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春节民俗概述
甘肃春节喜庆的传统习俗

甘肃春节喜庆的传统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代表了新年的到来,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祈福。
在甘肃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以下将为您简要介绍甘肃春节喜庆的传统习俗。
一、贴对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
甘肃的春联与其他地方不同,它以红底白字为主,搭配典型的甘肃元素,如黄土高原、古莫高斯河等。
这些对联中寓意吉祥,既能增添节日气氛,又能寓意吉祥如意。
二、放鞭炮除夕夜,甘肃人民会放鞭炮来辞旧迎新。
这一习俗被认为能够驱逐邪恶之气,驱除霉运,保佑家庭平安。
同时,放鞭炮的声响也代表着告别旧年,迎接新年的喜庆。
此外,人们还会舞狮、舞龙,增添节日气氛。
三、守岁守岁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甘肃同样盛行。
除夕夜,人们会将锅盖倒扣在锅里煮沸,以迎接新年的第一声,寓意着吉祥如意。
此外,人们还会待到半夜寒夜,边守岁边欣赏焰火,品味年味浓郁的美食,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四、祭灶神祭灶神是中国传统习俗中重要的一环,甘肃也不例外。
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会在家中设宴,向灶神祭拜,感激其给予家人一年的庇佑,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此外,还会在室内或门口上挂上装饰有红色丝线、谷物等的花圈,以示热情欢迎。
五、舞蹈表演在甘肃,春节期间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表演,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舞蹈灯”。
这种舞蹈结合了丝带舞和灯舞,演员手持彩色丝带,伴随着音乐,在舞台上舞动,灵动的动作和华丽的舞台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六、文艺表演甘肃的春节庆祝活动中,文艺表演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传统的甘肃大秧歌等表演形式更是激情四溢,舞动着快节奏的音乐,在春节期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喜庆。
七、赏花灯在春节期间,甘肃的许多城市会举办花灯展览,烟花会等活动。
人们会带着家人一起前往赏花灯,欣赏各色各样的花灯艺术和绚丽的烟花,营造出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
由此可见,甘肃春节喜庆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风味独特。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过去岁月的告别和新年的祝福,更是传承了甘肃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
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

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甘肃,这一传统节日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风味。
下面将为您介绍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
1. 除夕的习俗在甘肃,除夕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人们通常在家中进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相传,年夜饭的菜肴要丰富,并且要有特别的寓意。
比如,“鱼”与“余”谐音,代表着年年有余,“肉”与“如意”谐音,代表着吉祥如意等。
此外,甘肃传统的年夜饭还加入了一道名为“丢穊”的菜肴,它象征着辞旧迎新,辞别过去一年的不顺。
2. 春联和灯笼春节期间,甘肃的街道巷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人们将门前悬挂上鲜艳的灯笼,既增添了节日的氛围,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此外,贴春联也是甘肃的传统习俗之一。
春联一般由对联组成,内容通常与福、财富、健康等吉祥寓意相关。
这些春联贴在门上,象征着家庭的祥和和富裕。
3. 舞狮和舞龙在甘肃,舞狮和舞龙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穿上狮子和龙的服饰,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和舞龙。
这些舞蹈动作激动人心,给人以喜庆祥和之感。
同时,舞狮和舞龙还象征着辟邪驱恶、驱除疾病,保佑家宅平安和人民安康。
4. 红包和拜年在甘肃,给予红包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之一。
红包通常是带有一定金额的红色信封,长辈会给晚辈,企业也会给员工。
这是一种表达祝福和感恩的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体现。
此外,拜年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到亲朋好友的家中拜年,相互祝福、道喜,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5. 元宵节的习俗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是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甘肃,人们通常会在元宵节前后举行灯会,游览花灯。
花灯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此外,还有观灯的游行活动,以及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习俗。
这些活动既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产。
总结: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在团圆饭、舞狮舞龙、红包、灯笼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味。
甘肃人春节的传统习俗

甘肃人春节的传统习俗甘肃人的春节传统习俗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甘肃人有着特别的习俗和传统,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习俗。
一、贴春联春节前夕,甘肃的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红色的春联。
春联上通常写有对联,寓意着吉祥和幸运。
对联的内容通常涉及丰收、健康、家庭团聚等美好的祝愿。
贴春联的习俗在甘肃是非常普遍的,每个家庭都会动手制作自己的春联,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二、走春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拜年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走春"。
走春即指拜访亲友送上新年的祝福,并接受长辈的祝福和压岁钱。
甘肃的人们会穿上盛装,整齐划一地出门拜年,表达对亲友的问候之意。
在拜访期间,人们会品尝各种美食,分享快乐和喜悦。
三、舞狮。
舞狮是甘肃春节期间最盛行的表演活动之一,大部分的舞狮团都是由业余爱好者组成。
他们身穿五彩缤纷的狮子舞服,在广场上或者街头巷尾表演。
舞狮的动作矫健有力,寓意着福气和祥瑞。
观众会围绕舞狮团,为他们加油打气,这不仅是甘肃春节的一大亮点,也带来了欢快和喜庆的氛围。
四、灯笼展示。
甘肃人在春节期间还喜欢展示各种各样的灯笼。
不同形状和风格的灯笼被挂在屋檐下、窗户上或者院子里,给人们营造出一个热闹而温馨的节日氛围。
特别是夜晚,灯笼的灯光照亮了整个街道,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喜庆氛围。
五、品尝特色美食。
春节期间,甘肃的人们会尽情享受各种传统美食。
其中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式是"年糕",即炒年糕。
由于糕点状似银条,寓意着财运亨通,所以被视为吉祥的食物。
此外,还有饺子、汤圆等传统的年夜饭菜品。
这些美食既满足了人们的味觉享受,又寓意着对来年的好运和顺利。
总结:甘肃人春节的传统习俗有贴春联、走春、舞狮、灯笼展示以及品尝传统美食等。
这些习俗在家庭和社区之间传承,通过庆祝春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的期望。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这些习俗都不断地激发着人们的热情和参与度,让春节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和团聚的时刻。
张掖家乡的节日风俗介绍500字左右作文

张掖家乡的节日风俗介绍500字左右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张掖的一些节日风俗。
张掖是个风景优美的城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虽然我们那里气候比较干燥,但是节日的时候却别有一番热闹景象。
首先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元宵节。
元宵节傍晚时分,全城的街道上都会挂起彩灯,家家户户也会在门口挂上红灯笼,十分喜庆。
我们这天晚上要吃元宵、汤圆之类的食品。
爸爸妈妈还会给我们买很多烟花爆竹,我们就在院子里放烟花玩。
玩到累了也不怕,因为还有暖暖的汤圆等着呢!再说说端午节的习俗吧。
端午节那天,我们要吃粽子、喝雄黄酒。
家里人会把咸甜粽子和酒准备好,我们兄弟姐妹就把它们分着吃。
吃完后,我们还要去河边系上吉祥草,祈求一年四季平安。
晚上,大人们就在家里的院子烧龙舟、放鞭炮,小朋友们也会互相玩"锁手"游戏。
最让我兴奋的是每年的"马拉松"!这可不是跑步的马拉松,而是骑马跑啊!在张掖乡村,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百姓们都会骑着马在田野上"马拉松"。
骑手们穿着盛装,骑在马上英姿飒爽,奔驰在绿茵茵的麦田里。
大家都会包好吃的东西,一家老小去赏马看热闹。
赛马结束后,就到处聚餐、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啊!张掖的节日风俗就介绍这么多啦。
虽然只是小城,但是这里的节日氛围可不简单哦。
希望今后有机会带大家一起亲身体验下那里的节日喜庆。
篇2张掖家乡节日风俗介绍大家好,我是一个来自甘肃张掖的小学生。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有趣的节日风俗。
张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有很多独特的民俗习惯。
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因为可以放很多天假,而且有吃大餐、看舞狮、放鞭炮这些好玩的活动。
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彻底打扫卫生,贴对联、春联,摆上祥龙、福字等吉祥物,充满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会团团围坐,吃一顿美味可口的年夜饭,品尝着家乡的特色美食,像羊肉泡馍、手擀面、灌汤包等,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甘肃春节传统年俗与乡村风情

甘肃春节传统年俗与乡村风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时刻。
甘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春节传统年俗与乡村风情别具一格。
本文将以甘肃春节传统年俗和乡村风情为主线,探讨这一节日的独特魅力。
一、甘肃春节传统年俗甘肃地处中国的西北地区,其春节传统年俗受到了西北地域文化的熏陶,展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1. 贴春联春节的传统年俗之一是贴春联。
在甘肃的许多家庭,人们会在大门上贴上对联,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平安。
对联往往采用红色纸张,上书对仗工整的对仗词语,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2. 鞭炮庆贺在甘肃的农村地区,鞭炮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点燃鞭炮,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爆竹的绚丽光芒在夜空中绽放,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氛围。
3. 守岁守岁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年俗之一。
在甘肃的乡村地区,人们通常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整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
他们会边吃团圆饭,边观看春晚,以及互相拜年祝福。
除夕之夜,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以赶走邪灵,迎来吉祥之年。
二、甘肃乡村风情甘肃乡村风情独树一帜,其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春节期间,甘肃的乡村地区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1. 村落灯会在甘肃的许多乡村地区,春节期间会举行盛大的灯会活动。
村民们会亲手制作各种花灯,如花鼓灯、舞狮灯等,然后将其挂在村落的主要道路上。
夜晚,花灯亮起,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村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2. 农艺表演甘肃的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春节期间常常会举行各种农艺表演。
这些表演包括农耕舞蹈、农村音乐演奏和农民技艺展示等。
游客可以欣赏到甘肃独特的农耕文化,感受到田园生活的魅力。
3. 民俗游戏甘肃的乡村地区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游戏,如踩高跷、赛马等。
这些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强乡村人民的凝聚力。
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参与这些游戏,共同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期。
张掖春节民俗概述

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 秧羔子 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领舞者为指挥 , 此角色
一
灶” 、“ 祭灶” 。据说 “ 灶王爷”是一家之主 ,一年中,全家 的是非善恶, 他都看在眼里 , 灶王爷到了年底要 向玉皇大帝 报告 , 所以送灶时, 家家都要备一副香烛和一碟灶糖 , 请求 他 “ 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老人 口述俗语 ) 。 年夜饭。除夕这一天,要 “ 除旧布新” ,庭院内外要整 洁一新 ,贴春联 、门神 、窗花等 ,太 阳一落山,先要祭祖 , 给祖先烧纸钱 ,俗称 “ 烧纸” 。然后 ,迎接灶王爷 回家。做 完这些才可以吃年夜饭 ( 也叫 “ 年饭” ) 。年夜饭 , 一般有冷 盘、 热炒 、 点心 , 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 张掖人吃饺子取 “ 更 岁交子”的意思。“ 大年三十吃一顿 , 正月初一穿一身”( 老
菜末 ,锅底抹油 ,一张张摊上去 , 就摊成 了补天的煎饼。因 为过年而奢侈了一个月余 , 剩下 的日子要节俭着过了, 所以 煎饼要摊得很薄 ,呈半透明状 ,沾着蒜醋汁吃。 另外,社火也是张掖春节民俗的重要方面。
张 掖 的社 火 种类 有秧 羔子 、 舞狮、 耍龙 灯 、 旱船 、 高跷、 铁芯子 、地蹦子 , 还有八仙子 、霸王鞭 、倒羊角等。秧羔子
又叫他 “ 膏药匠” 。 实质上是秧羔子的不同流派 。太平鼓是社火 队又一大支柱。 鼓槌上彩绸飘舞 , 舞者身姿整齐划一 , 鼓声震天, 场面宏大, 深受 群众 喜爱 。 临泽县吊钱、 门神与对联是春节时门户上必不可少的年 俗,吊钱上的图案 以吉祥语或图案组成。用象征 、 谐音、寓 意等手法表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裕固族 自治县 ,居住有裕固、汉 、藏 、蒙古等 l 1 个民 族。年夜饭主要有抓 肉、油果 、馓子 、奶茶等食品。正月从
甘肃春节传统习俗守岁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钟声

甘肃春节传统习俗守岁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钟声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春节传统习俗更是独具特色。
在这个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里,甘肃人民以独有的方式欢庆新年,其中守岁和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钟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守岁习俗甘肃的守岁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在除夕之夜,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守岁。
年轻人则会祭拜祖先,并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运。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传统习俗:1. 年夜饭:甘肃人民会在除夕夜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这顿饭通常包含丰富的食物,象征着来年的富裕和幸福。
其中必不可少的菜肴包括鱼和饺子,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寓意着财富积累;而饺子则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2. 除旧迎新:在除夕之前,人们会彻底打扫家中的一切,清理掉旧物,代表着将旧年的不顺和晦气都排除干净,以迎接新年的好运和新气象。
3. 守夜:在除夕之夜,年轻人和小孩子会熬夜不睡,等到新年的第一个钟声敲响后,全家人齐声喜庆,庆祝新年的到来。
熬夜守岁也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相互关怀。
二、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钟声甘肃人民特别重视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钟声,这一时刻被认为是新年的正式开始。
在这重要的时刻,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以各种方式欢庆新年。
1. 钟声庆贺:当新年的第一个钟声敲响时,各地的寺庙和教堂会敲击钟声,传递喜庆的气氛。
人们将这声音视为迎接新年的象征,也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
2. 烟花爆竹:在新年的第一个钟声响起之时,无数的烟花和爆竹在甘肃的街头巷尾纷纷升起。
五彩斑斓的烟花和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犹如漫天的绚烂花火,给人们带来无比的喜悦和祝福。
3. 祈福祭拜:迎接新年的钟声也是人们前往神庙、教堂和寺庙祈福祭拜的重要时刻。
人们带着诚挚的心愿,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健康和好运。
在甘肃,守岁和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钟声是人们感受浓厚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这一时刻象征着过去的告别和新的开始,也寄寓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无论是举办盛大的年夜饭,还是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守夜,这些习俗都凝聚了家人的团结和爱意。
张掖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

张掖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过春节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你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吗?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张掖市,让我带你一起重温那美好的时光吧!我家乡的春节大约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人们还要杀羊杀猪来到厨房的灶台前祭祀灶王爷,据说这是请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
祭祀过后,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年货都准备得停停当当,这一天会十分得热闹,早上爸爸和大伯拿着鞭炮、纸钱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请”他们“回”到家里一同过年,而妈妈和大娘就会在家里热火朝天地准备丰盛的午餐。
到下午家家户户的门上和窗上都贴上来红红的对联和窗花。
最有趣儿的是,妈妈还会在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这个硬币,它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气多多。
在这一天,下午还要放鞭炮,这在我的老家叫做抢福,谁家放鞭炮越早,谁家吃饺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谁家的福气就越多。
全家人才围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一年中遇到的开心事,一边品尝这饺子的美味。
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惬意地吃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这一夜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觉,这叫做守岁。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
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来到长辈家磕头拜年。
在这一天,最开心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儿了,我们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拿着压岁钱的我们,尽情地去购买鞭炮和零食。
眨眼间,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来了。
人们早早地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赏花灯,看礼花。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元宵节,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掖春节民俗概述
【摘要】传统春节有着浓厚的文化渊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张掖因其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传统春节民俗有其自身悠久的文化氛围,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春节文化风采。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冲击,张掖传统春节民俗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关键字】张掖春节民俗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95-02
一张掖传统春节民俗考察
春节由虞舜兴起,传说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大家一起祭祀祖先、欢庆和品尝一年的收获,期待来年的丰收,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掖地区的春节从腊八节开始,直到正月二十结束,时间跨度长,讲究众多。
笔者对多位老人进行了采访,按时间顺序整理了张掖市甘州区的春节习俗。
腊八粥。
阴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风俗历史悠久,“腊”是古代十二月的祭名,从周朝开始,就把十二月初八视为释迦牟尼成道日,佛教徒常在这一天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
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
以后便在民间沿袭成俗,到阴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寺院和各家各户都煮腊八粥吃。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
扫尘。
扫尘是春节前重要的准备工作,实际就是迎接新年的一次彻底大扫除。
要赶在送灶那天做完,因为要让灶王没有可挑的毛病,“上天言好事”。
送灶。
首先是腊月二十三的“送灶”,“送灶”又称“辞灶”、“祭灶”。
据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一年中,全家的是非善恶,他都看在眼里,灶王爷到了年底要向玉皇大帝报告,所以送灶时,家家都要备一副香烛和一碟灶糖,请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老人口述俗语)。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要“除旧布新”,庭院内外要整洁一新,贴春联、门神、窗花等,太阳一落山,先要祭祖,给祖先烧纸钱,俗称“烧纸”。
然后,迎接灶王爷回家。
做完这些才可以吃年夜饭(也叫“年饭”)。
年夜饭,一般有冷盘、热炒、点心,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张掖人吃饺子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大年三十吃一顿,正月初一穿一身”(老人口述俗语),除夕要大吃,初一要全穿新。
守岁。
年夜饭后,全家聚在一起,就开始辞年了。
进入新的一年,堂屋里灯火通明,香炉里点上万寿香,合家依次三跪九叩首,礼毕,长辈们得给小辈红包,谓之“压岁钱”,之后更换新衣、新裤、新帽、新鞋、新袜。
“除夕饺子初一盘”,这其中的“盘”,是“盘菜”,就是猪肉、大白菜、菠菜、粉皮、粉条、面筋炒在一起的菜。
从前人们家里不太宽裕,过年也是一定要炒这样一盘菜的。
“初二馄饨元宝汤,初三菜盒子团团转”(老人口述俗语)。
破五。
初五破五,“扫穷”(大扫除)。
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所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至初六,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春。
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
”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大节,颇为重要。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月”的十五日“宵”而来,因为其逛灯的风俗也叫“灯节”、“灯夕”。
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当日要吃汤圆,还要聚集起来搞社火秧歌、舞龙耍狮、踩高跷等活动。
吃煎饼。
是正月二十吃来“补天”的。
淀粉加水成糊,再加入鸡蛋拌匀,有些人家再放些葱花等,有些人家放些韭菜末,锅底抹油,一张张摊上去,就摊成了补天的煎饼。
因为过年而奢侈了一个月余,剩下的日子要节俭着过了,所以煎饼要摊得很薄,呈半透明状,沾着蒜醋汁吃。
另外,社火也是张掖春节民俗的重要方面。
张掖的社火种类有秧羔子、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铁芯子、地蹦子,还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
秧羔子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
秧羔子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
跑跳集体舞。
领舞者为指挥,此角色一般由善于言辞又灵活多变者扮演。
在舞蹈进行的间歇时,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话”,俗称“卖膏药”,因此,又叫他“膏药匠”。
民乐县倒羊角、膏药灯与秧羔子大同小异,基本一样,实质上是秧羔子的不同流派。
太平鼓是社火队又一大支柱。
鼓槌上彩绸飘舞,舞者身姿整齐划一,鼓声震天,场面宏大,深受群众喜爱。
临泽县吊钱、门神与对联是春节时门户上必不可少的年俗,吊钱上的图案以吉祥语或图案组成。
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裕固族自治县,居住有裕固、汉、藏、蒙古等11个民族。
年夜饭主要有抓肉、油果、馓子、奶茶等食品。
正月从初一到十五,是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里要举办酥油花展,僧人们头戴牛头马面的面具跳“昌术”(护法)舞,边跳边吟唱经文,场面十分隆重。
这些都与汉族春节习俗有很大的区别,民族色彩浓厚。
二张掖地区的春节民俗的历史变迁
张掖传统春节变化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时间缩短了。
过去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在乡村甚至到二月二。
现在从祭灶到初五,不过十多天,最多到元宵节。
所以,我们说元宵节几乎成了过年的“尾巴”。
二是程序简化了。
如腊八、祭灶等一些祭祀礼仪程式,几乎不再延续,许多禁忌也被现代人遗忘。
三是由传统的祭祀性转向娱乐性。
现在,从除夕春晚开始,有不少人举家出行旅游,去度春节黄金周。
四是由家庭为主体转向对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视。
现在的春节期间,部分家庭不仅把过去传统的走亲访友演变为相约朋友、同学、同事聚会,就连除夕团聚的年夜饭,由于单亲家庭和老龄化“空巢”家庭的增多,在张掖也出现了几家人聚集起来“拼年饭”的现象。
植根于张掖传统农耕历史的春节,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张掖工业、信息化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西方节日日渐受到“宠爱”;独生子女政策在张掖的落实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张掖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社会收入差距拉大,思想观念及娱乐方式多元化,导致春节本身庆祝一年丰收等含义被忽视,旧的习俗和心愿被弱化。
有些人说要对春节内容进行扬弃,缩短春节过节时间,简化过节习俗和步骤。
但是,就春节本身的目的和含义来说,这些“旧的”东西就不再是糟粕。
况且,抛弃传统未必就能重构新的文化。
因此,沿袭春节习俗,恢复春节地位,就显得非常合理和重要。
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春节,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在伦理观念、人生价值、道德情操发生着剧烈变化的时代,传统春节文化习俗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
因此对传统节日尤其是中华节日之最的“春节”,应该重视和发扬。
参考文献
[1]http:///view/72617.htm
[2]http:///view/1369720.htm
[3]http:///view/1768007.htm
[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贺次君、施和金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清〕钟赓起.甘州府志(张志纯等校点)[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7]黄怀信撰.鹖冠子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南朝〕萧统编、李善注.文选李善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7
[9]〔汉〕司马迁.史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0]〔清〕潘荣陛、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