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合集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引才政策优惠
提升创新能力
人才培训机制
政府出台多项引才政策, 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打造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人才流动
长三角地区加大科研投入, 提升创新水平 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
推动产业升级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 才培训体系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
端人才
产业发展趋势
01 战略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 医药
合作机制建 立
各级政府共同制 定产业发展规划, 推动一体化进程
合作峰会
每年召开长三角 地区合作峰会, 加强各方合作意

金融支持措施
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设立长三角地区发展基金,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项目。
跨境合作
01 密切合作
加强跨境贸易、旅游、文化等领域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
引擎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背景介绍 第2章 经济发展现状 第3章 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 第4章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第5章 国际合作与开放 第6章 发展展望与总结
目录
● 01
第1章 背景介绍
长三角地区概况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 江苏、浙江三省一市, 人口众多,经济发展 水平较高。长三角地 区是我国发展最活跃 的区域之一,拥有丰 富的人才和资源。
● 02
第2章 经济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经济 增长势头强劲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 量不断增长,已成为 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之一。制造业、服务 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领域持续发展,经济 结构逐步优化,为长 三角地区未来的可持 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绪论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和开放型经济的窗口。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为代表,已成为中国国内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之一。

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旨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建议,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 空气污染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增加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工业排放和车辆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另外,大气扩散条件不佳也是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

2. 水污染长三角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是主要的污染源,而城市垃圾和化学品的随意排放也对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 垃圾处理问题长三角地区垃圾处理问题也很严重。

大量的垃圾随意倾倒和不合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现代城市形象受到破坏。

同时,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废气、废水、污泥等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也需要重视。

4. 建设用地占用问题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

因此,建设用地的紧张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相应的土地资源消耗也十分剧烈。

第三章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建议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或工程建设来实现,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综合、系统的治理措施。

1. 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同步加强中小型企业污染治理,尤其要加强对零散污染点的整治工作。

2. 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政府应在能源资源配置方面引导发展清洁能源,鼓励新型能源技术和设施的开发和推广,逐步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清洁能源的节能减排方向,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低碳化。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长三角战略 l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趋势与新特征
孙 立 锋
近 日 , 务 院 正 式 批 准 实 施 《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区 域 国 长
个 区域 的城 市形 态 、 镇 体 系 、 市 管理 产 生重 大影 响 。 城 城
规 划 》( 下 简 称 《 划 》 这 是 继 2 0 以 规 ), 0 8年 国 务 院 发 布 《 于 进 一 步 推 进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改 革 开 放 和 经 济 社 关 会 发 展 的 指 导 意 见 》 , 一 步 提 升 长 三 角 地 区 整 体 实 后 进
助 配 套 建 设 跨 行 政 区 域 的 重 大 基 础 设 施 , 这 将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推 动 长 三 角 区 域 内 各 城 市 “同 城 化 ”进 程 ,对 整
城 镇 体 系 是 在 一 定 区 域 范 围 内 , 以 中 心 城 市 为 核
心 , 种 不 同 性 质 、规 模 和 类 型 的 城 市 相 互 联 系 、 互 各 相
家 战 略 的 要 求 来 审 视 和 把 握 长 三 角 地 区 发 展 走 向 。 未 来 十年 是 我 国全 面 建 设 小康 社 会 的关键 时期 ,也 是提 升 国 家 综 合 实 力 和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时 期 。 而 长 三 角 地 区作 为 中国进 入世 界 的枢 纽和 世 界进 入 中 国的 门户 , 是我 国经 济规 模 最 大 、 展 地 位 最 突 出 的经 济 圈 , 是 发 亦 我 国对 外 开放 程 度 最 高 、 济 体 制 最 为灵 活 的城 市群 , 经 已经 具 备 了 在 高 起 点 上 实 现 科 学 发 展 的 优 势 和 基 础 。 因 此 , 论 是 国 家 战 略 要 求 还 是 自身 发 展 需 求 , 三 角 无 长 地 区 经 济 社会 都 将 呈 现 有 别 以往 的发 展 特 征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规划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规划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规划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成为了经济一体化的先行者。

城市规划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市规划升级城市规划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过去,城市规划主要注重于城市的功能分区与交通布局,但随着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思维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人民的居住品质。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多。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绿地的增加与保护,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其次,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创新能力。

一体化之后,城市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建设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城市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过程中,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规划,可以有针对性地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二、产业结构升级一体化过程中,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动。

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逐渐减少,而高新技术和服务业逐渐兴起。

首先,在高新技术领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

例如,苏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上海合作,在微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通过合作,各取所长,共同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服务业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

同时,杭州、南京等城市也加大了对服务业的培育与引进,打造了一批知名的服务业品牌。

最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也加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合作。

通过互相借鉴和学习,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共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旅游景点。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东部地区一个由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1. 城市功能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功能。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群整体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着重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涉及多个城市,要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项目和重大建设,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

要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易。

此外,还应推动城市群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4.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资源有限,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土地保护,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加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生态景观带和生态保护区,提高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6. 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城市群工作和创业。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彭震伟;唐伟成;张立;张璞玉【摘要】Based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 of Shanghai, this paper positions Shanghai as the global city with the ful capacity of global resources al ocation,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fluence and lead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placing Shanghai in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overal evolu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poses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nd positioning.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special idea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regional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spatial pattern of cities, world 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strategy.%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摘要】本文简要地概括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密集性、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发展差距较小等三大特征,指出了当前由于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而对经济增长稳定性造成的问题和资源环境制约的严峻形势;描绘了城市区域化加快、产业与人口继续集中、多元化解决建设用地供应以及产业重构、空间重组、环境重新塑等未来趋势。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特征;问题;趋势NEW TREND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Y ANGTZE RIVER DELTA CUI Gonghao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ensely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smaller gap of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Yangtze Delta.It analyzes problem of stability in economic growth due to the overdependence on FDI and the restriction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d describes the trends of faster urban-regionalization, continued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es & population, supply of construc-tion l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e, spatial re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readjustment in the region.KEYWORDS: Yan gtze River Delta; u rba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problem; trend1990年代初,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是中国新一轮区域开发的标志。

1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①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全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2004年长三角以全国1.14%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GDP的业绩。

21世纪以来,GDP总量在全国的比重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2005年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名中,长三角占5个。

长江三角洲正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区域发展特征1.1 发展的密集性长三角已形成了经济、社会、城市高密集的发展地区,人口密度800人/km2以上,为全国平均数的6倍;人均GDP为4000美元,为全国的3倍;地均GDP产出为2600万元/km2,集中了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以上;全区拥有7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大城市密度为1.1个/km2,为全国的9倍多,并已基本形成城市连绵地区。

全区境内有干线铁路5条,高速公路7条,机场9处,业已形成快速交通系统和中心城市1~3小时的联系圈。

1.2 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科技人才、交通信息网络等优势,10年来经济稳定持续增长,GDP年增长率在14%以上;投资稳定增长,1996-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年增长17.15%,2004年吸引外资占全国44.5%。

截止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2280亿元。

1.3 县域经济发达,城乡关系相对差距较小全国百强县排名前10位中,长三角有8个,且有4市位居前四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为2∶1(全国为3.2∶1),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率先发展地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崔功豪【作者简介】崔功豪,男,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收稿日期】2006-03-06【文章编号】1002-1329(2006)增刊-0041-03【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香港大学中国城市发展论坛H o n g K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U r b a n C h i n a F or u m422 新的形势和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

2.1 经济外向依存度过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风险性增大长三角地区在企业所有制结构中,外资地位重要,占GDP和利税比重大(上海58%利税,苏州51%利税和56%GDP),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强。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反倾销等限制,对长三角产品影响很大,尤其表现在纺织、服装、轻工产品领域。

加之,随着长三角地区商务成本的增加(苏州综合商务成本以每年15%的幅度上升)、土地紧张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众多优惠措施,出现了外商投资转向、部分外资撤转现象。

长三角2005年前三季度投资增速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外资占存的利税率高,使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收入不相匹配,地方财政收入不高。

此外,在产业发展上,二产重于三产,导致三产的产值比重下降,中心城市的辐射、服务与组织功能不强。

上海2002年三产比重为51%,2005年上半年仅45.5%;南京2001年三产比重为47.3%,2004年为43.7%;苏州2001年38%,2004年仅32%,苏州已成为全国第二位的工业城市。

2.2 长三角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制约严峻长三角总体上是人多地少,水多质差。

10年来,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过快,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据资料,1990-2002年城市建成区扩展2.64倍,人口增长1.7倍.且占用大量耕地,耕地年均递减0.93%。

产业布局充分利用了长江、太湖、沿海优势,但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污染行业连绵分布,造成极大隐患,小城镇与乡镇工业的分散发展,使水体污染均达到4类5类,不能饮用。

同时,密集的交通建设也占用和大量分割土地(如沪宁铁路常州至苏州一段至长江边的空间宽度仅50多公里,但已建和规划的铁路有4条,高速公路3条,还有不少国道、省道公路等)造成发展瓶颈和城镇间联系不便。

2.3 作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聚集区域,上千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苏州占全市人口1/2以上,昆山为1∶1)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由于外来人员与本地职工的收入差距大(外来人员600~800元/月,本地职工约1500元),又缺乏社会保障,再加上文化素质相对偏低,难以适应长三角的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出现无业和就业不稳定的现象,导致社会不安定。

目前城市犯罪中外来人员犯罪的比重越来越高。

同时,对于城市政府而言,从社会公平角度,给予外来人员市民同等待遇,又感财政负担过大,压力过大。

因此,一方面需要外来人员,这也是国家和两省一市政府对发达地区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因就业、保障及财力的限制使之处于两难境地。

3 发展趋势21世纪头20年是长三角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并处在剧烈的经济社会转型、转化之中。

为了解决长三角城市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长三角城市也出现了下列的发展趋势:3.1 城市区域化趋势明显,增强整体竞争力成为首要目标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均已通过郊县的撤并改区,完成了市区的扩展过程,扩大了发展空间,并以市区为中心与周边地区构成一个个城市区域(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以形成一个新的空间单元参与地区和国际竞争。

为此,长三角各城市以统筹城乡、整合空间为中心,广泛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和跨行政区的城市地区规划,如浙江省的环杭州湾城镇群规划,南京、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宁波、嘉兴、张家港、常熟等县(市)市域总体规划,浙江省要求全省开展县市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3.2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出发,强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与人口的集中、集聚、集约采取“紧凑城市,开敞区域”的空间形态,以实施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强调“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和实行开发区整合、城镇重组、村庄合并,建设重点镇和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区等等措施,以有效利用土地,提高乡镇服务设施水平,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江苏张家港市将全市划分为5个片区,片区内城镇重组,片区中心建成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成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心。

3.3 多元化解决建设用地供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长三角土地利用程度高,建设用地后备资源43不足,全区仅6400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6%,但是,长三角地区又是与当前国际资本的重要转移地和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

因此,土地资源成为发展的最大的瓶颈。

多年来,长三角各城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满足发展需求,大致有:(1)通过上山下海,挖掘土地开发潜力。

如浙江利用部分低丘,开辟为居住和公共建设用地;上海的临港新城;肖山、慈溪等杭州湾沿岸新区等围海造田;(2)城乡统筹,调整合并,通过大规模的村庄合并,整理,腾出大量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江苏省常熟市2万多个村庄合并成125个集中居住区,可节省土地10万亩;无锡市拆迁零星工业区36.2km2集中到统一的工业区和安置点,节约用地15.27km2;(3)异地购地,到临近市县或省内(乃至省外)购买土地或农地占用指标。

如杭州,已异地购买土地21万亩,江苏江阴通过联合开发在长江对岸的靖江建设了70km2的开发区等等。

(4)置换低效益用地,提高土地占用的投资门槛。

江苏省规定,苏南地区的工业用地,要求的投入系数为每亩大于250万元,(相当于37亿元/km2),投资小于500万元的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应土地,可以租用厂房。

苏州市规定,省级开发区投资强度每km2不低于5亿美元;苏州昆山更提出了投资强度的“6543”标准,即出口加工区60万美元,省级开发区50万美元,市级开发区40万美元,民营企业30万美元。

此外,还有“零招商”,收购低效益用地重新出让等措施。

(5)异地发展,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源消耗型企业、污染企业以及缺乏扩展用地企业迁到外地发展,既促进了外地的发展,又解决了本地的矛盾。

据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和浙江省统计局对浙江590家企业调查,已迁省外的196家,占总数的33%,有意外迁的74家,占12.3%;已迁省内其他地区的128家,有意外迁的48家。

3.4 开始了产业重构、空间重组、环境重整等城市的全面转型长三角产业重构主要是:(1)提升与加快服务业的大发展,二产、三产并重,改善“重二轻三”的倾向,生产型与消费型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以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和发挥组织作用。

同时,也是适应外资进入服务业(包括银行)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

2004年约有10亿美元国际资本进入长三角的商业领域,已有1200多家国际一流商品品牌进入上海市场;(2)加强民营经济,发展混合经济,并形成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三足鼎立的局面;(3)充分发挥长三角科技人才优势,(长三角约有高校150所,其中进入211工程的22所,占全国的1/5),突出自主创新,加强科技科研投入,改变重产轻研,重引轻创的倾向,成为全国的创新高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