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准确理解诗中的具体字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韵;借助想象和联想,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乃至人生的困难,明白战胜困难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把握诗歌的主旨,理解诗人对学习以及人生的态度。

2.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主旨,即诗人所表达的“莫言下岭便无难”的主题思想。

2. 理解诗歌中比喻、象征的内涵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可以采用默读、齐读、配乐读等方式。

2.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围绕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讨论,交流心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3. 案例分析法。

选取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以前学过的杨万里的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学习。

(2)作者简介教师介绍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为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打下基础。

(3)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并纠正字音。

然后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认识。

(4)深入研读1. 解释重点词句教师解释重点词句的含义,如“莫言”、“错喜欢”、“政入”、“围子”、“放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

2. 赏析名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名句,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天宽”等,让学生体会其妙处。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悦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的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词语盘点jīng yíng yáo lán zhuàng guān hé ǎi zī yuán 晶莹摇篮壮观和蔼资源wú sīkāng kǎi jié zhìkū jiégòng xiàn无私慷慨节制枯竭贡献làn yòng shēng tài shè xiǎng lì rújī dì滥用生态设想例如基地zǐ sūn kuàng chǎn mù dǔhuǐ huài yǒu xiàn子孙矿产目睹毁坏有限二、在正确的读音下画“_____”山郭.(guōgō)排闼.(dátà)璀璨.(càn chàn)矿.产(kuàng kàng)威胁.(xéi xié)三、多音字四、近义词遥望——(眺望)节制——(控制)枯竭——(干涸)恩赐——(赏赐)领悟——(领会)创造——(制造)五、反义词晶莹——(晦暗)恭敬——(傲慢)慷慨——(吝啬)放纵——(节制)充足——(枯竭)寒冷——(温暖)六、单元重点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课文介绍了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自然资源的有限和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类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阐述这一观点的。

答: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美丽渺小和资源有限,然后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目前没有发现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该怎样对待地球呢?答: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知识梳理及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知识梳理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泊秦淮》一.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四.古诗赏析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整体感知
(一)咸阳城东楼
jiān jiā
许浑
tīng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wú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精读细研 首联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精读细研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许浑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 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 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 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 ,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 的七律。
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直至烧成灰烬时, 蜡泪才会流干。
精读细研
说一说: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什么样的新意?
⑴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⑵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
精读细研 颈联: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 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 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
整体感知
(二)无 题①
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
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
(唐)李商隐 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词诵读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三峡》一、字音字形阙()曦()叠嶂()夏水襄()陵御()风素湍()绿潭绝巘()飞漱()其间山涧()属()引二、重要文言现象略无缺处:略无,毫无。

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不以疾也:疾,快。

绝巘:极高的山峰。

属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虽乘奔御风:奔,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马。

空谷传响: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素湍绿潭: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晴初霜旦:霜,名词作动词,结霜。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虽乘奔御风:虽,古义表示假设,有“如果、即使”之意;今义表示转折,有“但是、可是”之意。

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绝自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至于夏水襄陵:表示另提一件事。

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至清每至晴初霜旦:介词,到。

清荣峻茂:形容词,水清澈。

三、文学常识郦道元与《水经注》: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爱好游历山水。

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专著。

四、课文研读本文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侧重描绘不同季节水的不同景象。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山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写水●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以及对优美山川和大自然的赞美与欣赏。

●本文通篇写景,结尾处却引用渔人歌谣,是因为前文通过写景写出了旅人的悲凉心境以及凄寒之境,结尾处引用渔人歌谣则更加烘托出秋景的悲凉,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这样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从而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九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汉江临眺公开课教案

九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汉江临眺公开课教案

九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汉江临眺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汉江临眺》是九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词,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汉江两岸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充满诗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提高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知识、诗句的深层含义以及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了解诗的背景知识,理解诗的基本含义;欣赏诗中的自然景色,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的背景知识、诗句的深层含义以及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2.针对这些重难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诗的背景知识、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2.引导法: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自然景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合作探讨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句的含义,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的背景知识、诗句的深层含义以及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2.教材:准备九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教材,以便学生进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江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类复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类复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类复习《17.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多音字:曲:qū曲折qǔ歌曲簸:bǒ簸扬bò簸箕形近字:簸(颠簸)颇(偏颇)涯(天涯)崖(山崖)课后习题:1.说说《浪淘沙》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侧面表现了黄河的雄伟。

2.想想《江南春》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的?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写出了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3、读一读这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浪淘沙》知识点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解]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浪淘:巨浪淘洗。

③簸:颠簸。

鉴赏1、诗的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特点。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黄河的蜿蜒曲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2、后两句借用牛郎与织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一直到牛郎织女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豪迈气概。

课文主题:《浪淘沙》通过描写黄河大浪淘沙之势,并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江南春》知识点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解]④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备如下的知识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诗歌欣赏要
1.如何品诗。

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

欣赏诗歌还要“读”。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