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一级上将介绍
国民党五虎上将

卫立煌(1897.2.16~1960.1.17),爱国将领,汉族,字俊如,安徽合肥人。青年时期曾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4师师长,第九军副军长,徐州戒严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第十四军军长,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主席,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卒于1971年1月15日。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率部在正面抵抗,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陈诚 (1898.1.4—1965.3.5),汉族,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于1898年1月4日出生在一个世代农家,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1947.2),军事统帅。
蒋鼎文(1895.1~1974.1),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铭三,浙江诸暨人。二级上将,相继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未经重大战斗即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
顾祝同(1893-1987),字墨三。江苏省安东(今涟水)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教导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素有“驭将之才”声誉。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黄埔嫡系将领中,顾祝同初为“八大金刚”之一,后又列名“五虎上将”,国民党军政高层“军中圣人”。
陈济棠——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陈济棠——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陈济棠介绍本名:陈济棠别称:南天王字号:字伯南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广西防城港东兴马路镇出生时间:1890年2月12日去世时间:1954年11月3日主要成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8集团军总司令信仰:三民主义军衔: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1890年出生于广东防城港(今广西防城港),汉族客家人,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
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在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多建设,有南天王之称。
1950年4月海南解放,陈去台湾,任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资政等职。
1954年11月3日晨,陈因到台北“风化区”探测办学校址,突患脑血管栓塞症,卒于村舍。
陈济棠于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东兴马路镇客家人聚集区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
父亲名谦受又名金益,系清季秀才,在乡间设私塾,教书多年。
大哥陈维周,早年在防城东兴做过星相业,笃信阴阳邪道,对陈济棠的影响极大。
他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8岁丧母。
他性孝,待人接物总显出一片忠诚,故颇受人称颂。
16岁时应乡试,榜列第3。
因感于国家外侮频仍,清室行政腐败不堪,他无心再求仕进,蓄志从戎,曾先在县城习警政,后于1907年入广东陆军小学。
次年春,他由陆小教官邓铿介绍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他转入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
之后任粤军军官,从排长累升至团长。
1913年,陈济棠在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任排长,不久升任连长。
1915年,他参加讨袁(世凯)倒龙(济光)战争。
失败后,辗转到肇庆投护国军的林虎部。
1917年,他奉命率部驻防阳江剿匪。
乱平后,他率先以兵工作修桥建设,因而积功升任营长。
1920年粤桂战争中,他脱离了林虎部。
11月,粤军参谋长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他应邀在该师任第四团第1营营长。
1922年6月,陈炯明策动反对孙中山,并要挟广东所有部队参加他的反叛行动。
国民党陆军上将徐永昌生平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徐永昌生平简介徐永昌,字次宸,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晋绥军的总指挥、抗战时期的军委会四巨头之一,代表中国政府于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徐永昌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徐永昌生平简介徐永昌,字次宸,1887年出生于山西崞县。
民国时期军事家,国民革命军上将。
下面来看一下徐永昌简介。
徐永昌的身世十分的凄惨。
在徐永昌还不到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
于是父亲又娶了一个老婆。
这个老婆嫁过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徐永昌在其中是最小的。
等到徐永昌十三岁的时候,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继母还有父亲全部都戏剧性地相继离世了,就此,徐永昌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孤儿。
徐永昌只能去大同投奔父亲生前的一位好友曹叔。
在曹叔的家里,徐永昌见到了一位徐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见徐永昌可怜,便把他带回军中照顾。
就这样,年纪小小的徐永昌就开始了军队生活。
一开始,徐永昌还只是干杂活的苦力。
后来由于徐永昌念过几年书,又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在1904年,徐永昌十七岁的时候就担任了军中的司书。
在军中做了几年工作后,徐永昌考入了陆军部将校讲习所。
在校期间,成绩一直十分优异。
到1916年底,徐永昌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
徐永昌与孙岳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孙岳曾经表示国民革命军的思想很有问题,想要和徐永昌一起脱离国民革命军。
于是徐永昌就决定转投同乡阎锡山的部下。
阎锡山本来就十分欣赏徐永昌,对于他的到来非常开心。
于是,徐永昌和他的手下就成为晋军的一部分,脱离国民革命军。
但是在中原大战之后,徐永昌又投靠了蒋介石。
之后,随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
在1959年于台北病逝。
徐永昌将军1945年的9月2日,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重要的一天。
在这一天,举行了日本侵略者向交战国递交投降书的日子。
地点就在东京湾的美国海军密苏里战舰上。
而当时代表中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徐永昌将军,时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
国民党在大陆期间的12位一级上将及33位二级上将都是谁?

国民党在大陆期间的12位一级上将及33位二级上将都是谁?大家都知道1955年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相信很少有人知道1935年抗战前国民党的授衔,国军部队1935年进行整编并开始正式军衔制度。
国军1935年的军衔并不是说之前没有军衔,而是当时军衔授予太过随意化,比如:少帅张学良军校上了1年毕业后就成了东北军混成旅旅长挂少将军衔。
当时各地方小派系,几百人就敢自称少将司令,所以当时军衔极其不正规。
1935年整编部队,自然要对军衔的授予及晋升有明确的要求,当时的军衔的授予与晋升隶属于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由于1935年军衔的晋升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所以造成很多国军高级将领的军事职务与军衔严重偏离,比如: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的正式军衔只是骑兵上校,主要因为授衔有严格的资历要求。
本文主要给大家讲讲国民党上将的问题:国军35年军衔上将是最高级别,分为四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特级上将名额1人,一级上将名额9人,二级上将名额23人,中将加上将27人,现役上将总数不超过60人,上将的晋升必须有名额空缺,特级上将1人:蒋介石一级上将9人阎锡山(晋绥军首领),冯玉祥(西北军首领),张学良(东北军首领),何应钦(黄埔军首领),李宗仁(桂军首领),朱培德(滇军首领),唐生智(湘军首领),陈济棠(粤军首领),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注:一级上将都是当时地方实力派系的老大,一级上将都是能对一些二级上将及中将加上将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人物。
后期晋升的一级上将3人:程潜(参谋总长),白崇禧(国防部长), 陈诚(参谋总长)程潜1939年5月13日晋升接替病逝的朱培德,白崇禧1945年10月5日晋升接退役的冯玉祥,陈诚1947年2月21日晋升接退役的张学良。
死后追晋一级上将5人:宋哲元,陈调元,刘湘,曹锟,吴佩孚注:死后追晋一级上将中的宋哲元,陈调元,刘湘三人原本是二级上将,曹锟,吴佩孚二人属于特批。
二级上将(21人)刘峙(河南省主席)、顾祝同(江苏省主席)、蒋鼎文(福建省主席),何成浚(湖北省主席)、朱绍良(贵州省主席)、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韩复榘(山东省主席),刘湘(四川省主席),何健(湖南省主席),白崇禧(广西省主席),刘镇华(安徽省主席),于学忠(甘肃省主席),万福麟(热河省主席),杨虎城(陕西省主席),商震(河北省主席),徐永昌(山西省主席),傅作义(绥远省主席),杨爱源(察哈尔省主席)、陈调元(军事参议院院长),徐源泉(川鄂湘黔边区绥靖主任),龙云(云南省主席),杨虎城(陕西省主席)注:二级上将必须是地方省主席相当于北洋时期的督军,陈调元担任过山东省主席,徐源泉担任过湖北省主席,二人属于原北洋军阀元老,虽然当时职务不是省主席,但是也给予照顾。
安徽籍国民党将领

倪映典:追赠陆军上将。1910年2月因新军与警察局发生冲突 ,他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合肥长丰
范鸿仙:追赠二级上将 铁血军总司令 合肥
吴光新:追赠二级上将。北洋政府陆军总长。陆军训练总监。曾任湖南督军。长江上游总司令。合肥
于豪章上将 陆军总司令 凤阳
许历农上将 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 黄埔军校第十二任校长 贵池
朱致远上将 黄埔军校第十三任校长 阜阳
丁之发上将 国防部督察部主任 联勤总司令 合肥
张国英上将 国防部代理部长 阜阳
郭汝霖上将 总统府参军长 太和
郭寄峤上将 国防部长 合肥
郑为元上将 国防部长 合肥
刘和谦上将(一级) 参谋总长 合肥
罗本立上将(一级)参谋总长 合肥
陈镇湘上将“陆军总司令”国防大学校长 芜湖
程邦治上将 三军大学校长。 巢湖
---------------------------------
贾德耀:追赠上将政府”总司令。怀宁。
安徽籍国民党上将:
冯玉祥上将(一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巢湖
卫立煌上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合肥
张治中上将:“和平将军” 巢湖
孙立人上将 陆军总司令 总统府参军长 舒城
方振武上将:第九方面军总司令,第四军团总指挥,同盟军总司令。寿县。
刘和鼎上将:驻闽绥靖司令官 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合肥。
国民党一级上将

陈 诚1947年
到台湾以后,大部分一级上将是在‘参谋总长’一职上晋升计有:
周至柔 1951年空军
桂永清 1954年海军
彭孟辑 1959年
王叔铭 1959年空军
黎玉玺 1965年海军
高魁元 1968年
赖明汤 1970年空军
宋长志 1976年海军
蒋在台湾整军后,又陆续授予了一些嫡系将领一级上将。其中陆军一级上将有1951年的周至柔、1954年的顾祝同以及后来的胡琏,海军一级上将有1954年的桂永清,空军一级上将有1957年的王叔铭。其中顾祝同为顾问,其他掌握要职的多为黄埔军校毕业生,至此,黄埔系才在国民党军队中真正掌权。
周至柔虽是陆军一级上将,但长期担任空军总司令,又曾担任参谋总长,但其军事才能平庸,无所建树。空军的王叔铭是我国抗战的空军英雄,曾出战230多次,对台湾空军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桂永清在军事上颇有雄心,但也没什么太大作为。顾祝同号称“军中圣人”,但其也只是一个参谋人才而已,没有多少指挥能力,此时已没有实权。倒是胡琏在抗战和内战中都有不少胜绩,堪称国民党在大陆后期的第一名将,特别是金门一役最为著名,后来又长期袭击沿海岛屿。
附录:国民党政府授予的一级上将一览
1935年授予了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1位海军一级上将:
何应钦
冯玉祥
阎锡山
张学良
李宗仁
唐生智
朱培德
陈济棠
陈绍宽 海军
解放前又授予了3位陆军一级上将:
程 潜 1939任第一战区司令,于1939年授予陆军一级上将。程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在北伐中也表现突出,其军事才能大致与何应钦相似。在政治上后来成为湖南的首领人物。
抗战胜利后,白崇禧于1945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白有“小诸葛”之称,是杰出的军事家。其在北伐中,指挥了汀泗桥、贺胜桥、龙潭等战役,均获大捷。在抗战中作为副总参谋长,是不少会战的策划者。
1935年国民革命军将官授衔表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1935年4月起,国民政府陆续对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授衔,使之规范化。
基本原则是,旅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授少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等授中将;各地军阀首领和资格老权力重的军人,以及一些为革命为国家捐躯的军人,则授上将。
国民党军队和军事机关中的军官军阶,又分为任官和任职两种。
如任职是中将集团军总司令,任官有许多只是少将。
如戴笠,中将只是他的头衔,任官还是少将。
任职不限年资,可升可降;任官根据一定的年资,一般只升不降。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军队将官授衔汇总表特级上将: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学名蒋志清。
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一级上将: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
一级陆军上将。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
一级陆军上将。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湖人。
一级陆军上将。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奉天(辽宁)海城人。
一级陆军上将。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兴义人,黄埔军校总教官,陆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1889年-1970年4月6日),字孟潇,湖南省永州东安县人。
陆军一级上将。
朱培德(1888年-1937年),字益之,云南禄丰人,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陈济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
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港)人,中华民国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陈调元(1886年11月12日-1943年12月8日),字雪喧,中国河北安新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国民党高级将领[1]
![国民党高级将领[1]](https://img.taocdn.com/s3/m/55adbb12a216147917112896.png)
国民党高级将领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一级上将共有多少位?都是谁?
冯玉祥,陆军一级上将。
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阎锡山,陆军一级上将。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
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
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
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
李宗仁,陆军一级上将。
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中华民国代总统。
朱培德,陆军一级上将。
代理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唐生智,陆军一级上将。
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卫戍司令长官。
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
广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刘湘,陆军一级上将。
四川省主席。
程潜,陆军一级上将。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宋哲元,陆军一级上将。
军事委员会委员。
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
山东省政府主席。
白崇禧,陆军一级上将。
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诚,陆军一级上将。
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
陈绍宽,陆军、海军一级上将。
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