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钢琴改编曲《阳关三叠》
钢琴曲《阳关三叠》的文化学思考

关 三叠 》 众版 本 中在 王 维 原诗 基 础 上 变 化发 展 最
好 的一 种 版 本 ”。
黎英 海根据 《 琴学 入 门》 传谱 中的 同名 琴 歌改 编 的钢琴 曲《 阳关 三 叠 》 作 于 17 创 9 8年 。它 保 持 了原 曲的歌 唱 性旋 律 和 古 琴 及箫 的音 质 、 色特 音
Vl 7 N- o 2 o6 ・
D c 09 e .2 0
【 艺文丛谈 】
钢 琴 曲《 阳关 三 叠》 文化 学 思 考 的
王 莹
(宝鸡 文 理 学 院 音 f t .系,陕 西 宝鸡 7 1 l ) 2 O 3
摘 要 : 根 据 我 国传 统 古 曲改 编 而 成 的钢 琴 曲《 关 三叠 》 是 一 部 着 力 咏 叹 离 别之 情 的音 乐 作 品。在 艺 术 阳 ,
①
一
根 据 自 居 易 的诗 句 , 曲叠 法 应为 : 两 句 为第 一 声 , 续 唱 三 遍 , 四 声 为 最 后 一句 , “ 城 朝 雨 渑 轻 尘 , 此 前 连 第 即 渭 客舍 青 青 柳 舍 新 ( 第
声 ,一 )溺 城 朝 雨 泡 轻 尘 , 舍青 青柳 舍新 ( 二 声 , 叠 ) 渭 城 朝 雨 汜轻 尘 , 舍 青 青 柳 舍 新 ( 三 声 , 叠 )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叠 ; 客 第 二 ; 客 第 三 ; 西 出 阳关 无 故 人 ( 四声 , 叠 ) 。 这 种叠 法 参 r 金 建 民 《 阳关 三 叠 ) 如 何 三 叠 的 》 《 响 》 9 7年 第 2期 ) 第 网 ” 见 < 足 (交 19 。
点, 在慢 速 、 稳 的 旋 律 中淳 朴 而 富 于 激情 , 现 沉 表 了作者对 即将 远 行 友 人 的那 种 无 限关 怀 、 恋 的 留 诚挚 情感 。它不 仅是 中国古 代乐 器 和钢 琴这 一外
论黎英海钢琴曲《阳关三叠》修改

论黎英海钢琴曲《阳关三叠》摘要:钢琴曲《阳关三叠》是由我国传统古典音乐改变而成的,整首作品咏叹了深深的离情别意。
乐曲通过叠奏式结构将人类最为普遍的思念之情体现通过钢琴曲体现在文化内涵中,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创新在钢琴这一独特的乐器上得以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与西方外来乐器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古典音乐;《阳关三叠》;钢琴曲在中国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从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中可以看出古老中国的文化神韵。
《阳关三叠》是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代表,在这首乐曲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构成,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散发出新的光芒。
中国古典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很多,然而《阳关三叠》是音乐脉络比较清晰的一首,传统的古典乐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通过古典音乐改编钢琴曲的方式,可以使中国的传统古典音乐流传更为广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本文将对钢琴曲《阳关三叠》从古曲借鉴和感情表达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钢琴曲《阳关三叠》的由来在传统中国古典乐中,《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由多段乐章组成。
唐代诗人王维送友人出使关外,乃作诗《送元二使安西》,诗中上句描绘出了一副天清地宁,杨柳吐翠,绿草青青的清新明朗的画面。
下句则表达了诗人万千愁绪伤别离的送别情谊,但是诗人并不忧伤,而是对朋友寄予深切希望,曲调明快清新,“西出阳关”之后,朋友的旅途将充满孤寂与艰辛,于是,诗人用一杯饱含着深情厚谊和诚挚热情的琼浆玉液,将依依惜别之情展露无遗,同时将殷切的关怀和内心的祝福送到了朋友的心中,祝愿友人前路珍重。
这首诗不但内涵丰富,还有深刻的寓意。
后来有人将这首诗谱成乐曲,广泛流传于各种离别的场合和筵席。
后经多年,此曲被收入乐府,开始风靡全国,被广泛传唱,经千年而不衰。
深厚的情谊和深远的蕴含赋予了这首曲子无穷的生命力,使得它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史上的珍品。
唐时,人们称曲目为《阳关》,北宋时期,被各地演变出多种演唱方式。
浅谈传统文化下的钢琴改编曲《阳关三叠》

浅谈传统文化下的钢琴改编曲《阳关三叠》作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经典之作的《阳关三叠》,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运用钢琴音乐来展现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与民族气质的载体,极具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与很高的艺术品位。
1历史来历古曲《阳关三叠》是盛行于唐朝的一首著名琴曲,又叫《阳关曲》。
由于情感上的需要,这个曲在吟唱时又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反复唱三遍,“一唱又三叹”,声声叠加,因此后人又把它称为《阳关三叠》。
黎英海改编的钢琴曲《阳关三叠》于1978年创作而成。
它保留了原曲的歌唱性音乐旋律与古琴和箫的音质、音色特征,在缓慢、沉稳的音乐旋律中纯朴而极具激情,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离朋友的那种无限感慨关怀、留恋的真挚情感。
2艺术特点2.1叠奏式构造叠奏,是一种基于相同音乐轮廓的自由重复、变奏、拓展或即兴发挥的一种音乐结构形式,。
古曲《阳关三叠》中的“三叠”,是指整个曲子尽管基于同一个音乐轮廓,却反反复复地演唱、弹奏了三次,每一次反复,都有一些自由即兴式发挥。
乐曲主题所进行的三次叠奏变换,事实上乃是三次装饰性的变奏。
它的结构图式可展示为:主题—副歌—主题—副歌—主题—副歌。
黎英海先生在进行改编时,尤其尊重古曲原有风貌,不但运用钢琴的音色特色以及立体化、多声化的钢琴语言特点进行音乐创作,来切实发挥钢琴的独特优势展现出钢琴曲特有的结构特点,并且还保留了原曲的歌唱性旋律,音调淳朴而又有激情;此曲用装饰音等手法模仿古琴和箫的某些特点;在内容结构上运用了叠奏的创作方法。
改编后钢琴曲《阳关三叠》整体上基本保留原曲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在变奏方法上却展现出了钢琴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乐曲用原曲“一叠”中的素材为基础进行创作,钢琴曲中“二叠”中的主要段的旋律并不像原曲的结构那样进行扩充,而是与“一叠”中的基本结构保持一致,“三叠”中的主要段也保持了和“一叠”一样的基本结构,二叠和三叠里的主题段的变奏方法主要是运用音区和织体的改变把“一叠”中的主题段做了变奏,因而凸显了此曲的变奏意义。
解析钢琴曲《阳关三叠》的古曲元素运用

千巡有尽 , 寸衷难泯 , 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 隔远滨 , 期早托 鸿鳞 。尺素 申 , 尺素 申, 尺素频 申如相亲 , 如相亲 。噫 ! 从今一别 , 两地相思入梦频 , 闻雁来宾 。” 对于作 品而言 , 其最核 心的力 量与特色就是其结 构的构建 , 同时结构也是 音乐 内涵与架构最主要 的载体 ,所 以我们 在研究
《 阳关 j叠》 是我 国 的十 大著名古 琴曲之一 , 也是其 音乐 资
料保存 的 比较完好 的古琴音乐作 品之一 ,它 以其 独特的历史韵 味 与淳朴温厚 的音乐风格赢得 了大家的喜爱 与青 睐 。歌词是 根
据唐代 诗人王维 的七言绝句 《 送元二使安西 》 进行 谱写创作而 成
的。据 资料显示 , 大约在宋代《 阳关三叠》 的曲谱便 已失 传了 , 而
文 即以黎英 海的《 阳关三叠》 一 曲中的中 国古 曲元 素进行研究 与
论述 , 从而揭示 其音 乐内涵 中的古典特征 , 并在此 基础上进一 步 挖掘 中国古典元素与钢琴艺术相结合 的方法与途径 。
一
非常具有代表性 的, 并且在 多个朝代 的运用也是 比较普遍的 。这 种 手法 最早 可 以追 溯 到春秋 时期 我 国的第一 部诗 歌 总集 《 诗
一
音乐学 院教授 , 他的代表作《 阳关 二 三 叠》 和《 夕 阳箫鼓 》 ( 春江花月
夜) 等作品为探索我 国钢琴艺术“ 中国化 ” 做 出了很大 的贡献 。本
部作 品的时候应首先从结构人手 。这首作品使用 了叠 章式的
结构 : 全 曲共 分 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 , 这 三 部 分 是 使 用 一 个 基 本 曲调 反 复 变 化 而成 的 , 由此 得 名 为 “ 阳关 三 叠 ” 。这 类 “ 叠章” 结 构 在 我 国古 代 是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阳关三叠》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古曲”。
它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也是艺术家们创作古曲的极致代表。
古曲《阳关三叠》长达八小节,是一首极具抒情气息的古曲,表达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历史进程以及自然美景的情感态度和呼唤。
《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体现了古典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精到完美结合。
它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韵律,采用了五十八个主音的排列,从而形成了一种很罕见的对行特点,令人耳目一新。
它的曲调在解构古典四度调式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的七度音阶,使歌曲变得温柔动人而又充满美感。
每一句歌词都有完整的节拍,表达出它独特的旋律美,配合上音乐的掌控,脉络和节奏,使歌曲从开始到结束,具有起承转合的气势磅礴,更显得气势恢宏。
《阳关三叠》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它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影响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形式,也影响着新世纪音乐的产生。
许多演唱会,比如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新编古典音乐会以及新编古典音乐会,都以《阳关三叠》为纲,来演绎中国文化及音乐艺术。
此外,许多著名饶舌歌手也以《阳关三叠》为基础,制作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传承至今,展现了古典音乐在当今时代的活力与魅力。
总结而言,《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和影响都是对古典音乐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还令后世对于古
典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也是中国古典音乐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古典音乐的生动的实践。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关三叠》(又称“三叠”)是中国古曲中最受欢迎的曲子之一,也是琴棋书画中最受追捧的经典曲子,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它是宋朝曹子均所作,主要以其精妙的曲式结构和深远的影响而著称。
一、曲式结构
阳关三叠由五段构成,每一段乐句由五拍组成,采用七声分解模式,以及大量使用的交替断奏技巧使它成为最具有韵律活力的古曲之一。
其中前段采用反复结构,表达有挫折感,而后段则大量使用四拍句式,并在前段的基础上完成了曲子的变奏。
二、影响
欣赏《阳关三叠》的人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种“仰望星空,扬长而去”的意境,令人振奋不已。
它巧妙地结合了悲壮与激昂的情绪,令人回味无穷,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此外,它的旋律更是影响深远,其后几百年来由眼花吟诵到钢琴碰触,从席慕容读诗到现代歌曲表演,从口琴演奏到电子管弦乐,都为它创造过诸多风采,一直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
三、结论
《阳关三叠》是中国古曲中最受欢迎的曲子之一,其精妙的曲式结构和深远的影响使它独树一帜,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它的曲式结构以及影响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赞赏,为后世佳作注入了独特的乐曲气质和艺术风采,激发出新的艺术活力,也受到音乐家们的高度重视与推崇。
传承与创新——钢琴曲《阳关三叠》的艺术特色与演奏分析

《阳关三叠》最初是一首创作于唐代的古琴曲,它的歌词是著名诗人王维所创作的《送元二使安西》,后人为它谱写了琴谱,并将其选取进入了乐府中。
它不仅在我国古代的音乐作品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同时对古琴曲后来的发展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钢琴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将这首作品进行了改编,用现代化的钢琴演奏技巧来对作品当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元素进行表达,将中国的古典音乐特色与现代音乐文化相结合,赋予了它更多色彩的同时,也使得一首古代音乐作品在现代背景下焕发了全新的活力,称得上是对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作。
本文旨在对钢琴曲《阳关三叠》的艺术特色与演奏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在探究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对它进行演绎。
《阳关三叠》又被称为《阳关曲》或《渭城曲》,最早创作于唐代时期,它的歌词来源于唐代诗人王维所创作出的七言格律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曲的曲式结构为三段小型式琴曲[1]。
著名钢琴作曲家黎英海先生运用现代化的音乐元素,对原有琴谱的和声、结构与织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二次创作,这才诞生了这首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阳关三叠》。
作者运用了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完成了对古琴曲中所具备的传统音乐特征与现代钢琴音乐技法的有机整合,其中对现代音乐元素的运用也赋予了这首作品全新的精神内涵。
从整体而言,这首作品的旋律音调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依旧延续了古琴曲平和、深沉的感情基调,深刻地诠释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不舍与悲伤的心理状态。
但从实际上来看,这首作品的表现形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改编”来说,这首钢琴曲的创作方式更应当用“创编”来形容。
一、钢琴曲介绍(一)创作背景伴随着国内艺术行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钢琴艺术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钢琴也随之成为最受家长欢迎的乐器之一,这也为钢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一片沃土,钢琴曲的创作逐渐向着多元化与艺术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黎英海钢琴曲《阳关三叠》赏析

黎英海钢琴曲《阳关三叠》赏析中国古典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作品相对较多,但在诸多作品中唯有《阳关三叠》的脉络最为清晰,新时代文化环境下,传统古典乐重新迸发出新的魅力,借助古典音乐来改编钢琴曲这一方式,能够将优秀传统古典音乐在广泛的范围内流传,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本文着重从古曲借鉴和情感表达两个层面来分赏析《阳关三叠》。
一.钢琴曲《阳关三叠》的由来从我国传统古典乐的类型上看,《阳关三叠》在类型上属于古琴曲,包含了多段乐章。
这首出自唐代诗人王维抒发送别友人之情的诗,下一句诗句倾诉了作者面对友人离别愁上心头的微妙心境,但并非忧伤之情,而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殷殷期望,因此在曲调上更侧重于欢快明朗的节奏,在送别友人出了阳关之后,友人将独立一人离去,旅途中会面临寂寞和未知的辛劳,于是王维借助一杯包含殷切期望和热情的美酒来表达双方的惜别之情,同时蕴藏的深切关爱与美好祝福,传递到了友人心中,惟愿朋友一切美好。
唐时,人们称曲目为《阳关》,北宋时期,被人采用三叠唱法,由此改变了声多词少的唱法缺陷,实现了词曲协调统一,解决了诗词与乐理之间的冲突,这首曲子被后人命名为《阳关三叠》。
二.钢琴曲《阳关三叠》对古曲的借鉴(一)借鉴古曲的音色1.散音的音色借鉴所谓散音是指古琴中的空弦音,具有浑厚的银色,所产生的共鸣较为强烈,从声音上较为洪亮,并且带有较长的余音。
在钢琴曲创作中借鉴古典散音的方式通常有:(1)主要借鉴低音区;(2)主旋律部分为了增强声音的厚度与力度往往采用八度或者是四、五度和声的编曲方式;(3)设置更多的节拍,以此来强化余音的效果;(4)注重塑造旋律的线条感,尽量避免织体过密。
2.按音音色上的借鉴在演奏古琴时,基本的按音手法是利用右手弹弦,而左手则负责调节音高,由此来表现出旋律的线条感。
但钢琴演奏过程中很难表现出古琴的按音音色,这与古琴所独有的弦音以及与音箱共鸣合成的,此类演奏方式能够让乐曲听起来更为圆润,与人的发声表情更为接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一 个 八 度 , 有 高 声 部 的 八 分 音 符 断 奏 唯 以 外 , 声 部 的 琵 琶 弹 奏 更 加 凸 显 了 主 旋 低 律 。 第 三 叠 中 , 曲家 起 先 使 用 右 手弹 奏 在 作 主 旋 律 , 手 流 动 的 固 定 音 型 衬 托 等 手 法 左 着 重 强 调 同一 个 主 题 , 手 八 度 的 支 声 复 两 调 式 的 互 相 映 衬 、 为 弥 补 的 扩 展 段 音 乐 互 旋 律 , 而把 整 曲 推 向 高 潮 , 对 朋友 的 那 从 让 份 更加 浓 厚 的 情 感 得 到 进 一 步 的 释 放 、 升 华 ; 着 突 转 为 对 比 强 烈 的 结尾 段 , 接 音量 变 至 较 弱 (p 、 域 拉 开 了距 离 , 结 束 的 两 p )音 在 个 小 节 前 后 音 高 差 达 到 了 六 个 八 度 , 似 好 是 朋友 要 远 走 自己 没 能 留 住 唯 有 相 送 , 朋 友 远 去 的 身 影 , 失 在 远 方 , 下的 是 无 尽 消 留 的思念 、 珍惜 。 是 3. 创 新与 传统 的完美 融合 2 该 钢 琴 曲在 第 一 叠 部 分 , 乐 的 速 度 音 为 行 板 , 二 叠是 中板 , 三 叠 的 速 度 渐 渐 第 第 变 快 , 着 在 结 尾 的 速 度 中 又 重 新 返 回 到 接 行 板 。 过 上 面 速 度的 列 出 , 够 看 出该 曲 通 能 在 整 个 速 度 的 安 排 上 , 现 的 是 一 种 逐 渐 表 加 慢 慢 变 快 的 表 现 状 态 。 而 我 国 传 统 音 然 乐 中 最 普 遍 速 度 进 行 形 式 是 散一 慢 一 中一 快 一 散 。 然 两 者 的 速 度 表 现 并 不 完 全 一 虽 致 , 该 曲 在 音 乐 曲 调 展 现 上 表 现 了 一 种 可 速 度 从慢 到 快 、 平 淡 、 松 到 激 动 的循 序 从 放 渐 进 过 程 。 种 速 度 的 安 排 也 正 好 呈 现 了 此 我国传统音乐 的本质与特点 。 该 曲 把 源 白干 西 方 的 钢 琴 艺 术 和 中 国 古老悠 久的古琴艺 术紧密联 系了起来 , 在 创 作过 程 中 实 现 了 古 琴 音 乐 和 钢琴 音乐 的 沟 通 交 汇 , 充 分 发 挥 了 钢 琴 的 优 势 和 特 又 点 , 中 国钢 琴 作 品 中 的代 表 之 作 , 中 国 是 为 钢琴音 乐的作 品创作提供 了全新的思 路 , 承上启下 的重要意义 。 《 阳关 三 叠 》 中 国传 统 音 乐 中 的 一 个 是 非常具 有代表性 的作品 , 它肯 定 包 含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众 多 因 素 与 成 分 , 以 它 独 它 具 魅 力 的 艺 术 表 现 给 中国 传 统 文化 与 艺 术 增 添 了 光辉 。 那 么 多 的 钢 琴 古 曲 改 编 曲 在
作 为 中 国 钢 琴 改 编 曲 的 经 典 之 作 的 《 阳关 三 叠 》 是 著 名 作 曲家 黎 英 海 先 生 运 , 用 钢 琴 音 乐 来 展 现 中 国传 统 音 乐 风 格 与 民 族 气 质 的高 的艺术品位 。
3 音乐审美文化意蕴
一
3. 抒发 人之 共有 的 分别 之 情 1 为 了真 实 地 展 现 此 种 依 依 惜 别 的 诚 挚 中 , 钢琴 曲《 阳关三叠 》 音乐脉络非 常清 是 情 感 , 琴 曲在 曲 子 结 构 上 尤 其 是 在 第 三 晰 , 古老 乐 曲重 新 焕 发 出 了时 代 气 息 , 钢 使 促 叠 部 分 作 了较 大 拓 展 , 乐 曲推 向 高 潮 后 使 优 秀 的 传 统 艺 术 更 加 深 入 地 扎 根 于 中 使 突 然 转 为 强 烈 对 比 的 尾 声 部 分 , 加 充 分 国 , 中 国特 色的 传统 文 化 艺 术 能 够 延 续 、 更 使 地 表 现 了对 朋 友 的 深情 关 怀 与 留恋 的真 挚 流 传 与 发 展 。 情感 。 作 者 在 第 一 叠 中 , 用 八 分 音 符 断 奏 参考 文 献 使 1 多 阳 研 等很 多种演奏法 模拟 古琴的音色 效果 , 尤 【】赵 春 婷 . 段 体 秦 歌 《 关 三 叠 》 究 其 是 低 声 部 使 用 了变 音 和 弦 与 大 切 分 节 奏 【】中 央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0 5 1 : 9 J. 2 0 ( )7 ~ 81. 和高声 部遥相呼 应 凸显主题等各 种手段 , 展 现 了 朋 友 分 别 时 无 以 言 表 的 复 杂 情 感 , 【】吴晓 韬 . 析 钢 琴 曲《 关 三 叠》 2 浅 阳 中的 诗 加 重 了 朋 友 分 别 时 的 那 种 郁 闷和 无 助 的 伤 词 与 古 曲意 境 []音 乐 天 地 ,0 9 1 : J. 2 0 () 2 5~ 2 7. 感 情 怀 。 第二 叠 中 , 在 这个 主旋 律 音 区提 升
一
却 展 现 出 了完 全 不 同的 发 展 变 化 , 曲子 在 的 第 4 小 节 也 就 是 “ 叠 ” 副 歌 段 , 英 3 三 的 黎 海 先生 运 用 转 调 的 方 法 转 到 降G宫调 式 , 用 双 手八 度 的 反 向 进 行 把 原 曲的 情 绪 做 了展 开。 4 、8 第 7 4 小节 的乐 句 是 一 叠 中的 主 题 段 结 尾乐 句 的呼 应 , 成 了整 个 乐 曲的 高 潮 。 形 在 第4 小 节 开 始 的 尾 声 部 分 , 曲 家 运 用 9 作 了 和 古 琴 曲 “ 声 ” 似 的 方 法 , 没 运 用 尾 相 可 原 古 琴 曲 “ 声 ” 的 素 材 , 是 使 用 离 调 尾 中 而 方 法 创 造 了一 个 崭 新 的 “ 声 ” 平 添 了 乐 尾 , 曲 的 凄 凉 和 悲 苦 的 音 乐 功 效 , 乐 曲在 平 使 静 的 氛 围 中结 束 。 过 上 面 分 析 可 看 出 , 通 钢 琴 改 编 曲《 关 三 叠 》 以 原 曲 自身 的传 统 阳 是 音 乐 特 色 为 基 本 点 , 在 这 个 基 础 上 让 古 且 典和现 代进行 结合 , 而 创作 出不但有 中 从 国 民族 特 色 之 美 又 有 时 代 气 息 的钢 琴 演 奏 风格 。 2. 简 洁 明 了淳和 回 环 曲折 的艺 术 表现 2 手 法 古 曲《阳 关 三 叠 》 “ 别 ” 主 轴 , 以 分 为 以 友 谊 嘱 咐 为 中心 , 切 表 达 了离 别 的 伤 感 深 和柔情荡漾的情感 ; 同时 , 突 出描 绘 出 特 又 殊 历史 条 件 下 人 性 内 心 的 层 次 转 移 , 有 具 重 要 的 社 会 意 义 , 此 使 得 人 们 情 感 产 生 因 共鸣, 人沉醉于依依不舍的意境之 中。 让 钢 琴 曲《 关 三 叠 》 改 编 创 作 过 程 中 , 了 阳 在 为 突 出展 现 对 古 琴 乐 器 的模 拟 , 用 了许 多 运 的 三 行 谱 表 , 图 表 现 出 古 琴 弹 奏 时 高 低 试 音 交 错 呼 应 、 如 行 水流 云般 之 感 。 律 尤 犹 旋 为 酣 畅 、 美 与 热情 高涨 , 度称 颂 了高 尚 优 高 与 纯 洁 的 友 谊 。 个 曲 子 在 音 乐 风 格 上 的 这 整 体 特 点 是 情 感 真 挚 , 格 抑 郁 , 让 人抚 风 有 掌 叹 息 之 感 , 恰 好 能 展 现 出朋 友 即 将 分 这 别 时 那 种 关 切 、 依 不 舍 之 情 的 深 沉 与 真 依 挚 , 纯 洁 朴 素 的 音 乐 旋 律 与 淳 和 的 音 色 在 中展 现 出 人 的 真 实情 感 。
摘 要: 根据 中国传统古名 由改 鳊的钢琴 曲《 阳关三 叠》 是 一部 着 力表 现 离别之情 感的 曲子 。 艺术特 点上 , , 在 钢琴 曲和古 由在标题 性方 面有 某种联 秉和相 同的意境 。 钢琴 曲用叠奏 式的结 构发展 而成 , 在文化 内涵上展 现 了思念 的情 感这也是人 类共 有的情 感 , 在独具魅 力的 钢 琴 艺术 形 式 中展 现 了“ 统 ” 创 新 ” 完 美 统 一 。 传 与“ 的 关键 词 : 民族 音乐 《 阳关三 叠》 钢琴 曲 , 中 图分类 号 : 6 G2 O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9 9 ( 0 2 0 () 2 0 1 7 — 7 5 2 1 ) 1a一0 1 - 1 6
CU I
l U . I U
Cn E otn ̄ V i e l he O ao IO tn r l u I aO H a O
体 育 与 艺术研 究
从 传 统 文化 视 角 解 读 钢 琴 改 编 曲 阳 关 三 叠
杨 云 杰 ( 漯河 医学高 等专科 学校 河 南漯 河
420) 6 0 0
1历史来历
古 曲 《 关 三 叠 》 盛 行 于 唐 朝 的 一 首 阳 是 著名 琴 曲 , 叫《 关 曲 》 由于 情 感 上 的 需 又 阳 。 要 , 个 曲在 吟 唱 时 又 因为 “ 出 阳 关 无 故 这 西 人 ” 一 句 反 复 唱 三 遍 , 一 唱 又 三 叹 ” 声 这 “ , 声叠 加 , 因此 后 人 又 把 它 称 为《 阳关 三 叠 》 。 黎英 海 改 编 的 钢 琴 曲《 关 三 叠 》 l 7 年 阳 于 98 创 作 而 成 。 保 留 了 原 曲的 歌 唱 性 音 乐 旋 它 律 与古琴和箫 的音质 、 色特征 , 缓慢 、 音 在 沉 稳 的 音 乐旋 律 中纯 朴 而 极 具 激 情 , 现 展 了作 者 对 即将 远 离 朋 友 的那 种 无 限 感慨 关 怀 、 恋的真挚情 感。 留
2 艺 术 特 点
2 1叠奏 式构造 . 叠奏 , 一 种基 于相 同音乐 轮廓 的 自 是 由重 复 、 奏 、 展 或 即 兴发 挥 的一 种 音 乐 变 拓 结构形式。 曲 古 阳 关 三 叠 》 中的 “ 叠 ” 是 三 , 指 整 个 曲子 尽 管 基 于 同 一 个 音 乐 轮 廓 , 却 反 反 复 复 地 演 唱 、 奏 了 三 次 , 一 次 反 弹 每 复 , 有 一 些 自 由即 兴 式 发挥 。 曲主 题 所 都 乐 进 行 的 三 次 叠 奏 变 换 , 实 上 乃 是 三 次 装 事 饰性的变奏 。 的结构图式可展示为 : 它 主题 副歌一 主题一 副歌一主题一副歌 。 黎 英 海 先 生 在 进 行 改 编 时 , 其 尊 重 尤 古 曲 原 有 风 貌 , 但 运 用 钢 琴 的 音 色 特 色 不 以 及 立 体 化 、 声 化 的 钢 琴 语 言 特 点 进 行 多 音 乐 创 作 , 切 实 发 挥 钢 琴 的 独 特 优 势 展 来 现 出 钢 琴 曲特 有 的 结 构 特 点 , 且 还 保 留 并 了原 曲 的 歌 唱 性 旋 律 , 调 淳 朴 而 又 有 激 音 情 ; 曲用 装 饰 音 等 手 法 模 仿 古 琴 和 箫 的 此 某 些 特 点 , 内 容 结 构 上 运 用 了 叠奏 的 创 在 作方 法。 改 编 后 钢 琴 曲 Ⅸ 关 三 叠 》 体 上 基 本 阳 整 保 留 原 曲结 构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变 奏 方 法 在 上却 展 现 出 了 钢 琴 独 特 的 优 势 和 特 色 。 乐 曲 用 原 曲 “ 叠 ” 的 素 材 为 基 础 进 行 创 一 中 作 , 琴 曲 中 “ 叠 ” 的 主 要 段 的 旋 律 并 钢 二 中 不 像 原 曲的 结 构 那 样 进 行 扩 充 , 而是 与 “ 一 叠 ” 的 基 本 结 构 保 持 一致 , 三 叠 ” 的 主 中 “ 中 要 段 也 保 持 了和 “ 叠 ” 样 的 基 本 结 构 , 一 一 二 叠 和 三 叠 里 的主 题 段 的 变 奏 方 法 主 要 是 运用音区和织体的改变把“ 叠” 一 中的 主 题 段 做 了变 奏 , 而 凸 显 了 此 曲的 变奏 意 义 。 因 叠 的 副歌 段和 “ 叠 ” 的 副歌 段则 里 二 中 在 结 构 上 大 致 一 样 , “ 叠 ” 的 副 歌 段 可 三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