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合集下载

中医病机:正邪盛衰

中医病机:正邪盛衰

中医病机:正邪盛衰1、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机要。

《阴符经》讲:“动其机,万化安。

”你能洞察疾病机理,各类治疗方法变化,你都了然于胸了。

所以,病机这一篇读透了,就可轻松临床治病,赚取口碑。

2、《黄帝内经》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如何判断他邪气实还是精气虚呢?《脉法诀窍》讲:“有力无力辨虚实。

”按下应指有力为实,按下软弱没劲为虚。

3、一般早期、中期的病,身体有剧烈的反应。

比如,食积、痰饮、瘀血,多属实证。

晚期长久的病,反应不剧烈,人劳累没劲,大都属于虚。

所以,初病常要疏利肝肠,治其实;久病都要培补脾肾,调其虚。

年轻人得病,多疏利肝胆;老年人得病,多强壮腰肾。

4、虚实没有绝对划分。

外感邪气久不愈,就会得顽固咳嗽、食积、痰饮病,这叫风寒不醒便成劳。

同样,长期劳损体虚后,水津运化不了,就去变成痰饮瘀血,病理产物,这叫因虚成积。

因此,虚中夹实,实中夹虚,错综复杂。

治法要补虚却实,调理中焦。

5、我治疗常见的子宫肌瘤,她不虚,瘤就不会堵在那里,堵久了,就成一个实积包块。

于是,我让患者用八珍汤加桂枝茯苓丸交替服用,边补边消,连补带消。

这样,消积不伤正气,扶正有助消积。

治病没什么秘诀,就是灵活控制好补虚跟消积的火候。

6、像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哮喘,这些风吹草动,天气变化、情志波动,就容易引发的常见病,为什么用抗过敏药或祛风药,总是短期疗效尚可,一不小心又发病了。

原来,古人讲,光祛其邪风,不培补正气,邪风去后还会再回来,即不患邪之不去,而患邪之复来。

像光打匈奴,不建长城守卫,这匈奴之患,还不能根除。

所以治疗急性过敏病转慢病,持久不愈的。

这叫正虚邪欺。

我们要玉屏风散配合桂枝汤,扶正祛风,便把疗效稳固了。

7、胃下垂、胃炎患者,久服消炎杀菌药,非但炎症不消,胃还下垂了。

转用半夏泻心汤,有人参、甘草、大枣来扶正。

正气不虚,邪气不侵。

居然一方得愈。

可见,正胜邪退,才是王道。

8、老年人长期便秘,泻药都泻不动了。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七章病机 第二节-邪正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七章病机 第二节-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2)实中夹虚 【病机特点】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邪气亢盛,或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正气 【临床表现】如邪热炽盛、气津两伤
第二节 基本病机
8
一 邪正盛衰
3.虚实转化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
或因虚致实的转化过程
(1)由实转虚:
实证
邪盛伤正 误治失治
实中夹虚
邪去正虚 脏腑损伤
虚证
二 阴阳失调
(2)由虚转实(因虚致实)
虚证
正气本虚,无力驱邪
正虚导致气滞、瘀、痰、 水、食等实邪停留
虚中夹实
第二节 基本病机
9
一 邪正盛衰
4.虚实真假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症状可出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1)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5
一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1. 虚实病机 (1)实
【概念】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邪气亢盛,正气未虚,正邪斗争激烈,反应明显,
临床出现反应剧烈、亢盛有余的证候
【形成因素】 外感六淫和疠气所致的外感病证的初期和中期 由于水湿痰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
【临床表现】 恶寒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0
5.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盛衰
• 恢复期 • 好转
邪去正虚
正胜邪退
• 好转 • 痊愈
迁延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慢性 •后遗症
恶化 危重
邪盛正衰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七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邪正盛衰中医病机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邪正盛衰中医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始终。

体内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决定着病证的虚实变化,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性病机:实是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因为邪气亢盛,而机体正气未衰,正邪斗争较为剧烈,临床表现为一系列以亢奋、有余、不通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实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一般病程较短。

临床表现如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2)虚性病机:虚是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抗病能力减弱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所以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衰退、虚弱、不固为主要特征的虚性病理变化。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临床表现如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此外,突然大吐、大泻、大汗、大出血等,均会使正气虚弱而出现虚证。

2.邪正盛衰和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结局。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盛衰不仅关系到虚实的病理变化,而且也关系到疾病的转归。

(1)正胜邪退:是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也是许多疾病常见的一种结局。

多由于患者正气较旺盛,抗邪能力较强,或能得到正确治疗,或两者兼而有之所致。

(2)邪胜正衰:是指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猛发展的病理过程。

是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一种趋势。

(3)正虚邪恋:是指正气已虚,余邪未尽,由于正气难复,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正虚邪恋多见于疾病后期,且常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4)邪去正虚:多见于疾病后期,病邪虽已驱除,但正气已经耗伤,有待机体逐渐恢复的一种转归,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病机1邪正盛衰

病机1邪正盛衰

如阳盛则阴病
高热,面赤,心烦不安 尿赤便秘 口渴引饮 舌燥少津
正虚为主 虚中夹实 兼有实邪
如脾阳虚弱,运化无力 水湿内生见
食少神疲 四肢不温 腹胀水肿 舌苔厚腻等
或正虚复感外邪
由实转虚 (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
先有实邪为病,继而耗伤正气 因实致虚
邪虽去而正气大伤
先有正气不足,正虚推动无力、气化失常 由虚转实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含义:邪正盛衰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 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 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虚实病机
(1)实性病机: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外感病初、中期 实性病机 内伤饮食 的形成 虫积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是在邪正消长过程中,疾病趋向好转和痊愈的转归。
邪胜正衰 是在邪正消长过程中,疾病趋于恶化、甚至死亡的转归。
正虚邪恋 邪去正虚
是疾病后期,正气已虚而邪气未尽,正气无力驱邪, 邪气留恋,病势缠绵的转归。
是疾病后期,病邪已经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 逐渐恢复的转归、
复习题: 1、何谓邪正盛衰?何谓虚证、实证? 2、举例说明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的病理变化。
后生水湿、痰饮、瘀血
因虚致实
导致虚实转化的因素:失治、误治,或邪气积聚,或正气严重亏损。
真实假虚
(3)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Hale Waihona Puke 实邪深结不散 真实假虚 气血郁积于内 气血不能外达
大实有羸状
经络阻滞
举例:如热结旁流;食积性腹泻等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机学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邪正交争,它的概念,它的含义,以及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

这一思想贯穿在中医学考察健康、疾病、乃至治疗、康复当中。

第二节基本病机下面讲第二点,讲基本病机。

就是从最一般的规律来看,病理机制有哪些?这是我们学习中医病机学首先要掌握的,先从一般的规律,然后再掌握特殊的规律。

换句话说,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去掌握脏腑、气血、经络的病理机制。

基本病机是讲它的共性。

什么叫做基本病机?是指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记住个定义。

第一个规律,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

什么叫做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邪气的致病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这个邪正盛衰,它决定了什么?注意,决定了病理变化性质的虚还是实?决定了疾病发展趋向的转归。

在后面章节我们讲疾病传变规律的时候再讲转归,就是结局。

就是它决定虚实性质的变化,它决定疾病的结局。

(一)虚。

注意,在这里这个虚是指病机学的概念,注意啊,病机学的概念。

看它的定义,所谓基本病机里的虚,是指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病理变化。

注意,病理变化,病机,用病理变化这个术语来表达,不得说为病理状态。

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病理变化,具体可以表现为生理功能衰退。

在这里面强调一下,我们现在的中医术语主要是指我们这现行的教材,学术界已经得到共识,这样界定病机的概念。

过去几种界定方法:1.病理状态。

2.病理变化。

3.病理表现。

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以病理状态为多。

那么,我们在这里界定是病机学术语,强调是病理变化,病理机制体现出疾病的演变的动态变化过程。

病理状态,状态强调是它(表现)出来的表征,就是这种病理机制反映在外面所出现的病理的表征,病理现象。

也区别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的病理状态。

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讲病理状态就是指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停滞在某一个阶段,一种特殊的征象表现出来,它反映出这里面有个静的概念。

第八章: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第八章: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2)阐述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10分钟)
2.基本病机
(1)邪正盛衰
①阐述邪正盛衰所致的虚实病机与虚实的变化(40分钟)
②分析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30分钟)
教学辅助手段(挂图、模型幻灯、多媒体等)
多媒体,录像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虚实病机的现代研究。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1、病机的概念?
2、实性病机与虚性病机的概念?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方式
讲解与录像
授课章节
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统编七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
1.概说
(1)介绍病机的概与层次结构(10分钟)
课外参考文献或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诸病源候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备注
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敖海清年月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