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

合集下载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含义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含义

二、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 代中期。
前期(1946~1962),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毒 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上发挥巨大作 用。
1874年 德国人蔡德勒合成出DDT
1939年 化学家米勒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DDT登上世界舞台
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是现代综合管理方案 的雏形 。
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柑橘, 曾受到介壳虫的危害,介壳虫像麻疯 疙瘩一样,密密实实地叮在柑橘和枝 叶上,使柑橘生产损失严重。后来人 们发现澳洲瓢虫善吃这种介壳虫, 1888年,美国不远万里将澳洲瓢虫请 来,去防治介壳虫,结果获得成功。 由此开创了传统生物防治科学的新纪 元,并宣告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二)全部种群管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TPM)
意大利的Knippling提出,化学防治对控制高密度 种群最有效,而不育技术是以低密度种群下最为 有效。二者结合可彻底消灭害虫。其哲学基础是 消灭哲学。适用于卫生害虫及危害严重的森林大 害虫。
(三)大面积种群治理(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APM)
(一)害虫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定义: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 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 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 化学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 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 产的目的(马世骏,1979年)。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展
人类对害虫的管理策略大致分初期防治阶 段、化学防治阶段、害虫综合管理阶段、 林业可持续发展4个主要的发展历程。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第四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第四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最终建立。
第11页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 原因
(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2)交通通讯:新2页
表现 (1)政治上: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 瓜分完毕, 亚非拉 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 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A.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发展最快
B.有助于德意志境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第16页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1850~1869 年德国铁路里程得到了 快速发展,交通便利推动了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故选 B 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9 世纪中后期,且材料中没有德国与其 他国家的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最快”的结论,排除 A 项;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与材料时间信息 不符,排除 C 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期,排除 D 项。
第13页
影响 (1)建立起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 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 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第14页
评价 (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 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 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 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 (3)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 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 在新的时代下,在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者的理论 “围剿”中,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是否还适用?所有这些都成为革命 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过 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 1899年发生的米勒兰入阁事件,可以看做是伯恩 施坦主义理论的实践。阿历山大·米勒兰作为法 国“独立社会主义者同盟”的首领,入阁资产阶 级政府,担任工商业部长,并帮助资产阶级政府 制定收买工人的法令,进行分化和破坏工人运动 的卑鄙活动。
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 思主义的命运
•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资 •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 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 “修正”、德国社会民主 文化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 党内及国际范围内一批马 的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 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伯恩施 竞争向垄断过渡,出现了 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反击、 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 在资本主义时代发生剧烈 和发展,形成了世纪之交 变化中,马克思主义面临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 论争的大格局。 着自其诞生以来最为严峻 的挑战。
在巴黎大会关于米勒兰入阁问题的争论中,基本形成 了左、中、右三派。以费利、盖得为代表的左派从原 则上谴责米勒兰的背叛行为,并坚决主张对米勒兰的 叛卖行为予以制裁;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既与右倾机会主义划清界限,也 同“中派”彻底分裂。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站 在调和的、折中的立场上,制造各种听起来好像是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而实际上则是地地道道的机会主 义理论,这一理论的实质就是寻找各种借口躲避革命出现
• 1.世纪之交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时代发生大转 折的时期,这种大转折首先就是由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引起的。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德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德国君主立宪制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下国家的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具有有限的权力,而国家的实际政权则由议会和内阁等机构行使。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基本原则以及其在德国社会和政治中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前期,当时德国还是一个由诸侯领导的分裂国家。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封建体制的逐渐瓦解,德国社会出现了迫切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求。

这一时期,一些德国诸侯开始试图通过实施君主立宪制来满足人民的民主诉求,同时也试图增加君主的权威与合法性。

二、基本原则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包括立宪、代议制和贵族与平民的权利平衡。

首先,在立宪制下,国家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国家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元首,其权力受到限制。

其次,代议制意味着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由代表人民的议会和内阁行使。

最后,为了平衡封建贵族和平民的权利,德国君主立宪制还规定了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职责划分。

三、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具体运行方式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在德国帝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权力分布相对较为平衡,君主、贵族和议会都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府逐渐趋向集权化,君主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议会的影响力也受到限制。

这一趋势最终导致了德国君主制的终结,德国成为了一个共和国。

四、对德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德国君主立宪制在德国社会和政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君主立宪制为德国社会引入了民主和法治的理念,使国家的政治制度更趋向于合理和公正。

其次,君主立宪制为德国打开了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和参与的意识。

最后,君主立宪制的推行也促进了德国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为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为德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尽管这一制度最终被废除,但其对于德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浪漫主义钢琴曲

浪漫主义钢琴曲

浪漫主义钢琴曲
浪漫主义钢琴曲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的音乐流派之一,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主要特点是强调个人情感表达,注重音乐的旋律和音色,以及运用丰富的和声和音乐形式。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曲:
1. 莫扎特 K545 第一乐章:这是莫扎特最著名的钢琴曲之一,
也是浪漫主义钢琴曲的代表作之一。

2. 贝多芬第 9 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一乐章被视为浪漫主义钢琴曲的代表作之一,其充满感性和激情的音乐风格吸引了众多音乐家的演绎。

3. 勃拉姆斯交响乐第四乐章:勃拉姆斯的音乐具有古典音乐和
浪漫音乐的双重性,其交响乐第四乐章展现了丰富的和声和音乐形式,同时也充满感性和情感。

4. 肖邦夜曲:肖邦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夜
曲作品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5. 舒伯特即兴曲:舒伯特的即兴曲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钢琴音
乐的特点,其中即兴曲 D. 897 更是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曲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以上作品,还有很多其他的浪漫主义钢琴曲,例如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等。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与战略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与战略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与战略战争与战略在世界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更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变革。

本文将回顾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以及影响深远的战略,并探讨它们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第一章:战争的定义与意义战争是指由不同利益方之间的武力冲突,旨在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

战争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和伤亡,然而,战争也常常被视为一种国际关系的推手,对全球秩序和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古代历史的重要战争古代历史上有许多重要战争,其中之一是千年以来持续的中东地区冲突。

这场战争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不断演变,其背后牵涉到了宗教、领土和政治等复杂问题。

此外,古代罗马帝国的扩张战争也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罗马帝国通过对外战争征服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广阔而统一的帝国。

罗马军队的战略勇敢和组织严密性为后世军事战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近代历史的重要战争近代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战争以及拿破仑战争等,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导致了许多重要的战争,包括英国和中国之间的鸦片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些战争的结果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并为未来的全球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现代历史的重要战略在现代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由纳粹德国发动,涉及全球各地,并引发了超过5000万人的死亡。

同时,盟军的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以及苏联在东线的抵抗,都对整个战争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竞争成为世界战略的主要动力。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军备竞赛、间谍活动和代理战争等方式展开了较量。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的深刻变革。

第五章:现代战争与战略的挑战当今世界,战争与战略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安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关切问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讲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和世界-精选文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讲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和世界-精选文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英布战争(1899-1902)
1、准备——与德国共同瓜分葡萄牙非洲殖民地的骗局
2、战争及其结果
1899年10月,德兰士瓦、奥兰治对英开战; 1902 年 5 月,《韦雷尼京条约》。南非成了英国殖民地。 1910年成立南非联邦。
3、对英国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迫使英国改变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寻求结盟的伙伴。英日 同盟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三、日本的崛起与日俄战争
(一)时代背景:日本的崛起与早期侵略扩张 (二)日俄战争(1904-1905)及日本的扩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时代背维新
1854年,日本在列强武力威胁下被迫开国后,引发民族危机,致使幕府 统治垮台,建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第一节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这个时期,夺取殖民地斗 争的呈现出两个阶段
第二节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节 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 一、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主要竞争对手:英、法 二、列强在中近东的角逐——主要竞争对手:英、俄、德 三、列强在远东的角逐——主要竞争对手:英、俄、德
近东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3、评价
(1)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 战争;
(2)对美国的影响:
• A. 后起的美帝国主义加入了世界大国争霸的行列; • B. 扩张主义者在美国国会中的地位加强起来,促使美国
进一步走向扩张;
• C. 占领了菲律宾这一太平洋基地,为美国实现“太平洋 帝国”美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美西战争(1898)
1、战时国际环境
欧洲大陆各国的普遍指责、德国政府名义上的中立、 英国的偏袒

世界近代史第四章第一、二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学和艺术【中职专用】《世界历史》(人教版全一册)

世界近代史第四章第一、二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学和艺术【中职专用】《世界历史》(人教版全一册)

第四章第一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伦琴和居里夫妇发现物质的放射性;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孟德尔和摩尔根奠定基因遗传学说基础;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列宁主义的诞生;欧美实证主义的流行;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

二、通过揭示达尔文进化论着重从生物存在的外部环境,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着重从生物内部因素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世界发展规律的事实,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打破传统经典力学的旧观念,以及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打破传统的地学旧观念的事实,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意的创新能力。

三、使学生认识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对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放射性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相对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和质能观,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基因学说奠定了生物工程学的基础:大陆漂移学说建立起崭新的地球观。

欧美实证主义哲学是一种否定物质客观性和可知性的唯心主义派别;精神分析学带来心理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教学重难点】本节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物质放射性的发现;相对论的提出;基因遗传学说的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

本节难点:相对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及评价。

【教学内容】一、自然科学的新发展1、概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学家们在很多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

在此期间,学科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产生出许多新兴学科,大大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2、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制定了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

(2)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X射线可以穿透皮肉透视骨骼。

(3)科学家居里夫妇在法国发现了钋和铺等放射性元素。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日本侵略朝鲜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蓄意侵略朝鲜。1875年9月, 日舰 在江华岛海面制造事端 ,被朝鲜海防士兵击退。日舰 遂对岛上的草芝镇炮台和永宗岛连续发动进攻,烧杀劫 掠后退去 ,史称云扬号事件。1876年1月,日本派兵开 赴江华岛,胁迫朝鲜于2 月28日同日本签订《朝日修好 条规》。该约共12条,主要内容是: 朝鲜除釜山外,另开放元山、仁川两口岸;准许日本在 开放口岸往来经商、租借地面、修筑或租用房屋;准许 日人在朝鲜测量水域并绘制图志;两国官员不得干涉两 国商民的自由贸易;日本除航税外,暂不缴纳一切关税; 日本在汉城设公使馆,在各开放口岸派驻领事;日本在 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等。 《江华条约》是朝鲜同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条约严重危害朝鲜的主权。从此,朝鲜逐步沦 为日本的殖民地。






3、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 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 的结束。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 奥宗光。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是“自主独立国家”;中国不再 主张朝鲜之宗主权。 中国将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予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中国给予日本和英、美等国一样的最惠国待遇。 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台湾澎湖地方人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限满未迁 者,酌宜视为日本居民。 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英国立即抓住这一事件来扩大它对中国的侵略。 1876年(光绪二年)8月21日,李鸿章与威妥玛 在烟台正式开始谈判,9月13日签订《中英烟台 条约》。 《中英烟台条约》亦称《滇案条约》,共分三大 部分16款,并附有“另议专条”。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中国向英国偿款银20万两; 中国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 “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 来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为限,英国 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 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 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以掠夺其他国家为基本发展条件。

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 在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后,更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 加强殖民扩张,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 应地,而且还要把过剩资本输往海外,因之出现了瓜分 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

五、俄国侵略新疆


在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前后,中国发生了严重的 边疆危机。清王朝就像一间破屋子一样四处漏风。 到底先堵哪个漏洞,这个问题考验着慈禧的政治 智慧。面对大臣们先“海防”还是先“塞防”的 争论,慈禧如何权衡利害做出决策?面对外国势 力的渗透,慈禧是强硬抵制还是妥协投降? 1865年中亚的浩罕国将领阿古柏趁新疆发生反清 起义的时候率兵侵占了新疆,而英俄两国都想通 过阿古柏政权把新疆从我国割裂出去。而清政府 不仅面临着新疆危机,东南沿海有海防薄弱,所 以必须在“海防”和“塞防”中做出抉择。

经半年多交涉,曾纪泽于1881年2月24日与沙俄 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圣彼得堡(今列宁格勒) 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 争回中国的一部分主权。条约主要内容为: 中国收回伊犁,部分取消原约的割地规定;只许 俄国在嘉峪关、吐鲁番设领事馆;俄商在蒙古等 地贸易改免税为“暂不纳税”。但仍划失了霍尔 果斯河以西及斋桑湖以东的地区。通过此约及以 后的勘界议定,把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 归俄国。“兵费”赔偿数目从原来的500万卢布 增为900万卢布。从本质上说该约仍然是一个不 平等条约。


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主要内容为:增开宜 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 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停泊 起卸货物;各口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 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址”。此外, 《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 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 《中英烟台条约》不仅按英国政府的意图结束了 滇案,而且英国由此实现了它十余年来企图在华 扩大通商特权的愿望,得到了入侵我国西南边境 (西藏和云南)的所谓“条约权利”。英国从 《中英烟台条约》中夺得的各项在华权益,很快 就被其他列强“一体均沾”。

清政府击败阿古柏后,于1878年派出使俄国大臣崇 厚赴俄交涉归还伊犁。次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 胁迫下,在克里米亚半岛里瓦几亚擅与沙俄签订 《里瓦几亚条约》。主要内容有:

伊犁归还中国,但伊犁南之特克斯河流域及 斋桑湖以东的土地割给俄国;允许沙俄在蒙 古及新疆免税贸易,增辟两条到津、汉的陆 路商路;允许沙俄在嘉峪关等七地设领事馆; 中国赔偿兵费500万卢布。在国内外反对舆论 的压力下,清政府拒绝批准,并将崇厚问罪, 改派出使英法公使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公使, 赴俄谈判改约。

六、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扩张




1、日本吞并琉球 琉球群岛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深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王国。在中国明、清两代,新 任琉球王就任之际,都要由中国举行册封仪式, 以确定其法权地位的正统性。 直到 l 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止,在近500年的时 间里,琉球王国始终使用中国明、清政府的年号, 奉中国为正朔。 但在1609年日本萨摩藩武装侵略琉球之后,双方 确立了强迫性的藩属关系。但是这种"宗藩"关系 比较模糊,主要表现为日本利用琉球同中国进行 贸易,从中渔利。琉球的这种双重藩属身份,一 直持续到 1879年。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
①亚洲: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争夺,最终把 亚洲分割完毕。 ②非洲:从15世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从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末,欧洲冒险家多次到非洲内地探 险,为帝国主义最后瓜分非洲铺路搭桥;1884年-1885年 柏林会议达成了瓜分非洲的协议,到19世纪晚期,非洲 被瓜分完毕。 ③拉美:拉美独立运动后,英美等国以政治、经济、军 事等为手段,对拉美各国渗透。美国先提出“门罗宣 言”,后建立“美洲共和国家联盟”,继而发动美西战 争,实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政策,加紧侵略 和控制拉美地区。



时代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整 个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 (2)垄断组织的形成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 义阶段过渡。 (3)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对世界进行的瓜分,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形成,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随之确立,世界 真正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4)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加深和殖民侵略的力量加强,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帝国主 义入侵在客观上使殖民地传统的社会结构进一步瓦解, 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步壮大, 成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


中法战争-影响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 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 成果才被葬送。 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 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 《中法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 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 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 西和广州湾,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四、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 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
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 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 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人称:“法国不 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19世纪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对华第二 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使越南 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接着就由西贡出发探测沿湄 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 于航行后,即转向越南北部,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 国云南的通道。

第一节 列强争夺亚洲的斗争
一、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1.英俄争夺阿富汗 2.英俄争夺伊朗
二、英国侵略缅甸 三、马嘉理案和《烟台条约》
1874年,英国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
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 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 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 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 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 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 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 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 “滇案”。

世界殖民体系的评价:
首先,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 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贸易 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把世界各地区连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其次,这个体系的形成,是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 对世界各地区、国家的掠夺、奴役分不开的,这种联系 的加强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地区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控制,是一种很不公正的现象,它长期影响 了亚非拉地区的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反映了人类的进步与 发展;同时也反映出“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 沉重的代价”。

第二部分实际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处理 及官方交往两方面,主要内容为:总理衙 门应“照会各国驻京大臣”,请其会同该 衙门就通商口岸的中外会审案件议定划一 章程;“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 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使可派员 前往“观审”,“倘观审之员以为办理未 妥,可以逐细辩论”;中外交涉案件,被 告为何国人,即向何国官员控告,由被告 所属国官员依本国法律审判。这些规定扩 大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