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上的疏离与情感上的亲近--陶渊明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中以田园诗最为著名。
陶渊明田园诗充满了人格美,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谦逊和淡泊的人格美。
在他的诗作中,他常常以农民的身份自居,对自然和人生怀有敬畏之心。
他在《饮酒》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表现出了他对平等和谦逊的追求。
在他看来,农民是最朴实、最接地气的人群,他们对荣辱得失不图计功名,只是默默地耕种着土地,过着简单而富有意义的生活。
陶渊明的谦逊与淡泊使他的田园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平和和令人舒适。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他的自由与豁达的人格美。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他选择了隐居农村,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生命流转和世事变迁的理解。
他明白人生的起起落落,不再固执地追求外界的名利,而是选择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在田园间享受自由与豁达。
这种自由与豁达的人格美使他的田园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让读者在诗歌中得到一种解脱和开阔。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乱世,但他在田园中却能找到安宁和欢乐。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享受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陶渊明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蓬勃,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激励,给予了人们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谦逊与淡泊、自由与豁达、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
他通过田园诗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返朴归真、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传递出对人格美的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道德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园风光、生活场景为素材,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
他的田园诗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力,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着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爱和敬畏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然如水。
” 他认为自然是最值得崇敬的存在,人应该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世俗之累。
在他的田园诗中,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大自然,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追求理想的人格美。
他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追求理想的人生”,这在他的田园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归园田居》等经典作品,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田园诗传达出他对于官场腐败和暴政的不满,以及关于人心的思考。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摆脱心灵的羁绊,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充满了善良、友爱与人情味的人格美。
他在田园诗中总是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耕读、乐道与天地万物相结合。
诗中的人物不以外在的财富和权力为重,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而这种快乐和自由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之间的友爱。
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种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精神反映出作者的博爱和普渡之心,代表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向度和思想境界。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自然,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真理和良知的探究,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与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为特征,体现了他的客观性、独立性、反叛性和民族性。
他以写自然、写人、写境来表达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信仰。
其一,文雅自然:陶渊明的诗歌文雅自然,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他完全不受诗歌韵律的拘束,自由自在。
没有繁琐的修辞也没有夸张的比喻,文字流畅,气韵自然。
他的诗歌反映了一个诗人的自信和独立,这种独立不仅体现在诗意上,而且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
例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千里悠悠来迟迟,留得残阳伴我回。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流畅自然,字句简略,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其二,清新淡泊:陶渊明的诗歌以清新淡泊为特征。
他以抒发对山山水水和田园风光的感触为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想象和感人的情态。
例如,“白雪纷纷何所似,天上云中觅雪霰。
牧人抱茅遥相望,只有归鸟晓来翻。
”这首《饮酒》的诗歌,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和淡漠,深刻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情追求。
其三,意境深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多炼神之作。
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又能够发觉自然所具有隐秘性的深蕴,把自然景物生动画面化,化成深入人心的情感。
例如,“采薇南山下,南山阴里谷。
谷口石磬响,谷中有清流。
挹取此池水,坐观天地经。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了深刻、优美、清晰的意境。
其四,感情真挚:陶渊明的诗歌真挚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他的感情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例如,“涧户寒更漏灯孤,竹房无处坐空屋。
几年打破知心草,资教亭下野人独。
”这首《谢脁》的诗歌,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清贫和无奈,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几位朋友离别的感伤。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使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表现手法与记述方式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我形象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我形象作者:汪红艳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4期摘要: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卓越的文学成就及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所景仰。
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我国古代诗坛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陶渊明的一生是由三仕三隐组成的,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经常在诗文中映射自己的人生经历。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代表作的解读,分析陶渊明诗中的自我形象,并总结陶渊明作为一个田园诗人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自我形象东晋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他出生在一个衰败的家庭,生活在刘裕篡晋,典午大乱之后的时代。
那个时代门第观念深入人心,由于祖父做过官,因此陶渊明对自己的门第是颇为自豪的,这在他的《曾长沙公》和《命子》中可以看出来。
由于他在中年的时候遭遇了几次丧事,家庭负担很不轻,可以算是穷其一生了。
以辞掉彭泽令为界,陶渊明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辞彭泽令之前,他不断地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着痛苦的挣扎,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是心情仍然很不平静。
自钟嵘推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们都看重陶诗的隐逸的一面。
从颜真卿作诗表现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人们又开始看重渊明忠贞的一面。
陶渊明是隐士,却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是忠臣,却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或者张良那样的忠臣。
陶渊明的特色在于处处都是平易近人,胸襟尽管高超却不高调,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正如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所认为的理想人生“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陶渊明算是实现了这个理想。
一、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我形象(一)陶渊明田园诗概况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界开创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陶渊明的最大贡献就是使田园诗歌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而他是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主要诗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独步古今,这已经是无可动摇的事实,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甘苦,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崇尚自然: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粹,对自
然界的景物、生物具有独特的感悟和描写能力。
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抒发情感: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感表达,抒发他内心
的愉悦、忧愁、伤痛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感受,使读者能够共情并对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3.崇好数风:陶渊明的作品中多以读懂儿时故事、塑造儿童形
象为主题,表达了对纯真、天真和善良的追求。
他认为守正道、修身行善、发扬传统美德是人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4.艺术语言简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只
用极少的字句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简练的句式和精确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5.寓意深远: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个别的
人物形象来表达更含蓄和深层次的寓意,通常包含着对社会、人生、生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议论。
他的作品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含蓄隐喻,通过一种意蕴特殊的写作方式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艺术特征使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思想深度,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东晋时代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文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坛。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人形象以及文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生平事迹陶渊明出生于今浙江绍兴的临安靖安杨家山,祖籍山西运城。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物,早年曾出任雁塔郎,后进仕为太尉属官。
但他因不满于官场的污浊,于是选择隐居田园,在自家种植竹子,写作诗文,并写有《桃花源记》等著名佳作,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诗人形象陶渊明的诗人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他是一位孤高、自由、豁达、不羁的诗人,具有浓郁的田园情调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花鸟虫鱼,展现着纯美、恬淡、自由、温馨、恬静的生活情趣。
他的诗歌承载了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情怀,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后人誉为“田园诗神”。
三、文学思想陶渊明的美学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不仅有感性的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理论。
他深入探讨了诗歌创造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提倡致力于表达真实感和深层情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他秉持着“山水自得一容与”、“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主张深入自然、沉浸其中,发现美,表达真实感情。
他的诗歌注重表现情感的纯美,主张“情不尚文赋,性非类巧言”,崇尚情感和灵魂的自由,提倡良知和真诚的表达。
结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自由、豁达、不羁的诗人形象。
他的文学思想深入理性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陶渊明的传世诗文,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对后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学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巅峰之作。
陶渊明田园诗以其幽静、淡泊、自由的田园意境,展现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美。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追求内心自由的人格美。
陶渊明生活在混乱的社会时期,他深感世事繁忙,政治腐败,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在他的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不受世俗的束缚。
例如《归园田居·其四》中写道:“虽无他草木,阴阳故我许。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通过隐居的方式拒绝了社会的繁杂与纷扰,追求自我真实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自然与心灵的平衡和处理,而不是来自于世俗的名利。
这种追求内心自由的人格美体现了陶渊明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热爱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可以说是他田园诗的灵魂所在。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他对自然的深深喜悦与赞美。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生机与美好,仿佛与人们共舞。
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使他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宁静与美好。
他通过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纯粹、淳朴的人格美,让人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与共鸣。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独立自主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他在田园生活中的自由与独立。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自足,更是精神的自由。
例如《归园田居·其六》中写道:“黄花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他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自己从容淡定的心态,他无论面对风雨还是诱惑,都能保持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
他的田园生活不受外界干扰,他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陶渊明人格美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主要体现在追求内心自由、热爱自然以及独立自主等方面。
他的田园诗以其幽静、淡泊、自由的田园意境,展现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 中也认为 , “ 陶潜总不
能 超于 尘世 , 而且 , 于朝 政 还 是 留心 , 也 不 能 忘 掉 ‘ 死” ’ [ 4 ] 6 4 6 。还 有很 多 学 者都 认识 到 了 陶渊 明形
) , 女, 硕士研究 生。
2 6
常州 工学 院学报 ( 社科 版 )
( 三) 渴 望知 音的孤 独者
2 0 1 4正
个 复杂 的存在 。这种 复杂 性也并 不 如宇文 所安 所
说从文本结构之外揣测获得 , 而是文本本 身就有 直 接真挚 的表 达 。
一
作为一个不思考社会的思考者 , 陶渊明是孤 独的、 寂寞的。因为他必须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 的语言 , 可能是别人 听不懂的, 无法接受 的, 甚至
象的双重性 。而张隆溪则认为农夫和隐士是我们 唯一能够认识 的陶潜 , 因为我们对他 的诠释只有
通 过他 留下 的文 本 和 与其 相 关 的文 本 , “ 至 于 文 本 结构 之外 的 ‘ 真 实 自我 ’ 却 根 本 是 毫 不 相 干 的 问题 ” [ 3 ] 2 0 7 。我 们对 陶潜 形 象 的认 知 确 实 只 能 从 他 留给我们 的文 本 及 与 之 相关 的文 本 中获得 , 但
而张隆溪则认为农夫和隐士是我们唯一能够认识的陶潜因为我们对他的诠释只有通过他留下的文本和与其相关的文本至于文本结构之外的真实自我却根本是毫不相干的问题3207我们对陶潜形象的认知确实只能从他留给我们的文本及与之相关的文本中获得但文本中所展现的陶渊明形象并不是如张隆溪先生所说只描述了一个农夫和隐士形象而是真实地表现了各种丰富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他是一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个复杂的存在
的文本及相关的文本 中获得 , 而其形象的复杂性并不是从 文本结构之外揣测获得 , 而是文本本身就 有直接真挚的表达。他的诗歌不仅仅塑造 了一个单纯的农夫和隐士, 也真 实地揭露了他渴望知音 的孤独、 对死亡命运的悲叹 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儒 家精神等等 , 他理智上疏 离尘世 , 情感上却 又时
的作 品当成“ 诗体 自传” 时, 其 中牵连着作者想要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欲望 , 自传的真实性就更值 得 探究 。宇文所安认 为陶渊明的形象具有一种双重 性, “ 其 外在 的 形 象 隐 匿 、 遮掩 、 歪 曲 了某 些 真 正 隐蔽的天性 ” , “ 陶潜并不像他 自己声称 的那样是
V o 1 . 3 2 N o . 1
— —的疏 离 与情 感 上 的亲 近
— —
陶渊 明诗歌 中的 自我形象
高庆
(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 究所 , 重庆 4 0 0 7 1 5 )
摘要 : 陶渊明一直留给大家简单淳朴的农 民和 隐士形 象, 近来却 常被 阐释为陶渊明形 象存在 “ 外在表面” 与“ 真正隐蔽的天性” 的双重性差距。但 所有 陶潜形 象的感知我们只能从他 留给我们
第3 2 卷 第1 期
2 0 1 4 年2 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社 科版)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L
陶渊明 ( 3 6 5 - _ 4 2 7 ) , 又名陶潜 , 东 晋 时 期 著 名诗人 , 但 他在 文学 史 上 的经 典 地 位 直 到 五六 百 年 后 大诗 人 苏 轼 赞 美 他 的语 言 “ 外枯而 中膏 , 似 淡 而 实美 ” 才确 立 。一 方 面 是 由于 他 的 简 朴平 易 的风格 与 当时 绮 丽 矫 饰 、 极 尽铺 张 之能 事 的文 风
常亲近。陶渊明常通过 负面的言说 方式来表达他的诗性感受。
关 键词 : 陶渊 明 ; 复 杂性 ; 负面 的言说 ; 自我 形 象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4 ) O 1— 0 0 2 5— 0 4 要表 达 的意 义之 间 , 表面 显露 的东西 同真实 之 间 , 总有一 段距 离 、 一条 鸿沟 。 ” _ 2 尤 其是 当把 陶渊 明
一
不相容 , 不符合 当时及之后很多年 读者 的“ 期 待 视野” , 因此不 能被普遍接受 。另一方 面我们 一
直 以来 也 总 是 津 津 乐 道 于 他 的 “ 不 为 五 斗 米 折
位质朴和直 率 的诗人 ” _ 3 J 埘。鲁迅在 《 魏晋 风
腰” 的高 尚品质 , 而他的文学成就却常被忽视。 在诗歌中, 陶渊明展现给我们一个质朴无华 、 享 受 安静 简单 的农 家 生 活 的农 夫 与 隐士 形 象 , 近
是别 人立 刻要 去指 责 的。陶渊 明 的孤独不 仅 是精 神上 的孤 独 , 他} 吉身 自好 , 不 愿 与 官僚 同流 合 污 , 渴 望过 上淡雅 淳 朴 的隐 居生 活 ; 也 是 文 学 作 品 不 被别 人 理解 的孤 独 , 他 的诗歌 如他 的人 一 样 自然 真诚 、 冲淡 平 和 , 而 当 时 的东 晋 推崇 玄 言 诗 , 偏 好
抒情传统》 一文 中认为陶潜在诗歌 中有意识地塑 造 自我形 象 , 在 他 的 作 品 中显 示 出 “ 一 种 想 要 确
立 自己最 终 的 自我 实 现 的 愿 望 ”, 想 象 中 的 自我
实现和 自传式 的反思之间的界限往往变得模糊 , 诗人“ 似乎看不 出在虚构和 自传之间有什么必然
的 冲突 ” …船。宇 文 所 安认 为 : “ 成 文 的东 西 同 它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1 6
文本中所展现的陶渊明形象并不是如张隆溪先生 所说 , 只描述了一个农夫和隐士形象 , 而是真实地 表现了各种丰富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 他是一
作者简 介 : 高庆( 1 9 9 0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