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春文学与“90后”青少年的成长
文学的光辉:青春成长中的灯塔

文学的光辉:青春成长中的灯塔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文学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像一位智慧的导师,用丰富多彩的故事和深邃的思考,引领我们探索人性的奥秘,理解社会的复杂,从而帮助我们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时期内的青少年正经历着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重大变化。
他们面临着身心的巨大调整,开始思考自我定位,探索与世界的关系,而文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首先,文学作品能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对于正处于自我探索旅程的青少年而言,阅读关于他人经历和情感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其他人也可能有类似的感受和遭遇。
这种共情的体验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情感智力和同理心至关重要。
其次,文学可以拓宽青少年的视野。
通过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使青少年得以超越个人经历的局限,认识并理解更广阔的世界。
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青年们提供了一个用于思考和实践的广阔舞台。
再者,文学有助于青少年建立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许多文学作品涉及道德冲突和价值选择,这些情节促使读者思考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正义与不公。
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判断,青少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最后,文学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励志色彩,它们讲述逆境中的奋斗和成长,展示人物如何克服困难、战胜挑战。
这类故事往往能激励青少年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难题,鼓励他们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长。
综上所述,文学在青春成长中的角色不可小觑。
它既是镜子,又是灯塔,不仅反映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照亮了成长的道路。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青少年学会了理解自我与他人,提升了情感与认知能力,构建了价值体系,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文学是青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滋养心灵,丰富生命,引导我们走向成熟。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青春旅程中,让文学成为你心灵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指引方向,温暖心灵。
文学作品中的青春与成长

文学作品中的青春与成长青春与成长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它们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作品通过描述青春年华中的种种经历和成长过程中的磨砺,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真实与美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文学作品中青春与成长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对读者的启示。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青春常常被描绘为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时期。
青春年华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阶段,人们在这个阶段经历着身体和心智上的巨大变化。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青春的热血和冲动,让读者感受到青春的生命力和活力。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热血青年,他对社会的不公义感到愤怒,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这种激情和冲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成长常常是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成长来展示的。
成长是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成长和变化,向读者展示了成长的重要性和价值。
例如,杨绛的《我们仨》中的主人公杨绛,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个人的成长。
通过她的经历,读者可以看到她从一个无知少女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磨难和困惑,但最终她变得坚强和自信。
这种成长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启示,让他们明白成长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青春与成长也常常与爱情和友谊联系在一起。
爱情和友谊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它们在青春年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青春时期的爱情和友谊,向读者展示了爱与被爱的美好和友谊的珍贵。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在青春时期经历了一段短暂但美好的爱情。
这段爱情让他感受到了被爱的幸福和快乐,同时也让他明白了爱情的珍贵和脆弱。
这种爱情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脆弱,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友谊的重要性和珍贵。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青春与成长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们通过描绘青春的激情和冲动,成长的磨难和困惑,以及爱情和友谊的美好和珍贵,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真实与美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青春期与成长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青春期与成长故事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特殊而又关键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人从孩童向成年人的过渡。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青春期与成长故事是一个常见的主题,通过描绘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内心矛盾,作家们展现了他们对社会、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一、对家庭的理解与反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一直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现代文学作品通过描写青少年对家庭的理解与反叛,探讨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对家庭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家庭的束缚和压抑。
他追求自由和独立,试图摆脱家庭的桎梏。
这种对家庭的反叛和追求自由的心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二、探索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青春期是一个探索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时期。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通过描写青少年与社会的互动,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女主人公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和观察,逐渐认识到社会的虚伪和不公。
她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真实的追求,展示了一个青少年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三、成长中的痛苦与困惑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痛苦和困惑的时期。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通过描写青少年的痛苦和困惑,探讨了成长的痛苦和困惑。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男主人公在动荡的社会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困苦。
他面对生活的残酷和不公,感到痛苦和困惑。
通过描写他的成长过程和内心的变化,作家展示了一个青少年在困境中成长的故事。
四、青春期与人生的意义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一个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通过描写青少年对人生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中,男主人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无意义。
他对人生的追问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了一个青少年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青春期与成长故事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主题。
中学生青春文学中的自我成长解读

中学生青春文学中的自我成长解读第一章:青春的启程 (2)1.1 青春的脚步 (2)1.2 梦想的种子 (2)1.3 理想的航标 (2)1.4 友谊的力量 (2)第二章:心灵的摸索 (2)2.1 内心的困惑 (2)2.2 情感的波动 (3)2.3 自我认知 (3)2.4 心灵的升华 (3)第三章:学业的挑战 (3)3.1 知识的力量 (3)3.2 学习的方法 (3)3.3 挑战与突破 (4)3.4 成长的喜悦 (4)第四章:人际的智慧 (4)4.1 交往的艺术 (4)4.2 人际的冲突 (4)4.3 理解与包容 (4)4.4 互助与成长 (5)第五章:性格的塑造 (5)5.1 性格的力量 (5)5.2 自信的培养 (5)5.3 挫折与坚持 (5)5.4 勇气的修炼 (5)第六章:情感的纠葛 (5)6.1 青春期的萌动 (5)6.2 情感的迷茫 (6)6.3 爱与被爱的选择 (6)6.4 情感的成熟 (6)第七章:责任的担当 (7)7.1 责任的重量 (7)7.2 家庭的期待 (7)7.3 社会的责任 (7)7.4 自我价值的实现 (7)第八章:青春的收获 (7)8.1 成长的果实 (7)8.2 知识的积累 (8)8.3 人际的和谐 (8)8.4 青春的展望 (8)第一章:青春的启程1.1 青春的脚步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群正值花季的少年少女踏入了学校的大门,青春的脚步在此刻显得格外坚定而有力。
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肩负着家庭的期望,开始了人生新的一页。
青春,如同一场盛大的旅行,他们即将在这场旅行中摸索、成长,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1.2 梦想的种子青春,是梦想的沃土。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心灵都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有的梦想成为科学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有的梦想成为作家,用文字描绘生活的美好;还有的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祖国的花朵传授知识。
这些梦想的种子,在青春的阳光下,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青春与成长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青春与成长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中国现代文学中,青春与成长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个主题在许多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呈现。
青春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人生中最为活力四溢、激情澎湃的阶段。
而成长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青春与成长的主题以多种形式和角度得到了展现。
首先,青春与成长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为对年轻一代内心世界的描绘。
这些作品以年轻人的视角展示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梦想。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年轻人的迷茫、无助和愤怒。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其次,青春与成长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作家们通过描写年轻人在社会中的奋斗、挣扎和成长,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不平等和不完美。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主人公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不仅让读者看到问题所在,也激发了对社会改革的呼声。
此外,青春与成长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为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
作家们通过描写年轻人在历史背景下的成长,展现了历史的洪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主人公的经历,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
这种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不仅让读者了解历史的真相,也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青春与成长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为对人性的探索。
作家们通过描写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例如,余秋雨的《桐华之恋》中,通过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真实和虚假。
这种对人性的探索不仅让读者对自己的内心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思考。
总之,青春与成长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这种体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年轻人的心理世界、社会现实、历史背景和人性。
随笔: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与写作

随笔: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与写作 文/郑地 在社会转型期和网媒体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生存环境和信息文化传播渠道的巨大变迁,年轻一代写作者的创作呈现出与以往历代青春写作不同的特质,其中包括题材、语言甚至叙述方式。如果说在当今中国文学中有一种原本固有的被前辈人们所认同的写作存在,那我们不妨将其称作主流文本。而横隔在当代青年写作和主流文本写作之间的,无疑就是过去十多年间,对文学界影响力巨大的以类型化写作为范式的80后青春文学。
谈到当代青少年写作,就不得不提及80后的写作。80后写作跟以往所谓的主流文本写作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80后青春文学由一群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青少年作者所引领,作品集中表达了年轻一代青春期的叛逆、孤独与自我个性,显现出了青春叙事与前辈人青春经验表达的异质性。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韩寒、郭敬明等人。在他们的笔下,青春不再与时代政治、个人崇拜、文化主流密切相连,甚至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社会群体也可以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方面包容性的进步,为80后文学的成长乃至成熟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图书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网络文化话语空间的推波助澜,新的大众传媒的兴起和传播,使得80后青春文学呈现出旺盛的活力和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影响力。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这一代青少年的写作是活在80后的写作里的,80后的写作风格、题材、叙述和表达方式被沿袭下来,被他们所模仿、借鉴甚至思维模式上面产生了依附。其实在学术界、主流文坛和主流媒体眼里,青少年写作无所谓什么80后、90后之分,都是一个形态上的范畴。而在他们眼里,实则不然!当代青少年写作是有其自身特质的,即回归自我,把当代青少年写作及传统主流文本写作跟自身的写作区分开来,探索自我存在和当下社会生活的内在关联,试图在青春文学类型化写作和传统的文学性写作这两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的新写作类型和表达方式!
除了说时代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代又一代群体之间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变化,毕竟在当代青少年这代人里头,年龄相差五岁所带来的各种不同已经显而易见。其实还是因为与前期主要依托网络写作、商业出版、文字市场的发展模式不同,当下无论80后、90后的写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主流文化也就是传统的文学性写作的认同与归并趋势。更严格意义上来讲,80后的青春文学在过去的十年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文学影响,而且80后写作的真正意义还未结束,或者说还在探寻新的出路,然而属于当代青少年写作的时代还远远未曾到来!
文学作品中的青春与成长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青春与成长主题青春与成长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它们描绘了一个人在年少时经历的成长和转变,探索人性的深层次,并借此传达了许多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见解。
这些作品常常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展现世界,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青春和成长的巨大影响。
首先,青春与成长主题中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一个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基础。
这个主人公通常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例如,美国作家杰德·萨利吉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一个叛逆的青少年,他在学校受到各种批评和逼迫,而他的反叛心理和对社会不满的态度则使他与周围的世界逐渐疏离。
随着故事的展开,霍尔顿逐渐认识到自己需要适应社会,并接受现实,这一过程成为了他的成长之旅。
其次,青春与成长主题中的文学作品常常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青春时期的人们常常面临内心的挣扎和冲突,这些作品通过深入揭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情感,表达他们对自我认同、人际关系和道德选择等问题的思考。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以童年时代不幸的孤儿皮普的成长故事为主线。
皮普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逐渐从贫穷的孤儿成长为一个富有的绅士。
然而,皮普在经历成功和繁荣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对家庭、友谊和自我真实性的挣扎。
这一过程展示了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困惑和挣扎。
再次,青春与成长主题中的文学作品还常常反映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青春时期是一个人形成自己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而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这些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国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背景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的成长故事。
主人公的成长受到了社会变革、家庭关系和个人努力的共同影响,这一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和对青春与成长的影响。
文学中的青春与成长体验

文學中的青春與成長體驗文学中的青春与成长体验一、青春的魅力与挑战青春是一个瞬息而过的时光,它承载了太多关于成长和探索的经历。
在文学作品中,青春常常被描绘得既美好又充满挑战。
例如,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一个充满叛逆和迷茫的青年。
他试图通过逃避成人世界的种种压力和虚伪来保留心中纯真的一面。
这个故事同时也提醒了我们青春期经历的一些共同挑战,如对未来的迷茫、寻找自我的过程以及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困惑。
二、友情的真正含义在成长过程中,朋友是我们最重要的陪伴者。
友情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还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文学中,许多小说都通过描写青春朋友之间的故事来探讨友情的真正含义。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深情友谊是一段动人的故事,表达出了对纯真情感和纯粹友爱的向往。
同时,这也凸显了友情需要在面对现实的考验中保持坚持和真诚。
三、爱情的青涩与成长青春时期的爱情往往是稚嫩的、不切实际的,但也正是在这段青涩的经历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和被爱。
文学作品中关于青春恋爱的描写往往让人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少,感受到青春爱情的美好和曲折。
例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青春期追求爱情时的种种误解和争斗。
这个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爱情的复杂性,还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经历磨砺和成长的。
四、青春的成长与责任青春是我们奋斗和追求梦想的时期,也是成为社会一员并承担责任的时期。
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在青春时期面临着成长与责任之间的挣扎。
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就是一个独立、坚强并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她在青春期面对家庭、职业和婚姻之间的选择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青春时期的成长和责任是不能以逃避或者妥协的方式度过的,而是需要勇敢地面对和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0—
等玄幻小说 ; 还出现了《 网游之风流骑士》《 、网游之 精灵道士》 《 、逆天网游行》 等网游小说 , 在纷繁复杂
的网络世界 中 引来 无数青 少年 关注 的 目光 。眼 下 ,
透视青春文学, 其本身就具备了吸引“o 青 9 后” 少年 的特质 。一是折射 出“1后” 9 ) 的生存状态 。青春 文学所描绘人物大多与“o 青少年年龄相仿 , 9 后” 其
我们的文学创作领域一直缺少以后90后青春派作家的文学之路才刚刚起步他即将成年和刚刚成年的青春男女读者为对象的作品们的作品能否发展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新型文学创作除了成人文学就是针对低龄少儿的儿童文还需要文坛前辈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惟其如此学这使得已走出儿童阶段的为数众多的青年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学的有效拓展
当“0 已经迈入成年阶段而逐渐显现成熟和理性 8 后” 之时。 正在成长中的“0 青少年对青春文学所产 9 后”
生 的极大兴趣成 为大众新 的关注热点。 二 、9 后” “0 青少年热衷青春文学的原 因分 析
行为和心理特征都与他们 自 身及周围的同辈群体相
类似, 不仅说着“o 青少年熟悉的语言, 9 后” 做着他们 平常所做的事情 , 生活状 态 也较 为 接近 。这 使 而且 “o 青少年在书中看到 自己的影子, 9 后” 有种亲临其 境 的感受 。二是抒发 出“o ” 同身受的情感 。青 9后 感
届全国书市销量榜首。以《 花季・ 雨季》 的成功为起 点, 青春文学开始“ 茁壮成长” 。
20 ,新 概 念 ” 国作 文 大赛 的 首届 冠 军 00年 “ 全
韩寒创作了《 三重门》 一书, 以辛辣 、 老练的笔法直 指现行教育 , 备受广大青少年的热烈追捧 , 真正拉
开了“ 青春文学热” 的序幕。“ 新概念” 时期(00 2o —
郁秀创作 出小 说《 花季 ・ 季> 雨 才重新崭露头 角。 《 花季・ 雨季》 描写 了特区中学生斑斓多彩 的生活,
同时对社会 生 活进行 多视 角思考 , 体现 了青 春期 的 思想 和行 为 特 征 , 而 引起 青 少 年 强 烈 的精 神 共 因
《 告别天堂》小妮子的《 、 恶魔之吻》饶雪漫的《 、 爱在 仙境 的 日子 》 作 品相 继 在读 者 中掀 起 波 澜 , 为 等 成
[ 关键词】 青春文学; 青少年; 后 9 0
[ 作者简介】 李江静, 中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 华 湖北武汉 407 ) 309
20) 03的代表作 主要 包括 : 寒的《 下一 度 》郭 敬 韩 零 , 明的《 城》 张悦 然 的《 花走 失 在 l9》 颜 歌 的 幻 , 葵 8o 、
一
青 少年 文化市场 上 的一道独特 景观 。 近些 年来 , 得益 于 互联 网的 发展 与 普 及 , 春 青
鸣, 迅速在市场上走红, 同时, 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 影、 电视剧 、 连环画等多种体裁, 连续荣登第七、 八
文学冲出了以期刊和文学杂志为阵地的小圈子 , 发 展 越来越 呈跃 马封 疆 之 势 。网络 上 流 行 的 穿越 小 说、 玄幻小说 、 网游小说 等又将这一偏离 了主流文 学发展轨道 的文学形式予 以了新 的定位 和诠释, 《 回大清》 梦 就是到达阶段顶峰的标志。此后 , 出现
达青春期 的反叛 , 郭敬 明则刻 画 出成 长 过程 中特 有
的忧郁 和感 伤。这些有着细致心理描 写 以及个人情
、
当代青 春 文学的起 源与发 展
青春 文学 的发 端可 以追 溯到 2 0世纪 8 0年代 。
《 锦瑟》 等。这些作品的显著特征是贴近当下青少 年的生活, 或者以脱离当下青少年的故事反映青少 年 的喜 怒哀 乐 、 思所 想 , 所 表达 他 们 的心 声 、 诉求 。 20 年 , 03 郭敬 明所著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 发行不 到一 个月销 售量 就 突 破 6 o万册 , 造 了 中 国 图书 创 畅销 的神 话 , 志着 青 春 文 学 进 入 蓬 勃 发 展 的 阶 标 段, 此后 ,青春派” “ 作家李傻傻 的《 x 、 红 》 胡坚的 《 愤青时代》董晓磊 的《 、 我不是聪 明女生》 笛安的 、
2O O9年第 3期
山 东 省 团 校 学 报
N.29 o 。O 3O
Ge ea 。 o 7 nrlN . 1
( 总第 7 期 ) l
当代青 春 文学 与“O后 ” 少年 的成 长 * 9 青
李 江静
[ 摘要】 青春文学以其 内容的新颖性 、 表征的时尚性吸引了众 多“0 青少年 9 后”
春文学反映出青少年成长过程 中的 困惑、 惘 , 涉 迷 初
从16 9 年出版《 9 花季 ・ 雨季》 以来, 青春文学至
今 已辉煌 了 l 3年。在这 l 的发 展 过程 中 , 春 3年 青 文学不仅从 来没有冷 场过 , 而 以它善 于创 新 的特 反
社会的紧张、 焦虑, 莫名其妙的冲动、 叛逆, 以及对故 乡或亲情友情的牵挂、 眷恋等, 如韩寒的作品主要表
了《 第一皇妃》 《 、独步天下》《 、步步惊心》 《 、 清梦无 痕》《 、怡殇》《 、瑶华》 《 、若相惜》《 、恍然如梦》 等穿越 小说 ; 出现了《 盘龙》《 、 神墓》《 、百世重修》《 、星辰变》
*本文系国家毁大学生研究成果。
的关注, 对正在成长中的“o 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新型的文学形式 9 后” 极 大地丰 富 了“o后 ” 少年 的生 活 , 9 青 但是 由于 它缺 乏深 刻 的 内涵 而无 法承 担起 对 “0 青少年的教育功能, 9 后” 甚至影响其正确人生观 、 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树立。应 该采取措施规范青春文学市场, 并加强对青春文学作家的引导 , 使之成为青少年有 益的精 神伴侣 。
18 年 , 国青 年 出版 社 出 版 了 中 学生 自编 自写 99 中
的纪实作品集《 朦胧的碰撞》真实地反映出青年男 , 女问懵懂 的情 感 , 时间受 到青少 年读者 的热情 欢 一 迎, 开启 了当代 青春 文学 的先河 。但随后 由于政 治
风 波 , 春文学 沉寂 了几年 , 青 直到 19 96年青年 作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