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婷婷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城市污泥处理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目前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系统梳理了城市污泥处理的进展情况。
在分析了现有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综述,重点介绍了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热处理和物理处理技术在城市污泥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结合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总结了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本文对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概览,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高城市污泥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关键词】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热处理、物理处理、成果、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环保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混合物,其处理和处置一直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城市污泥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成分,如果直接排放或填埋处理,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城市污泥的安全、高效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污泥处理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和物理处理技术等方面。
这些技术在城市污泥的降解、污染物的去除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城市污泥处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对目前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城市污泥的安全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最新进展,探究各种处理技术在城市污泥处理中的应用优劣势,并总结其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对现有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综述和分析,旨在为改善城市污泥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不同的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为城市污泥处理工程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2. 分析生物、化学、热处理和物理处理技术在城市污泥处理中的应用情况,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指导;3. 对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验证,为未来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4. 展望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提供展望和启示。
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处置技术研究

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处置技术研究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处置技术研究污水处理是现代城镇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保工程之一,有效处理城镇污水能够保护水源、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污泥拥有高含水率、有机质含量高以及富含营养元素等特点,使其成为有机肥料和能源的潜在资源。
因此,研究城镇污水处理中污泥的处置技术是重要的课题。
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通常采用活性污泥法或厌氧消化法。
在活性污泥法中,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降解生成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法处理能力强,出水质量稳定,但产生的污泥质量较高,处理成本较大。
而厌氧消化法则通过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有机物降解,产生的污泥质量更高,但能量回收率较高。
因此,在处理城镇污水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对于污泥的处置技术,目前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其中包括污泥堆肥、焚烧、干化等。
其中,污泥堆肥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处理方式。
通过将污泥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可以将污泥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能有效减少污泥的体积,还可以获得可再利用的有机肥料。
同时,通过采用适当的混合比例和调节发酵条件,还可以避免产生臭味和有害气体。
然而,污泥堆肥的缺点是时间长、工艺要求高,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力投入。
焚烧是另一种常用的污泥处置技术。
焚烧污泥可以有效地消除有机物和病原体。
焚烧废气通过先进的烟气处理工艺,可以净化后排放。
此外,焚烧污泥还可以获得能源回收。
但是,焚烧工艺需要高温条件和专门的设备,并且焚烧产生的废气排放和灰渣处理都需要严格控制,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干化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污泥处置技术。
通过将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后,再进行干燥,可以将污泥转化为固体燃料或建筑材料。
干化后的污泥体积较小,处理后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热值。
此外,由于干化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污泥的体积和重量,减少运输和处置成本。
尽管对干化设备和尾气处理需求较高,但干化技术因其高效和环保的特点备受关注。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调研报告

技术讨论及建议:
• 建议进一步对脱水后的污泥及滤液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 估。
• 建议进一步探讨脱水后污泥的处置方式。 • 添加药剂的经济性分析。
整理ppt
污泥喷雾干化+回转式焚烧炉集成干化焚烧技术
脱水污泥
预处理 含水率80% 系统
喷雾 干燥 系统
排放 尾气净化系统
干污泥
技术特点:
• 相对一般机械脱水设备,脱水效率高,脱水污泥含水率小于60%。 • 不使用热源,不加热,对环境而言无温室气体产生。 • 设备封闭,不产生污泥外溢,臭气集中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 自动化程度高,模块式组装。 • 滤后水自动冲洗滤板,无需外接水源。
整理ppt
工程应用:
• 该技术已在珠海、绍兴等地进行生产性试验,尚缺少一定规模的工程应用。 • 绍兴污水处理厂(含工业废水80%,工业废水中含印染废水90%)生产性试验情况如
20~30%
400OC左右
高温烟气
回转式焚烧炉系统
填埋或 灰渣收集和
贮存系统 制砖
工艺流程图
整理ppt
技术特点:
• 污泥进入干化系统前需要搅拌调和,保证流动性。 • 该工艺的喷雾干燥塔属自主设计制造,其中污泥喷头具有专利,喷头的喷射效果直接
影响后续污泥干燥程度。 • 利用喷雾干燥塔和回转焚烧炉相结合的干化焚烧工艺,具有较好的污泥处理效果。 • 该工艺安全性较高,与一般污泥干化焚烧相比,采用负压抽吸的引风方式,较鼓风方
整理ppt
污泥碱化稳定技术
蒸汽或臭气回用
湿式洗涤塔
氨气吸收塔
氨基磺酸储仓
A类覆土
反应器
混料泵
工艺流程图
整理ppt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城市污泥是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农业废弃物等有机质的集中处理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中蕴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
如果没有有效地进行处理,城市污泥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
因此,城市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已成为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城市污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和热处理三种方法。
下面详细介绍各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浓缩、脱水、干化等处理方法。
其中,压滤、离心等被广泛应用于污泥的浓缩技术。
脱水技术主要有压榨脱水、离心脱水、过滤脱水、自然排水等方法。
污泥干化技术包括烘干、气流干燥、蒸发干燥等方法。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比较简单易行,但是对于污泥成分较为复杂的城市污泥而言,处理效果有限,经济性和环保性不高。
生物处理技术是指利用生物菌种来分解和稳定有机物,通常包括好氧、厌氧消化、堆肥等方法。
好氧消化是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泥处理的生物降解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厌氧消化是一种低空间高效率处理城市污泥的生物降解技术,但是需要进行后处理以解决厌氧消化产生的浸出液等副产物的问题。
生物处理技术有利于污泥的稳定化、可持续利用,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和污染物,因此需要进行后续处理。
三、热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是指利用高温干化和热解将有机物分解成热能和固体废弃物,通常包括干燥固化、热解、焚烧、气化等方法。
干燥固化技术主要是利用热量将污泥中的水分蒸发,使得污泥中的有机质得以更好的稳定化。
热解技术是将污泥通过高温热解分解成油和固体废物,可以达到资源化的目的。
焚烧、气化技术是将污泥高温氧化与还原处理,化解污泥中的有机成分,产生热能和其他有用物质。
热处理技术处理产生的热能还可以利用于污泥的干化及其他用途,使其成为高效的城市污泥处理技术之一。
总体而言,各种城市污泥处理技术各有利弊,通过综合应用可以达到最优的处理效果。
我国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王发珍,李天增(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1102)摘要:本文就我国污泥的特点、污泥处理处置阶段、污泥综合利用进行了论述,并对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污泥处理处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污泥处理与处置;资源化利用;污泥改性中图分类号:X703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剩余干污泥约180万t(含水80%的污泥900万t),预计未来5年内,年干污泥产量将达到540万t(含水80%的污泥2700万t)。
污泥的处理、处置在污水处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的建设现代污水处理厂,但一直忽视了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性,据资料统计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污泥处理、处置的投资占总投资的50-70%,而我国目前只有20-50%。
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剩余产物,含水率高达70-80%,易腐烂,有恶臭,并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不加妥善处理和处置,直接排放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
由此可见,污泥处理已成为污水处理厂面临的又一难题。
1 我国污水厂污泥的特点污泥成分复杂且含有有毒物质,这成为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我国污水厂污泥的成分特点如表1所示[1-3]:表1 我国城市污水厂污泥的成分特点参数特点1 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高VSS,碳水化合物(淀粉、糖类、纤维)含量高(高于50%),脂肪含量低(约20%),人均排出BOD:20-30g/p.d,SS:35-50 g/p.d,有机物含量稍低于50%2 污泥的C/N比污泥含氮量较高,一般在3%左右,污泥C/N比维持在10-20%的范围3 pH值和酸碱度污泥的pH和总碱度基本在正常范围,pH再6.5-7.0之间,总碱度在16-26mg/L之间4 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5 肥分污泥中富含的氮、磷、钾是农作物必需的肥料成分,有机腐殖质初次沉淀污泥含33%,消化污泥含35%,腐殖污泥含47%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6 污泥热值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一定量的纤维木质素,脱水后的污泥发热量约为836kJ/kg,具有较高的热值,在一定含水率下具有自持燃烧和用作能源的可能性污泥中重金属含量主要取决于工业废水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情况,我国污水中工业废水比重较大,故污水厂初沉及二沉污泥重金属含量较高,某些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4]。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城市污泥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产物,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泥的处理和处置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保护城市环境和人民健康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文将就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城市污泥的特点城市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有机质、无机质和微生物的混合物。
它具有浓度高、异味大、含水率高等特点,给处理和处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城市污泥污染物含量高,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1. 厌氧消化技术厌氧消化技术是将城市污泥置于密闭容器中,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使有机物降解为沼气和有机肥。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降解污泥中的有机物,减少污泥体积,减少二次污染,同时产生的沼气可用作能源。
近年来,该技术在城市污泥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 热水爆破技术热水爆破技术是指利用高温高压的热水对城市污泥进行爆破处理,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裂解,达到减少体积、提高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便等特点,已经成为城市污泥处理的热点技术之一。
3. 燃烧处理技术燃烧处理技术是将城市污泥置于高温炉内进行燃烧,将污泥中的有机物焚烧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达到减少体积、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该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城市污泥中的有机物,减少了污泥的体积和重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燃烧处理技术存在能耗高、设备投入大等缺点,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进一步改进。
5. 土地利用技术土地利用技术是将城市污泥施用于农田土壤中,用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污泥的体积,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农业生产。
土地利用技术存在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需要在施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和管理。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城市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的副产品,含有高浓度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因此,城市污泥必须经过处理和处置,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并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传统污泥处理技术传统的城市污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泥化沉淀法、生物处理法和热化学处理法。
1.泥化沉淀法该方法是将污泥和凝聚剂在沉淀池中混合,通过沉淀剂的作用,使污泥中的悬浮物质沉淀下来,然后通过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
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缺点是,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剂,有较高的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
2.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降解,转化为水和气体,达到清洁效果的一种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法主要包括曝气法、好氧消化法、厌氧消化法等。
生物处理法的优点是:无需投入化学药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缺点是:需要长时间的处理过程,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3.热化学处理法为了克服传统污泥处理技术的缺点,新型污泥处理技术应运而生。
新型污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微波辐射技术、组合处理技术、生物炭技术和生物增塑技术等。
1.微波辐射技术微波辐射技术是指利用微波辐射对污泥进行加热和干燥,从而将污泥转化为可利用的室温固体废物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具有处理速度快、节约能源、对环境污染少等优点,但也存在技术难度高、设备投资大等缺点。
2.组合处理技术组合处理技术则是将不同的污泥处理技术进行组合,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实现污泥处理的综合效果。
例如,将微波辐射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进行组合,可以通过微波辐射加速污泥的生物降解,提高处理效率。
组合处理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污泥特点进行组合,减少处理成本,增加处理效果。
3.生物炭技术生物炭技术是把污泥通过热解或气化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生物炭,生物炭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和肥料价值。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性,长期以来的重水轻泥思想致使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成为了我国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的短板。
对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详细介绍了厌氧消化、好氧堆肥、干化焚烧和深度脱水等4条主流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情况,分析了干式炭化(热解炭化)、湿式炭化(水热炭化)、碳排放、区域污泥处理处置路线等研究热点。
“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了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应通过碳排放指标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碳排放水平进行量化评估,以推动污泥处理处置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污水污泥成分,综合考虑匹配、衔接、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污泥处置处理方法。
关键词:污泥处理处置;厌氧消化;好氧堆肥;干化焚烧;深度脱水;水热炭化;碳排放0 引言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污水处理量日益增大,产生的污泥量也在不断增加,污泥处理压力剧增。
据统计,目前我国含水率80%的污泥年产量已超过6 500万t,随着污水量的增加以及“泥水并重”发展思路的提出,预计2025年我国污泥产量将突破9 000万t。
城市污泥既含有有机物、营养元素等有用物质,也含有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具有资源与污染的双重性。
据统计,污水中约30%~50%的COD、30%~45%的氮和90%左右的磷转移到了污泥中。
从节能减排来看,如污泥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污水处理相当于仅完成了三分之一。
污泥的特点是含水率高、易腐烂、释放恶臭等,一些工业水占比大的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存在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甚至难降解的有毒及致癌物质超标的问题。
如污泥随意堆放,在雨水的冲刷下,会污染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
污泥问题首先是安全问题,其次是生态环保问题,最后才是协同资源化问题。
污泥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药剂和能源,而当前我国污泥处理仍以填埋为主,污泥中的有机质经长时间的分解发酵,会无组织地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王婷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镇污水厂建
设也越来越多。
污水厂通沟污泥的产量日益增多,其处理处置问题越来越受到社
会的重视。
文章系统分析了通沟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主流预技术应用及后续处置
情况,并结合中国国情对通沟污泥处理处置发展趋势提出了预测。
关键词:通沟污泥;处理处置;资源化利用
引言
污泥含有很多复杂成分,如泥沙、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此外,污泥还
含有少量有机物质,使得污泥处理难度增加。
数据显示,2017年以前,城乡各地
仍有约40%的污泥未获得有效处理。
在对污泥进行处理时,一般都会做临时处理,致使约15%的污泥形成环保危害。
目前,污泥的无害处理实践还未发展成熟,污
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受到阻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需要不断完善污泥处理处
置技术,急需研发新技术,使污泥变废为宝。
1污水处理技术
1.1污泥浓缩
污泥浓缩处理技术是通过重力、气浮或离心作用的方式达到固水分离的目的,可以显著降低污泥含水率同时减小污泥体积,减轻后续污泥处理的负担。
在污泥
物理浓缩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化学絮凝剂可以有效减少污泥浓缩时间提高浓
缩效率。
污泥浓缩主要适用于含水率在96%以上的泥水混合液,经浓缩后含水率
可降低2%-4%。
2013年,孙兴福课题组开创性地研究了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
反应器,发现在最佳污泥投配率下污泥浓缩后含水率可降低4%-7%,并最终形成
特定的生态群落结构。
1.2污泥干化技术
污泥干化技术是指在污泥完成脱水后,使用热能来降低污泥含水率。
经过干
化处理,污泥含水率最低可降到10%左右。
污泥干化属于能量净支出过程,能耗
费用占比极大,所以,人们要大力开发节能污泥干化处理技术。
近些年,污泥干
化处理技术发展非常快。
一是选择应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实施污泥干化处理;二
是改进干燥机或反应器;三是污泥干化处理技术种类较多,主要包含水热干化技术、污泥低温射流干化技术、生物干化技术、污泥低温真空脱水干化技术、超声
波干化技术和热泵干化技术等。
1.3厌氧消化
污泥厌氧消化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厌氧菌和兼性菌进行厌氧生化反应,
将污泥中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减少污泥量,同
时产生沼气,最终实现污泥稳定化的一种处理技术。
可分为中温厌氧消化和高温
厌氧消化。
通过厌氧过程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减少污泥量,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减少污泥的脱水药剂消耗,降低污泥含水率;使污泥稳定化,不会腐臭,同时,
可回收其中的生物物质能源(甲烷),降低污水处理厂能耗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但是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渣、沼液处理难度较大,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系统
操作复杂。
1.4富氧混烧污泥新技术
传统污泥焚烧分为单独焚烧和混合焚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污泥含水率
要求较高,掺混率要求严格,限制工程推广应用,产生的尾气治理成本高、能耗
大等。
富氧混烧污泥新技术是在湿污泥中加入新型助滤剂后脱水至含水率50%左
右,与少量秸秆混合制成衍生燃料,秸秆与污泥掺混比例一般为1∶5~1∶3。
制
得的衍生燃料与生活垃圾掺混焚烧,同时通入氧气助燃,焚烧炉内为富氧燃烧,
生成的热能可回收综合利用。
氧气供应量根据生活垃圾的含水率、不燃成分含量
及污泥热值的不同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助燃风含氧量为21%~25%。
上述技
术特点是通过调整氧气供应量,实现处理物料充分燃烧,避免了掺混比例调节,
放宽污泥含水率限制,可以实现规模化处置固体废弃物。
王梓桓研究表明污泥在
O2/CO2气氛中燃烧,氧气浓度升高,污泥更容易着火,燃尽时间缩短,失重速
率和综合燃烧特性参数均增大,整体燃烧性能改善。
燃烧之后,重金属在灰渣中
富集,重金属的富集量及种类受温度和气氛的影响。
1.5污泥焚烧技术
污泥焚烧技术属于减量技术,通过焚烧污泥,污泥体积可以缩小到原来的10%左右,焚烧后产物属于非常可靠的惰性灰渣,能够用于建材生产。
焚烧时产生的
热量可用于污泥干化处理,以降低能耗,其是大城市常用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
污泥焚烧规模较大,工艺复杂,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高,当前,这一技术的推广
与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
所以,为了减少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人
们要积极应用现有锅炉来对污泥实施协同焚烧。
2通沟污泥处置途径
2.1填埋
我国的通沟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起步较晚,目前以自然晾晒后将污泥运至城市
垃圾填埋场,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矿化垃圾混合后直接填埋处置为主。
此方
法不但影响管网周边绿地的环境,同时由于通沟污泥成分不符合填埋作业堆料的
要求,给填埋作业带来了很大风险,且污泥运输成本高,运输过程中恶臭等二次
污染严重,污泥填埋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因此,国内各大垃圾填埋场已逐步拒绝
接收此部分污泥的进入。
目前,我国部分项目采用分离、回灌和填埋的方式进行
综合处理。
该工艺是将收集的通沟污泥在处理站进行初步分离,分离出来的粗大
物质和沉砂被直接送至填埋厂进行填埋,剩余的污泥则重新回灌到下水道。
虽然
该工艺对环境的风险比直接填埋低,但其污泥资源化程度差,对环境影响较大。
2.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处置方式。
这种处置方式是把污泥应用于
农田、园林与公路绿化、林地、草地、市政绿化、育苗基质及严重扰动的土地修
复与生态恢复等。
城镇污泥富含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不亚
于传统的禽畜粪便有机肥。
但与此同时,有机质进入土壤后会发生降解,其中含
有的重金属、病菌、虫卵和盐分等不利于其土地利用,因此污泥土地利用不能简
单地直接施用,而是需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再次回归土地。
目前对于土地利
用前的无害化处理方式,一般以好氧发酵和厌氧消化为主。
特别是经好氧发酵处
理后,有机污染物大量被降解并转化为稳态的腐殖质,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营
养改良。
2.3建材利用
污泥砖制作:分污泥干化后直接制砖和污泥焚烧灰制砖两种途径。
由于污泥中SiO2含量偏低,制砖时应添加适量的的黏土或硅砂等,对污泥成分进行适当调整
以达到制砖黏土的成分比例。
陶粒制作:可直接以脱水污泥或以污泥焚烧灰为原料,添加少量辅料,烧结成污泥陶粒。
污泥陶粒密度小、强度高、隔热保温且烧胀系
数高,可取代砂石配置的轻骨料混凝土使用。
水泥、混凝土制作:①污泥焚烧后,其灰渣化学成分与水泥相近,加入适量的石灰,可烧制成灰渣水泥;②污泥焚烧
灰渣具有一定的火山灰活性,可替代部分水泥和细沙,作为混凝土细骨料或水泥混合料。
污泥建材利用不仅可以节省污泥处置占用的土地空间,污泥中的有用成分也可得到有效利用,在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中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烧制过程中须控制重金属、二噁英等的挥发及污泥臭气的产生。
结语
当前,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快速发展,要想从根本上使污泥实现资源化,人们必须开发和引进全新的污泥处理技术。
很多全新污泥处理技术把污泥处理无害化视为发展重点,以降低污泥处理处置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学魁,赵斌,张爱群,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5,30(4):1-6.
[2]黎文威,张晓云.城市污泥脱水技术及脱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2011(S1):52-54.
[3]钱觉时,谢从波,谢小莉,等.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建材利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建筑材料学报,2014,17(5):82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