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摘要:
一、儒林外史简介
二、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1.主线故事与副线故事的交织
2.人物群像的刻画
三、儒林外史的笔法特点
1.讽刺手法
2.对比手法
3.口语化表达
正文: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名为《儒林外史·警世通言》,它以儒家士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线,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示,对儒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是主线故事与副线故事的交织。

主线故事围绕士人杜少卿的一生展开,副线故事则包括了儒林中的各种奇闻轶事。

这种结构使得小说情节丰富多样,既能让读者深入了解主人公的生活,又能广泛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人物群像的刻画上,《儒林外史》也颇具特点。

吴敬梓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各类人物,既有正直儒雅的士人,也有贪婪无耻的官僚,他们都是当时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吴敬梓展示了儒家思想的腐朽
和道德的沦丧。

在笔法方面,《儒林外史》采用了讽刺、对比和口语化表达等多种手法。

其中,讽刺手法是最为突出的。

吴敬梓以讽刺为武器,对儒林中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对比手法则是通过对不同人物、事件的对比,突显了社会的黑暗面。

而口语化表达则使得小说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和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和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和讽刺效果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和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和人性弱点。

探究《儒林外史》语言艺术特色

探究《儒林外史》语言艺术特色

探究《儒林外史》语言艺术特色自《儒林外史》问世以来,就标志着中国国语的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被推崇为首屈一指,纯粹之白话。

当观察其语言在作者运思层面上的表现时, 往往能发现许多不同以往的气韵格调,体现在感情色彩、形象描写、遣词造句、意趣等诸多方面,这是不流于俗套的语言倔强和语言颠覆。

一、从遣词造句角度体味《儒林外史》(一)言简意赅老舍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在博闻广见的同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如果作家的思想不深刻精辟,就无从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

高尔基也深刻的认识到:当很少的文字却传达出远多于此的意义,好像语言的狭窄阻挡不了思想的广阔。

当文字运用到炉火纯青,简洁到一个词语就可以概括一个表象,如同国画般寥寥几笔便可以勾画出一个神采飞扬、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儒林外史》极大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即便是用最简洁精炼的语句,也能将所描写的人物展现的活灵活现,如同写出人之精髓。

而儒林外史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不但外在形式生动异常,让人一见便知,另外其最难以体会的内在感情也能让人了解几分, 作者如果没有由此及彼的洞察力和有浅入深的穿透力是万万无法实现的。

常常是作者并未直接写明人物的吝啬和贪婪而是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的绘形传神来使得人物神情毕现。

例如这段对胡屠户的描写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作者想表明胡屠夫的吝啬和贪婪却不以直接写出,而是通过一舒一攥两个动词的形,把胡屠夫虚伪的心理和贪财做作的神,刻画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他的写到人物灵魂深处的还有严监生为省两根灯草临死还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

《儒林外史》的笔墨尽管简洁至极,但不妨碍它句句生动传神,字字深入骨髓。

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无华、深沉含蓄的民族性格,还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

只有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索,才能真正把握《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

(二)气韵生动如果文学语言的描述表达使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了性格化,那么即便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也会变得有意趣。

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当时士人阶层的虚伪和丑恶。

下面是《儒林外史》的结构和笔法特点:
1. 故事线索的穿插:《儒林外史》采用了多线索的叙事结构,通过主线和分支线的穿插交织,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进行跳跃。

主线围绕着主人公聂文令和他的儿子聂小倩展开,通过分支线展示了许多其他人物的故事,形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网络。

2. 情节的戏剧性:小说充满了许多诙谐幽默的情节,通过夸张和荒诞的手法,描绘了各种人物的喜剧性格和事件。

故事中充满了许多笑点和反转,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

3. 反讽和讽刺的笔法:《儒林外史》通过反讽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士人阶层的丑恶和虚伪。

吴敬梓巧妙地使用夸张和对比,讽刺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扭曲和虚伪,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物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4. 对话和描写的平衡:小说中的对话生动活泼,对话场景丰富多样。

同时,吴敬梓也注重描写细节,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环境和思想表达的描写,使故事更加丰富和具体。

总体来说,《儒林外史》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虚伪与丑恶,结构上采用多线索的叙事方式,配以戏剧性的情节,表达了吴敬梓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解析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解析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解析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章回小说,以官场为背景,描写了当时社会风貌、政治黑暗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林外史》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展示其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喜剧化形象描写《儒林外史》在描写角色时常常采用夸张和喜剧化的手法。

无论是王仲任曾经被学者推崇却被阉党排斥,还是王明阳父子以及其他多个角色都被塑造成丑陋可笑、虚伪龌龊的形象。

这样的描写不仅能让读者对这些角色产生反感,也尽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讽刺。

反语与言辞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反语与言辞来进行讽刺。

通过使用相反意义或含糊其辞的表达方式,作者向读者传递出一种戏谑、幽默的讯息。

例如,在小说中出现的“正邪”用字,表面上是称赞某人正直而有道德的,实际上却是在嘲笑其虚伪和伪善。

叙事语气转折《儒林外史》叙事语气常常转折,并用冷嘲热讽来揭示角色的真实面目。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展示了社会风气的变幻无常和人性的不可靠。

同时,这种转折也能让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新鲜感和惊喜,增强了对批评对象的讥笑效果。

对象直接批判《儒林外史》并不回避对具体个人或事件进行直接批判。

作者以江山代指朝廷、权势代指官场,通过描述个别角色和事件来暗示整个体制存在的问题。

例如,《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各类官员贪污腐败、自私虚伪等情况都是对当时官场风气的严厉批判。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林外史》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来揭示封建社会及其人性的弱点。

喜剧化形象描写、反语与言辞、叙事语气转折以及直接批判等手法都成为作者表达讽刺的有力工具。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讽刺洞察力,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批评社会和人性的经典之作。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前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

小说通过对儒者的讽刺和揭示,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种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众多弊端。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故事,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一、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1. 善用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

比如,在小说中,他将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塑造得像个学问渊博的大儒,以此来讽刺当时学者的虚伪和假装。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和荒谬。

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展现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他将那些拥有实际才华和思想的人塑造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形象,而那些空有虚名和伪装的人则被描述得光彩照人。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现象的本质和荒谬之处。

3. 采用讽刺的对话和行动小说中的讽刺不仅在描写上有着独特的手法,而且在对话和行动中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通过对话和行动中的揶揄和戏谑,吴敬梓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谄媚。

这种对话和行动的讽刺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二、小说中的寓言故事1. 《禽兽故事》《禽兽故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强权和欺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燕子被一只老鹰所欺负,最终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老鹰。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斗争,折射出人们对抗欺凌和压迫的决心和智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吴敬梓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2. 《雀鼠之辈》《雀鼠之辈》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雀儿和一只老鼠的故事。

在故事中,雀儿相当于高官显贵,老鼠相当于平民百姓。

故事通过雀儿和老鼠之间的交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和不公平。

论《儒林外史》的叙事修辞——以反讽为中心

论《儒林外史》的叙事修辞——以反讽为中心

论《儒林外史》的叙事修辞——以反讽为中心
乔根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2
【摘要】在《儒林外史》中,反讽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叙事修辞.“反讽”和“讽刺”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术语.细读文本之后发现《儒林外史》更符合“反讽小说”的特质.在此基础上探析反讽这一辞格在《儒林外史》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所具有的文本意义.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乔根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2.4
【相关文献】
1.《马伯乐》的反讽叙事及修辞意蕴 [J], 樊奕萌
2.反讽叙事和隐喻叙事——毕飞宇小说的叙事修辞 [J], 杨学民
3.试论《儒林外史》叙事的修辞品格 [J], 王薇
4.论1990年代以来大学叙事中的反讽修辞 [J], 马建珠;颜敏
5.《聊斋志异》对比叙事的反讽修辞 [J], 刘尚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题目:《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学生姓名 付光维学 号 1211530353002类 型 网 络 教 育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层 次 专升本指导教师 孙琳日 期 2014-3-30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设计)《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摘要本文在学习总结前人对《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儒))研究基础上,从修辞格的角度,对之作了深入考察,归纳出《儒》主要速用了十六踵修醉格:反问、反复比喻、引用、摹绘、借代、谐音、比拟、封偶、排比、封比、回环、顶针、夸张、避讳、反语。

我们详细描写了各种修辞格的词义、语法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对各自的使用频率作了数量统计,并与现代汉语中同类修辞格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儒》的修辞格特色进行了总结。

我们认为《儒》所用辞格中,以反问、比喻、对偶、引用运用比例最高。

经过与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比较,列出《儒》中常用、现代鲜用,《儒》中鲜用、现代常用的辞格,并总结出《儒》中出现的一些辞格特点。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撰写,能增强读者封《儒》的理解深度,同时能为近、现代汉语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字: 《儒林外史》,吴敬梓,修辞格目录摘要 (1)引言 (3)一吴敬梓其人 (3)二修辞概说 (3)(一)修辞 (4)(二)修辞格 (5)第一章《儒林外史》侧重类修辞格 (5)第一节反问 (5)第二节反复 (6)第二章《儒林外史》联系类修辞格 (6)第一节比喻 (6)第二节引用 (7)第三节摹绘 (7)第四节借代 (7)第五节谐音 (8)第六节比擬 (8)第三章《儒林外史》均衡类修辞格 (8)第一节对偶 (9)第二节排比 (9)第三节对比 (9)第四节回环 (10)第五节顶针 (10)第四章《儒林外史》变化类修辞格 (10)第一节夸张 (10)第二节避讳 (11)第三节反语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2)一、吴敬梓其人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

生活于清朝的全盛时期,即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长在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中。

徙小博览群书,且善记诵,其学尤精《文选》,诗文辞赋更是援笔立成。

他一生坎坷,康熙五十二年(1713),其母去世。

二十岁,考中秀才,生父吴文延去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嗣父吴霖起因正直失去教论之职,回至全椒,次年抑郁而终。

由于生父、嗣父先后去世,其“宗子”身份受到严重挑战,族人觊觎并剥夺其财产的行为由暗夺变为明争。

吴为人生性高傲,又兼长期离开故乡,不善理财,更不屑与族人周旋,只能眼睁睁地看著父祖的遗产被人侵夺。

这件事更使其看清了宗法家庭的黑暗,伦理道德的沦丧,体会到世态炎凉,人生冷暖。

他索性不事产业,纵情娱乐,几年后,家财散尽。

雍正十一年(1733)移家至南京,寄居秦淮水亭。

乾隆元年(1736),朝廷举行博学宏词科考,吴敬梓被推荐,但终未赴试。

其原因说法不一,有真病说,装病说。

自此,再也没有参加过乡举考试。

期间,生活极其贫寒,吴常以书易米,冬天邀请朋友绕城行走数十里御寒,并戏称此为“暖足”。

1754年病死于扬州。

吴敬梓常于南京、真州、淮安、揭州之间漂泊。

其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加之前后身分落差,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儒》的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儒》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讽刺小说,创作历经了十四五年之久,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约于乾隆十三年(1748)到乾隆十五年(1750)之间成书。

其思想、艺术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儒》穷极儒林之中形形色色的士子形象,在《闲斋老人序》中将其归纳为四种。

第一种为自己无功名而羡慕别人之功名者,如牛浦郎。

第二种为自己心高气傲、顾影自怜者,颇有“官到尚书吏到都”的景象,不知天地间还有有王侯将相的存在。

如夏总甲、梅三相之流。

第三种为覃饭秀才之流。

如王德、王仁。

第四种为对于功名富贵不屑一顾,业且唯恐避之不及者。

如讲究文行出处,厌恶以八股取士的王冕。

其中第四种人是作者所极力肯定的,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典型。

作者通过对此四类人的刻画,揭露了“功名富贵”对世人之毒害,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对世子心灵之扭曲,进而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腐朽、当时社会矛盾之深重。

二、修辞概说(一)修辞修辞这个词含义丰富,运用灵活。

从词性方面看,作为名词的“修辞”是指为了提高表达效果,采取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

作为动词的“修辞”是指为了提高表达效果,采取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的活动。

在实际运用中,修辞可指修辞活动、修辞规律、修辞现象,还可指修辞学、修辞方式。

在《易·文言》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言,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是我们所见的最早将“修”“辞”两词作为一术语使用的文献。

但此处的修辞是指“修理文教”是从政治角度提出的对君子品行的要求。

在言语交际中,掌握修辞规律非常重要。

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周易》也说过:“君子以慎言语”。

古人强调说话要谨慎,所以讲究修辞,现在我们人要讲修辞,恰表达我们的意思,使听话者乐于接受,达到互相沟通思想感情的目的。

(二)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语格、辞式、辞藻、藻饰。

中国修辞学史上,唐钺的《修辞格》第一次将这一术语提出。

唐先生将修辞格定义为“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效力,不用通常的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

”关于修辞格的分类,历来各家观点不一。

周振甫和李济中从作用和效果角度将辞格分为六类;张弓从语言因素和表现手法关联性角度,将辞格分为描绘类、布置类、表达类三类。

陈望道从组织和作用角度分为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四类。

王希杰从美学的角度将辞格分为属于语言的均衡美、属于语言的变化美、属于语言的侧重美、属于语言的联系美四类。

另有刘焕辉、潘晓东、吴世文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辞格进行分类。

本文以王希杰的分类标准为依据,对《儒》的修辞格进行分类统计,并简称为“侧重类修辞格”、“联系类修辞格”、“均衡类修辞格”、“变化类修辞格”。

第一章《儒林外史》侧重类修辞格侧重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原则。

用词方面,同义词语有意识连用;句子组合方面,肯定和否定的搭配使用都可以起到重点突出、加强语势的作用,能起此作用的修辞格我们称为侧重类修辞格。

《儒》中包括反问和反复两种。

第一节反问反问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又称激问、反诘、诘问,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题中,无需回答,也不要求回答。

从反面提问,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

其修辞效果是能用更加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观点,加重语言的力量,引起读者注意,产生共鸣,发人深思。

《儒》连用反问辞格577例。

此辞格由反问句构成,因此,分类以反问句类型为依据。

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根据表疑问句的结构和语义情况,可分为四类: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是非问。

《儒》中共有特指反问句503例,据其所用不同的疑问代词可分为“怎”系、“什”系、“何”系、“那”系、“谁”系、“多少”系、“几”系、“安”系八类。

如:刘奶奶问道:“你这位怎叫做牛布衣?”(第二十四回)、他用完了银子,他自然家取再讨,管他怎的!(第二十九回)、你穿这样的衣裳,叫那读书人穿什么?(第二十四回)、四斗子道:“何曾有什药?”(第六回)、到我们门户人家,那里吃得惯!(第五十三回)、安能一身在凤阳科试,又一身在无为州做贼?(第四十五回)。

共是非问反问句145例,如:他抬举我,我若不到,不惹他怪?(第二回)、他果然在太尊衙门里的人,他下县来,不先到他们家去,倒有个先来拜访你老哥的?(第四十六回)、现有赃款,你还不知么?(第五十一回)。

共选择反问句2例,如:你不如同我们去走走,你又孤身一人,在客夥类还是少了你吃的、穿的?(第二回)、这话时那个说的?请问人生世上,是祖父要紧,是科名要紧?(第四十六回)。

第二节反复所谓反复,是指同一词、句、段的不断重复出现的辞格。

反复的运用强调语重点,加深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增强文章的节奏感。

反复多是句子,也可是段落或词。

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儒》中共46例,如:梅玖道:“我不知道,该罚!该罚!该罚!但这个话不是为周长兄,他说明是个秀才。

”(第二回)、范进不看便罢,看过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怕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咦!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咦!好!我中了!”(第三回)。

第二章《儒林外史》联系类修辞格联系也是语言美的一个原则。

话语的联系,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之间、形式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都可以做到自然巧妙的联系。

联系类修辞格指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故意形成种种偏离常规联系的辞格。

《儒》中包括:比喻、引用、描绘、借代、谐音、比拟六种。

第一节比喻所谓比喻,是指用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相似之点,甲事物叫本体,乙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称喻词。

比喻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使语言具体形象,准确贴切,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益于读者理解接受,并且可以通过喻体的形象看出说话者对本体的爱憎情感,褒贬态度。

陈望道在《发凡》中构成比喻三要素的隐现规则,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后代学术者在继承了陈先生观点并进一步细化。

如黄民裕主编的《辞格汇编》增添了博喻、倒喻、反喻、缩喻、广喻、较喻、回喻、曲喻九类。

《汉语修辞学大辞典》中比喻分类的研究成果,共出现了33个小类。

这些类型虽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如果按统一的标准进行整理,许多类型就会有交叉的现象。

比喻各要素的作用、比喻要素的组合方式也有论述,王希杰就比喻的深层结构和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比喻研究已扩展至文学、电影、绘画、文化、构词等领域,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研究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儒》中比喻出现152例。

如:却全亏夫人疼爱着个女媚,如同心头一块肉。

(第十一回)、前日有个朋友和他会席,听见他说马纯上知进而不知退,直是一条小小的亢龙。

(第四十九回)、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第十五回)。

作者把对儒林人物的褒贬、对科举制度的厌恶、对时事的。

态度、对人生的体验尽情融注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喻风格。

第二节引用所谓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引述有关语言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感情的修辞手法。

这里的语言材料包括先贤名人的言论、典故、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成语、格言、歌谣等。

其修辞效果是能够为说话者提供更加强大、有力的论据,使发表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语言凝练,含义深刻,生动形象,易于是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