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初中三年级2016年第9单元第7课第7节_恐龙无处不

合集下载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18.恐龙无处不在朱龙伟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平实严谨的说明文,表面看好像是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因此,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心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如果在了1.2.3.1.2.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着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不是,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深入研,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3.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明确:生物学和地理学。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4.细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无处不在

3.积累字词
• (1)给红色的字注音。
• 骨骼(gé) 鸟臀目 (tún) 漂移 (piāo)
• 地壳 (qiào) 深渊 (yuān) 驮着 (tuó)
• 岛屿链 (yǔ liàn)
(q两ī )栖
(zhě zhòu褶)皱
携带 (xié)
LOREM IPSUM DOLOR
• (2)解释下面词语。
2.文体知识
•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 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 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 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 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 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三)品味说明语言。
1.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 周密、 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1)语言周密。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 域产生影响。”
(2)语言准确 ①“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学习目标
• 1.把握文章内容。 •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 3.体会作者尊重事实和证据,严谨说明的科 学精神。
1.了解作者
•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 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 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本世纪最顶尖的 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 《银河帝国三部曲》《新疆域》《我, 机器人》《钢窟》等。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 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 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恐龙无处不有》优秀PPT课件

《恐龙无处不有》优秀PPT课件
导入新课
小时候,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正好 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 而向下落呢?他问妈妈,妈妈也不能解释。大 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 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联想到了少年的“苹 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 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世上 许多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来看 问题、想问题,往往会有新发现。科普文《恐 龙无处不有》谈的就是这个道理。
得多。
( 作比较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
( 打比方 )
课堂检测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 个表达效果好。
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 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 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 起运动。)
运用上,当肯定时则肯定,当推测时则推 测,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最后 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 成的”中的“大约”一词,“一些板块被 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 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中的 “也许”一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
课堂小结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领域的 范畴,地壳运动的理论属于地质学领域的范 畴,而前者能证明后者,本文就是通过这样 一个例子说明了一个事理: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比较,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和其 他大陆的生物进行比较,突出了南极 的寒冷和南极生物命运的悲惨。
合作探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 大冰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 作用?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 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步骤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恐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活特点,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爬行动物,如霸王龙;鸟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如鸭嘴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精选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 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 90 吨(目前的大象只有 6 吨),曾以900~1200 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 6500 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 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 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1.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主题为“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历程、生活习性、恐龙的分类及主要代表物种,着重介绍恐龙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掌握恐龙的基本生活习性。

2. 学习恐龙的分类方法,认识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恐龙。

3.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的认识。

教学重点: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在地球上的存在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恐龙,了解其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角色扮演。

4.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分类的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恐龙进行分类,并找出各类恐龙的代表物种。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举例说明恐龙的分类方法。

描述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及其生活习性。

答案:1. 恐龙的起源:约2.3亿年前,出现在三叠纪晚期。

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恐龙到现代恐龙,经历了多次物种分化。

2. 恐龙的分类方法:根据恐龙的骨骼结构、牙齿特征等,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3. 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及其生活习性:霸王龙:肉食性,以其他恐龙为食,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

长颈龙:植食性,以树叶、果实为食,生活在三叠纪到侏罗纪。

剑龙:草食性,以植物为食,身上长有锋利的骨板,用以防御敌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前准备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板书课题及作者名)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