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之一,也是人口密集、工业集聚的地区。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布局和空间组织,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样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生活和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土地利用规划有助于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升级。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涵盖了许多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是实现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土地的有效配置,可以使不同功能的城市间形成合理的分工,推动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最后,土地利用规划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
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合理保护和配置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空间,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和对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挑战。
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的排放,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制建设。
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严密的环境法制和监管机制,切实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横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个省份,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群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城市群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围绕其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城市群网络。
这一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是落地于地理形态,更是基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城市群的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群建设的关键。
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交通枢纽和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城际之间的高效连接。
例如,“复兴号”的推出让长三角地区的高铁交通更加便捷,市民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到达周边城市。
此外,城市间的隧道、桥梁和高速公路也在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条件。
其次,城市群的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模式。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但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在转型为创新驱动型经济。
以上海为代表的这一城市群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人才和资源,吸引创新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
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点,这种模式的转变将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方向。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必须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中,应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居环境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度面临巨大的压力,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进绿色发展。
例如,上海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加大治理力度、推动能源清洁利用和发展新能源等。
资源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但也耗费了大量的资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6(二)战略定位 6(三)发展目标 7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一)优化总体布局 8(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6-2010)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条件第二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二节功能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第一节总体开发框架第二节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第四章城镇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合理城镇布局第二节协调城镇功能第三节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第五章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第二节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第三节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支柱产业第六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完善区内交通通道建设第二节加快综合枢纽建设第三节能源设施建设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七章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八章区域发展政策和机制第一节国家支持政策第二节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第三节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前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市,共16个市,国土面积1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969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896.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1%、6.3%和18.6%。
区域内各城市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文化相融,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长三角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和修订各类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东部地区一个由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1. 城市功能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功能。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群整体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着重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涉及多个城市,要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项目和重大建设,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
要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易。
此外,还应推动城市群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4.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资源有限,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土地保护,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加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生态景观带和生态保护区,提高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6. 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城市群工作和创业。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彭震伟;唐伟成;张立;张璞玉【摘要】Based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 of Shanghai, this paper positions Shanghai as the global city with the ful capacity of global resources al ocation,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fluence and lead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placing Shanghai in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overal evolu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poses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nd positioning.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special idea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regional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spatial pattern of cities, world 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strategy.%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2城市群空间组织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序列完善,目前已形成了5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特大城市上海,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全国性中心城市,本区城市体系的核心和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层次包括特大城市南京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历史上曾先后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现在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三层次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扬州等大中城市·第四层次为南通、镇江、湖州、嘉兴等中小城市
·第五层次为其它小城市和卫星城市。
城市群空间的道路组织·核心区的网络结构和对外辐射轴尚未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最大的
特征是网络结构的形成。
以交
通网络为例,长江三角洲区域
的通达性仍然有待提高,还不
能实现城城直接互通,大多数
城市的过境流都必须穿城而过,
最大交通时距超过14小时,最
大空间距离662km(扬州—舟
山)环度和连通性是衡量交通
体系网络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
空间节点与空间轴
•长江三角洲目前形成了具有5级结构的空间节点体系,共有建
制镇以上的1128个重要节点。
形成了3级重要空间发展轴带,
一级轴带1条、二级轴带3条、
三级轴带4条。
空间发展轴都呈
辐射状排列(表4)。
2.2 专
业化的产业集聚单元长江三角
洲的产业活动呈现日益向特定
空间集聚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
向四类区域空间集中:高新技
术产业园区、轴状产业带、制
造业基地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企业集群区。
3产业发展与就业
•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它吸引了许多全球著名的技术公司来这里投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
其中以上海、苏州、无锡发展较快,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以服务经济定位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务业支撑。
这一时期制造产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业投入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制造业本身投入的比重则相对降低。
这样,一种为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占据经济产业的半壁江山,大有发展迅猛的趋势,这也表明产业的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也为社会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
经济板块图
4、长三角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
1、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
地位。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
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
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
过60%
的基础。
2、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
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
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
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
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5、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
⑴土地利用
①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地
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表现为耕
地数量持续减少和建设用地(包
括交通和城镇工矿) 和池塘快速
增加,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
动趋势。
②从类型转移上看,减少的耕地主
要流向城镇居民用地、池塘和
林地;林地增加部分主要来自耕
地和园地;增加的池塘面积主要
来自水田和滩涂滩地。
③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就耕地和建设用地而言,长江三角洲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相差30 倍以上,经济相对发达的镇江至上海和上海至杭州沿线地区较高,经济相对落后的长江以北和浙江西北的大部分的低山丘陵区较低。
④近15年来,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幅度明显大于耕地重心的转移幅度,建设用地的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偏移,而耕地重心的偏移总体上呈现往复波动趋势。
⑤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定量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⑵区域空间管制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
•1996年国家提出“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发展”,并建立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及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等合作组织
•1997年,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6、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⑴生态建设
•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分
依次为南京、杭州、宁波、上
海、常州、苏州、无锡、扬州。
上海尽管基础设施最为完善,
生态安全水平最高,但人均耕
地面积很少,影响了对农业生
产的服务,故总体得分排在了
第三。
苏州的生态安全在八城
市中排在最后,这一问题值得
关注,应当从卫生体系建设、
保护饮用水源、提高城市就业
率等来着手解决。
•⑵环境保护
长三角城市群发出环境保护宣言: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
观念
在此次发出的长三角环保宣言中,明确将共同构建区域环境保护体系,共同制订区域环境保护防范体系标准,“把住源头,形成合力”。
并且共同推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大力实施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管理、土壤污染治理等联防联控联治,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信息(包括重大环境事件)通报机制、污染整治工作协作机制,共享环境监测信息,环评会商交流,共御环境风险。
此次宣言特别提出,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共同打造“绿色长三角”。
建设区域环保科技交流平台,共同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环境保护模式,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试点,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体系。
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概述
•经济上形成了高新技术聚集区,服务性产业聚集区。
•结构上形成了3条重要的空间发展轴带。
•交通体系上成之字形路网,但是由于这种交通路线,城市城市之间不能直接到达,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在土地利用上城市建设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耕地趋于减少的趋势,水田和洼地有稍微的波动。
•就业方面,由于三角地区的工厂较多,需要的人力比较大,为本地和外来人员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消费。
•生态环境方面,上海做的比较好,注重绿化,减少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