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二的文言文篇目及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的文言文篇目及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的文言文篇目及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二包含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篇目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学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这些文言文篇目以及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兰亭集序》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一篇序文。

文学常识: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重点字词:1、群贤毕至:毕,全、都。

2、少长咸集:咸,都。

3、茂林修竹:修,长,高。

4、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5、列坐其次:次,旁边。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盛大。

7、所以游目骋怀:所以,用来。

骋,放开、敞开。

8、信可乐也:信,实在。

特殊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文章主旨:文章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赤壁赋》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重点字词:1、清风徐来:徐,缓缓地。

2、水波不兴:兴,起。

3、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4、白露横江:横,笼罩。

5、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

如,往。

6、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茫然,旷远的样子。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8、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世,遗弃尘世。

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文章主旨: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游褒禅山记》作者为北宋的王安石。

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重点字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谓,称。

2、而卒葬之:卒,终于。

3、有碑仆道:仆,倒。

4、其文漫灭:漫,模糊。

5、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六国论》一.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假如)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二.重点字词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2、秦击赵者再.(两次)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先前假使)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6、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连词,才)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副词,曾经)游于是乎始(开始)始得西山宴游(副词,初次)三.重点虚词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借)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结果,才)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把、用)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表修饰)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表转折,然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表转折,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表并列)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介词,被)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助词,表反问语气,呢)耳得之而为.声(动词,成为)不与培塿为.类(是)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做、写)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动词,成为)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亲附)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介词,和、跟)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介词,跟、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连词,表并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语气词,吗)四.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动→名,援助;形→动,保全)2、李牧连却.之(动→使动,使……退却、击退)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动,礼遇)4、并力西.向(名→状语,向西)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6、秦以攻.取之外(动→名,进攻的手段)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名,小或大的方面)8、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动,坚守道义)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名→动,咽下)1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动,自取下策)五.古今异义1、其实..亦百倍(那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第二天)4、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以后)5、至于颠覆....(到了……的结局)(灭亡)6、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用)8、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和力量)9、秦以攻\取之.\外.(之:代词,土地)(外:以外)10、非兵不利..(不锋利)11、刺客不行..(不去行刺秦王)六.特殊句式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
,需要特别注意。
“伶官”
在古代是指乐官或宫廷中的乐 人,本文中特指后唐庄宗李存
勖身边的伶人。
“传”
在本文中用作名词,意为“传 记”,表示对历史人物或事件
的记述。
“序”
在本文中用作名词,意为“序 言”,是文章的前言或引言部
分。
特殊句式
01
02
03
总结词
本文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 式,如被动句、判断句等, 需要特别注意。
重点字词
吾去汴州:离开。 去泰去甚:去掉。
重点字词
去年东来:往东。
触类而长:增长。
特殊句式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判断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露湿青皋,麦陇朝雏。此其时也,余将掩然而追。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指出统治者应具备远见 卓识,不能因小失大, 目光短浅。
重点字词
固:本来 亡:灭亡
重点字词
暴秦:残暴的秦国 事:侍奉
速:招致
重点字词

使……完整
智力
智慧和力量
区区
小,此指小的利益
重点字词
则:却,那么
或:或者
重点字词
以:因为 而:却,然后
之:的
重点字词
乃:竟然
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议论
特殊句式
被动句
本文中存在一些被动句式 ,如“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等,表示主语被动的动 作或状态。
判断句
本文中存在一些判断句式 ,如“此三者,吾遗恨也 ”等,表示对某一事实或 情况的肯定或否定判断。
04
《祭十二郎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复习 必修二内容整理

高考文言文复习 必修二内容整理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一、《离骚》一、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通“”, )2.忳郁邑余侘傺兮(“”通“”, )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4.进不入以离尤兮(“”通“”, )5.芳菲菲其弥章(“”通“”, )二、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2.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3.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今义:形容色彩繁杂三、一词多义1.固固前圣之所厚()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2.信苟余情其信芳()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并序》)()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言必信,行必果(《论语》)()3.善亦余心之所善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4.知不吾知其亦已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逍遥游》)()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2)步.余马于兰皋兮( )2.名词作状语謇朝.谇而夕.替(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1)屈.心而抑.志兮( )(2)回.朕车以复路兮( )2.动词的为动用法(1)伏清白以死.直兮( )(2)哀.民生之多艰(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何方圜..之能周兮( )(2)谣诼谓余以善淫.( )2.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高.余冠之岌岌兮( )(2)长.余佩之陆离(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謇朝谇而夕替。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精选)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精选)

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精选)高三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三、一词多义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3、从: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4、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6、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不拘于时(介词,被)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7、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四、词类活用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五、古今异义的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六、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七、难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复习.doc

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复习.doc

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复习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AZ.亭集序1、群贤坐至:2、少长咸集:3、虽趣舍万殊:4、临文嗟悼:5、不能喩之于怀:1、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1、群贤毕至:2、少长咸集:3、固知二死生为虚诞,査彭场为妄作: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1、次(1)列坐其次:(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3)以次进:(4)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2、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4)德之不修:3、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4、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5、信(1)信可乐也:(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4)尽信书不如无书:(5)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1、是日也古:今2、宜之所欣古:今:3、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今: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今:1、修禊事也:2、死生亦大矣: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场为妾作:4、其致一也:5、当其欣于所遇: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赤壁1、凌万顷之茫然:2、击空明兮溯流光:3、直歌而丑之:4、盈虚者如彼: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扣舷而歌之: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乌鹊直飞: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婪妇:5、但鱼虾而友麋鹿: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1、然(1)苏子愀然:(2)何为其然也:(3)然郑亡:2、下(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望(1)七月既望:(2)望美人兮天一方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相与枕藉乎舟中:5、属(1)举酒属客:(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属予作文以记之:(4)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5)时维九月,序属三秋:(6)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6、危(1)正襟危坐:(2)危乎高哉:(3)国危矣:7、适(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彼且奚适也:(3)适逢盛会:(4)始适还家门:(5)少无适俗韵: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今:2、凌万顷之茫然古:今:1、固一世之雄也: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何为其然也:5、而今安在哉: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客有吹洞箫者:游褒禅1、有怠而欲出者: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无物以担之:1、长乐王回深父: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3、火尚足以明也:4、常在于险远:5、则其至又加少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1、卒(1)而卒葬之:(2)群臣惊愕,卒不起意,尽失其度:(3)爱士卒,楚人怜之:2、道(1)有碑仆道:(2)何可胜道也哉:(3)策之不以其道:(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由(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2)由山以上五六里:4、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3)文过饰非:5、至(1)险以远,则至者少/群贤毕至:(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色愈恭,礼愈至:(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6、观(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7、胜(1)何可胜道也哉:(2)沛公不胜杯杓:1、比好游者尚不能土古:今: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今: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今:4、于是余有叹焉古:今: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始终是我们语文的重点学问。

下面是由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学问点, 盼望可以协助到大家!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学问点(一)文言句式(一)判定句(1)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 表判定)(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认判定)(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认判定)(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 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四)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 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 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学问点(二)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 意为往, 到达)⑵以之兴怀(代词, 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构造助词, 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 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 修短指寿命长短)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 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 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 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 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 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 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 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 介词)6一⑴假设合一契(一起)⑵其致一也(一样)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 看作一样)⑷一觞一咏(有的, 表示分指, 一边一边)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一)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学问点(三)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乘)⑵山川相缪(通缭, 环绕)⑶举酒属客(通嘱, 劝人饮酒)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 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妙志向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 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 向东)(2) 望七月既望(名词, 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远眺, 远看)(3) 下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动词, 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 下面) (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 往)如诉如泣(副词, 像)(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 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形容词)(6)歌歌窈窕之章(唱, 动词)歌曰:(歌词, 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 名词) 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状语。

必修二文言文考点复习

必修二文言文考点复习

必修二文言文考点复习一、古代文化常识∙赋壬戌既望(朔、晦、望)黔首阴、阳(方位)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王安石张衡五经六艺孝廉拜、迁、转、徙(官职称谓)视事乞骸骨白居易左迁出官司马迁山东二、重要字词举酒属客纵一苇之所如正襟危坐冯虚御风顺流而东而卒莫消长所共适肴核既尽始舍其址盖音谬好游者不能穷火且近于是余有叹其孰能讥学者至于幽暗昏惑以相之何可胜道非常之观善属文因以讽谏十年乃成奇其才雅闻衡善术学特征拜郎中因此觉知衡下车却坐促弦向前声阑干军霸上夜驰之沛公军鲰生毋内诸侯与项伯有故与臣游籍吏民不敢倍德来谢项王不如因善遇之与臣有卻若入前为寿山东因击沛公死且不避如恐不胜故遣将未有以应如厕安足辞相去四十里道芷阳间行度我至间至军中有意督过之竖子沛公安在籍吏民孰与君稍长旦日飨士卒曩者居顷之见陵之怨批其逆鳞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乃造焉形已不逮微太子言顾计不知所出而为治行以逆军吏以次进至陛自引而起少假借之卒起不意秦王发图轲被八创已而论功当坐者各有差三|、句子翻译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 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 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 共同享受
• 【通假字】 • 1.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 •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邪:通“耶”,呢。 •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 4.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5.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 5.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 反:通 “返”。 • 6.而御六气之辩 辨:通“变”,变化。 • 7.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 8.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能力
• •
壑 麋
《项脊轩志》
•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 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 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 妻子的感情。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 一、古今异义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余久卧病无聊 (无聊,无所依靠)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勉励 不加沮 沮丧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拼命追求的样子 犹有所待者也 凭借
• 一词多义 其名为鲲 代词,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选择 其视下也 代词,它 之二虫又何知! 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水之积也不厚 奚以之九万里 焉 置杯焉则胶
• • • • • • • • •
3、状语后置句。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被动句 得不焚
《逍遥游》文言知识整理
•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 (多,许多事)
• • • • •
五、句式 1.判断句 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 2.省略句 •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 “余”) •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1、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被动句
1 )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定语后置
(1)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 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 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 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重点句子翻译
• 二、一词多义 1.始 • 室始洞然 (才,方才,副词) •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2.过 •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 大母过余曰 (访,探望,动词) 3.置 •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4.而 • 客逾庖而宴 • (表承接/修饰) •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 (表并列,连词) • 往往而是/呱呱而泣/余扃牖而居 • (表修饰) • 某所而母立于兹 • (你,你的,代词)
12.当 • 以当南日 • 他日汝当用之 13.然 • 室始洞然 • 然余居于此 14.大 • 先大母婢也 • 大类女郎也 15.归 • 吾妻来归 • 吾妻归宁
(挡住,动词) (应当,应该) (……的样子,词尾) (然而,但是,连词) (大母,指祖母) (很,非常,副词) (女子出嫁,动词) (归,返回,动词。归宁,出嫁的 女儿会娘家探望)
三、通假字 • 1.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 1.名词用作动词 • 乳二世 • (乳,抚养) • 执此以朝 • (朝,上朝) • 吾家读书久不效 • (效,取得效果,此指考 取功名) • • (垣,砌) • 垣墙周庭
2.名词用作状语 •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 (下,朝下,上,从上面) • 前辟四窗 • (前,在前面) • 又北向 • (北,朝北,指坐北朝南) • 东犬西吠 • (西,朝西)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手,亲自地)

一词多义
1、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 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3、 焉用亡郑以陪邻 (怎么,疑问副词。) 4、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之。兼词。)
5、于是余有叹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
使
让 假如、假使 派遣 使者
特殊句式
6.以 (用来,介词,表目的) • 以当南日 (用,介词) • 以手阖门 (凭借、根据,介词) • 能以足音辨人 (修饰,连词) • 执此以朝 7.先 (以前,名词) •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去世的,形容词) • 先大母婢也 8.前 (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 前辟四窗 (前面,形容词) • 从轩前过
• 6、而 • 而不知其所止(却) • 羽化而登仙 (承接) • 扣舷而歌之 (修饰) • 倚歌而和之(修饰) • 顺流而东也(修饰) • 而未尝往也(却)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修饰) • 耳得之而为声(承接) • 客喜而笑(修饰) • 而又何羡乎(通尔,你)
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出于东山之上 /相与枕藉乎舟中/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7.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乃 而后乃今图南 这 结构助词,的 取独 到
兼词,于此

古今异义
• • • • •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野马也,尘埃也 腹犹果然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 万里 • 怒而飞 • 不过数仞而下
海运:海波动荡 野马: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的样子 众人:一般人 羊角:旋风 怒:奋发 现通常是气愤之意。 不过:不超过 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
阿房宫赋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5.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 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 金玉珠宝等物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把鼎,把玉,把金子, 把珍珠。名词作动词。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 8、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1.望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像) 3.然 其声呜呜然 (……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 (这样)
一词多义
4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托遗响于悲风 (给) 5 .之 凌万顷之茫然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倚歌而和之 (代词,代“歌”) 纵一苇之所如/苟非吾之所有/不知东方之既白 (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5、 爱而不见
(隐藏)一词多义源自词多义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拿) 留取丹心照汗青 (着,助词)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家族)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 (表修饰)为君,谁得而(表承接)族灭 也?秦人不暇自哀,而(转折)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转折)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表承接)复哀后人也。


赤壁赋
宋 苏轼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正襟危坐 (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 )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词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发)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7.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