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答案
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7_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

7飞向太空的航程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基本历程,体会作者在文中书法的自豪之情。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通讯的基本结构特点。
(3)关注社会,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2、预习要点(1)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基本历程,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自豪之情。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通讯的基本结构特点。
3、达标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载.刊载.转载.载人航.天B.喷.泉喷.射喷.香火山喷.发C.着.急着.凉着.陆着.手成春D.角.落直角.角.度钻牛角.尖(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宵。
B.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振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C.特别是“神州”三号、四号在全载人壮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D.9时10分许,飞天勇士杨利伟乘坐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__________,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②今天,已经可以__________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③这篇小说从人生的长河中__________这样一朵小小的浪花,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④全校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__________灾区的学生,以救他们的燃眉之急。
A.发源地揭露摄取捐献B.发祥地揭露摄取捐助C.发源地透露撷取捐助D.发祥地透露撷取捐献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含答案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天宫二号,中国航天梦再出发古今共明月,一湖万顷秋。
当我们祭月赏灯,祈愿千里婵娟、人月两圆的时候,执行天宫二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整装待发。
2016年中秋夜22时04分,天宫二号的太空之旅,从酒泉启程。
前路迢迢,天高地远。
犹记得1970年4月26日,《东方红》在太空唱起,掀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史诗序章。
此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国的飞天梦,伴随着强国梦、复兴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宇宙浩渺,科技无垠。
航天梦圆,创新无尽。
中国航天梦是科技之梦。
譬如天宫二号,要第一次实现航天员30天驻留、第一次试验推进剂太空补加技术等重要的科学实验。
这些重任,莫不考验着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准。
中国航天梦是产业之梦。
譬如遥感卫星服务于自然探测与资源监管,导航卫星服务于市民出行与商业布局,通信卫星服务于网络时代与产业经济……宏大的科研探索与微观的人民福祉,在“飞天梦”中总能找到共同的关切点。
中国航天梦是精神之梦。
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航天梦里蕴蓄着凝心聚力的正能量。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稳健。
天宫二号呼啸而去,为诗情画意的中秋,平添现代科技之魅力。
凝聚中国力量、建设航天强国,今夜,因为天宫二号,中国航天梦在天空留下了振奋人心的色彩与光影。
一、学习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二、背景探寻“神五”飞天,华夏圆梦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1

第四单元12 飞向太空的航程问题导学1.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3.本文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性的语言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请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一特点。
(1)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2)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3)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4)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自主探究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选择“载人航天精神”中所涉及的一点或几点,结合课文中杨利伟的事迹,谈谈你的理解。
思维激活:从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理解入手进行分析。
文法导析1.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
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个的事件贯串起来。
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墨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中,作者加入了一些议论和抒情,使这篇通讯感情充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比如,“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写出了中华民族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期待;“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热烈赞扬了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抒发了成功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编写人:柯有明审核人:编写时间:【学习目标】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能学会写新闻。
【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知识链接】1.新闻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
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一课时【学习过程】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酝酿..诞.生乾坤..着.陆摘星揽.月借鉴.苛.刻轨.道嫦娥..复辟.2、多音字注音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扭转乾坤:尘封:一鼓作气:横亘:翌年: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⑴A、披露B、透露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及答案

导学案(个案)主备人:吴裕存审核人:审批人:执教人::班级:《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二、了解本文结构1.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地点、事件。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2.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3.第三部分(第27~30段)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合作探究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见《教师教学用书》“课文研讨”)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导语: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编制人:盖淑梅审核人:王志强使用时间:2016年10月组长签字:领导签字:《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作为一篇规范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科技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感知整体1.作者及文体知识简介贾永,曹志,白瑞雪,都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本文最初发表于2003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具体地讲,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的;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并且需要通过新闻工具和其它各种手段进行报道传播。
其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目前,我国有5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这就是: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
其中,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
具体讲有以下主要分类法: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
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
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2.听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给生字词注音、释义翌(yì)年横亘(gèn)橘(jú)红九霄(xiāo)酝(yùn)酿(ni àng)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凡响,平凡的音乐。
4.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写出对课文初步的整体印象。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苛刻(kè)着陆(zhuó)扭转乾坤(qián)B、翌年(yì)横亘(gèn)耸入云天(sǒng)C、透露(lòu)集成(jí)摘星揽月(lǎn)D、运载(zǎi)舒适(shì)不懈努力(xi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嫦娥落伍尝试拨地而起B、致意烈焰保障分歧反映C、辉煌橘红酝酿惊天动地D、期盼尘封矩离举国关注3.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2)飞天路上的()艰巨,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3)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4)1960年2月19日,中国本身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A振动重重制定竖立 B震动重重制定竖立C震动重重制订竖立 D震动重重制定树立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鼻祖”万户的国度。
C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D分外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符号着中国已具备了把本身的航天员奉上太空的能力。
二、选段在线(课文品读,瞄准重点、难点、常考点)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
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感化。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导学案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以下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诞〔dàn〕生苛〔kē〕刻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相当〔dāng〕扭转天地〔kūn〕C.秘〔mì〕密横亘〔gèn〕飞船着〔zháo〕陆D.酝〔yùn〕酿尘〔chén〕封耸〔sǒng〕入云天2.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运载规划四战四捷B.沉闷竖立直刺九宵C.震动跨进大漠深处D.落伍响彻发源地3.以下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______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______是平安返回技术;______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证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平安舒适的工作环境。
A.首先第二第三B.不仅仅更重要的最关键的C.前提接着更重要的D.不仅仅更重要的前提4.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标新立异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B.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C.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发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D.“863方案〞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究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屡次商量,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开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______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天地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A.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编写人:柯有明审核人:编写时间:【学习目标】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能学会写新闻。
【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知识链接】1.新闻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
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一课时【学习过程】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酝酿..诞.生乾坤..着.陆摘星揽.月借鉴.苛.刻轨.道嫦娥..复辟.2、多音字注音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扭转乾坤:尘封:一鼓作气:横亘:翌年: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⑴A、披露B、透露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②近日,县地税局召开“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形象”专项教育培训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地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活动的序幕。
⑶A、震动B、振动①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②铁甲突击是一种国产游戏,支持physx物理加速技术,通过GPU的计算,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爆炸、破坏和等物理效果。
【归纳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语言生动准确,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当堂训练】一、作者贾永、曹智、白瑞雪是。
新闻稿一般由五部分组成。
二、课本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假jiǎ暑假假嗓子假以辞色假模假式B.供gòng 口供供销社供认不讳供不应求C.角jiǎo 角膜唱主角钩心斗角凤毛麟角D.冠guān 皇冠冠心病衣冠楚楚冠盖相望2.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项()A.趁心如意行踪鬼秘鬼鬼崇崇弱不禁风B.奋发图强言简意该英雄气慨羽扇纶巾C.动辄得究莫不关心毛骨悚然刚愎自用D.事过景迁前倨后恭书写潦草浏览一遍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一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了重重难关,恢复了家园。
A.结余捉摸度过 B.节余捉摸渡过C.节余琢磨渡过 D.结余琢磨度过4.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C.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D.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标题:电头:导语:(第到段)概括: 主体:(第到段)概括: 结语:(第到段)概括: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归纳小结】主体部分没有继续叙述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发展史的回顾中,这样就使得本文与一般的新闻在写法上有很大不同,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的两篇新闻里接触到了。
这样既展示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的艰辛过程,也使得事件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当堂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苛.刻(kè)着.陆(zhuó)扭转乾.坤(qián)B、翌.年(yì)横亘.(gèn)耸.入云天(sǒng)C、透露.(lòu)集.成(jí)摘星揽.月(lǎn)D、运载.(zǎi)舒适.(shì)不懈.努力(xi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嫦娥落伍尝试拨地而起B、致意烈焰保障不同反响C、辉煌橘红酝酿惊天动地D、期盼尘封矩离举国关注3、下列句中的虚词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要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人民服务,就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B、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的著名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一批著名的进步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过。
C、北京大学和一些高等学府地相继创建,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
D、实践证明,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必须进行改革。
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是()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5、下列错用“或”字的一句是()A、凡来本馆参观者,须持单位介绍信或本人身份证。
B、你上这家铺子去,总能买到牛肉或羊肉。
C、大水把铁路冲坏了,你只能坐飞机去或坐船去。
D、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6、依次填入横在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
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
①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②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③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④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A、②③④①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学后反思】【课后练习】完成本课的同步练习。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飞向太空的航程》答案第一课时一、1、翌年( yì) 横亘(gèn) 橘红( jú) 角落(jiǎo)直刺九霄( xiāo)酝酿( niàng)喷射( pēn) 乾坤(qián ) 着陆( zhuó) 摘星揽月( lǎn)借鉴(jiàn) 苛刻( kē) 轨道(guǐ) 嫦娥(cháng ) 载人飞船( zài )透露(lù) 舒适(shì) 摘(zhāi)星复辟(bì) 千载难逢( zǎi )2、多音字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3、掌握字词书写,加点词需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扭转乾坤: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横亘:(桥梁、山脉等)横跨;横卧翌年:次年,第二年4、(1) BA透露: 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披露:发表、公布;表露⑵AB竖立:在地上使物体直立起来,对象常是具体的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事情⑶AB震动:颤动;使颤动。
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情不平静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地做往复运动【当堂训练】一、新华社记者二、第二课时一、导语:(第1~3段),点明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主体:(第2~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结尾:(第27~30段),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二、1.富有动感。
巧用动词“飞”,唤起人们对“飞”的动作的联想;2、内涵丰富。
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同时“航程”比喻中国航天的探索过程。
【当堂训练】1、B(A苛kē 刻;C透露lù;D运载zài。
)2、C(A拔地而起;B不同凡响;D距离。
)3、D(A“只要…就…”改为“只有…才…”;B最后一个“和”改为“或”;C“地”改为“的”。
4、A(巧夺天工,是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5、D(将“或”改为“和”。
)6、A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