解诗句意思基础上,连句成诗。
(说说排列理由)敲成玉磬穿林响/稚子金盆脱晓冰/忽作玻璃碎地声/彩丝穿取当银铮①磬(qìnɡ):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②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wān)冰。
③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④铮: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法理解“铮”,学生观察铜锣,帮助理解金盆脱出的冰的形状。
用字理教学法,图文结合教学“磬”字,并形象小结:“磬”的声音是人拿着工具敲石块发出来的。
让学生快速记住字形,并默写)自由读诗,读流利、有节奏,读清爽。
2、说画面,解诗意。
再读诗句,说说如果你是导演,拍《稚子弄冰》视频时,会拍什么画面?(说诗歌大意,要求清楚连贯)(参考脚本)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3、看画面,谈感受如果你是观众,看到这样一个《稚子弄冰》的画面,有什么感想?你感受到这些孩子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浪漫,感受诗人对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7.古诗三首 27.2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_8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互助启发下,能够投入积极而深入的思索之中。
《稚子弄冰》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现了孩子奇思妙想、天真烂漫的天性。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烂漫。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感受孩子奇思录妙想、天真浪漫的心性。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课前准备】1. 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展示积累,激趣导入1.从上学到现在,同学们已经背了不少古诗了吧。
今天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诗词功底,看你们能不能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画,背出这首诗或者这首诗中的一两句都可以。
(出示图画,学生背诵)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古诗描写的都是什么人?(儿童)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写的关于儿童的诗,请同学们读题目。
出示题目:稚子弄冰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
)弄冰呢?(玩冰。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小孩子玩冰。
通过题目,我们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设计意图: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27.古诗三首27.2稚子弄冰》教学设计_1

27、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儿童生活”这一单元主题,选取了三首古诗。
《牧童》与《稚子弄冰》是对儿童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烂漫。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透过诗句,我们感受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安然,牧童心灵的自在轻松,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宁静的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自然安乐的生活的向往。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了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诗句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喜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湖上杂诗》中“不羡神仙羡少年”成为千古绝唱,作者借景抒情,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
这首诗编排在最后,更能突显童年的弥足珍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从《湖上杂诗》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
重难点分析:l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l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互助启发下,能够投入积极而深入的思索之中。
《牧童》、《稚子弄冰》两首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课前准备:1. 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7.古诗三首 27.2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_4

《古诗中的儿童生活》教学设计一、导入:1、看图片,猜诗句。
4张图片,4句古诗。
2、生汇报,集体订正3、四句古诗都是描写古代儿童美好生活的诗,引出课题。
二、学习古诗1、学习第一首诗,《稚子弄冰》。
生读自学提示,任务明确,开始学习。
师引读,生接。
稚子金盆脱晓冰——穿成玉磬穿林响——2、圈画有趣的句子,谈体会,想画面3、这首诗写了古代小朋友他们在玩什么?那我们可以一遍读诗,一遍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诗人通过对儿童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小孩儿玩冰的画面,刻画了生动的儿童形象,圈画动词4、体会到怎样的儿童形象,生汇报5、理解儿童心情的变化6、那谁能读出这种开心到失望的心情?生读。
教师指导朗读。
7、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小朋友的聪明,读出他的顽皮。
8、回忆稚子弄冰的学习方法,先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然后通过抓住描写儿童动作的词来感悟诗中刻画的儿童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读古诗,面,抓动作,悟形象,那接下来的三首诗,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这种学习方法来自学。
先找一名同学来给大家读自读提示。
小组长带领小组同学开始学习。
三、自学1、这三首诗都写了古代小朋友都在玩什么游戏。
我们先看《舟过安仁》,这首诗中,写了朋友们在玩什么?《风鸢图诗》这首诗呢?那最后一首《赛上曲》写了小朋友在玩什么?2、学习万里的《舟过安仁》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你都找到了那些有趣的诗句?3、在这首诗中,你都圈画了哪些描写儿童动作的词,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呢?5、学习《风鸢图诗》,这是一首提画诗,谁想读给大家听?6、读的真好,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一句有趣?指导朗读。
7、学习《赛上曲》中去看看羌族小朋友骑射的乐趣。
圈画了哪些描写儿童动作的词呢?感悟到了什么样的儿童形象?6、刚刚我们学习论四首妙趣横生的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小诗,这几首诗都是通过抓住儿童动作的描写,来在现儿童活动的画面,从而刻画了生动的儿童形象7、那我们再来观察观察这四首诗,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抓动作,写活动,刻画形象)那这四首诗有哪些不同之处呢?8、创编小诗四、作业。
小学语文古诗三首之《稚子弄冰》说课稿

小学语文古诗三首之《稚子弄冰》说课稿《稚子弄冰》说课稿《稚子弄冰》是古代文学家郑谷创作的一首描写冬季儿童玩耍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郑谷通过儿童玩冰的场景,展现了冬天的快乐与儿童的天真无邪。
本文将分为三部分:课文背景与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课文背景与分析《稚子弄冰》是一首乐府民歌,属于骈文体。
诗中描绘了冬天冰天雪地中的儿童玩乐场景,展示了儿童纯真的天性以及他们对冰雪的兴致勃勃。
通过描写冰雪的质感与儿童的游戏动作,作者生动地刻画了寒冷季节中的欢乐场景。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稚子弄冰》这首古诗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读懂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感受冰雪的质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创意思维训练法: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2. 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带领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冬天玩耍的经历,引导学生对冬季玩乐的场景进行想象。
(2)呈现:播放冬季冰雪活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人物与场景,激发学生对冰雪活动的兴趣。
(3)朗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稚子弄冰》,学生跟读并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4)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例如:“诗中的‘炉烟’和‘孤舟’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中儿童的动作和表情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等。
(5)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例如:“诗中作者用‘悠悠问太古’表达了什么情感?”“你觉得诗中的儿童形象给你什么启示?”等。
(6)创作:鼓励学生以《稚子弄冰》为题材进行创作,可以写一首续写诗,或者写一篇散文来描写儿童玩冰的场景。
小学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27古诗三首《2稚子弄冰》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27古诗三首《2稚子弄冰》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
的互助启发下,能够投入积极而深入的思索之中。
《牧童》、《稚子弄冰》两首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3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
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稚子弄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深入学习本课生字词,准确掌握“蓬、稚、棱、尔、银、匙"的准确读音,并优雅地书写“稚、盆、拿、银、玻、璃、碎”等字,使字迹如诗如画。
2. 流畅自如、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将古诗《稚子弄冰》铭记于心,既能娴熟背诵,又能默写无误,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3. 深入感受儿童的天真活泼,细细品味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让这份纯真与喜悦在心中永存。
教学重点深情地朗读课文,全面把握其中的深邃意境;通过反复熟读,直至成诵,让你的语言储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深情厚意,感受童年的纯真无邪。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1. 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段充满幸福与无忧的时光,其中的点点滴滴,如天真烂漫的笑脸、活泼好动的身影,都如同珍珠般镶嵌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能否与大家分享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童年趣事?请用最简短的话语,勾勒出你童年的欢乐瞬间。
(学生自由抒发)2. 唤起深情。
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南宋大儒杨万里的诗歌世界,感受他笔下《稚子弄冰》的童趣与哲理。
请大家自主阅读这首诗,品味其中的韵味,提出问题,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3. 板书课题,明意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学生自己的童年趣事,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确保字音准确,诗句流畅。
2. 自主学习阶段,请同学们独立学习生词生字,老师将巡回指导。
特别注意:“稚"和“凝”的准确读音,以及“拿"、“脱”、“银"的书写方式。
小组内分享自学的收获与困惑。
3. 老师将点名几位同学朗读课文,期间将指导大家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如声母的轻读、韵母的长读,平声的缓慢与仄声的短促。
请大家多次朗读,力求准确传达诗意。
4. 鼓励同学们积极提问,读了这首诗,你们有哪些疑惑或发现?例如:“稚子”这个词的含义,或者“脱"、“拿”、“银"、“锤”、“任"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以及诗句的具体含义等。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7.古诗三首 27.2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_3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 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以示迎春和劝 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 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 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诗 句,初步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
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 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稚子弄冰
一个小孩子,早上 起来,从结有坚冰的
宋· 铜盆里剜冰,用彩丝
杨万里
穿起来当钲来敲。敲
稚子金盆脱晓冰,
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 穿越树林,突然冰落
彩丝穿取当银钲。 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
的碎裂声。
敲成玉磬穿林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忽作玻璃碎地声。
朗读古诗,思考:从诗中你听到 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 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 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 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 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据 说他写的诗有两万多首,是历史上写诗最 多的诗人之一,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千多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教材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而《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准确,感受作者描述活动场面之生动,童心未泯之情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罄”,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读诵为主,找出诗句中的关键动词“脱、穿、敲、碎”,展开想象,读一
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写一写,从而更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以“不羡神仙羡少年”设疑
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们的小学阶段即将画上句号,这也意味着你们将由少年步入——青年。
对于少年时代,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留恋,有趣,好玩。
是啊,人们对美好的少年时光总是充满着留恋,甚至于有诗人这么说:(PPT)不羡神仙羡少年
谁能猜猜诗人的心思?做神仙多好啊!为何诗人如此一说?——少年自在,充满乐趣,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过渡:是啊,少年究竟存在怎样的魅力?令人如此神往。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一起来重温一下美好的少年时光。
【设计意图】述说童年,回顾《湖上杂诗》中关键诗句,让学生带着疑问入课。
二、入课:《稚子弄冰》题解,紧扣“弄”字
我们先看古诗的题目,师板书课题——稚子弄冰生书空并读题
1、哪个词语告诉大家这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的诗?——稚子
2、关注课题中的“弄”字,回忆古诗中的“弄风”、“弄笛”等,感受童趣。
(1)学生议论“弄”,知其情趣
(2)以诗解诗,知“弄”的丰富
“弄冰”仅仅是一个动作吗?它或许包含着孩童在活动中的各种各样情趣和童趣。
看,(老师出示组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笛)
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弄蝶)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弄伞)
过渡:一个“弄”字,就让古诗的题目令人神往。
我们一起来看看全诗,到底“弄冰”是怎么一回事。
3、请结合注释,读一读古诗,说一说诗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联系已学诗句,初步理解说“弄”知“弄”的真意。
三、初读了解“弄”之过程
1、疏通诗韵,读出节奏
根据刚才同学们说的“稚子弄冰”的过程,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句的节奏。
2、感受物品,读出内容
结合诗意,感受“钲”和“罄”作为乐器之异同,以器乐之声扬诵读之声。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解,帮助学生了解诗中比较陌生的物品词语“钲”和“罄”,结合注释,理清古诗内容,并拟声感受乐器之悠扬,从而促进诵读之韵味。
四、再读感受“弄”之情境
1、师生共演,感受情境
教师诵读并旁白,紧扣“脱、穿、敲、碎”(相机板书)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感受“弄冰”之情境过程并演绎
2、小组内自读自演,展开想象,感受情境
3、小组展示,读、演,并说说是如何导、演的
4、学生点评
【设计意图】在此前熟读的前提下,以体验式的活动让孩子们演绎“弄冰”,感受其关键步骤“脱、穿、敲、碎”,关注细节,如动作,内心,思考如何巧妙地“脱”,认真地“穿”,“尽兴”地敲,“失望”的心“碎”,为后面的改编古诗及写童年趣事片段做铺垫。
五、联结童年趣事,书写美好回忆
1、回顾古诗“弄冰”之过程,体悟其“童真”
过渡:你们看,现场只留下这两个惊呆了的小屁孩。
来,这个惊呆了的孩子,你来读一读最后一句。
小伙伴读一读。
这里边可能还有谁看到了这一幕?诗人杨万里。
他会怎样读出这一句?
是啊,孩子们,北方初春的清晨,却仍然寒风瑟瑟、冰冷刺骨。
而这几个孩子,却在那玩冰。
为什么?——他们顽皮,贪玩,自娱自乐。
他们天真可爱!(相机板书“童真”)
虽然最后冰被敲碎了,玩不成了,可是,留下的却是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
他们用尽巧劲,把冰从金盆里轻轻脱落出来,用想尽办法小心翼翼地拿着工具给冰穿小孔,方便自己拎起来玩,不会冻着手。
他们更是尽情尽兴地敲,以至于最后猛地一敲,冰碎了。
这会儿,你会心生埋怨吗?——不会,因为太好玩了。
有一点儿。
好的,看来你们都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你们同样也和诗中的稚子一样,心怀——童真!
2、回忆童年趣味片段,书写美好回忆
即使几千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诗,也能很好地感受到孩童的这种天真与趣味。
老师也曾经有过呢,弄小猫小狗,弄小花小草。
你弄过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你想不想也来写一写自己少年时代的有趣的经历呢?试着以《稚子弄》为题写一写吧。
(1)回顾古诗描写活动的关键步骤,归纳写法
来,我们先回顾一下杨万里是怎么写的?抓住了玩的几个关键步骤——脱,穿,敲,最后是——碎。
那我们一会儿写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归纳一下如何玩的几个关键步骤。
(2)梯度练习,降低难度
如果一时想不起要写自己的哪些有趣的经历,你也可以把《稚子弄冰》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最有趣的“如何弄冰”的过程写出来。
开始吧。
(3)分享写作片段,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传统的古诗学习离不开几个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懂情境”,本环节根据该古诗描写“弄冰”过程的生动与巧妙,读写结合,在以上四个传统步骤中提升一层“读写自我”,在孩子们亲身体验后适时练笔,联结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练笔,这时,心是热乎的,手是灵动的,文字也是行云流水般的。
重温古诗情境之余,也运用实践到学生自身的童年趣事的写作,相得益彰。
六、熟读成诵,童真永存
结语:孩子们,把我们这些有趣的片段都珍藏起来吧!孩子们,日子不是度过了
就是属于你的。
只有懂得时时去回忆,去回味,那些经过了的日子才会成为我们的生命。
同学们,珍藏起你们即将走过的童年,珍视你们纯真无邪的那些过往,你们才能珍惜未来的所有时光。
所以诗人才会说不羡神仙——羡少年。
让我们一起再好好地重温、齐背《稚子弄冰》,感受这由古至今永恒不变的童真童趣吧!【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脱穿敲
碎
(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