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考试大纲
2023年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大纲

2023年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大纲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数据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是对相关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知识进行评估的重要考试,以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处理地理数据和开展GIS相关工作。
以下是2023年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的大纲。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的理解。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地理数据类型和地理数据结构3. 地理坐标系统和投影变换4.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和组成要素5. 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的可视化方法第二部分:地理数据获取和处理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数据的采集方法,包括遥感、GPS定位、调查问卷等2. 地理数据的质量控制和预处理3. 地理数据的编辑、转换和整合4. 地理数据的更新和维护第三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应用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空间数据的查询与检索2. 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空间关系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资源环境管理、应急响应等领域的应用4. 地理信息系统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第四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发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2. 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和规范3.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第五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伦理和法律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认识。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2.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开放问题3. 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应用总结:以上是2023年地理信息系统师考试的大纲,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考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熟悉地理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具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的能力,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考试大纲

1.GIS空间查询方法。
2.了解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和离散特征数,系统聚类法和最优分割分级法。
3.掌握坡度、坡向计算和剖面分析、通视分析。
4.掌握矢量数据叠置的内容Fra bibliotek位置误差,单层和多层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
5.掌握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建立方法。
6.掌握路径分析和最小费用最大流分析算法。
2.掌握从地理数据库中检索图形数据,预处理和符号化。
3.掌握电子地图系统结构和开发技术,动态地图的实现,VR的主要类型和主要功能。
(七)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考试内容
3S集成的概述;GIS与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的结合;WebGIS的原理、特点意义和应用实例;GIS在管理、决策等方面的要求和应用实例。
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
1.了解GIS数据源,空间数据采集的任务,研究数据质量的意义。
2.掌握空间数据的地理参照系和控制基础。
3.掌握地理实体的几种分类方法和编码方法。
4.掌握地图跟踪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方法,常见的空间数据输入误差和检核方法。
5.了解GIS数据质量内容和类型和常用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
6.了解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作用和内容。
考试要求
1.理解GIS的相关概念,说明GIS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2.掌握GIS的特点、类型与组成。3.了解GIS的基本功能和用途。4.了解GIS的发展概况。
(二)GIS空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
考试内容
空间实体及其描述;各种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栅格数据结构的各自优缺点和相互转换的方法,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的概念和组织数据的方法;常见的几种三维数据结构;数据库概念,层次、网状、关系及对象数据模型和时空数据模型;GIS统一组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几种方法;数据的管理模式,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建立和维护。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技能;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地理信息系统学科进展和研究、应用热点的了解情况。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题:共30分,5小题。
占总分数的20%。
2.简答题:共60分,5小题。
占总分数的40%。
3.论述题:共60分,2小题。
占总分数的40%。
Ⅲ考查范围一、基本概念、术语和定义1.数据,数据处理;2.信息,信息的特点、类型及其度量;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4.系统,信息系统;5.地理信息及其基本特征;6.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7.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配置、软件系统;8.GIS可以解决的问题;GIS的基本功能;9.空间关系与空间分析;10.GIS的应用领域;11.GIS和相关学科的关系;12.GIS的技术热点及新兴发展方向二、GIS的数据结构1.地理空间及其表达;2.空间关系的表达;3.空间实体的矢量表示法和栅格表示法;4.栅格与矢量数据的比较;空间数据的分类原则和编码。
5.空间数据结构(矢量和栅格数据)的转换;6.元数据(Metadata);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7.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空间数据拓扑关系的类型及其意义;拓扑关系的编辑功能;栅格数据的编码: 游程编码和四叉树编码。
8.空间数据压缩的意义和方法;9.三维地形的主要表示模型及其在其他类似多维信息表达中的应用。
三、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1.移动定位技术与众包数据;2.互联网在线电子地图背景下的新兴数据采集方法;3.空间数据投影;坐标的定义与变换;4.空间数据的精度、比例尺;5.地理数据的多元性;6.空间数据的融合方法;7.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四、空间数据库1.空间数据库系统;2.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3.关系模型 (Relational Model);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4.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5.空间数据库的组织管理;无缝数据库五、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1.空间分析的含义;GIS中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2.DEM的分析和应用;DEM 数据来源;3.空间叠加 (Overlay) 分析及其应用;4.缓冲区 (Buffer) 分析及其应用;5.网络模型的构成元素;6.空间统计的基本原理;7.可视化;虚拟现实;六、GIS应用模型1.GIS 应用模型的类型;GIS 应用模型的构建方法;2.以实例说明适宜性分析模型的建立方法;3.以实例说明选址模型的建立方法;4.以实例说明地学模拟模型的建立方法;5.专家系统的概念七、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1.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平台及其特点;2.GIS应用开发的新架构、新技术;3.应用型 GIS及其层次分类;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步骤及其各阶段的任务;5.原型法(Prototyping)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6.地理信息的标准化;7.应用型GIS的评价方法八、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1.GIS 产品的输出形式;2.地理坐标系和设备坐标系;3.常用颜色模型;4.打印输出的分辨率、屏幕分辨率与地图数据的比例尺;5.二维图形的几何变换和地图投影变换;6.地图输出的组织形式;7.专题地图设计基本规范。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doc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1《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要数据, 数据处理;信息, 信息的特点, 类型及其度量;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系统, 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及其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配置;软件系统。
GIS可以解决的问题;GIS的基本功能;GIS的应用领域;GIS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数字地球与智慧地球。
2、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
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
空间数据索引与查询分析。
举例说明当前常见的关系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并分析其优缺点。
3、空间数据的整合与管理我国常用的地图投影。
空间坐标变换。
空间数据编辑与拓扑关系建立。
地图拼接与裁剪。
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管理。
数据显示与制图。
4、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常见的空间数据插值方法。
趋势面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反向距离加权法、样条曲线法等。
常见的矢量数据分析方法。
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能够结合实际应用阐明这些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
常见的栅格数据分析方法。
局部运算、邻域运算、分带运算、成本距离量测运算等5、数字高程模型与地形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
数字高程模型的主要表示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地形制图与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的常见用途。
6、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与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应。
《地图学》考试大纲

XX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图学》考试大纲本《地图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与遥感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图学是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
地图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的基础、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自然、人文、环境等专题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地图的分析与应用等五大部分。
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地图与地图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地图的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理解自然、人文、环境地图的编制特点;掌握各类专题地图的编制方法,了解地图的分析方法与主要应用领域。
一、考试内容(一)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概念1.地图的性质、特点与基本功能2.地图的作用和意义3.地图的分类与种类4.地图学同地学、地理学、测绘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二)地图的基础、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1.地图的控制基础、数学基础与地理基础2.地图的表示手段与表示方法3.地图的编制过程与方法(常规制图过程与方法)4.地图概括(制图综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自然地图、人文地图、环境地图的编制特点与方法1.自然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2.人文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3.环境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四)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基本过程与方法1.航空与卫星遥感影像地图及其在普通地图更新中的应用2.遥感影像在编制专题地图中的应用3.计算机制图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五)地图的分析与应用1.地图的评价标准2.地图的主要分析方法3.地图在各方面的应用二、考试要求(一)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概念1.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性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2.了解和理解地图的作用和意义3.了解和理解地图内容分类的方法,能够阐明专题地图、专用地图和特种地图的区别4.了解和分析地图学同地学、地理学、测绘学以及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二)地图的基础、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1.熟悉地图的基本投影,掌握我国常用的几种投影,了解和掌握地图投影选择需考虑的因素2.熟悉地图的基本地理要素3.熟悉和掌握地图的表示手段,掌握并能运用地图图形(点状、线状和面状)的各种变量4.熟悉和掌握地图的表示方法,并能根据地图的内容与用途运用各种表示方法5.掌握地图的各种编制方法,了解和熟悉地图编制的过程及各阶段的任务6.熟悉和掌握地图概括(制图综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自然地图、人文地图和环境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1.熟悉和掌握各类自然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2.熟悉和掌握各类人文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3.熟悉和掌握各类环境地图的特点与编制方法(四)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1.熟悉遥感影像地图在普通地图更新中的应用2.熟悉遥感影像在专题地图编制中的应用3.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制图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五)地图的分析与应用1.了解和熟悉地图评价的标准和内容2.了解和掌握地图分析的方法3.了解和熟悉地图主要的应用方面三、主要参考书目廖克著。
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复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考试大纲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考试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类型、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及应用考试要求:1、掌握数据、信息、空间数据、地图、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2、掌握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3、了解地球信息科学及其与GIS的关系4、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类型,掌握时态GIS等概念,掌握国内外几种主导地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一般事务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测绘学、地理学的关系6、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包括硬件组成、软件组成7、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了解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领域二、空间数据结构考试内容:空间认知模型、空间实体模型、栅格数据的基本概念、栅格数据层的概念、栅格数据结构的表示、栅格数据的组织方法、栅格数据取值方法、栅格数据存储的压缩编码、实体式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三维矢量模型及结构、三维体元模型及结构、三维混合数据模型及结构考试要求:1、了解空间认知过程、理解空间认知三层模型2、理解面向对象空间实体模型的概念,掌握点、线、面体空间实体的特征3、掌握栅格数据的基本概念、栅格数据层的概念4、理解一维及二维栅格数据结构的表示方法5、掌握栅格数据的组织方法和取值方法6、掌握链式编码、行程编码、块式编码、四叉树编码等栅格数据存储的压缩编码7、掌握矢量数据点、线和面实体的描述内容及坐标编码方法8、理解拓扑关系的概念,掌握拓扑数据结构编码方法9、掌握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10、了解三维矢量模型及结构、三维体元模型及结构、三维混合数据模型及结构三、GIS的地理数学基础考试内容:地球椭球体、大地控制、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地图投影的变形、地图投影的分类、地图投影与GIS的关系、GIS中地图投影的配置与设计、正轴等角圆锥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地图投影的转换考试要求:1、了解地球椭球体基本特征,掌握地理坐标、大地坐标、高程系、大地控制网基本概念2、掌握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学会地图投影的变形3、掌握地图投影的分类,重点掌握正轴等角圆锥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4、掌握地图投影与GIS的关系、学会如何在GIS中进行地图投影的配置与设计5、掌握地图投影的转换方法,学会如何应用GIS软件完成地图投影的转换四、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输入考试内容:GIS数据来源、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GIS数据输入、GIS数据质量问题、GIS误差来源考试要求:1、掌握GIS主要数据来源2、理解GIS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3、了解平板仪、全站仪、数字摄影测量等GIS数据输入方法,掌握扫描数据输入的过程。
930《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考试科目大纲

927《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考试科目大纲一、考试性质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招生类型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应考人员应根据本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自行组织学习内容和掌握有关知识。
本大纲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元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组成与功能结构、GIS与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关系,GIS基本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及其应用。
考生应系统掌握地理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元数据的概念、特点,GIS组成与功能结构,GIS基本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具有综合应用基本空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关于GIS的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GIS、方法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一)地理空间数据1、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基本特征;2、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来源,空间数据获取、编辑处理;3、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矢栅一体化数据结构;4、GIS空间数据模型;5、空间数据元数据;6、游程长度编码、线性四叉树编码。
(二)地理信息系统1、GIS的概念,GIS形成、发展。
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服务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3、GIS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4、GIS基本组成、功能与体系结构;5、面向对象的核心思想、特点和能力;6、GIS的输出特点;7、GIS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三)空间分析1、空间查询;2、点、线、面、体目标的基本空间量算;3、叠置分析、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地形分析、空间统计分析;4、空间分析综合应用。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考试大纲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考试大纲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地图制图(一)地图的基本知识;1、掌握地图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掌握地图的基本功能;3、掌握地图的分类。
(二)熟悉地图的地理要素的内容;(三)地图符号;1、了解基本图形变量;2、掌握地图符号分类;(六)掌握地图设计和编制(基本内容、技术要求、作业流程);(七)熟悉地理底图的设计与编制(基本方法、技术要求);(八)了解普通地理和专题地图内容、表达方法;(九)熟悉基于地图数据库的地图生产技术和流程(十)了解“4D”产品与应用;(十一)熟悉国家基本地图的类型与应用特点;(十二)熟悉国家基本比例尺的划分。
二、地理信息工程(一)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1、掌握地理信息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地理信息源的种类。
(二)熟悉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工程的关系;(三)熟悉地理信息工程与地理信息系统或地理信息产业的关系;(四)掌握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五)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与手段;(六)熟悉空间数据质量;(七)空间数据库;1、掌握空间数据库结构与功能;2、熟悉空间数据处理;3、熟悉空间数据查询与分析。
(八)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与特点;(九)掌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内容与程序;(十)应用型GIS总体设计与分体设计;1、掌握GIS功能设计;2、掌握GIS数据库设计;3、熟悉GIS系统分析设计;4、熟悉GIS应用模型设计;5、掌握GIS输入输出设计;6、熟悉GIS管理与维护设计。
(十一)熟悉GIS工具软件的使用与操作;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一、测绘基准(一)熟悉测绘基准与测绘系统;(二)熟悉参考系与大地坐标。
二、数字基础(一)掌握测量误差概念和误差传播定律;(二)掌握地图投影概念和种类;(三)掌握我国地图投影。
三、熟悉地图的可视化理论与基本方法四、制图综合的基本理论五、了解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的关系六、熟悉元数据的概念七、空间数据库质量与精度八、数据库技术(一)掌握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二)掌握数据模型与数据模式;(三)掌握关系数据库及其基本特征;(四)掌握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五)熟悉E-R模型及其到关系模型的转化;(六)了解关系模式的分解;(七)了解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八)熟悉SQL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公开招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要求本考试大纲适用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引进新教师的考试。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处理空间数据的现代化综合性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根据本专业对引进新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岗位要求,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评价目标(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1、掌握地图学基本知识,熟悉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地图概括理论,了解电子地图制作技术。
2、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区别。
3、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4、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程序设计基础1、熟练掌握C语言编程、并能组织通俗的语言去解释C的技术问题;2、有使用多种语言(C#、JAVA、JavaScript)编程、完成系统的实际项目经历。
(三)数据结构基础1、熟练掌握数据结构各类基本算法(线性表、栈、队列、树、图、内外排序);2、能用多种语言如C、C#、或者SQL语言实现算法;3、能通过基础算法构建新算法,并能对算法的优劣做出合理评价;(四)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础1、熟练掌握SQLServer或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2.熟练掌握数据库设计、特别是GIS数据库的设计,并有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经历;3、熟练掌握数据库的编程,能完成存储过程、触发器的编程应用;4、能根据具体应用,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
(五)GIS设计与开发基础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开发的基本方式。
2、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与更新;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
3、掌握网络GIS)、移动GIS和3D GIS的概念,常用开发平台,设计流程。
4、理解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三、考试内容范围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2、程序设计基础3、数据结构基础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础5、GIS设计与开发基础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占总成绩的20%)2、程序设计基础(占总成绩的20%)3、数据结构基础(占总成绩的20%)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础(占总成绩的20%)5、GIS设计与开发基础(占总成绩的20%)(四)试卷题型结构笔试部分共有四种题型:名词解释约占20%;简述题约占20%应用题约占30%;论述题约占30%。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第一章地图学基础第一节基本概念1、地图的概念:地图的基本特性,地图的定义,地图的类型。
2、地图的构成因素3、地图制图过程4、地图的基本功能。
地图的应用。
第二节地图的数学基础1、地图比例尺:地图比例尺的概念,地图比例尺的种类,地图比例尺的应用。
2、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地球的自然表面,地球的物理表面,地球的数学表面;地理坐标,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3、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意义,地图投影变形,地图投影方法,地图投影分类,地图投影变换;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形图投影。
第三节地图符号1、地图符号的概念:地图符号定义;地图符号的视觉感受和认知过程;地图符号与地图模型。
2、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地图符号的分类;地图符号的量表。
3、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视觉变量,视觉变量的组合。
4、注记:地名及其在地图中的意义;注记的作用与功能;注记的定位。
第四节地图概括1、地图概括的概念:地图概括的性质和定义,实施地图概括的步骤;制约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
2、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分类;简化;夸张。
3、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开方根规律的应用。
第五节地图表示方法与地图图型1、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比例圆的视觉尺度,点状符号的扩展,点状制图的定位处理;点值图。
2、线状符号的构成:定位线表示图上连续的地物,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等值线,等密度线。
3、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定性信息的特征,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
4、等值区域制图:定量数据的特征;数据的分级,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
5、地图图型:普通地图的概念、内容及其表示;专题地图的基本特性与类型,专题地图的应用;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
第六节遥感制图与数字地图制图1、遥感制图:遥感的概念;遥感信息的制图应用;遥感系列制图的地理底图,系列制图的基本要求,系列制图的统一协调。
2、数字地图制图:数字地图制图系统的硬件配置;数字地图制图的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数字地图的编辑与制印;电子地图的概念及应用。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地理空间、地理信息、地理数据与信息系统的概念2、地理信息的特性3、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系统组成和基本功能。
4、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第二节空间数据结构1、地理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拓扑关系类型,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
2、矢量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的定义和特点;实体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
3、栅格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的定义;栅格矩阵结构;游程(行程)编码;四叉树编码。
4、元数据:元数据的定义;元数据的作用;元数据的内容。
第三节空间数据处理1、空间数据的变换:几何纠正;地图投影变换。
2、空间数据结构转换:矢量数据结构转变为栅格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转变为矢量数据结构。
3、多元空间数据融合:不同遥感平台和传感器数据之间的融合,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融合。
4、空间数据的压缩与重分类:空间数据压缩的概念,常用方法;空间数据重分类;空间数据编码。
5、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点的内插方法,区域内插的方法。
第四节空间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1、空间分析:地理数据空间分析的概念;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最短距离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和应用。
2、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GIS应用模型的分类;GIS应用模型的构建。
第三章程序设计基础第一节 C语言程序设计的概念1、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构成,程序的概念;2、算法的概念以及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过程第二节基本数据类型1、数据常量、数据变量的概念2、基本数据类型第三节流程控制1、算法组成的要素及基本性质2、逻辑运算3、判断与循环第四节模块化程序设计1、函数定义2、函数参数的虚实结合3、变量的存储属性4、模块的编译与链接第五节数组1、一维数组的定义与应用2、二维数组的定义与应用3、多维数组的定义与应用第六节指针1、指针的概念2、数组与指针3、函数与指针4、动态数组的构成第七节结构体1、结构/联合体的定义与应用2、结构体数组的应用3、结构体与指针,动态建立结构体数组第八节文件1、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的建立与读写操作2、结构体文件的读写操作第四章数据结构基础以下内容中,涉及基本操作,详见该问题ADT定义。
第一节线性表1、顺序表的建立和基本操作、及算法效率分析2、链表的建立和基本操作、及算法效率分析3、队列、栈的建立和基本操作、及算法效率分析4、串的建立以及基本操作、及算法效率分析第二节树以及二叉树1、树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义以及存储结构设计2、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及各种存储结构设计3、二叉树的基本操作4、树的常见存储结构设计5、Huffman树的定义、以及基本操作第三节图1、图的基本概念2、图的各种存储结构设计,主要以邻接矩阵为主3、图的深度优先、广度优先遍历算法4、图的最小生成树5、图的最短路径计算6、AOE、AOV问题计算第四节查找1、顺序表上查找以及算法效率分析(含折半查找)2、二叉排序树的建立以及查找效率分析3、平衡二叉树的建立过程4、了解B-树的建立以及查找过程5、哈希表的建立以及查找第五节排序1、排序的基本概念2、插入排序的原理、编程实现以及效率分析3、希尔排序的原理、编程实现以及效率分析4、堆排序的原理以、编程实现及效率分析5.快速排序的原理、编程实现以及效率分析6、归并排序的原理、编程实现以及效率分析7、基数排序的原理、编程实现以及效率分析8、外排序的原理第五章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础第一节基本概念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描述和数据模型,主要针对关系模型。
2、基本关系运算第二节数据库模式设计1、SQL语言、以及批编程,含:查找、插入、删除、更新、基本表定义、约束定义、视图定义、参照关系定义等基本操作。
2、关系数据库的模式设计,函数依赖、关系模式分解,以及5个范式的定义。
第三节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1、用户需求分析2、概念设计,数据流、数据字典。
3、逻辑设计,E-R图。
4、物理设计,索引的建立、存储分配的策略。
5、数据库应用的行为设计,如何建立视图。
6、大规模数据处理:存储过程编程。
第四节数据库安全设计1、数据库安全模式设计,也就是指用户验证体系设计。
2、角色与用户授权3、完整性设计:约束、以及触发器编程。
4、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下的事务处理过程。
5、系统备份与恢复第五节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实践1、必须有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编程实践,前端编程语言可能是VB6或者是其他,但在数据库上则有着从内模式到外模式相对完整的系统。
涉及数据库应用,其考核方式也将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为目标进行。
第六章 GIS设计与开发基础第一节 GIS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概念1、GIS设计的基本步骤、内容和方法2、GIS设计流程(图1)第二节 GIS设计与开发技术1、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Web GIS的定义,主要开发平台及特点。
2、分布式GIS:分布式GIS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3、组件式GIS(ComGIS):组件式GIS的概念,设计与开发特点,常用开发平台。
4、三维GIS(3D GIS):三维GIS的概念、特点与应用;常用开发平台及其应用。
第三节 GIS标准化1、GIS标准化的主要内容:统一的名词术语内涵;统一的数据采集原则;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统一的数据分类标准;统一的数据编码系统;统一的数据组织结构;统一的数据记录格式;统一的数据质量含义。
2、GIS的评价:系统效率;系统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系统效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