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我于__年1月26日至__年2月17日期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及走访长者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文化习俗时,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
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
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
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
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
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
山东人过春节的风俗

山东人过春节的风俗山东人过春节的风俗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各个省份和地区,春节的庆祝方式与风俗也都各有不同。
那么,针对山东人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呢?一、大年初一在山东,大年初一便是观赏龙舞表演的日子。
龙是代表吉祥如意的龙舞在这一天是不可缺少的。
此外,山东也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习俗。
比如用茶叶为长辈倒茶、清洗家里的瓷器和铜器,向亲朋好友祝贺新年、询问身体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山东人重视祖宗文化和人际交往的风俗特点。
二、年货和食物在山东,年货和食物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它们丰富多样,而且有一些具体的区域风味。
其中,吃饺子的风俗是一定少不了的,因为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最为普遍的食物之一。
而山东的饺子则以肉馅、虾仁和蛤蜊等为特色,另外还有煮鱼、鱼丸、爆炒虾、烤串等都是山东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美食。
三、宗教活动与其他地区相比,山东人变化兴趣的宗教活动是相对会更多一些。
作为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山东的宗教风俗和习惯多由儒家思想和一定的佛教元素组成。
所以,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寻找一些祖先墓地,以祭祀祖先、割祭牲等方式展开祭祀活动。
四、杂耍表演山东人的春节庆祝活动更具有娱乐性。
在过年期间,许多人都会参观一些杂技、相声和魔术表演,包括外来的表演者和本地的人才。
这些表演的形式多样,例如骑电戏、做杂耍等等都是传统的节日节目。
五、社交活动山东人喜欢进行社交,而春节是他们闲暇娱乐的好时光。
在过年期间,人们常常会举行宴席和聚餐,甚至是到一个地方参加围炉夜话。
此外,人们还会给对方送上健康和新年万事如意的祝福,并在年初一、二以及十五等时段,一起赏花灯、放烟火,渡过独特的春节夜晚。
六、新年的传统游戏草牙、踩高跷、赛马、跑滚球等是山东特有的传统游戏,在春节期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常是在小广场或者小径道上玩这些游戏,以增加开心的时间,并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总之,山东人的春节风俗具有丰富多彩、娱乐性强、尊崇祖先和团家之情的特点,而这些风俗也无疑展现了山东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山东民俗调研报告

山东民俗调研报告山东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山东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山东的民俗文化,了解山东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庆祝活动,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山东的人文风貌,加深对山东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推动山东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山东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点;2. 了解山东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庆祝活动;3. 分析山东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山东人民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态度;通过实地走访,我们观察了山东的传统庆祝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山东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山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山东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 山东人民的生活习俗山东人民生活节奏较快,但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生活习俗。
例如,山东人喜欢饮茶,认为喝茶有清心、养生的作用;山东人早起晚归,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山东人热爱运动,尤其是打太极拳,认为太极拳有益于身心健康。
3. 山东的传统庆祝活动山东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庆祝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庆祝活动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人们团聚、表达祝福的重要方式。
4. 山东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山东的民俗文化是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山东的民俗文化不仅是山东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彰显山东地域特色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山东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山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庆祝活动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风民俗。
山东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于保护和传承山东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5篇

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5 篇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 1调查莱州春节民俗过年走亲戚时,调查亲戚朋友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 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
扫尘节,也叫扫尘日。
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
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
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
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 ,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 ,东北叫“大洗 (喜) 日”。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
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
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
菜州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
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
天地众神。
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
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
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
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
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
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关于山东风俗的研究报告800字

当下山东省各地春节风俗调查报告小组名称:山东省春节风俗调查小组时间地点:山东省及周边省市城乡地区实践时间:2011年寒假前言:自古以来,春节一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此期间,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春节在很的程度上起到了维系民族情感和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成为所有华人的精神寄托,过年也成了人们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山东省作为“礼仪之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风俗习惯得以继承和保留下来,成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移风易俗的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与此同时,春节风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为此,我们在寒假期间对山东省各地春节风俗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各地春节风俗以及人们对当今过年的看法。
关键词:春节风俗山东省传统演变摘要:身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除了加强学习以外,更一改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去。
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寒假开始,山东省春节风俗调查小组便开始就春节前后相关民俗活动展开调查,通过亲身实践以及问卷式、走访式、查阅式等多种调查方式,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调查采取分地区形式进行,按照各地经济文化水平及风土人情差异,将全省分为:沿海地区(以烟台、青岛为例)、鲁西及周边省区(以聊城为例)、新兴城市及发展较快地区(以东营为例)、省会及周边地区(以济南、淄博为例)、落后地区及革命老区(以临沂为例)。
寒假期间,小组成员按照统一部署,分赴所在各个地区,在亲身经历和调查实践中,从多方面了解山东省各地的春节习俗,从这些古老而灿烂的习俗中,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更好的认识了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各方面素质。
同时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新时期春节风俗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此的态度。
传统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传统民俗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背景。
春节,作为咱们中国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那可是有着超级丰富的习俗。
我就想啊,这些习俗到底是咋回事儿呢?大家又是咋传承和看待它们的呢?所以,我就开始了这次春节习俗的调查之旅。
二、调查目的。
1. 深入了解春节习俗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2. 探究现代社会中春节习俗的传承情况。
3. 听听大家对春节习俗的看法和感受。
三、调查对象和方法。
1. 调查对象。
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从小朋友到老年人都有哦。
小区里的邻居们,在楼下晒太阳的时候就凑上去聊几句。
还有一些在商场、公园里遇到的陌生人,厚着脸皮去问人家关于春节的事儿。
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像“您家春节必做的事情是什么?”“您觉得春节习俗有没有必要一直传承下去?”之类的。
总共发出去了50份问卷,回收了45份,还不错吧。
访谈法:这个就比较有趣啦,跟大家面对面聊天,听他们讲自己家过春节的故事。
有时候一聊就停不下来,能听到好多有意思的细节呢。
四、调查结果。
# (一)春节习俗知多少。
1. 大扫除。
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家庭都会在春节前进行大扫除。
大家都说,这就像是给房子来个大洗澡,把旧的一年的灰尘和不好的东西都扫出去,迎接新的一年。
有个老奶奶还特别可爱地说:“要是不打扫干净,年兽来了都嫌弃。
”哈哈。
大扫除的时间呢,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大家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擦窗户、扫屋顶、洗床单被罩,全家老小齐上阵。
2. 贴春联。
贴春联那也是必不可少的。
春联的内容可讲究了,有的是祈求平安健康的,像“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一门有百福”;有的是希望财源广进的,比如“财源广进通四海,生意兴隆达三江”。
贴春联的时间一般是在除夕当天,不过也有一些人家会提前一天贴好。
而且贴春联还有一些小讲究,上联要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左边,可不能贴反了哦。
我就问了一个小朋友,他说:“老师教过,仄起平收,所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是上联,平声的是下联。
”哇,现在的小朋友可真厉害!3. 吃年夜饭。
关于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7篇

关于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7篇调查报告是经过系统研究和分析,对特定主题或事件进行的详尽调查所得的书面总结,调查报告在讨论部分,应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和建议,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关于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7篇,感谢您的参阅。
聊城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聊城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聊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聊城的民俗文化,我们团队对聊城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聊城的民俗文化概述聊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聊城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节日习俗、礼仪规范、民间艺术、民俗信仰等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在聊城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聊城人民的智慧和精神。
节日习俗聊城的节日习俗十分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聊城的传统文化中也同样如此。
春节期间,聊城的人们会在家里焚香祭祖,摆放年画、对联、挂灯笼等装饰品,以此来祈求平安、纳福。
此外,聊城的人们还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放鞭炮、猜灯谜等,这些都是传统的春节习俗。
礼仪规范礼仪规范是聊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聊城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际关系,因此,聊城人对礼仪规范非常重视。
例如,在聊城的婚礼中,新郎会先拜见新娘的父母,表示尊重和感激;在聊城的葬礼中,人们也会按照传统礼仪进行丧礼。
民间艺术聊城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扇舞。
扇舞是聊城地区最受欢迎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以扇为道具,从柔美、静谧到热烈、奔放的情感表达,融合了音乐、歌唱、舞蹈等多种元素,既让人们享受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也让人们领略到聊城的民俗文化之美。
民俗信仰聊城的民俗信仰广泛而深入人心。
在聊城的传统文化中,人们还保留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例如“三二百条”,“交匦麦粒”,“凤凰发春鸟神窥镜”等。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聊城人的想象力和灵性,并构成了聊城独特的民俗信仰体系。
二、聊城的节日习俗聊城的节日习俗十分独特,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聊城几个重要节日的习俗概述:1.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节日之一,也是聊城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聊城的人们会在家里焚香祭祖、摆放装饰品、剪纸、猜灯谜等,以此来过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民俗-------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
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
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
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
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
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
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在这几天人们一般会把家里进行彻底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什么的。
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
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
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衣,父母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购买要求,另外在采购春节用品时,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
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热闹。
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因此春节前也是杀猪的最好时间,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保存较长时间,这也与南方过年制腊肉有相似之处。
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过年前也有提前蒸几锅馒头、豆包备用的习惯。
通常为了供奉和好看,也会蒸一些花馍,类似刺猬馍、枣山之类的。
小时候每当妈妈过年蒸馒头时,我也会因为好玩而根据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状各异的花馍,等到蒸好后便会先挑出自己亲手做的花馍先吃掉,渐渐的长大了,再帮忙做馒头时也就没有了那份闲情。
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称为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说法。
但是今年却又有例外,闰年的缘由腊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
在山东,除夕这天早上人们会提早起床打浆子,贴春联。
所谓浆子,就是一些面粉浆糊,煮过之后便是很好的粘合剂,用它来贴春联,一年都不会掉。
火红的春联贴在门上自然是喜庆,另外也会有很多家庭会在家门口挂红灯笼,更增加了节日气氛。
贴好了春联和福字,剩下的时间就是继续做没完成的工作,再就是准备年夜饭了。
山东大部分地区都选择在晚上吃一顿隆重的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有少部分鲁西南地区会选择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自然已是相当丰盛,但是每年桌上都会有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另外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鸡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萝卜和蒜泥凉拌的“大杂烩”了,寓意来年家里什么都不缺。
其他的就随自己喜欢而定了。
在我们这里,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过除夕,妯娌们在厨房忙活着年夜饭,小孩们聚在一起玩耍,男人们则在桌前喝茶聊天。
吃饭时通常都会分两桌,男人们在正桌,女人们另外一桌,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则会上正桌。
在山东传统习俗中,不管何时,家里来客人留下吃饭时,女人都是不允许上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这一习俗逐渐被取缔,但是传统节日里依旧会残留一些痕迹,并且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了人们。
此时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团圆饭,其乐融融。
除夕夜也有守岁之说,通宵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等到一过零点时分,家里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烟花,以鞭炮的响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此时女主人会在家里的院子里烧一些黄色的烧纸,这些纸在烧之前要用钱打一打,古时说这些纸是烧给天上的神仙们用的冥钱,神仙们收了钱就要保佑人们来年发财。
零点过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去邪恶、求吉利,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秆,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像那几年还在上高中时,父母在除夕夜时也会把芝麻秆撒在院子里,寓意我们成绩能节节高升,取得好成绩。
饺子要煮的多,必须有余,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豆腐。
意在有余头,都有福。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王爷爷,而且饺子要用筷子挑开,方便神仙们食用。
吃完饺子,春节的这顿年夜饭才算真正的结束了。
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们最忙碌的一天,这天人们都会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户的拜年。
早起后,开门前要先放鞭炮,然后在门口外放一只竹竿或木棍,来拜年的人们踩过木棍进门。
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辈的年轻人,长辈的一般都会待在家里,招待来拜年的客人。
首先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拜完之后才出门到亲戚家及邻居家里拜年。
记得小时候我给长辈拜年时都要磕头,现在很少见了,只是问好就可以了。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小孩子们盼望过年,其实很大成分就是想买新衣服和想要压岁钱吧。
想想小时候得到压岁钱后的那个高兴劲,现在想想还禁不住想笑。
大年初一还是有很多避讳的: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等。
初一这天人们一般不干什么重活,只是聚在一起拉呱(聊天)、娱乐。
另外在我们潍坊地区,初一都有回老家上坟的习惯,人们在坟头上烧纸磕头,放鞭炮,磕头,将祖宗送回坟冢。
在潍坊地区,上坟的只能是家里的男丁,女子一般都是不能参加的,所以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一次。
初二是祭奠财神的日子。
中午还要再吃水饺,这顿水饺又叫元宝汤,是希望吃过后在新年里发大财。
初二是不准洗衣服的,因为传说这天是水神的生日。
当然,这些所谓的神仙也只不过是人们为寄托心愿而凭空杜撰出来的人物,经过代代相传,就逐渐成为了春节民俗中的重要部分。
在有些地方,初三是个不吉利的日子,称为赤狗日,这天最好不出门,以免遇上凶煞。
但是在潍坊地区,初二初三是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亲的日子,又叫归宁节。
嫁出去的女儿们在这一天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当然一定不能空手到老丈人家里,必须要带上礼物,而且还要是双数,不能带单数。
女儿女婿吃过中饭后就要立即回家,因为民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意思是出嫁的闺女已经是外人了,身份以变,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人也不能久留她。
正月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故称接神日。
一般在家里会供奉神仙,在神仙画像面前摆上菜肴和酒,肉、鱼必须还要是半熟的。
神仙们享用完之后才能带给人家财富和好运。
初四这几日若要开车出门,就要烧纸放鞭炮,祭祀路神,以保出入平安。
到了初五初六就要祭送穷神。
送穷神以求新年发财。
到了初八,是商店工厂开业的吉日,这天街上到处鞭炮鸣响,人们也逐渐进入到了工作中。
正月里还会有很多禁忌,例如正月里理发死舅舅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啊什么的,无一不渗透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
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这年才算真正过完。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如今的元宵种类也是越来越多,从原来单一的芝麻馅到现在繁多的水果馅,海鲜馅等等等等。
无疑不展现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一些大城市里,还会举办灯会及放烟花。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也有元宵灯会,可不知为何近几年就没有再办了。
那时还未到十五,街上就已经停放了好多的花车,大部分都是厂家赞助做的,在体现节日主题的同时又顺便做了广告,这可谓一举两得。
也可能是不好管理吧,所以近些年也就取消了。
如今人们总在抱怨着越来越没年味了,不仅仅是因为少了很多往日爆竹的喧嚣,也许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每天都像在过年,也许是科技发达了,手机,网络都普遍化了。
以前的走亲访友拜年,现在都被短信邮件取代,大年三十晚上尤甚,短信爆满甚至造成了塞车现象,手机短信群发,有时会收到一模一样的短信,更是让人感叹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越来越少,打电话的也寥寥无几,发个拜年短信也是应付了事。
网络越来越普及,年轻人甚至是小孩子们也都整天以上网为唯一的娱乐方式。
整天都趴在电脑上,自然与身边的人交流也减少了,想想小时候一家人过年闲来无事就围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谈谈自己经历的新鲜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也很是开心。
小时候过年时,偶尔有些长辈提些过年习俗都面带富足感,总在最后补充上一句,那都是旧社会的事了,而如今过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在广泛宣传着民间过年的旧俗,但是那些旧俗确依旧被慢慢淡忘。
我们这群处于尴尬年龄段的人们,也许依稀还会记得小时候那些充实着传统民俗的新年,但是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也渐渐冲淡了那些美好传统。
我们这群逐渐被漂白的纯洁透白的一代,在不知犯了多少过年禁忌之后,才被告知,却依旧会觉得不屑一顾时,你又何曾记起小时热闹的春节还有那些民俗被代代传承时的艰辛。
民俗的存在是一个节日存在的重要体现,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只有经历一个个充满节日气息的民俗中,我们才能感受到春节带给我们的喜庆之乐。
而如今很多民俗都被我们遗忘了,年味自然就淡了很多。
希望以上我对家乡潍坊地区春节习俗的整理能让大家重温那些经典民俗,能够重新找回儿时对春节的那种热情。
也算是进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这些经典民俗能够得以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