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硬盘知识
硬盘的名词解释

硬盘的名词解释硬盘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和获取数据。
它是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和其他电子设备中。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硬盘的概念、工作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硬盘。
一、硬盘的概念硬盘,全称为“硬磁盘驱动器”,是一种数据存储设备,使用磁性材料在旋转的盘片上进行数据存储。
它由若干个圆形盘片叠合而成,在盘片上使用磁道和扇区的组合来储存和读取数据。
硬盘一般连接到计算机的主板上,并通过数据线和电源线与计算机进行通信。
二、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的工作原理基于磁储存技术。
硬盘表面覆盖着磁性材料,每个盘片上都有一个或多个磁道,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多个扇区。
磁头是负责读写数据的装置,它位于硬盘机箱内部,并能在盘片的表面上非常接近的磁道进行移动。
当计算机需要读取硬盘上的数据时,首先通过操作系统的请求,硬盘控制器会将磁头定位在所需数据所在的磁道上。
然后,通过磁头上的读取器/写入器,可以读取或写入数据到扇区上,数据以磁信号的形式被记录在磁道上。
读取数据时,磁头会接触到硬盘旋转的盘片,通过感应磁场变化来读取数据。
三、硬盘的类型1. 机械硬盘(HDD)机械硬盘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硬盘类型。
它由磁盘驱动器和控制电路板组成,通过电动机驱动盘片旋转和臂式驱动器来读取和写入数据。
机械硬盘的优点是存储容量大、成本相对较低,但其读写速度相对较慢,且容易受到磁场干扰。
2. 固态硬盘(SSD)固态硬盘采用闪存芯片来存储数据,相比机械硬盘,它没有任何移动部件,因此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SSD的存储单元是基于闪存芯片,使用电子电荷记录和读取数据。
固态硬盘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但成本较高。
由于其高性能,SSD在高端计算机和服务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3. 混合硬盘(Hybrid HDD)混合硬盘结合了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的优点。
它在外观上与机械硬盘相似,但内部结构中嵌入了一小块闪存作为缓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将常用数据存储在闪存中,提高读取速度。
hdd硬盘分类

hdd硬盘分类摘要:1.硬盘的基本概念2.硬盘的分类方法3.不同种类的硬盘介绍4.硬盘的选择与使用正文:一、硬盘的基本概念硬盘(HDD,Hard Disk Drive)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的机械设备,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铝制盘片组成,盘片表面涂有磁性材料。
硬盘通过磁头读取和写入数据,它的转速、容量和接口类型等因素决定了其性能和适用场景。
二、硬盘的分类方法硬盘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转速:硬盘可分为高速硬盘(HDD)和低速硬盘。
高速硬盘的转速较高,一般在7200 转/分钟以上,适用于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低速硬盘的转速较低,一般在5400 转/分钟以下,适用于家用和一般办公场景。
2.按照容量:硬盘可分为小容量硬盘和大容量硬盘。
小容量硬盘一般指容量在500GB 以下的硬盘,适用于对存储容量要求不高的场景;大容量硬盘一般指容量在1TB 以上的硬盘,适用于需要大量存储数据的场景。
3.按照接口类型:硬盘可分为SATA 硬盘、PATA 硬盘和SAS 硬盘等。
SATA 硬盘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硬盘类型,接口速度快、传输稳定;PATA 硬盘逐渐被市场淘汰,但仍适用于部分老型号计算机;SAS 硬盘主要应用于企业级服务器,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三、不同种类的硬盘介绍1.机械硬盘(HDD):机械硬盘是传统的硬盘类型,主要由磁头、盘片和马达等组成。
机械硬盘的容量大、价格低,但读写速度相对较慢,噪音和发热也较大。
2.固态硬盘(SSD):固态硬盘是一种新型的硬盘类型,采用闪存芯片作为存储介质,没有磁头和盘片。
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快、噪音低、抗震性能好,但价格相对较高,容量相对较小。
3.混合硬盘(SSHD):混合硬盘是一种结合了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优点的产品,通常将固态硬盘作为缓存,提高系统的读写速度。
四、硬盘的选择与使用在选择硬盘时,需要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来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容量。
硬盘的基础知识

硬盘的基础知识硬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存储设备之一,也是人们常说的硬盘驱动器或磁盘驱动器。
它是一种用来存储和读取数据的装置,具有较大的存储容量和较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等领域。
硬盘的基本构造是由一个或多个盘片组成的,每个盘片的表面都被划分成许多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可以存储一定数量的数据。
盘片通常由铝合金或玻璃材料制成,表面涂有一层磁性材料,用来记录数据。
盘片之间通过一个主轴相互连接,整个硬盘机构被安装在一个盘片驱动器中。
硬盘的读写原理是利用磁头在盘片上扫描来读取和写入数据。
磁头是硬盘中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它类似于唱片机上的唱头。
当硬盘工作时,磁头会在盘片上不断移动,将数据记录在盘片上或从盘片上读取数据。
每个盘片上都有两个磁头,一个用于读取数据,另一个用于写入数据。
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只有几纳米,因此需要非常精密的控制和定位技术。
硬盘的存储容量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硬盘的存储容量也在不断增加。
早期的硬盘容量较小,一般只有几十兆字节或几百兆字节。
而现在,常见的硬盘容量已经达到了几十或上百个千字节。
甚至还有更大容量的企业级硬盘,可以达到几个千字节或几个百字节。
硬盘的读写速度也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硬盘的转速、缓存大小、接口类型等。
硬盘的转速是指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通常以每分钟转数(RPM)来表示。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硬盘转速有5400转/分钟、7200转/分钟和10000转/分钟等。
转速越高,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越快。
硬盘的接口类型也会影响其读写速度。
常见的硬盘接口有SATA、SAS和SCSI等。
其中,SATA是最常见的硬盘接口,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性价比。
SAS和SCSI接口则主要用于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服务器和存储系统。
硬盘也需要一个控制器来管理和控制其工作。
控制器是硬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硬盘的读写操作、数据传输和错误检测等。
硬盘的参数基础知识大全

硬盘的参数基础知识大全硬盘是电脑缺一不可的硬件之一,在电脑中起着存储的作用。
目前DIY装机在选购的硬盘时候,一般固态硬盘是目前装机首选,而机械硬盘多数作为存储盘使用。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硬盘的参数知识大全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硬盘的接口类型硬盘按数据接口不同,大致分为ATA(IDE)和SATA以及SCSI和SAS。
接口速度不是实际硬盘数据传输的速度,目前非基于闪存技术的硬盘数据实际传输速度一般不会超过300MB/s。
1.IDE硬盘接口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接口,也称之为ATA接口,即“电子集成驱动器”,,是用传统的40-pin 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用空间较大,不利电脑内部散热,已逐渐被 SATA 所取代。
2.SATA硬盘接口SATA,全称Serial ATA,也就是使用串口的ATA接口,因抗干扰性强,且对数据线的长度要求比ATA低很多,支持热插拔等功能,SATA-II的接口速度为375MB/s,而新的SATA-III标准可达到750MB/s的传输速度。
SATA的数据线也比ATA的细得多,有利于机箱内的空气流通,整理线材也比较方便。
3.SCSI硬盘接口SCSI,全称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机系统接口),经历多代的发展,从早期的 SCSI-II,到目前的 Ultra320 SCSI 以及Fiber-Channel (光纤通道),接口型式也多种多样。
SCSI 硬盘广为工作站级个人电脑以及服务器所使用,因此会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如碟片转速15000rpm的高转速,且资料传输时CPU占用率较低,但是单价也比相同容量的 ATA 及 SATA 硬盘更加昂贵。
4.SAS硬盘接口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取序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可达到6Gb/s。
了解电脑硬盘的类型和区别

了解电脑硬盘的类型和区别电脑硬盘是存储数据的重要组件,对于电脑的性能和存储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电脑硬盘的类型和区别,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硬盘。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硬盘类型及其区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机械硬盘机械硬盘是传统硬盘的代表,它通过机械运动来读写数据。
机械硬盘由外壳、盘片、读写头、马达和电路板等组成。
1. 传统硬盘(HDD)传统硬盘使用磁头读取和写入数据,盘片通过高速旋转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传统硬盘容量较大,价格相对较低,适合存储大量数据,如文档、照片和视频等。
2. 固态硬盘(SSD)固态硬盘使用闪存储存数据,没有机械部件,因此读写速度更快。
固态硬盘具有更高的抗冲击性和更低的能耗,但容量较传统硬盘较小,价格也较高。
固态硬盘适合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可以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启动速度。
二、固态硬盘 VS 传统硬盘传统硬盘和固态硬盘在使用方式、速度、噪音、耐用性和价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固态硬盘读写速度较传统硬盘要快得多,固态硬盘的随机读写速度可以达到数百MB/s或上千MB/s,而传统硬盘的随机读写速度一般只能达到几十MB/s。
2. 噪音固态硬盘没有机械运动,所以没有噪音,而传统硬盘在读写时会有机械部件运动产生的噪音。
3. 耐用性传统硬盘由于机械部件的存在,容易受到物理撞击和磁头损坏等影响,相对较不耐用。
而固态硬盘没有机械运动,抗冲击性较好。
4. 价格固态硬盘的价格较高,容量较小。
而传统硬盘容量较大,价格相对较低。
三、其他类型的硬盘除了传统硬盘和固态硬盘,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型的硬盘。
1. M.2硬盘M.2硬盘是一种新型的固态硬盘,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和速度快的特点。
M.2硬盘可以直接插在主板上,不需要数据线和电源线,减少了线缆杂乱问题。
SSHD(Solid State Hybrid Drive)是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的结合体。
它具有机械硬盘的大容量和固态硬盘的快速读写速度,适用于需要大容量存储同时又追求速度的用户。
关于电脑硬盘的知识

关于电脑硬盘的知识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电脑硬盘这个超重要的玩意儿!你知道吗,硬盘就好比是电脑的大仓库。
比如说,你的电脑是个超级大商场,那硬盘就是商场的仓库啊!
咱先说说硬盘的容量。
就好像你家的衣柜,容量大就能装更多的衣服。
硬盘容量大,就能存更多的照片、视频、文件啊!嘿,你想想,要是硬盘容量小得可怜,那不就跟个小衣柜似的,塞几件衣服就满了,那多郁闷啊!
再说说硬盘的速度。
这可太关键了!就好比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和在乡间小道上开车,速度能一样吗?硬盘速度快,你打开文件、启动程序就唰唰的,多爽啊!要是速度慢得要死,等得你心急火燎的,那可真要命!我之前就有过那种经历,等一个程序启动等半天,差点没把我急死!
还有硬盘的种类呢。
固态硬盘就像是个短跑健将,速度超快,但是价格相对高一些。
机械硬盘呢,就像个长跑选手,容量大价格实惠,就是速度稍微慢点。
这就看你自己的需求啦!咱要是追求速度,那就选固态硬盘;要是想要大存储,机械硬盘也不错呀!
朋友,你可别小瞧了电脑硬盘呀!它可是我们电脑里的大功臣呢!没有它,我们那些宝贵的资料往哪儿放啊?所以啊,咱得好好爱护它,就像爱护我们的宝贝一样!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电脑硬盘太有意思啦!我的观点就是,电脑硬盘是电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硬盘,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硬盘主要知识点介绍

◇ 1991年,IBM推出了MR磁头,这种磁头采取磁感应 写入、磁阻读取的方式,并由此诞生了3.5寸的硬盘, 容量首次达到了1GB。90年代后期GMR磁头出现,磁 盘的存储容量进一步提高。
◇ 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 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 的里程碑。
◇ 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 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仅3.9ms,它 也是有始以来转速最高的硬盘 。
硬盘主要知识点介绍
◇ 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 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更充 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
DOS引导记录,位于0柱面、1磁头、1扇区 的位置,它是由格式化命令Format产生的。BPB 参数块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 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 数,分配单元的大小等重要参数。
硬盘主要知识点介绍
3、FAT( Table)
文件分配表,位于磁盘的0柱面、1磁头、2 扇区的位置,FAT表的大小由硬盘的容量决定。 同一个文件的数据并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盘的一个连续的区 域内,而往往会分成若干段,像一条链子一样存放。这种存 储方式称为文件的链式存储。 (如图)
硬盘主要知识点介绍
硬盘的外部结构
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 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 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在硬盘的一端有电源 接口插座、主从设置跳线器和数据线接口插座, 而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
总得来说,硬盘外部结构可以分成如下几个部份:
硬盘主要知识点介绍
◇ 2007年1月,日立公司率先发布了业界首款TB 容量PC硬盘产品Deskstar 7K1000,首次将 PC的存储容量跨入1TB大关。
硬盘光盘软盘磁盘常识

硬盘光盘软盘磁盘常识
硬盘光盘软盘磁盘常识介绍如下:
磁盘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一种重要介质,它可以分为硬盘、光盘、软盘和磁盘等几种类型。
1. 硬盘(Hard Disk):硬盘是一种基于磁性原理的存储设备,它由一个或多个盘片组成,每个盘片两面涂有磁性材料,数据被记录在盘片的磁道上。
硬盘按照接口类型可以分为IDE硬盘、SATA硬盘、SCSI 硬盘等,按照转速可以分为机械硬盘(HDD)和固态硬盘(SSD)。
2. 光盘(Optical Disk):光盘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读写的存储介质,它包括CD、DVD、Blu-ray等不同类型。
光盘由中心向外散开,呈圆形的轨道,称为“螺旋”。
数据是以“坑”的形式压制在光盘上,这些坑是无法恢复的,因此光盘只能写入一次数据。
3. 软盘(Floppy Disk):软盘是一种早期的存储介质,它由塑料制成,存储容量较小。
软盘使用的是接触式读写方式,因此读写速度较慢。
随着技术的发展,软盘已经逐渐被淘汰。
4. 磁盘(Magnetic Disk):磁盘是一种利用磁性原理进行数据存储的设备,它由涂有磁性物质的金属或塑料盘片和读写头组成。
磁盘的读写速度比软盘快得多,但是随着SSD等新型存储技术的发展,磁盘也逐渐被淘汰。
总的来说,不同的存储介质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在现代计算机中,硬盘是最常用的存储设备之一,而光盘则常用于数据备份和刻录等方面,软盘已经基本被淘汰,而磁盘也逐渐被新型存储技术所
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的硬盘知识硬盘,英文“hard-disk”简称HD 。
是一种储存量巨大的设备,作用是储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
体现硬盘好坏的主要参数为传输率,其次的为转速、单片容量、寻道时间、缓存、噪音和S.M.A.R.T.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数据为:容量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
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1970年磁盘诞生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硬盘、第一次采用“温彻斯特”技术,是现在硬盘的开端,因为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所以镀磁的盘片在密封的硬盘里可以飞速的旋转,但有好几十公斤重。
1975年Soft-adjacent layer(软接近层)专利的MR磁头结构产生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意味着硬盘可以变的很小,速度可以更快,同体积下硬盘可以更大。
1979年IBM 3370诞生,它是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2-7"RLL编码将能减小硬盘错误1986年IBM 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run-length-limited(RLL)代码的硬盘。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1991年IBM磁阻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硬盘出现。
带动了一个G的硬盘也出现。
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
意味着硬盘的容量可以作的更大。
意味着硬盘进入了G级时代。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认识硬盘硬盘是电脑中的重要部件,大家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Windows 2k…)及所有的应用软件(如:Dreamwaver、Flash、Photoshop…)等都是位于硬盘中,或许你没感觉到吧!但硬盘确实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它还是我们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你对硬盘究竟了解多少了?可能你对她一窍不通,不过没关系,请见下文。
一、硬盘的历史与发展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15GB多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一下其历史及发展。
1.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
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
2.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3.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
4.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5.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 (Magneto Resistive)磁阻,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
6.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7.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 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8.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3.9ms,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了,同时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
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 ,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
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9.2000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
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高容量达75GB,这是目前最大容量的硬盘,而Deskstar 40GV的数据存储密度则高达14.3 十亿数据位/每平方英寸,这再次涮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
二、硬盘分类目前的硬盘产品内部盘片有:5.25,3.5,2.5和1.8英寸(后两种常用于笔记本及部分袖珍精密仪器中,现在台式机中常用3.5英寸的盘片);如果按硬盘与电脑之间的数据接口,可分为两大类:IDE接口及SCSI 接口硬盘两大阵营。
三、技术规格目前台式机中硬盘的外形差不了多少,在技术规格上有几项重要的指标:1.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注意它与平均访问时间的差别,平均寻道时间当然是越小越好,现在选购硬盘时应该选择平均寻道时间低于9ms的产品。
2.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然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3.道至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4.全程访问时间(max full seek),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
5.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单位为毫秒。
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
注意:现在不少硬盘广告之中所说的平均访问时间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寻道时间所代替的。
6.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Mb/S(注意与MB/S之间的差别)。
它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
注意,在这项指标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为单位,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转换成MB/S(兆字节/秒),就必须将Mbps数据除以8(一字节8位数)。
例如,WD36400硬盘给出的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为131Mbps,但如果按MB/S计算就只有16.37MB/s(131/8)。
7.外部数据传输率:通称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在广告或硬盘特性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代替,单位为MB/S。
目前主流硬盘普通采用的是Ultra ATA/66,它的最大外部数据率即为66.7MB/s,而在SCSI硬盘中,采用最新的Ultra 160/m SCSI接口标准,其数据传输率可达160MB/s,采用Fibra Channel(光纤通道),最大外部数据传输将可达200MB/s。
在广告中我们有时能看到说双Ultra 160/m SCSI的接口,这理论上将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320MB/s,但目前好像还没有结合有此接口的产品推出。
8.主轴转速:是指硬盘内主轴的转动速度,目前ATA(IDE)硬盘的主轴转速一般为5400~7200rpm,主流硬盘的转速为7200RPM,至于SCSI 硬盘的主轴转速可达一般为7200~10,000RPM,而最高转速的SCSI硬盘转速高达15,000RPM(即希捷“捷豹X15”系列硬盘)。
9.数据缓存:指在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目前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512KB~2MB,目前主流ATA硬盘的数据缓存应该为2MB,而在SCSI 硬盘中最高的数据缓存现在已经达到了16MB。
对于大数据缓存的硬盘在存取零散文件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10.硬盘表面温度:它是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情况。
这项指标厂家并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种媒体的测试数据中看到。
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G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
如果对于高转速的SCSI硬盘一般来说应该加一个硬盘冷却装置,这样硬盘的工作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连续无故障时间):它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
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
这项指标在一般的产品广告或常见的技术特性表中并不提供,需要时可专门上网到具体生产该款硬盘的公司网址中查询。
四、接口标准ATA接口,这是目前台式机硬盘中普通采用的接口类型。
ST-506/412接口: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首先使用这种接口的硬盘为希捷的ST -506及ST-412。
ST-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
早期IBM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506/412硬盘或称MFM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
ESDI接口:即(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它是迈拓公司于1983年开发的。
其特点是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理论传输速度是前面所述的ST-506的2…4倍,一般可达到10Mbps。
但其成本较高,与后来产生的IDE接口相比无优势可言,因此在九十年代后就补淘汰了IDE及EIDE接口: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 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