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课内文言文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杭州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
大德间,江南大饥。
道殣①者相望。
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
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
不数年,使还乡土。
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
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
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
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
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
君必无归。
”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
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注】①殣(jìn):饿死。
②钱塘:地名,今杭州。
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
④罹(lí):遭受。
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
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4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原卷版)

2017年中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第4期一、基础小题1.【2017年中考山西卷】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爱莲说》周敦颐)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鼓,击鼓。
(《左传.曹刿论战》)C.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杂说(四)》韩愈)D.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见闻,知识。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2017年中考山西卷】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陶潜)(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B.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三则)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D.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2017年中考浙江衢州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6分)(1)元方入门不顾.(2)两股.战战(3)后遂无问津.者(4)至若春和景.明(5)长跪而谢.之(6)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二、【2017年中考北京卷】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C.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附答案)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附答案)2017年中考文言文汇编(2017黑龙江绥化)(一)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1-14题。
(8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微斯人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可以一战。
B.而或长烟一空一鼓作气。
C.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
D.或异二者之为或以为死,或以为王。
14.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美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是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2分)(2017湖北荆州)7.【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课内文言文阅读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课内文言文阅读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安徽省】二、【三】(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⑴有仙则名.名:⑵斯.是陋室斯:⑶谈笑有鸿儒..之劳形案牍:..鸿儒:⑷无案牍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或曰:“陋,如之何?”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答案】15.(5分)⑴出名,有名⑵这⑶博学的人⑷官府文书16.⑴(2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⑵(2分)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17.(3分)惟吾德馨君子居之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北京市】二、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共9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C.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完整版)-2017全国卷文言文考题汇编及答案

(2017全国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山东省13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滨州(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亭亭净植.植:立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C.囚法.不当死法:法律D.将弃官去.去:离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判断正误。
C“法”,名词作状语,“依照法律”。
届时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的理解。
2017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试题:文言文阅读——课内篇目

文言文阅读——课内篇目一、(2017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9分)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估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蹬几不可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和。
(4分)一、【答案】1.B 2.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登山的过程所见的景色【解析】1题考查的是古文的文学常识,只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即可。
.B姚鼐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澈:到水底;句意为: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登山的过程和所见的景色。
【参考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
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 《课内文言文阅读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安徽省】二、【三】(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⑪有仙则名.名:⑫斯.是陋室斯:⑬谈笑有鸿儒..之劳形案牍:..鸿儒:⑭无案牍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或曰:“陋,如之何?”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答案】15.(5分)⑪出名,有名⑫这⑬博学的人⑭官府文书16.⑪(2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⑫(2分)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17.(3分)惟吾德馨君子居之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北京市】二、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共9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C.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2分)委而去之。
6.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7.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3分)【链接材料】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②。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 果行,国人皆劝④。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
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
②更:改正。
③节:节制。
④劝:勉励。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
⑦没:古地名。
【答案】4.(2分)C【解析】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
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
C项中同为“胜利”。
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5.(2分)(守城者)弃城而逃【解析】此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
6.(2分)乙【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
7.(2分)得道多助【解析】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
【参考译文】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
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
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重庆市A卷】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1]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1][2]鄂版教材为句号。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⑪又何间.焉()⑫小惠未徧.()⑬小大之狱.()⑭故克.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居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土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2.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4分)【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答案】9.(4分)⑪参与⑫通“遍”,遍及⑬案件⑭战胜10.(4分)①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每一句扣1分,扣完为止)11.(3分)D12.(4分)要求:说出在两个文本中的依据(2分)。
结论合理:如善于听取意见,善于用人,遇事谨慎冷静等(2分)。
示例:庄公善于听取意见,取得了胜利。
赵王不听劝告导致作战失败,因此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重庆市B卷】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⑪俟.其欣悦()⑫媵人持汤沃灌..()⑬同舍生皆被.绮绣()⑭腰.白玉之环()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⑪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⑫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12.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4分)【答案】9.(4分)⑪⑪等待(或“等到”)⑫浇洗(或“浇洗浸泡”)⑬同“披”,穿⑭腰佩10.(4分)⑪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1分)。
我也因此(或“于是,就”)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1分)⑫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1分),不觉得吃穿的不如别人(1分)。
11.(3分)B【解析】本文中讲到的学习条件与成就没有必然联系。
12.(4分)品质符合原文内容,可从勤奋、坚韧、谦虚、诚恳、诚信、尊师、不攀比等方面作答(1分);结合自身实际(2分);清楚表达(1分)。
示例:作者的勤奋对我触动最大。
懒惰是我最大的缺点,做事经常人情,习惯拖延,今后一定改正。
【福建省】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5分)【答案】6.(4分)⑪逆流而上⑫延长⑬看,回头看⑭就是7.(3分)A8.(4分)⑪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⑫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9.(5分)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
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参考译文】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
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