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
冀教版品社四下《温情寄给希望小学》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社四下《温情寄给希望小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情寄给希望小学》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城市小朋友与希望小学的小伙伴相互通信、相互帮助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身边的事物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但在关爱他人、团结互助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城市小朋友与希望小学小伙伴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故事,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品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课文阅读,了解城市小朋友与希望小学小伙伴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故事,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品德。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关爱他人,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再现故事情节,增强学生对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理解。
4.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材料,如课文文本、图片等。
2.准备小组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准备角色扮演道具,如信件、电话等。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社区的公共设施》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社区的公共设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社区中常见的公共设施,明确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意义。
2.让学生认识到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懂得爱护公共设施,不随意破坏文明环境。
3.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表达意见的能力。
4.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不断增强自己的文明素质。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社区中常见的公共设施,比如公园、图书馆、医院、消防站等。
2.学生应该清楚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意义,懂得爱护保护。
3.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1. 教学内容•什么是公共设施,常见的公共设施有哪些?•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意义。
•如何爱护和保护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2. 时间安排•第1课时:引入公共设施的概念,介绍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地走访等方式来感知、认知社区的公共设施。
•第2课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让学生了解社区图书馆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识别标志、内部结构、使用方法等知识。
•第3课时:介绍消防站等一些常见的公共设施。
让学生了解这些设施在社区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这些公共设施。
四、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社区中的公共设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意义。
2.实物观察法: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周围的小区、公园、医院等公共设施,并引导他们通过实物观察来感知公共设施。
3.提问法: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对公共设施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其对公共设施的认识。
4.讨论互动法: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在小组或全班上进行各种活动,以加深对公共设施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方法1.考核学生对公共设施的理解:通过考查学生对公共设施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估。
2.评估学生对公共设施的态度:通过观察学生对公共设施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估。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温情寄给希望小学》教学设计3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温情寄给希望小学》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温情寄给希望小学》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通过一个关于希望小学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在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坚强与努力。
教材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社会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善良、同情心强,容易受到故事情节的感染。
但同时,他们也可能对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努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希望小学的背景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2.感受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坚强与努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帮助他人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了解希望小学的背景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帮助他人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希望小学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情境体验:让学生参与情景剧的扮演,亲身体验希望小学孩子们的生活,增强感受。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帮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故事素材和相关视频。
2.准备情景剧的角色和道具。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分享交流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一个关于希望小学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
2.呈现(10分钟)展示希望小学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希望小学的现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扮演情景剧,体验希望小学孩子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坚强与努力。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如何帮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起来。
5.拓展(10分钟)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互相启发和鼓励。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第4课《给福利院送去笑声》教学设计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第4课《给福利院送去笑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给福利院送去笑声》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快乐。
教材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关注他人的困境。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如何关爱他人,如何付出行动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以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福利院的基本情况,知道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知道如何去关爱他人。
2.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故事等教学资源。
2.准备福利院的相关视频资料。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讲述一个关于关爱福利院孩子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关爱他人的快乐。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关爱福利院孩子的?你认为关爱他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去关爱福利院的孩子?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关爱计划,并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关爱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关爱他人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讨论:除了关爱福利院的孩子,我们还可以关爱哪些弱势群体?如何去关爱他们?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三课:四大发明

3 四大创造教学目的1.知道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创造,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的奉献。
2.懂得面对当今世界科技的开展,要立志弘扬勤劳英勇、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创造,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的奉献。
教材说明本课分成四大局部,分属“历史坊〞、“我能行〞、“新视窗〞、“小论坛〞四个栏目。
核心局部是第一局部。
第一局部:历史坊——伟大的创造课文一开场用一段文字概述了四大创造,而后用四段文字和四幅图对四大创造逐一介绍。
每一段文字都先介绍创造过程及相关情况,再介绍此创造对世界的影响。
由此说明,我国古代的四大创造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1,造纸术。
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叫“灞桥纸〞,是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发现的,比蔡伦造的纸早300多年。
蔡伦总结前人的经历,并改良工艺,造出的质量较好的纸得到朝廷的肯定后加以推广。
由于蔡伦在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侯〞,所以后人把蔡伦造的纸称为“蔡侯纸〞。
2.指南针。
传说黄帝曾乘坐指南车指挥作战。
又有一说: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一名玉工在寻玉时发现了磁石的指南作用。
孰是孰非,无从识别,书上这样的概括是正确的:天然磁铁的指南作用是“先民们在劳动中发现〞的。
以后,磁石、磁铁被制成了“司南〞等各种指南工具,在航海、军事等领域广泛运用。
3.火药。
课文一开场介绍了创造火药的由来——人们在炼丹中得到的启发,然后介绍了火药使用的大体过程——由原来的制成烟花爆竹供人娱乐,到运用于军事。
文中的插图是“架火战车〞。
在我国明代,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火龙、一窝蜂等,详见本单元“拓展与合作〞的图片与介绍。
4,印刷术。
课文介绍毕异创造的活字印刷术,采取了与雕版印刷术比拟的方法展开。
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或图画刻在整块的木板上,涂上油墨,再一页一页地印在纸上;每印一’局部书要雕一次板。
活字印刷术,就是用胶泥刻字,一块泥刻一个字,然后用温火把泥块渐渐烧硬,制成一个一个活字;根据文稿内容,把活字一次固定在铁板上,制版印刷;印刷完毕,活宇可以一个一个拆下来,下次再用。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精彩的社区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精彩的社区生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精彩的社区生活》是浙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社区文化所带来的益处。
该课适合在四年级上学期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社区文化相关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了解社区文化所带来的益处;•掌握社区文化的一些方面,例如社区文化活动、社区义工等;•学习社区安全知识,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了解社区文化所带来的益处;•掌握社区文化的一些方面,例如社区文化活动、社区义工等。
2.教学难点•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四、教学方法•演讲法:教师通过演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区文化的重要性;•观察法:教师向学生展示社区文化活动的照片、视频等,让学生观察;•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社区文化活动;•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学习、小组讨论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演讲,向学生介绍社区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展示和观察教师向学生展示社区文化活动的照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活动中的人和事。
3.情景模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角色扮演社区义工、社区文化工作者、社区居民等角色,完成一次社区文化活动的情景模拟。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到课本,查找社区文化的一些具体方面(例如社区义工、社区文化活动等),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寄语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做好自我保护。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13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13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13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等形式,展示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分布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深入了解不足,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认识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分布特点,掌握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分布特点,掌握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政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新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1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愿望。
2.能力: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3.知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初步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家乡与其他地区在地形上的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中国地图、本省或市地图、磁铁、刻度尺、彩笔、毛线。
2.学生准备:彩笔、纸张等相关学具。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活动一:看地图找家乡播放动画:看地图找家乡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家乡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能正确运用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获取家乡的有关信息。
(板书:看地图找家乡)交流通过询问父母、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面积、人口等情况。
(二)活动二:从我的家乡到你的家乡、他的家乡1.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区的小朋友,然后让大家在地图上找找这些小朋友家乡的位置,用磁铁或彩色笔标记出来。
2.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把自己的家乡和另一个同学的家乡标示出来,并连接起来,2.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家乡地图的轮廓,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第1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1、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的位置,以及相邻省份县市区。
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走进家乡,了解家乡,表达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省份、县市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禄丰县腰站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学校:教师:2013年3月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1、社区的公共设施教学目标:1、了解社区的各种设施所在的位置和使用情形。
2、知道并学会借助相关的社区公共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社区公共设施。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调查比较分析,了解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
2、学会借助相关的社区公共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觉爱护社区公共设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揭题:2、出示课题:社区的公共设施二、探究交流1、在课前,同学们已经以小组的形式对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了调查,现在请你们来交流一下。
2、出示P4小调查中的表格,学生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指导学生说清楚公共设施的位置和注意事项。
(如怎么样使用等)三、明理导行1、小记者采访回放(1)除了调查表格之外,你就所调查的社区公共设施还想知道些什么?不少同学不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纷纷当起了记者,走入社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小记者们的采访回放。
(2)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将采访所得进行交流。
2、通过几个小组的调查汇报,我们知道了现代社会的社区里公共设施丰富,这些设施还跟人们每天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前,老师请你们在双休日或假期观察你和你的家人或小伙伴的一天,现在请你们来描绘一下一天中,你们大概使用过哪些公共设施?(1)出示P5生活素描中的表格,学生交流。
(可对“社区老人的一天”进行修改)(2)对学生所讲到的设施,教师及时板书,组织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人需要使用的公共设施都一样吗?四、回归生活1、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描绘一张美丽的图景吧。
2、学生绘画,交流。
2、和睦相处教学目标:1、知道社区的和睦环境对社区的每个成员都很重要,了解社区成员间的和睦相处离不开社区居委会的作用。
2、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3、体会社区成员间和睦相处带来的快乐与温馨。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社区成员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难点: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生谈话:2、师生谈身边发生的故事。
体会:快乐的难忘的……3、通过大家的故事,你感受到什么?你觉得怎样的社区关系是你希望的?出示课题:和睦相处4、畅想:和睦相处的社区大家庭应该是怎样的,社区邻里相处你们有什么绝招?分小组讨论,至少想出三个绝招。
二、探究交流1、快乐的家庭总是让人流连忘返,你觉得,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社区的和谐天使呢?2、我们的行动:分四人小组情景表演。
课堂展示。
体现的是友好交往的哪个关键词。
3、我们看到,这些和谐天使尽管做的并不一样,但都有相同点。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创造和谐大家庭!三、明理导行1、例举课文案例。
晾衣服事件。
小组讨论,交流。
“不小心”——宽容待人“泼脏水”——错误做法,预计可能会产生影响他人,影响社区风貌的不能做。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事件,你会怎样处理?2、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一些邻里矛盾吗?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学生交流。
师述事例:三楼上的小孩每天在地板上拍皮球,跳绳,二楼的小朋友很烦,到最后,家长板着脸闹到楼上,产生了矛盾。
学生辨析:三楼的小孩应该考虑到不影响他人休息;二楼的家长应该有礼貌地指出。
3、作为社区小公民,你觉得社区人的哪些行为也会影响到大家的和睦相处?根据学生例举方法板书:道歉、解释、提醒、赔偿……心平和气地进行沟通心中有他人四、回归生活争当“五好文明家庭”:1、师述:现在许多社区都在评“五好文明家庭”,你们认为,怎样的家庭可称作为“五好”?我们怎样争当“五好文明家庭”呢?(敬老、和睦、读书、环保、文明)2、让我们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创造美好家园。
3、小结。
3、精彩的社区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精彩的社区生活,知道精彩的社区生活能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社区居民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2、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3、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精彩的社区活动能丰富社区成员的生活。
2、了解扶贫济困的“春风活动”。
难点:1、主动参与社区活动。
2、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社区成员学习、成长的地方,它为社区成员提供了精神食粮。
2、学生浏览和欣赏社区生活组图(可以补充国外社区生活图片或录象资料),读一读“风景线”中的一段话,了解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探究交流1、师:课前大家已经分组到所在社区做过调查,了解社区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哪些相应的活动场所,下面分组汇报调查报告结果。
2、教师结合“展示台”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进老年人的社区生活。
3、师:你还有哪些好建议,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健康快乐。
讨论后集体交流。
4、关注社区里的特殊人群,学生交流调查结果,并提出建议或想法。
三、明理导行1、学生自学有关社区学院的知识,教师通过图文资料补充国内外社区学院的发展状况。
2、明确采访主题,分组设计活动计划。
教师设计相应的表格,让学生记录采访的过程。
3、开展采访活动,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
4、学生交流采访的收获和感想。
四、回归生活1、图片引入,畅谈社区节日。
2、谈谈自己社区快乐的节日活动。
教师提问:(1)你最喜欢社区的哪个节日?为什么?(2)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3、全课小结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1、城乡巨变教学目标:1、通过找故事、听故事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
2、对照家乡的过去,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
3、在时间中锻炼查找资料、访谈、文献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的故事。
2、了解家乡的变迁。
难点:利用网络、图书资料等工具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2、谈话交流: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他蒸蒸日上,不断地发生变化……你知道这些变化吗?让我们一起去瞧瞧。
二、探究交流北京城的变迁1、提示:历史书上记载着许多关于北京的故事,还有一些关于北京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或传说来了解北京的变迁。
2、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四幅图片,想一想它们说的是什么事情。
3、学生了解明成祖建都北京、火烧圆明园、开国大典、北京申奥成功这四个故事。
4、小结:从四个故事中,我们了解了历史上北京城的变化。
三、明理导行指导学生通过故事来了解自己的家乡1、设疑:关于北京的故事特别多,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北京的过去和现在。
我们家乡是不是也有这么多的故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故事来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呢?2、结合课文中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家乡的故事。
3、每个地方都和北京一样,流传着很多跟这些方面有关的故事。
我们的家也一样,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来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变化。
那么,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自己家乡的故事。
4、讨论:怎样搜集家乡的故事。
5、提示:我们可以从图书资料中、网络上、老人那里寻找家乡的故事。
四、回归生活感受家乡的巨变,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感情。
1、家乡的变化不只体现在单一视角(诸如园林、城墙运河等)的演变上,同时也体现在家乡面貌的改变上。
2、对照课文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变化。
3、提示: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家乡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让学生展示家乡面貌所发生的变化。
5、和学生一起憧憬家乡的未来,激发学生投身于建设家乡美好明天的热情。
6、全课小结2、腾飞的翅膀教学目标:1、知道行业的形成与当地的资源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2、知道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了解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3、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家乡的主要行业以及它与当地资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难点:1、分析家乡的主要行业与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
2、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类别的行业,各行各业的形成与发展给家乡的巨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提示: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各个地方的一些主要行业。
二、探究交流认识家乡的行业1、讨论交流:各个地方都有一些主要的行业,那么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主要行业呢?2、提示: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行业,有的地方很多人都会从事同一行业,而且这一行业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贡献也特别巨大,我们把这样的行业称为当地的特色行业。
3、学生列举家乡的特色行业。
三、明理导行1、设疑;为什么内蒙古畜牧业特别发达,而浙江沿海的渔业发达?2、讨论、交流。
3、小结:一个地方的行业发展和当地的资源条件密切相关。
4、观察课文中的图片,思考:边境市场的形成、港口的发展、石油工业的兴起、中关村的发展和当地的哪些资源有关系?5、讨论:哪些因素促进了家乡特色行业的发展?四、回归生活1、讨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分别是哪些行业的劳动者提供的。
2、小结:有些行业表现上看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他们也间接地为我们提供了产品和服务。
3、观察课文中的图片,说说养蚕、挖煤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说说各行业劳动的价值。
4、谈话:各行业的劳动不仅直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产品,满足了我们生活的需要,同时,他们还促进了家乡的建设,改变了我们家乡的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5、介绍新行业的兴起给苏州带来的发展变化。
6、讨论、交流:家乡哪些的兴起促进了家乡面貌的改变和家乡的经济建设。
7、全课小结。
3、交通连四方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各种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网络。
2、知道家乡交通方式和网络的发展与变迁。
3、懂得交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家乡各种交通方式,以及通过交通网络所提供的联系。
2、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难点: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不同地方的地形和环境,有着不同的交通方式(汽车、火车、轮船、客运飞机、地铁等)提示:通过这些交通方式,各个地方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交通线路),这些交通网不仅将家乡的各个部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加强了家乡与外界的联系,为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提供了便利。
二、探究交流体验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1、上海是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际机场的城市,同时还建有3个火车客运站,3个国内、国际轮船码头,3000多条马路,1200多条公交营运线路,宛如一个巨大的“迷宫”。
2、看图交流:通过这些营运线路,上海不仅拥有了便捷的市内交通(以磁悬浮列车为例),同时也拥有了便利的国内、国际交通。
3、小组探究:利用家乡的交通图,讨论家乡主要有哪些交通网络窗口,以及家乡如何通过这些窗口与外界发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