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实验五实验报告

实验五 8位数码扫描显示电路设计一、画出所设计电路的方框图二、写出VHDL设计程序(或画出原理图)程序: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SCAN_LED ISPORT (CLK : IN STD_LOGIC;SG : OUT STD_LOGIC_VECTOR(6 DOWNTO 0); --段控制信号输出g~a BT : 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 --位选控制信号输出k8~k1END SCAN_LED;ARCHITECTURE one OF SCAN_LED ISSIGNAL CNT8 :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 --扫描计数信号SIGNAL A : INTEGER RANGE 0 TO 15;BEGINP1:PROCESS( CNT8 ) --数码管选通BEGINCASE CNT8 ISWHEN "000" => BT <= "00000001" ; A <= 1 ;WHEN "001" => BT <= "00000010" ; A <= 3 ;WHEN "010" => BT <= "00000100" ; A <= 5 ;WHEN "011" => BT <= "00001000" ; A <= 7 ;WHEN "100" => BT <= "00010000" ; A <= 9 ;WHEN "101" => BT <= "00100000" ; A <= 11 ;WHEN "110" => BT <= "01000000" ; A <= 13 ;WHEN "111" => BT <= "10000000" ; A <= 15 ;WHEN OTHERS => NULL ;END CASE ;END PROCESS P1;P2:PROCESS(CLK) --扫描计数BEGINIF CLK'EVENT AND CLK = '1' THEN CNT8 <= CNT8 + 1;END IF;END PROCESS P2 ;P3:PROCESS( A ) --译码电路BEGINCASE A ISWHEN 0 => SG <= "0111111"; WHEN 1 => SG <= "0000110";WHEN 2 => SG <= "1011011"; WHEN 3 => SG <= "1001111";WHEN 4 => SG <= "1100110"; WHEN 5 => SG <= "1101101";WHEN 6 => SG <= "1111101"; WHEN 7 => SG <= "0000111";WHEN 8 => SG <= "1111111"; WHEN 9 => SG <= "1101111";WHEN 10 => SG <= "1110111"; WHEN 11 => SG <= "1111100";WHEN 12 => SG <= "0111001"; WHEN 13 => SG <= "1011110";WHEN 14 => SG <= "1111001"; WHEN 15 => SG <= "1110001";WHEN OTHERS => NULL ;END CASE ;END PROCESS P3;END;三、仿真分析1.画出仿真结果波形2.仿真结果波形分析说明对8个数码管选通扫描,例如当CNT8等于"001" 时,K2对应的数码管被选通,同时,A被赋值3,再由进程P3译码输出"1001111",显示在数码管上即为“3”;当CNT8扫变时,将能在8个数码管上显示数据:13579BDF 。
C语言实验五实验报告——数组

C语言实验五实验报告——数组一、实验目的:1.了解数组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2.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赋值及基本运算实现;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理论部分数组是一些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集合,在程序设计中它是一个变量列表,由若干相同数据类型的元素组成。
通常用一个名字和一个下标来表示,下标可理解为数组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编号。
数组的特点:数组是根据顺序排列的元素的集合;所有的元素必须是相同类型。
数组的定义方法:1. 定义数组,数组元素类型 + 数组名[元素的个数];2. 元素的个数必须是整型常量或变量,定义时必须明确、指定元素的个数;3. 声明一个数组时,除了要指定数组的类型外,还要指定数组的名称;4. 数组定义完后,需要对其中的每个元素进行初始化。
可以在定义数组时赋初值,也可以通过赋值符号,对数组元素逐个进行赋值。
数组的初始化:1. 元素个数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1个元素后无逗号;2. 支持部分元素初始化;3. 定义和初始化可以一步完成。
二维数组数组可分为一维和多维数组。
一维数组可以看作是包含多个元素的向量,而二维数组可以看做是包含了多个一维数组的矩阵。
二维数组有行号和列号,因此,它同样需要两个下标。
数组元素类型数组名[行数][列数];数组元素类型数组名[ ][ ] = { {元素1, 元素2, ……}, {元素1, 元素2, ……}, ……{元素1, 元素2, ……}}2.实验代码**问题1:**定义一个一维数组a,包含有5个元素,分别为1,2,3,4,5;**问题2:**定义一个一维数组a,接收用户从键盘输入的5个数值,分别打印存储的各个元素。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分析:定义了一个5个元素的一维数组a,并初始化了各个元素的值,其元素分别为1,2,3,4,5.循环遍历一遍数组a,并打印数组元素。
程序执行正常。
3.针对问题3:定义一个二维数组a,由4行3列组成,每个元素初始化为0,打印存储的各个元素;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四、实验总结:该实验主要是通过对C语言数组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练习,加深了对数组的了解和掌握。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实验五天然水硬度测定

五、数据记录 1.总硬度的测定
平行测定次数 记录项目
1
2
3
EDTA体积初始读数
/mL
EDTA体积终读数/mL
VEDTA /mL
总硬度/°
相对平均偏差/%
总硬度 cV 56.08 mg L1 cV 56.08
0.1
0.110
3.钙硬度的测定
准确移取澄清水样200mL,放入 500mL烧杯中,滴加4mL 10% NaOH 溶液摇匀后,加约黄豆大小的钙指示 剂,摇匀溶液呈浅红色,用已标定 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纯蓝色,即为 终点。平行测定3次,记录数据。计算 钙的硬。
水中的Ca2+、Mg2+ 离子可用
EDTA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二、实验原理
水的硬度的测定可分为水的总硬度 的测定和钙、镁硬度的测定两种。总硬 度的测定是滴定Ca、Mg总量,并以Ca 进行计算。后一种是分别测定Ca和Mg 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标定EDTA溶液用“钙指示剂”作为指示剂。
钙指示剂在溶液pH值为12~14的条件下显蓝色,
四、实验步骤
2.总硬度的测定
准确移取澄清的水样200mL,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5mL pH=10 NH3-NH4Cl (氨性)缓冲液,1:2 三乙醇胺(埯蔽作 用)0.5mL,摇匀。再加入约黄豆大小的 铬黑T固体指示剂,再摇匀,此时溶液呈 酒红色,用已标定的0.02moL·L-1 EDTA标 准溶液滴定至纯蓝色,即为终点。平行测 定3次,记录数据。计算水的总硬度。
硬度(°)=
cEDTA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

温度(℃) 盐
0 35.7 73 27.6 13.3
10 35.8 80 31.0 20.9
20 36 88 34.0 31.6
30 36.3 96 37.0 45.8
50 36.8 114 42.6 83.5
80 38.4 148 51.1 169
100 39.8 180 56.7 246
NaCl NaNO3 KCl KNO3
三、学习内容 1.溶解 (1)水浴锅 (2)简易装置 图7-1 水浴装置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2.蒸发 3.结晶 4.过滤 图7-2 沙锅加热 图7-3 滤纸的折叠方滤
图7-4 过滤操作
图7-5 减压过滤的装置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3)热过滤
图7-6 热过滤装置 5.倾析法和离心分离法 (1)倾析法 (2)离心分离法
图7-7 倾析法
(1)手摇离心机 (2)电动离心机 图7-8 实验室用离心机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四、课堂实验要求 1.KNO3的制备 2.重结晶法提纯KNO3 3.产品纯度的检验
水 15ml ↓ 称盐 →溶解(沸腾)→浓缩析盐→ 热过滤 → 冷却结晶 →减压抽 静置 NaNO 3 8.5 g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利用温度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不同和复分解反应制 备盐类。 2.学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方法,练习用 重结晶法提纯物质。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用NaNO3和KCl通过复分解来制取KNO3,其反 应为: NaNO3+KCl=KNO3+NaCl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KCL 7.5 g
最新实验5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5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具体实验主题]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相关科学概念]的理解,并学会使用[相关实验设备或技术]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原理:[在此部分详细描述实验的理论基础,包括涉及的科学概念、公式、定律等。
例如,如果是物理实验,可以解释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计算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设备1]- [实验设备2]- [实验设备3]- [其他辅助材料]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确保所有实验设备和材料齐全,并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初步设置。
2. 操作阶段:详细描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设备的组装、调试、样品的准备和实验的操作流程。
3. 数据收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数据和观察结果。
4. 结果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使用适当的图表或计算方法来展示结果。
5. 结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讨论其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或差异。
实验结果:[在此部分展示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曲线等形式来直观地呈现。
]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
- 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讨论实验结果对相关领域的潜在影响和应用前景。
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理解相关科学概念和技术发展的意义。
]建议与反思:- 对实验方法或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 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包括成功的做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和资料来源。
]附录:- [包括实验过程中的额外数据、计算过程、图表等补充材料。
]。
实验五实验报告

实验五实验报告实验五实验报告引言:实验五是一项关于物理实验的研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旨在探究某一特定物理现象或验证某一物理理论。
本次实验的主题是XXXX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下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XXXX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希望探究XXXXX的规律,并验证相应的物理理论。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还可以对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二、实验装置和步骤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装置主要包括XXXXX(列举实验装置的名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步骤一:XXXXX(具体操作内容)2. 步骤二:XXXXX(具体操作内容)3. 步骤三:XXXXX(具体操作内容)4. 步骤四:XXXXX(具体操作内容)5. 步骤五:XXXXX(具体操作内容)三、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一系列实验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处理。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总结:1. 结果一:XXXXX(具体实验结果)2. 结果二:XXXXX(具体实验结果)3. 结果三:XXXXX(具体实验结果)四、结果分析和讨论基于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 分析一: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2. 分析二: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3. 分析三: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XXXXX(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误差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以下是对实验误差和改进的讨论:1. 误差评估:XXXXX(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2. 改进方法:XXXXX(提出改进方法)通过对实验误差的评估和改进方法的提出,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实验目的,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5-环节动物门实验

作业与思考
绘蚯蚓横切图。 剥离出蚯蚓的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5
环节动物实验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教研室
Email:brandzhang@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蚯蚓的形态和构造,掌握环节动 物门的主要特征。
进一步熟悉、掌握解剖蚯蚓的基本技能和 方法。
材料与用具
蚯蚓、蚯蚓横切片、沙蚕疣足装片、 各环节动物浸制标本。
蜡盘、解剖器械、显微镜、解剖镜。
脑(咽上神经 节)、围咽神经 节、腹神经索。
5.排泄系统
取体壁上的绒毛状物置于载玻片上, 加一滴水,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 察体壁小肾管;小心地用剪刀剪下一部 分体节隔膜,用上述方法观察可看到漏 斗状的肾口。
6. 蚯蚓的横切片观察
体壁:可看到角质膜、表皮层、环肌、纵肌及壁
体腔膜,有些切片还可以看到刚毛。
2. 循环系统:闭管式 背血管:消化管背面、红色。 腹血管:将消化管拨向一侧,可见略细于背血管
的腹血管。 心脏:围绕在砂囊前后的第Ⅶ、Ⅸ、Ⅻ、ⅩⅢ
节,连接背、腹血管。
3. 生殖系统:♀♂同体
♂:精巢囊、贮 精囊、输精管、 前列腺。
♀:卵巢、输卵 管、卵漏斗、受 精囊。
4 . 神经系统
脏壁(肠壁):脏体腔膜、肌肉层、肠上皮。体腔:壁体腔膜和脏体腔Fra bibliotek之间包围着的空腔就
是真体腔。在真体腔中,有背血管、腹血管、神 经索、神经下血管和肠系膜。
7.疣足的观察
示范标本
多毛纲:能自由游动,头部发达,咽能翻出, 咽端具颚,全部体节具疣足。如沙蚕、背鳞沙 蚕、日本沙蚕。管居,头部退化,咽无颚,不 能伸出,后部疣足常退化。如毛翼虫(磷沙 蚕)、龙介虫。
数据库实验5答案

实验五:数据库综合查询一、实验目的1.掌握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查询条件表示方法;2.掌握查询条件种类和表示方法;3.掌握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掌握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二、实验环境已安装SQL Server企业版的计算机(120台);具有局域网环境,有固定IP;三、实验学时2学时四、实验要求1.了解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格式和执行方法;2.了解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3.了解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完成实验报告;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利用Transact-SQL嵌套语句实现下列数据查询操作。
1) 查询选修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生的基本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where Sno in(select Sno from coursewhere Cno in(select Cno from sc where Cname='计算机体系结构'))2) 查询年龄比李勇小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select a.sno,grade from student a,coursewhere a.sno=course.sno and sage<(select 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李勇')3)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1’的学生中年龄最小者要大的学生的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AND SAGE>(select min(sage)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4)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3’的学生年龄都大的学生的姓名。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AND SAGE>all(selectsage 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5) 查询‘C1’课程的成绩高于70的学生姓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存储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实验原理
主存储器单元电路主要用于存放实验机的机器指令,如图5.1所示,它的数据总线连到外部数据总线EXD0~EXD7上;它的地址总线由地址寄存器单元电路中的地址寄存器74LS273(U37)给出,地址值由8个LED灯LAD0~LAD7显示,高电平点亮,低电平熄灭;在手动方式下,输入数据由8位数据开关KD0~KD7提供,并经一三态门74LS245(U51)连至外部数据总线EXD0~EXD7,实验时将外部数据总线EXD0~EXD7用8芯排线连到内部数据总线BUSD0~BUSD7,分时给出地址和数据。
它的读信号直接接地;它的写信号和片选信号由写入方式确定。
该存储器中机器指令的读写分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
手动方式下,写信号由W/R`提供,片选信号由CE`提供;自动方式下,写信号由控制CPU 的P1.2提供,片选信号由控制CPU的P1.1提供。
由于地址寄存器为8位,故接入6264的地址为A0~A7,而高4位A8~A12接地,所以其实际使用容量为256字节。
6264有四个控制线:CS1为第一片选线、CS2为第二片选线、OE读出使能线及WE写使能线。
其功能如表5.1所示。
CS1片选线由CE`控制(对应开关CE)、OE读出使能线直接接地、WE写使能线由W/R`控制(对应开关WE)、CS2直接接+5V。
图5.1中信号线LDAR由开关LDAR提供,手动方式实验时,跳线器LDAR 拨至左侧,脉冲信号T3由实验机上时序电路模块TS3提供,实验时只需将J22跳线器连上即可,T3的脉冲宽度可调。
2、实验接线
①总清开关拨到“1”位置。
②MBUS连BUS2;
③EXJ1连BUS3;
④跳线器J22的T3连TS3;
⑤跳线器J16的SP连H23;
⑥跳线器SWB、CE、WE、LDAR拨至左侧(手动位置)。
表5.1 6264功能表
工作 方式 I/O 输入 DI DO /OE /WE /CS1 非选择
X
HIGH-Z
X
X
H
图5.1 主存储器单元电路
3、实验步骤
① 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② 形成时钟脉冲信号T3。
方法如下:在时序电路模块中有两个二进制开关“运行控制”和“运行方式”。
将“运行控制”开关置为“运行”状态、“运行方式”开关置为“连续”状态时,按动“运行启动”开关,则T3
有连续的方波信号输出,本实验中“运行方式”开关置为“单步”状态,每按动一次“启动运行”开关,则T3输出一个正单脉冲,其脉冲宽度与连续方式相同。
③ 向存储器的00
如果要对其它地址单元写入内容,方法同上,只是输入的地址和内容不同。
④ 读出刚才写入00地址单元的内容,观察内容是否与写入的一致。
三、实验数据记录
1、根据存储器的读写原理,填写下表。
2、记录向存储器写入数据的过程。
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步骤向存储器地址为00H, 01H,02H,03H,04H,05H,10H,11H,12H,13H,14H,15H的单元分别写入数据:55H,33H,44H,66H,08H,F0H,5AH,37H,B4H,9CH,F5H,2DH。
3、读出以下地址单元中存储的内容。
四、思考题
1、根据电路图分析向存储器置数和从存储器读数的工作原理。
2、存储器的地址是放在哪个芯片中的,为什么在输入地址时,控制开关CE=1、LDAR=1?
2、在读存储器内容时控制信号SWB=1、CE=0、WE=0、LDAR=0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