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 (1)

《论语十二章》 (1)
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他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 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 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 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但终其 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 省的地界。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
理想。
(爱因斯坦)
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 待乐制呢?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 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 的根本,才能 够叫行礼乐。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 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 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朱熹注: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 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 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九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章《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翻译: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翻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孔子的关于“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孔子的关于“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孔⼦的关于“仁”的核⼼理念是什么?孔⼦的关于“仁”的核⼼理念是什么?⽂化问答达⼈穿越繁华的阅读与思考要理解“仁”的核⼼理念,在《颜渊》篇中,这⼏段话⾮常有代表性:“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所不欲,勿施于⼈。

”“樊迟问仁。

⼦⽈:爱⼈。

”“仁”的核⼼理念,概括起来,就是克⼰、爱⼈、复礼。

就“仁”⽽⾔,更核⼼的是“爱⼈”。

孔⼦的“仁”是为了“复礼”,“复礼”是“仁”的⽬的。

孔⼦讲“仁”不离政治理想和施政理念和⽅策,孔⼦的道德是君⼦之道,不是普通的⼩⼈之道。

所以他的“仁”不是以⾃⾝为⽬的,“礼”才是“仁”的归宿。

复礼必须通过爱⼈的⽅式才能达到,这是孔⼦继承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提出的特⾊理念。

爱⼈,是“仁”的特征。

由于这个爱⼈是为了“复礼”,所以这个“爱”是和“礼”的等级制紧密结合在⼀起,是有等差的爱,是先爱亲,后爱⼈,由爱⼈,以致爱上、爱君、爱国。

这和墨⼦提倡的“兼爱”不同。

如何算爱⼈?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这个道,很明显就是指“仁”和“礼”,也完全适合于描述“爱⼈”的表现。

关于忠恕,论述很多,主要是推⼰及⼈,“⼰所不欲,勿施于⼈”,待⼈要宽容。

要“爱⼈”必须克⼰。

要“爱⼈”也不是容易的事,⾃然⽽然的事,孔⼦也慨叹,没有见过有好德如好⾊者;说当时能见到赴汤蹈⽕的群众,没见过为仁⽽死的百姓。

(“民之于仁也,甚于⽔⽕。

⽔⽕,吾见蹈⽽死者矣,未见蹈仁⽽死者也。

”)但也认为,要达到仁没有多么难,要仁就可以得仁,并且不应该埋怨,(“求仁⽽得仁,⼜何怨。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所以,克⼰是要改变⾃⼰的那些低级趣味,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

克⼰是到达道德理想的必须的条件和途径。

孔⼦的克⼰特别是对君⼦说的,克⼰⽅⾯,主要是“修⼰”、“约”、“戒”,提倡通过内求的⽅式提⾼道德修养。

达到爱⼈的境界,最经常的⽅法就是“⾃讼”、“⾃省”、“⾃责”等等。

《论语》仁爱

《论语》仁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这一个字被提到有多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孔子先生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

《论语·子路》所记孔子与叶公的对话,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叶,音射,楚县名。

楚国的县官,大的叫公,小的叫尹。

叶公,就是叶县的长官。

叶公对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一个很“直”的人。

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去举报。

孔子说:我们的“直”和你们不一样。

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就是直,就是真实、坦诚、直率(直在其中矣)。

这话我们听不懂。

要说“子为父隐”是孝,“父为子隐”是慈,还讲得过去,怎么会是直(真实、坦诚、直率)呢原来,孔子理解的真实,与我们今天讲的真实不一样。

我们今天讲的真实,是科学的真实,事实的真实,物理的真实。

孔子讲的,则是道德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心理的真实。

孔子认为,一个人亲爱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实的。

因此,他为亲人隐瞒事实,其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

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最高的真实。

没有这个真实,连人都不是,还说什么其他这就是孔子的真实想法。

毫无疑问,这个想法有一定道理,甚至很有道理我们看仁这个字,二人成仁。

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

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

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

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

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

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

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能使对生产完全没有兴趣的奴隶劳动者对生产发生兴趣,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呢?也就是说,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不是旧贵族势力把新兴的封建势力消灭,就是新兴封建势力把保守的旧贵族势力推翻,或者是两者之间的互相调和,妥协。

对于现实生活有着深刻了解的孔子,是不会不注意到这样的情况。

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他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

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当时持这种态度的,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稍早于孔子的郑国子产就有过这样的思想。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

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

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但它却具有广泛的涵义: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和劳动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自身之间关系的问题。

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论语》是一本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的书籍,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及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基本的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

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仁爱之道”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本规律。

2. 诚信为本在《论语》中,“信”是孔子所推崇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要具备“信用”的品质。

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诚信对于实现“仁爱之道”、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伦理准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自我约束,保持自律并恪守正义,以此来保护个人品德和道德尊严。

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孔子认为,只有在遵循礼仪的基础上,人们才能通达万事万物之本源,也才有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

4. 尊重天命在自然哲学方面,孔子强调要尊重天命。

他认为,自然界之中存在着一种天命规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方向和限度。

只有遵循这种天命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5. 和谐思想孔子思想中所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别人的意见,尽量与周围的人共同抵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之,《论语》所强调的这些核心理念,都是围绕着她的中心思想——“仁爱之道”而展开的,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和哲学思考。

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 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 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 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 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总结:
•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比如: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我们要好好去阅读鉴赏,才能体会孔子思想的深 遂。
分析后七则

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 “的概念,那么对于“仁” 要怎样实践呢?
(一)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
• • • • • • • •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以无憾 3:愿无伐善 4:无施劳 5:老者安之 6:固相师之道也. 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 死 9:霸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3 而达人————忠 (积极 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这一则 内容: •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 得仁?”(5.19) • 可见,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还需要 什么呢?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 人)
• 2:问人:重人不重财 •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 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 子对盲人的关心。 •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 本点是两个字:爱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 是“仁”,其具体 内容体现为 忠”“恕”,即一 方面要竭力为人, 一方面要推已及人。 具体的表现即“爱 人”
分析前四则
• 读四则,思考: • A重点字。 • B“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重点字
• • • • • • • • 1:入则孝 2:出则弟 3:吾道一以贯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尧舜其犹病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能近取譬
从这几节看,孔子“仁”的思 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重点句式:
• • • •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师冕见,及阶…… 4: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 一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 1:言志 • 读“言志”这一则,体会三人 的不同点。 •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 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面 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 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 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 其仁,如其仁。” •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 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 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 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 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 的仁德。”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 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 统计有109次, 这也就是说,《论语》中, 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 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 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 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 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 则是:仁者爱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