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的财富经:如何把把5块钱生意做到36亿
老干妈:你不知道的“逆营销”

老干妈:你不知道的“逆营销”-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老干妈:你不知道的"逆营销"你在中学饭堂老吃的那个老干妈是怎么成功的她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搞营销。
不缺钱,不贷款,即便政府推动也不上市。
8块钱一瓶的辣酱,每天卖出130万瓶,老干妈陶华碧是怎么做到的无广告,不活动,不贷款,不上市,现款现货……种种“逆营销”之举下,老干妈却塑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佐餐酱第一品牌的“逆营销”奇迹。
快消品,尤其是调味品行业,大家都想成为老干妈,却又都看不明白老干妈。
8块钱一瓶的辣酱,每天卖出130万瓶,一年用1.3万吨辣椒,1.7万吨大豆,销售额达40亿,15年间产值更是增长了74倍。
老干妈制造了中国品牌的一个传奇。
更传奇的还有其“奇葩”经营模式,不做推销,不打广告,没有促销,坐在家门口,经销商就来抢货。
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
别的企业到处找贷款,拉融资,想上市,老干妈却多次拒绝政府的融资建议。
现款现货,经销商要先打款才发货,现金流充足的令人结舌。
老干妈口味的各种特色菜遍布大小餐饮饭店,成为其销量的又一重要支撑。
老干妈的市场奇迹和不走寻常路的营销模式,让快消品行业看的云里雾里,到底老干妈凭什么这么牛,真的只是陶华碧的个人商业直觉?今天的文章就来深度解读老干妈种种“逆营销”现象背后的营销规律,让企业看到老干妈奇迹下,你不知道的营销规律。
一、“真不二价”:产品核心战略下的极致用户体验“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富可敌国的徽商胡雪岩,“真不二价”是其经商精髓之一,即货真价实,价格稳定。
老干妈恰恰是把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本质上,老干妈的一切市场行为和奇迹,都是依托其强有力产品而存在的,它用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极致的用户体验。
老干妈在产品上做出了硬功夫,让低门槛、易跟随的佐餐酱品类有了门槛。
1.味道即王道,恰到好处的复合口感和最普世口味的抢占。
老干妈励志创业史

老干妈励志创业史老干妈创始人陶碧华的创业故事: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创业,创办出了一家资产达13亿元的企业。
下面让店铺来告诉你老干妈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你。
老干妈励志创业史老干妈陶碧华的故事:白手起家陶华碧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
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
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
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
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
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
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
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而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
她关上店门,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他们的生意都非常好。
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
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1996年7月,她租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办厂之初的产量虽然很低,可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
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很快就脱销了。
1997年6月,“老干妈麻辣酱”经过市场的检验,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
老干妈陶碧华的故事:以情经商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增加到200多人。
“老干妈”是如何炼成的?

一个你我皆知、皆用的品牌,一个业内有口皆碑的品牌,一个年额近二十亿元的品牌;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没上过学没学过管理学过品牌。
咋一看怎么都很难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可这两点在陶华碧“老干妈”就融合在一起。
而且,事实证明,目不识丁的老太太陶华碧就是一名优秀的品牌经理,一手打造了“老干妈”这个行业强势品牌!我们再来看看一个一度很辉煌的品牌:春兰。
1985年春兰成立,1999年春兰空调已经占据全国空调市场半壁江山,主营业务收入约19.47亿元,净利润约2.65亿元;同期开始向GE学习,建设成“世界著名的多元化公司”,相继进入诸多领域:制造业(家电、摩托车、重卡车)、流通业、投资业、能源业(新型电池、电厂)、服务业(宾馆餐饮等)、房地产业等——春兰进入的产业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但结果如何呢?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8.37亿,亏损117万——已连续三年亏损!曾经的空调第一品牌,如今前十都难排上;中重卡与东风、福田、中国重汽的差距从未缩短过;新型电池业进入得早,但在行业并未占据重要地位……而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太太,十余年,从一个小餐馆,将“老干妈”打造成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行业强势品牌,额超过横跨诸多大行业的春兰集团!我们不禁想问:什么是强势品牌?“老干妈”的强势品牌是如何炼成的?什么是强势品牌?迈迪也在十年的咨询中总结出来强势品牌的三大要点:1、专注。
品牌强势与否,不在于你有多宽,而在于你有多深。
下面的这幅图大家都很熟悉,虽然带着戏谑的意味,但现实中就是这样——很多品牌都是到处挖坑,但每个坑都很浅,并没有挖到消费者的心里去,从而塑造了一个个大而不强的“虚弱品牌”。
“老干妈”迄今为止,只有不到二十个单品,专注在辣椒调味品上。
“老干妈”的产品,几乎都和这几个关键词相关:风味、豆豉、辣椒、香辣,把辣椒调味品这一块做深做透,几乎没有任何一点超格的产品延伸。
这与事实上的“品牌经理”陶华碧“不畏艰难执著于想做的事”分不开。
老干妈的创业故事

老干妈的创业故事下面让来告诉你老干妈的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老干妈的创业故事①2009年每天卖出130万瓶辣椒酱,一年销售额高达25亿,②创始人陶华碧目不识丁,③15年来陶从没改过规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④15年她只贷过一次款⑤产品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⑥几乎从不做广告,她的最好广告就是口头传播。
凌晨3点,从贵阳龙洞堡机场出来,道路两旁的大部分树木楼房都湮没在黑夜中。
唯一还亮着的,是一栋高楼顶上“老干妈三个红色的霓虹灯字,它背后,是一排灯火通明的厂房。
每一天,这里都会生产出大约130万瓶辣椒酱,由始终等候在厂区的卡车拉走进入销售渠道,然后迅速被发往中国各地的大小超市,以及遍布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娃哈哈贵州分公司一位渠道经理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它最大的意义是提高了华人对辣椒的接受度和依存度,改变了华人的口味。
作坊时代的“老干妈虽然产量很小,但光靠龙洞堡周边的凉粉店已经消化不了,她必须开拓另外的市场。
陶华碧第一次感受到经营的压力。
陶华碧用了一个“笨办法:她用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商店推销。
一开始,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都不肯接受这瓶名不见经传的辣椒酱,陶华碧跟商家协商将辣椒酱摆在商店和食堂柜台,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
商家这才肯试销。
一周后,商店和食堂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
陶华碧开始扩大生产,她给二玻的厂长毛礼伟打了一个的电话:“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
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始终坚持。
“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
“这三个字太难了,太复杂了陶华碧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老干妈的商业模式

If the heart is tired, a person loses his soul, and does not have a mind to do things, and everything in the worldseems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him.(页眉可删)老干妈的商业模式变革家一直对于怎样垄断一个局部市场拥有浓厚的兴趣。
而老干妈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
今天就跟您聊聊老干妈的商业模式。
老干妈商业模式餐饮业不敢轻易替换“老干妈”,换老干妈就等于换菜!不做推销,不打广告,没有促销,坐在家门口,经销商就来抢货。
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
别的企业到处找贷款,拉融资,想上市,老干妈却多次拒绝政府的融资建议。
现款现货,经销商要先打款才发货,现金流充足的令人结舌。
老干妈口味的各种特色菜遍布大小餐饮饭店。
老干妈的市场奇迹让快消品行业看的云里雾里,到底老干妈有什么杀手锏?老干妈独特而稳定的口味,是其餐饮渠道的强大支撑。
基于老干妈产品的众多菜品在很多餐厅饭店随处可见,很多企业都想推出跟随产品,但餐饮对产品口味的稳定性要求更高,因为更换调味品,常常会造成菜品口味波动,就凭这个特点,老干妈成了难以替代的调味品。
1.真正的价格战:稳住一个合适的价格,竞争对手根本杀不进来。
价格往往决定着品牌和目标人群的定位。
价格变动,不只是企业利润和销量的变化,更是品牌定位的转移,尤其是企业具有领先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提价往往是给对手让出价格空间。
老干妈深得其要领。
以老干妈的主打产品风味豆豉和鸡油辣椒为例,其主要规格为210g和280g,其中210g规格锁定8元左右价位,280g占据9元左右价位(不同终端价格有一定差别),其他主要产品根据规格不同,大多也集中在7-10元的主流消费区间。
基于老干妈的强势品牌力,其他品牌只能选择价格避让,比如,李锦记340g风味豆豉酱定价在19元左右,小康牛肉酱175g 定价在8元左右,要么总价高,要么性价比低,都难与老干妈抗衡。
“老干妈”的创业路

管理经验 。 陶华碧直率地对他们说 :
“ 你们 每个人出去后,都帮我拿 回一
点新东西来!” 这一招还真管用, 派 出去 的管理人 员陆续 回来 ,很 快就
使公司走上 了科学化管理的道路 。
定要足量称给顾客,“ 就是几克也不能随便少给,要是人家觉得不足量,找
上门来咋办?我们吃点亏没关系。但是一克也不能少顾客的,不讲诚信我 们就是 自砸招牌” 。很快,近 3 万瓶 “ 0 老干妈”豆豉辣椒 酱销往全 国各地。 没想到 , 由于某 厂家提供 的包装瓶 质量不过 关, 在灌装时瓶子的封 口
的完 成 了 3 0 0 0万 元 的 销 售 额 。 这
包 吃包 住的 福利 制 度仍 没有废 止 , 每 月光 是用来解 决 员工吃住 问题的
钱,就达 7 万元 。 0多
公 司里有一 位厨师 ,来 自偏僻
的 农 村 , 母 早 亡 , 里 有 两 个年 幼 父 家
时,陶华碧毫不食 言地奖 了这位销售 商一辆捷达轿车 ! 这事传开后,销售 商们 都感叹道: “ 还是 ‘ 老干妈 ’ 最 讲诚信啊!”
生产厂房,并且 了解到 “ 老干妈”经
营风格的人, 都会感受到陶华碧的人 格魅 力。这也 是 “ 老干妈”食品公司
在 长 达 1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 不 断扩 1
张、长盛不衰的最本质内在因素。
在 员工 福利待遇 方面, 陶华碧 考虑到公刮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员
工 回家吃 饭难,就决 定所有 员工一
宇宙超级 无敌天 才提 前恭祝 :麦瑞 克瑞斯 ,斯嗯得 嗨皮牛 野儿 l 厶
的 弟弟需要 他照顾 。可这位厨师 又 爱喝酒 又爱抽烟 ,每 月 1 0 0 0多元 的 工资几乎都 被他花掉 了,而 两个 年 幼 的弟 弟却 连学都 上不起 。陶华 碧 知 道这些情 况后,很是痛心。一天,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作文素材

三一文库()〔“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作文素材〕导语:陶华碧,依靠辣椒酱创业成功的人。
她把几块钱一瓶的辣椒酱做成与茅台齐名的品牌,她每天卖出130万瓶辣椒酱,一年销售额高达25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老干妈陶华碧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作文素材她被很多中国留学生称为“女神”,在海外,几乎每个中国学生的宿舍里都有印着她的头像的辣酱,她就是“老干妈”陶华碧。
1989年,丈夫病故后,陶华碧用捡来的砖搭起一间房,开了一家小吃店。
就在这个时期,她发明了豆豉麻辣酱。
后来,她看到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
1996年,她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并为其取名“老干妈麻辣酱”。
陶华碧身先士卒,拼命苦干,仅用三年半的时间,便让公司迅速壮大,年产值近3亿元。
如今,她所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每个省份,并远销世界各地。
陶华碧不怕吃苦,但怕被人瞧不起,她有一股劲儿,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她觉得人这样活着才有尊严。
有人说,做生意要想生存只能低头。
但陶华碧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踏踏实实做企业,不偷一分税,不留一点儿把柄,底气十足地跟闹事者干架!她也因此给自己撑开了一把永久的保护伞。
“我们有多大的本事,就做多大的事,实实在在来做,这样子能够长长久久。
”她说。
▲多维解读1.成功源自高远眼光和艰苦奋斗。
陶华碧看准了麻辣酱的无穷潜力,就潜心研究起来;从食品加工厂做起,一直做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的大企业,高远的眼光是她成功的前提。
然而,世上从没有一帆风顺的成功,也没有不劳而获的业绩,陶华碧深谙其道,所以身先士卒,拼命苦干,最终创造了不凡业绩。
正所谓“步步看来都是血,多年辛苦不寻常”。
我们要想在人生道路上有所收获,就必须目光高远、勇于奋斗。
2.诚信做人,踏实做事。
古语说:“民无信不立。
”诚信既是做人之本,也是企业经营之道。
在陶华碧创办“老干妈”的过程中,她用诚信和踏实为自己撑开了一把永久保护伞。
“老干妈”亿元产业进化史

“老干妈”亿元产业进化史佚名【期刊名称】《新农业》【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50-52)【正文语种】中文它是一瓶辣椒酱,市价十几块钱。
它是一个大企业,年产值过亿元。
它,有一个颇为亲切而又响当当的名字——“老干妈”。
当小编们要把本期的产业明星“老干妈”介绍给大家时,不禁要总结一下对老干妈的印象。
“辣椒虽小不可小视,星火燎原成就亿元!”不是吹嘘,没有造作,老干妈确实担得起这句评价。
“老干妈”初级进化——好吃百搭平民辣椒酱当“老干妈”不叫“老干妈”的时候,它只是路边摊小吃的“调味料”,而就是这么个平民化的东西,在不经意中成了调味品产业的“泰斗”。
而这位“泰斗”源于一个人、一家小店。
初战无名——“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
1989年,为了生存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但是她逐渐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就走。
于是,她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生意也十分兴隆。
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掏出钱来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小编点评:贵州种植辣椒历史悠久,豆豉风味也很独特,但陶华碧却将这二者融合并不断改进,凉粉还是普通凉粉,佐料的不同却成为她凉粉摊发展的契机,也成就了辣椒酱的特色。
可以看出,挖掘特色,在改变中不断进步可以让产业萌芽期事半功倍。
抓住机遇——随着麻辣酱的美名传扬,陶华碧的麻辣酱越卖越多,凉粉生意却越来越差。
原来,周围十多家生意红火的凉粉店和食摊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因此,陶华碧说什么也不单独卖麻辣酱了。
结果,那些买不到麻辣酱的老板纷纷来求她,还半开玩笑地说:“你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麻辣酱,还卖什么凉粉?干脆开家麻辣酱工厂算了!”这话一下触发了陶华碧的灵感:是呀,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趁机开家工厂,岂不更好?于是陶华碧在1996年7月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干妈的财富经:如何把把5块钱生意做到36亿她不识字,没有任何财务知识,但她也喜欢钻研,记忆力惊人,不畏艰难,执著于想做的事,对现金近乎偏执的重视,绝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每一次迈出扩张的脚步都慎之又慎。
2012年,她以36亿身家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
她,就是老干妈陶华碧。
2012年,老干妈产值达到33.7亿,纳税4.3亿,人均产值168.5万元。
老干妈到底是怎么成功的?从凉粉店得到灵感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
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
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
丈夫病重期间,陶华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
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晚上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
由于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当时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
每次需要采购原材料时,她就背着背篼,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油榨街去买。
由于那时车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驾驶员经常不让她上车,于是她大多数时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买完材料后,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步行回龙洞堡。
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她的双手一到春天就会脱皮。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
“说是个餐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而已,餐厅的背墙就是公干院的围墙。
”当时餐馆的老主顾韩先生20年后对这个餐馆的记忆依旧清晰。
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常常光顾。
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学生因为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
陶华碧通过了解,对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
“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
”韩先生回忆道。
在“实惠饭店”,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有一天中午,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
她关上店门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走了十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
陶华碧找到了这些餐厅生意红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酱。
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
陶华碧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第一次发挥出来,她开始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这些赠品大受欢迎。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显然是最佳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尝一尝她的辣椒酱,专程从市区开车来公干院大门外的“实惠饭店”购买。
对于这些慕名登门而来的客人,陶华碧都是半卖半送,但渐渐地来的人实在太多了,她感觉到“送不起了”。
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米豆腐和凉粉没有了,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
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
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
陶华碧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
“每次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都是这样说,让人根本接不下去话,而且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时任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廖正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受其照顾的学生都参与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
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
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简陋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p#副标题#e#“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
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
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
”在老板的带头下,员工们也纷纷拿起了菜刀“切苹果”。
而陶华碧身先士卒的代价是肩膀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长期搅拌麻辣酱现在全部钙化。
很快陶华碧发现,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
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但当时年产1。
8万吨的贵阳二玻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面对贵阳二玻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谈判”:“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
陶华碧满意而归。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
“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
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作坊时代的“老干妈”虽然产量很小,但光靠龙洞堡周边的凉粉店已经消化不了,她必须开拓另外的市场。
陶华碧第一次感受到经营的压力。
陶华碧用了一个“笨办法”:她用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商店推销。
一开始,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都不肯接受这瓶名不见经传的辣椒酱,陶华碧跟商家协商将辣椒酱摆在商店和食堂柜台,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
商家这才肯试销。
一周后,商店和食堂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
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
陶华碧开始扩大生产,她给二玻的厂长毛礼伟打了一个的电话:“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
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她始终坚持这个原则。
“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
陶华碧要做的不再仅仅是带头剁辣椒,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政府有关部门还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
除此之外,她还要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有时还受命上台发言。
从部队转业到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得知她的难处后,就主动要求辞职来帮母亲。
虽然此时的陶华碧已是小有名气的生意人,但她还是觉得李贵山辞掉“铁饭碗”来帮助她是“秀才落难”,故极力反对。
无奈之下,李贵山只能“先斩后奏”,先辞掉工作再找到陶华碧,成为“老干妈”的第一任总经理。
只有高中文化的李贵山,帮陶华碧做的第一件事是处理文件。
一个读,一个听。
听到重要处,陶华碧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个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
”王武和谢邦银说,陶华碧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需要签字的文件,陶华碧就在右上角画个圆圈――这是她从电视里看来的。
李贵山觉得这样很不安全,他在纸上写下“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没事时练习。
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为难地感叹:“这三个字,好打脑壳哦(贵阳话:太难了)!”但为了写好自己的名字,她像小孩子描红一样一笔一划地整整写了三天。
有人问她练字的感受,陶华碧用她的“特色语言”总结说:“比剁辣椒难”。
三天后,当她终于“描”会了自己的名字时候,高兴得请公司全体员工加了一顿餐。
直到现在,“陶华碧”是陶华碧认识的仅有的3个字。
1998年,在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制定了“老干妈”的规章制度。
理财周报记者没能得到这份制度的原文,但谢邦银说他们没有员工手册,所谓的规章制度其实非常简单。
只有一些诸如“不能偷懒”之类的句子,更像是长辈的教诲而非员工必须执行的制度。
就靠这样一套如美国宪法般没改过一个字的简单制度,“老干妈”11年来始终保持稳定,公司内部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
“陶华碧有自己的一套,你可以叫作‘干妈式管理’。
”贵州大学讲师熊?曾作为记者多次采访过陶华碧,他说:“比如龙洞堡离贵阳市区比较远,附近也没什么吃饭的地方,陶华碧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
从当初200人的小厂开始,‘老干妈’就有宿舍,一直到现在2000人,他们的工资福利在贵阳是顶尖的。
”在陶华碧的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喊她“老干妈”,公司2000多名员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结婚她都要亲自当证婚人。
除此之外,陶华碧还一直坚持她的一些“土原则”:隔三岔五地跑到员工家串门;每个员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有员工出差,她像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送到他们出厂坐上车后才转身回去;贵州过年过节时,有吃狗肉的习俗,陶华碧特地建了个养狗场,长年累月养着80多条狗,每到冬至和春节就杀狗供全公司会餐。
#p#副标题#e#除了“干妈式”管理之外,陶华碧在公司结构设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老干妈”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只有5个部门,陶华碧下面就是谢邦银和王武,一个管业务,一个管行政。
谢邦银笑称自己就是个“业务经理”,因为总要扑到一线拼命。
1998年开始,陶华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员轮流派往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让他们去考察市场,到一些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她说:“我是老土,但你们不要学我一样,单位不能这样。
你们这些娃娃出去后,都给我带点文化回来。
”2005年,李贵山离开总经理岗位,总经理职位空悬了一阵后,职业经理人王海峰上任,现任总经理谢邦银时任总经理助理。
而《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李贵山在“下课”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挂名,不再参与公司管理。
“老干妈”的管理团队,大概是中国目前大型企业中最神秘的一支,陶华碧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访。
坊间对这支团队的评价大致为:忠诚、勤勉、低调。
而其长子李贵山离职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