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作文指导与范文评析
新人教版语文八下《写作指导:到民间采风去》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反思+整体规-4.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写作指导课教学设计节次第三节授课教师梁永志授课班级八(4)班教材分析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鼓励学生关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承特色文化,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拟好话题作文题目。
2.选好话题材料。
3.借“采风”培养关注家乡,欣赏家乡,思考家乡,热爱家乡。
重点与难点重点:拟好话题作文题目。
难点:如何选好材料教学准备1、导学稿。
2、多媒体幻灯片。
总课时数 3 当前课时 2新课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春节的习俗。
那么这一节我们就来拟好这方面的题目和选好材料。
教学过程一、写作题目请以“春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诗歌和戏曲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1、出示两条作文题目让学生比较哪个更好(1)春节(2)春节让我欢喜让我忧师生点评2、出示四条作文题目,让学生总结拟题技巧。
(1)快乐的春节 (2)春节让我爱不完(3)春节家亲情(4)压岁钱压谁钱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拟题方法:1、巧添词语,缩小话题。
2、借用词语,推陈出新。
(1)引用古诗词,显典雅。
(2)巧用歌曲名,出新意。
(3)妙化时尚语,亮眼眸。
3、巧用修辞,增加情趣。
4、设置悬念,引人如胜。
二、现学现用1、学生练习拟题2、展示作品,互相点评三、选择材料以下材料我想作为写春节“热闹”片段,大家认为选哪个较为贴切?为什么?(一)要紧扣主题。
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
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
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
文章有特色才会吸引读者,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二)要生动新颖。
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
“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
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五、思考讨论
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 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 方面却到云南、西藏、贵州等边远 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 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 极大兴趣。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试展开讨论。
扶绥方言
扶 绥县辖新 宁(即原扶南镇,含原扶南乡)、渠旧、渠黎、 中 东(原同 正县城)、山圩、东门、柳桥、东罗8镇和昌平、 龙 头、岜盆3乡,面积2876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约42万, 其中壮族占82.8 %,汉族占16.9%,瑶族占0.2%。方言有: (1)白话 属粤语邕浔片。分布在县城和渠旧、昌平等乡镇 的部分地区。 (2)桂南平话 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一带,包括新宁、 扶南、渠旧、渠黎、中东、昌平、龙 头7个乡镇的部分村落, 使用人口约5万。分4种:城厢平话、龙 头四庄平话、蔗园话 和半官半白话。 (3)客家话 分布在新宁、山圩、东门、柳桥、龙头5个乡 镇的部分地区和岜盆乡少数村落。1998年使用人口2万多, 占5.1%。 (4)桂柳话。 (5)南壮语邕南方言 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县城以外 的农村和山地。 (6)勉语勉-金方言 瑶族使用。
三、乡土发现
扶绥特产
龙头酸菜 壮家烤乳猪 板包香糯 姑辽茶 东门鸡 渠旧红瓜子 龙头白糕 你还了解哪些?
四、节日探源
中国传统七大节日,你知道吗?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 中秋节、重阳节
春节:
风俗习惯:春节,我 国城乡张灯结彩,常 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 如放鞭炮、贴春联、 贴年画、舞龙、舞狮、 吃年糕等。年初一早 晨人们相见,总要以 “恭贺新禧”、 "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 福。
元宵节:(农历 )
正月十五
元宵节习俗有: 赏花灯,猜灯谜,
到民间采风去作文范文

到民间采风,体验生活的世界民间采风,作为一种旅游方式,一直备受人们的欢迎,与众不同的是,民间采风不仅仅局限于景区的观光,更是一种深入到当地民间文化中去的旅游方式。
在民间采风中,我们能够深入到当地民俗,了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体验最真实的文化风情。
到民间采风旅行,不仅是探究历史和文化,更是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以及与人的联系相互融合,体验各不相同的生活氛围。
采风之旅可以让我们非常好地体味到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种体验也非常适合那些详细来源于自然、文化、历史及人际关系的人。
在民间采风中,你接触到的“自然”,往往是未经改造的,它给你带来的是无限的收获,也许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色,也许是一朵朵太阳花般的野花,还有就是异域风情、深奥历史文化,听取当地引人入胜的传说。
更重要的是,在民间采风当中,你所见到的人是最真实的,对于未接触到过外界的人们,你所见到的表象、所感受到的情感是最真实的、最直接的,而且在这些人们身上你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对文化、对历史的理解和奉献。
比如说,在草原上,你可以看到那些没有受到外界影响的人们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他们生态意识的正面体现;在古建筑内,你也可以看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维护,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让你深深地受到感动和震撼。
在采风之旅当中,或许会经过很多条路,越过大山、小河,但实际上,这些路程所揭示出来的讯息会比你想象得更为宽广和丰满,采风的旅程更像是一句永远的启示,教导我们知识和技术并不是这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东西,而是真实的生活经验和与它们相互有关的人际关系。
到民间采风,其实就是带着心灵去旅行,去感悟生活的种种,探究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人生的提升。
所以,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你有一颗接纳、感知的心,任何一个生命都能够成为你旅程的伙伴,去寻找内在的力量,增强对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到民间采风,感悟世界之美,寻找生命之真。
《作文讲评:到民间采风去》视频课堂实录+课件+教案+反思+整体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单位租用个人充值QQ:448966300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建议
1、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课前调查和搜集资料,并且老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深入参与到活动中去了,课堂上才能更积极、更有实效性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2、这个专题的教学,对学生语文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多说、敢写,写出真情实感。
所以,首先老师要明确,口语交际课,一定要让学生多说,一节课,学生的参与率不能低于80%,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单独开口说的机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老师也要以此次课堂为契机,鼓励后进生,语文其实不难,语文源于生活,只要我们敢说,多说,多留心生活,一样可以学好语文。
3、作文指导课中,首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到民间采风去》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说出各地与众不同的风土民情,一定要凸显一个“异”字,在“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领略中国独特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感兴趣,达到情感价值目标。
4、作文指导中,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几个切入点,详细深入地做指导,让学生由点到面的地掌握各项写作技巧。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单位租用个人充值QQ:448966300。
【配套K1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写作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写作指导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到民间采风去【训练要求】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
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
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到民间采风”为主题,内容活泼,也有较为多样的方式可供选择,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
这一单元主要要求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或做游戏,或编词条,或办展览,或撰写报告,或进行评论……第一项活动“家乡素描”,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活动时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比如当地的物产、文物、传说等,只要与家乡有关即可。
第二项活动“认识方言”,角度虽小但是具有深度和趣味。
第三项活动“乡土发现”可与第四项活动“节日探源”合并进行。
这一活动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本单元“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在这一环节最容易得到实现。
而且,大家在这方面的兴趣可能也较大,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也较多,综合性最强,便于我们发挥个性,也便于锻炼我们各项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练习可以选取以下话题展开:1.“家乡”——可以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也可以写家乡的人、事、景,只要写出你心中的家乡的美来,即可。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也可以是诗歌等。
2.“方言”——可以介绍家乡方言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对家乡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整理、总结,然后把你探究的结果写成一篇说明性文字。
3.以“节日”为话题,或以“节的起源”或“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或记叙文。
4.就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
【导写提示】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学案作文指导多套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团风县马曹庙中学林晓玉一、活动目的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黄冈历史,感悟黄冈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4、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一)学生课前准备1、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黄冈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
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的记录。
2、按“黄冈地貌”、“人文景观”、“民俗民风”三大板块整理归纳,有待上课交流。
(二)教师引导整理阶段1、开场白由黄冈现状,简介概况,引入一段“话黄冈”视频,以调动学生激情导入活动。
2、课件展示:“人文景观”篇①因人而成名胜之地的“黄州赤壁”。
②世界军事家林彪故居。
③红色革命圣地“红安革命烈士陵园”及革命家。
④药物学家:蕲春的李时珍;发明家:英山的毕升;科学家:团风的李四光;哲学家:团风的熊十力。
⑤“宗教文化”⑥自然风景区:罗田的“天堂寨”、“簿刀峰”;团风的“大崎山”;浠水的“三角山”;英山的“桃花冲”;麻城的“龟山及杜鹃花”。
(学生随着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小结综述:黄冈是名人之乡、教育之乡、创业之城。
3、课件展示:“民俗民风”篇①节日探源: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探究其习俗,来源,相关的传说、诗词等。
(学生讲自己是如何过这些节日的)②民俗文化艺术(学生随时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a、团风民间民画及特点b、手工艺品:红安木雕、黄梅挑花、麻城花垫、团风竹器……c、饮食文化:红安绿豆粑、团风狗脚、黄州东坡饼和烧梅......d、民间文艺:黄梅的黄梅戏《女驸马》、浠水楚剧《卖鸡》、罗田《善书》、黄州点子(视频展示:顺序播放戏曲,不需链接)(学生说出戏曲名,能唱的要表演)e、讲我方言4、总结(启发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5、写作练笔,让真情感悟倾注笔端①对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建议,整理成建议书。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92461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e.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模拟性,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为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的祭祀、插柳、踏青、植树等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参与者众,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美德。
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以“清明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必将令学生兴致勃勃,参与主动,经历一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二、教材分析: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课以“清明”民俗为切入点,其触角延伸到地理、天文、物理、网络(媒体)等,充分体现了课标“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理念。
2、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初中语文_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记叙中的描写精描细节,用心为文教学目标:1.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细节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2.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抒发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解读教学难点:细节描写实践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细节描写作用1.谈话:拿起语文试卷,哎,作文又是40分,为什么每次写记叙文我挖空心思打造的新颖立意,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都无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呢?现在拿起你的作文本,找一找,你的作文里有多少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不是真实细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明确中考记叙文的要求完整、生动、情真、深刻3.目前我们存在的作文问题:是构思不够紧密;是语句赤裸而不加任何修饰;是情节展不开,只是一两句话一笔带过而已。
4.我们需要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的生命。
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一定要有出色的细节描写,从而让文章生动有趣,真实可信,更具感染力。
二、感受细节的精彩1.示例: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修改后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
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
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
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摘自《脱下自卑的外衣》明确:细节描写能让文章内容更为之充实。
2.名人谈细节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中考作文阅卷组长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作文指导与范文评析班级姓名学号【训练要求】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
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
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到民间采风”为主题,内容活泼,也有较为多样的方式可供选择,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
这一单元主要要求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或做游戏,或编词条,或办展览,或撰写报告,或进行评论……第一项活动“家乡素描”,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活动时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比如当地的物产、文物、传说等,只要与家乡有关即可。
第二项活动“认识方言”,角度虽小但是具有深度和趣味。
第三项活动“乡土发现”可与第四项活动“节日探源”合并进行。
这一活动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本单元“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在这一环节最容易得到实现。
而且,大家在这方面的兴趣可能也较大,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也较多,综合性最强,便于我们发挥个性,也便于锻炼我们各项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练习可以选取以下话题展开:1.“家乡”——可以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也可以写家乡的人、事、景,只要写出你心中的家乡的美来,即可。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也可以是诗歌等。
2.“方言”——可以介绍家乡方言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对家乡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整理、总结,然后把你探究的结果写成一篇说明性文字。
3.以“节日”为话题,或以“节的起源”或“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或记叙文。
4.就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
【导写提示】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例文引路】读例文,思考问题。
1.你认为下面习作的主题是否鲜明突出?2.作者两次引用古代诗歌,起到了说明作用?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家住甘肃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但我没有看到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
我见过的沙漠并不浩瀚,而且被勤劳的人民改造成了公园。
公园里行行白杨树挺立在路旁,沙丘上种满了梭梭、红柳、胡杨、甘草、沙棘等,芳草萋萋,绿阴如盖,我实在叫不出更多的沙生植物的名字。
公园里建了跑马场、滑沙场,凉亭,还修了人工湖,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凄凉景象。
如今,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有幸赶上了网络的末班车,电话和网络使我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彼此激情互动,欢畅沟通。
我的家乡是葡萄酒的故乡。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就是家乡葡萄美酒的写照。
“莫高”牌干红、干白葡萄酒、冰葡萄酒已享誉省内外。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我家乡特产如虎添翼。
今年全国“乡洽会”上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制酒公司与港商签定了大批订单,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和我的家乡将不负祖国的重望,将发挥老一辈“两弹一星”精神和新一代“载人航天”精神,在诞生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土地上再创辉煌。
悟写法:本文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题,重点介绍了家乡的美景和美酒。
但开头两段的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介绍语言十分罗嗦,像“但我没有看到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等句子都是不必要的,可以删去。
另外,文末一笔带过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事例,倒是家乡独特的“美事”,值得作者大书特书,可惜作者对此只是蜻蜓点水。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文章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依据文章的主题认真筛选;否则,就难以突出文章的中心。
从这一点上看,本文是失败的。
读例文,思考问题。
1.下面两篇习作都是介绍端午节的起源的。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2.想一想,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那里还有说明风俗?端午节的起源(一)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
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粽子,妇女和孩子们还喜欢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以及小猴、小虎等形状的手工艺品——香包,挂在胸前。
认为这样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阳正午时,把它扔掉,称谓“扔灾”。
相传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
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国的都城)。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起源(二)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
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中华三大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
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
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
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
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
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
《楚荆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范晔的《后汉书》就持此说。
悟写法:比较而言,两篇介绍端午节起源的文章各具特色。
比如,文(一)以故事取胜,生动有趣,文(二)则材料丰富、旁征博引,更见其研究的深入。
但总体来看,文(二)似乎更优秀些。
从写法上,文(二)运用了引用、举例子等方法,对相关的人和事的介绍更清楚明白。
从文章结构上看,文(二)也更加注重条理和照应,使结构显得紧凑而连贯。
【范文简析】四季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它却用甘甜的泉水和肥沃的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家乡人。
春天,是个充满生气的季节,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人们背着农具去上地,新的农忙生活又开始了。
路旁的柳树发了芽,在春风的吹拂下,拂着人们的脸,村头几座红砖瓦房里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
夏天,天很热,农民们顶着烈日在干活,汗水一滴一滴流入土地,这可真是“汗滴禾下土”啊!河边,一群孩子在玩耍、嬉戏。
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打水仗……这时,做一顶柳条帽戴上好不惬意啊。
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
秋高气爽、景色迷人。
去山上走走是少不了的事。
山上一片红色,映着袅袅的炊烟,真是一派农家气息。
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向下走,就来到了一片小树林。
这里枝叶茂密,地上还有一层厚厚的叶子,走上去软软的。
孩子们爬上树,摘几个果子吃是当然的了。
吃着这山果子,孩子们的心里是甜滋滋的。
再往下走是一个黄瓜泉,泉口像一个黄瓜,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它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夏天泉水甘甜可口、清凉无比。
冬天,水温很高,泉面腾起一片白雾,如仙境一般。
冬天,下起一场大雪。
孩子们正忙着堆雪人、盖雪房子、打雪仗……比城里的孩子花样还多。
最常见的群体游戏是点起一堆篝火,大家围着火堆唱呀跳呀,有的人拿一个带尖的铁棍烧几个土豆,吃着这美味的土豆,乡亲们心里暖洋洋的。
我爱我的家乡,它带给我土香土色的情趣。
我爱家乡的乡亲们,他们带给我纯朴的气息。
简析:本文以四季为线索,巧妙地展示了家乡的人、事、景,表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联想丰富,语言优美,如“冬天,水温很高,泉面腾起一片白雾,如仙境一般”等语句,很有表现力。
家乡的龙眼我的家乡——同安,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
特别是家乡的龙眼更是饮誉中外。
龙眼,因其八月成熟,八月又称桂月,且其果实呈球形,故又名桂圆。
它还有其它名称,如“骊珠”、“燕卵”等。
那么,同安人为什么称之为“龙眼”呢?据传,古时同安一位少年与恶龙搏斗,龙的眼珠掉在地上。
不久,那地方就长出一棵树,树上结出了颗颗果子。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少年的功绩,就把树上结出的果子叫做“龙眼”。
每到龙眼成熟的季节,龙眼树上就缀满了汤圆大小的淡黄色或褐色果子,累累果实压弯了枝条。
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镶满黄色珠子的绿叶帐篷,漂亮极了!轻轻剥开龙眼的外壳,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那嫩白而透明的果肉,像一颗颗无瑕的珍珠,使人急于品尝。
放进嘴里一嚼,更是汁水四溅,香甜可口,令人百吃不厌。
龙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很高,因而被称为亚热带的“长寿水果”。
明代的李时珍曾说过:“龙眼大补”,“资益以龙眼为良”。
据科学家研究表明:龙眼的可溶性物质中,含葡萄糖24.91%,蔗糖0.22%,蛋白质5.6%。
此外,还含有磷、钙、铁和多种维生素。
龙眼具有开胃益脾、补血安神的功效,是用来治疗体虚贫血、神经衰弱的珍贵补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有远见的同安农民承包了荒山,大量种植龙眼,同安已成为全国五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
家乡的龙眼为家乡人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简析:作者开篇引出说明对象龙眼,接着依次介绍它的得名、色、形、味、药用价值、种植情况,条理清晰。
对这些特点,也并未平均使用笔墨,而是详写龙眼的得名和药用价值,略写其它。
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另外,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比喻、列数字、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前两者有龙眼由来的传说及李时珍的评价;比喻有龙眼缀满枝头像“镶满黄色珠子的绿色大帐篷”、果肉像“无暇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