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我的母亲》母亲养蜗牛阅读训练苏教版

合集下载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以下加粗字的注音全正确的选项是〔〕A.娓娓〔wěi〕憧憧〔cōng〕唏唏嘘嘘〔xī xī xū xū〕B.女红〔hóng〕女仔〔zǎi〕万籁俱寂〔lài〕C.歉疚〔jiù〕蒙眬〔méng〕辗转反侧〔zhǎn〕二、以下各组词语全部正确的选项是〔〕A.循循善诱蹑手蹑脚莫明其妙B.泪如泉涌钦泣吞声五彩缤纷C.娓娓动听睡眼惺忪万籁俱寂三、以下有关课文内容讲法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只明白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明白她有什么名字〞讲明妇女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

B.到年底,父亲〝清算〞我的功课,如发觉咨询题就用竹板教训我,这一做法不利于儿童身心的进展,这种教育方法,应该批判。

C.母亲看到父亲因我不行好读书而打我时,在一旁讲〝打得好〞可见她完全站在父亲一边,关心教训我。

D.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勤劳,能干的封建妇女。

四、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的咨询题〔一〕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

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

她还经常收到不处的女红来做,因此专门忙。

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突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因此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内心又想起母亲的劳累,辗转反侧睡不着,专门想起来陪陪母亲。

因此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讲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难道许我起来坐在她的周围。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能够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我内心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讲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看起来能够减轻些内心的不安。

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讲出一句。

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明白她那个小亲小孩内心有过如此的一种不敢讲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养蜗牛阅读理解答案

母亲养蜗牛阅读理解答案

母亲养蜗牛阅读理解答案《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

母亲养蜗牛阅读题答案

母亲养蜗牛阅读题答案

母亲养蜗牛阅读题答案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来源:学科网]“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2016秋苏教版语文八上第14课《我的母亲》练习题

2016秋苏教版语文八上第14课《我的母亲》练习题

第三单元十四我的母亲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就是( )A、蒙眬.(lónɡ) 瞥.见(piē) 憧.憧(chōnɡ) 欢悦.(yuè)B、惺.忪(xīnɡ) 娓.娓(wěi) 患难.(nàn) 凄惨.(cǎn)C、循.循(xún) 呜咽.(yè) 勉强.(qiǎnɡ) 女红.(hónɡ)D、辗.转(zhǎn) 歉疚.(jiù) 埋没.(mò) 葬.送(zànɡ)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就是( )A、母亲瞧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瞧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B、生活中不乏“家电盲”,一旦使用电器,胆小的莫名其妙....,胆大的就盲目操作造成用电事故。

C、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D、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就是( )A、“我只知道她就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说明妇女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

B、到年底,父亲“清算”“我”的功课,如发现问题就用竹板教训“我”,这一做法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这种教育方法,应该批判。

C、母亲瞧到父亲因“我”不好好读书而打“我”时,在一旁说“打得好”,可见她完全站在父亲一边,帮助教训“我”。

D、“我”的母亲就是一位平凡而又勤劳能干的封建妇女。

4、综合性学习。

《我的母亲》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时刻不忘子女,用自己的情感熏陶着孩子,我们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为此班级准备举办“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请您来参加。

(1)请结合“感恩父母”这一主题,为班级拟一则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持人为这次班会准备了演讲稿,请您为演讲稿设计一个开头。

《母亲养蜗牛》阅读答案

《母亲养蜗牛》阅读答案

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解析) 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解析) 苏教版(2021年整理)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

填空:《我的母亲》选自,作者,是家、家。

文中提到的孟子是时期人,是继之后学派的代表.答案:《经历》|邹韬奋|政论家|出版家|战国|孔子|儒家解析:本题填空较多,注意按前后信息提示填写,如“学派”.作者名中的“邹"“韬"两字不要写错,后两空要结合历史知识来判断。

点评:本题含有文史知识,常识点多,提醒学生在学习中要广泛的积累文史知识。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朦胧求瞥见人影憧憧妹仔歉疚蹑手蹑脚答案:ménglóng|piē|chōng|zǎi|ji|niè解析:注意易错点,“朦胧"两字韵母后鼻音,“憧”声母是ch不是t,“仔”声母是z不是zh,“蹑”声母是l不是n。

点评:此类字音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B.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C.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D。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答案:C解析:本题各句都出自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中原句内容。

C句中的“见梁惠王”和“孟子”都要用引号.点评:学习中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了解标点符号的用途。

4 请给下面的语段标出标点。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糜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答案:有一天,……一班孩子“掷铜钱”,……走过,见了我,笑道:“……铜钱吗?"……耳热,……大失了“先生”的身份!解析:了解句子的内容,分析句子的层次,根据句子的意义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来判断标点符号。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解析)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解析) 苏教版

第14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填空:《我的母亲》选自 ,作者 ,是 家、 家。

文中提到的孟子是 时期人,是继 之后 学派的代表。

答案:《经历》|邹韬奋|政论家|出版家|战国|孔子|儒家解析:本题填空较多,注意按前后信息提示填写,如“学派”。

作者名中的“邹”“韬”两字不要写错,后两空要结合历史知识来判断。

点评:本题含有文史知识,常识点多,提醒学生在学习中要广泛的积累文史知识。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朦胧..求 瞥.见 人影憧.憧 妹仔. 歉疚. 蹑.手蹑.脚答案:ménglóng|piē|chōng|zǎi|ji|niè解析:注意易错点,“朦胧”两字韵母后鼻音,“憧”声母是ch 不是t ,“仔”声母是z 不是zh ,“蹑”声母是l 不是n 。

点评:此类字音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 与p ,j 、q 、x 的区别,n 、l 的区别,z 、c 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B.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C.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D.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答案:C解析:本题各句都出自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课文中原句内容。

C 句中的“见梁惠王”和“孟子”都要用引号。

点评:学习中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了解标点符号的用途。

4 请给下面的语段标出标点。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糜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答案:有一天,……一班孩子“掷铜钱”,……走过,见了我,笑道:“……铜钱吗?”……耳热,……大失了“先生”的身份!解析:了解句子的内容,分析句子的层次,根据句子的意义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来判断标点符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我的母亲》阅读训练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我的母亲》阅读训练苏教版

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

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

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

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

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

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狠狠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

有删改)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4分)
⑴①,波澜顿起。

⑵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

波澜再起。

⑶②,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分)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

一处2分,共4分)2.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感情并“偷放”蜗牛做了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

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

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

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合理即可。

4分。

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

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

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

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

“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

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写出任意两个方面,分析合理即可。

一个方面2分,共4分。

若有其他理解,分析符合文意也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