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所见》看赵翼忧民诗的诗史价值

合集下载

诗《所见》赏析

诗《所见》赏析

诗《所见》赏析
所见
袁牧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树*。

今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诵读:
①内容简介: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准备捕捉知了的一刹那情景。

②写作特点: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有声有*、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

要突出“振”、“捕”、“鸣”、“闭口”、“立”等词语。

要读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
请将这首诗与《小儿垂钓》对比着读,并分析在写作上的共同点。

赵翼诗论的成形别致与性情高致

赵翼诗论的成形别致与性情高致

赵翼诗论的成形别致与性情高致张兆勇;陆楠楠【摘要】赵翼是乾隆时期的文史大家,学人们经常将其文艺观定位为与袁枚一翼,即均主张个性、创新.其实,远不是如此简单.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赵翼文艺观有自己敦实的历史信息和严谨的逻辑.其诗论的别致在于是以别样阐发形式从不同角度来共同呼应其恢宏的思路.赵翼往往以诗人的一生为期、一世为人来议论其诗.赵翼非常欣赏历史上一些诗人所发轫于时代尖端的激情,关怀唐宋以来影响后人并反复被后人聚焦为热点的问题,正由此赵翼将自己的见解穿梭、历炼于其中,性情别致.【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7页(P59-65)【关键词】赵翼;瓯北诗论;瓯北诗话;别致【作者】张兆勇;陆楠楠【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

长于史学,在以史论名扬天下的同时,亦以诗作诗论名世。

著有《廿二史札记》《瓯北诗钞》《瓯北诗话》。

作为一个诗人,其特征应该说是集史鉴、学人与创作才情于一身。

如果说,他的诗话在形式上很特别,那么其表现在诗话中的性情更别致。

这不仅在于他的诗论不同于明清以来太多援用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约定的诗话形式,还在于诗论中始终一贯的儒者正气营造了结论别样的氛围,这些无疑均是其价值所在。

瓯北的诗论主要见于二部分:一是《瓯北诗话》,二是系列论诗诗。

应该说,这是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两部分。

在笔者看来,《论诗绝句》虽少,却是核心部分,是他持以评论的理论核心及诗歌创作的理念,因此应是不可忽视的论诗思维组成。

与之相比,《瓯北诗话》依次展开了对唐宋以至于明清各时期十几位代表性诗人的评论,应该说是以其理论的尝试或对此理论回护与拓展。

在《论诗绝句》组诗中,最著名的即以下二首: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古代读书诗】赵翼《杂书所见》六首其三)

【古代读书诗】赵翼《杂书所见》六首其三)

【古代读书诗】赵翼《杂书所见》六首其三)杂书所见(六首其三)[清]赵翼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1)。

譬如广场中,环看高台戏(2)。

矮人在平地(3),举头仰而企(4)。

危楼有凭槛(5),刘桢方平视(6)。

做戏非有殊(7),看戏乃各异。

矮人看戏归,自谓见仔细;楼上人闻之,不觉笑喷鼻(8)。

【注释】(1)境地:境遇。

(2)高台戏:古代戏台子比较高,观众在台下看,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

(3)矮人在平地:“矮人看戏”是古代常用的比喻,喻指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朱熹《朱子语类》(第27卷)就说过:“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赵翼《论诗》中也说到:“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4)企:踏起脚跟。

(5)危楼:高楼。

(6)“刘桢”句:刘桢,东汉未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曹丕为太子时,招宴刘桢等人,丕命夫人甄氏出拜。

“坐中众咸伏,而祯独平视。

”遂以不敬得罪,事见《三国志·魏志·王集传》。

平视:面对面直看。

(7)非有殊:没有什么不同。

(8)喷鼻:打喷嚏,形容发笑。

【赏析】赵翼既不同于考中高科踏上仕途便束书不观的高官显宦,又不同于因为记问杂驳便沾沾白喜的雅士文人他读书既注重积累,更努力创新。

这首诗就是他读书经验的形象的总结。

“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

”一开头便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指出了人们读古书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

境地,实际上就是见闻、学养、阅历和思考能力等诸种因素。

这种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认识水平,使读书的人常常不能透过时间的迷雾见到事物的真相。

为了阐明这一道理,作者风趣地以大家都熟悉的看戏为例。

古代剧院出现颇早,但设备简陋,不像现在有阶梯形的观众席,因而看戏的人往往站在平地上。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登上危楼,倚着栏杆,学习大着胆子平视曹丕夫人甄夫人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才能看清楚演出的内容。

这样的人当然是很少的。

和有机会登楼,有胆量平视的人相反,站在平地上的矮人,虽然既举头又踮脚,也作了种种努力,自认为看得仔细,但并不能真正看到戏。

简评赵翼的苏诗观

简评赵翼的苏诗观

,
显 示 其诗 史 上 的地 位 与价值
比 较研 究 是 赵 翼的 拿 手 好 戏 也 是 赵 评苏 诗的 重 要 内 容
, 。 , 、 ,
苏诗 在宋 代 乃 至 古 代 占有 什 么 样 的 地 位 古 人 分 歧 较大
。 、
早 在 宋代 黄 庭 坚 陈师道 朱

,

熹等 人 对 苏诗 既 有 微 词 金 代 王 若 虚 元 好 问 抵毁 苏 诗 尤 盛 王 氏 批 评 东 坡 次 韵诗 虽 穷 极 技
自然 将 苏
诗也 一 笔 抹 杀 另 外 一 种 意 见 与 此 相 反 他 们极 力 推 崇 苏 诗 过 于 拔 高苏 轼 在 诗史 上 的 地 位 故 而 又 有 些矫 枉 过 正 如 清代 李调 元 就 说
; 若江 河 不 失 于 腐 亦 不 失 于 郭
, , , 。 ,
:

余 雅 不 好宋诗 而 独 爱 东 坡 以 其诗 声 如 钟 吕 气
绍 评述 以 期 引 起 苏诗 研 究者 的 注 意
` 多
, 。
,
,

现略 加介

赵 翼文 史兼 修 博古 通今
,
,

他熟 谙 中 国 历 代 诗歌 的演 进 轨 迹 曾提 出过 许 多 独 到 的 见
, , , 。
,
愁 享讨
解 故 其评论 苏 诗 很 少 孤 立 地 分 析 而 是 在 与其 它 诗 人 的 比 较 对 照 中作 动 态 研 究 以
, ,
全 书 共十 二 卷 重 点选 评 唐 宋

,

至 清 初 十大 诗 人 行文 或 以 人 论 诗 或 因 诗 见 人 极 少 抽象议论 其 中第 五 卷专 论 苏轼诗 歌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的审美赏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的审美赏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的审美赏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的审美赏析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

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清史学家、文学家。

乾隆进士。

官至贵西兵备道。

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诗歌在内容上多嘲讽理学,也有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感之作。

“论诗”也是论诗,即评论诗歌。

本题诗共五首,这里只选第二首。

这首诗歌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表现出意蕴之美。

全诗如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歌首先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指李白、杜甫。

“万口”即很多人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盛唐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其作品思想深刻,技艺高超,表现出独到的时代性,但经万口相传千年,到现在已欠缺新鮮感。

诗歌开始的两句诗人从两方面来说的,第一,在文学上的地位高。

李白杜甫诗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就如人们常说的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风格不同的两座不可逾越的“巅峰”一样,所以成为“万口传”。

第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然文学无论在形式上,或者内容上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反映了时代的思想。

就是常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是时代所具有的独特诗人。

诗人用“不新鲜”就形象而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接着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江山”即大地,引申为社会。

“代有”即每个时代都有。

“才人”即有才能的人,这里指杰出的诗人。

“出”即产生。

“领”即占领,这里是有影响的意思。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人才輩出,展現其智慧,创作不朽之作,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各领风骚几百年。

这里,诗人一反传统的诗论观点,以事物发展并不断变化的规律,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的观点。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崇拜传统、崇拜古人的时代。

论诗五首·其二_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论诗五首·其二_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论诗·其二_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论诗五首·其二_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清代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注释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才人:有才情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风骚”注解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

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

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2021-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分项汇编:诗歌集鉴赏

2021-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分项汇编:诗歌集鉴赏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4.A 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

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清赵翼论诗五首赏析

清赵翼论诗五首赏析

(清)赵翼《论诗(五首)》赏析论诗 (五首)(清)赵翼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其四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其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嵩,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市)人。

清朝文学家、史学家。

以《二十二史札记》享誉史界。

生于雍正五年,卒于嘉庆十九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

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

乾隆三十六年(1772),称母病辞官归里,主讲安定书院,潜心读书。

乾隆五十二年(1787),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闽浙总督李侍尧邀请赵翼入幕府商研;当时台湾总兵柴大纪欲从嘉义突围内渡。

赵翼恐弃守城池易引发连锁反应,力劝闽督封还此旨;不久,乾隆命钦差大臣福康安率兵援台,遂能与守台官兵里应外合。

长于文学、史学,其诗名闻于全国,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存诗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亦为“毗陵七子”之一。

其《论诗》脍炙人口。

赵翼于有生之年,史学著作因与时风不同而未受重视,死后多年,却暴得大名,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皇朝武功纪盛》、《檐曝杂记》。

赵翼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

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裹带着很 强烈 的历史 意识 。他用 白描手 法把 生活 中发生 的骇 人听 闻的事件 以诗歌 形式 如实地 记载 下来 。他
的忧 民诗 有着 丰富 的社 会 政 治 内容 和浓 郁 的时 代 气息 。如作 于 嘉 庆 年 间 的 :水 车 十 百戽 田水 人 河》、忧 《 《
旱》 《 、逃荒叹》 《 、 活移尸》 《 、荒景》 《 、 押回蝗歌》 《 、剥榆皮》 《 、掘芦根》 《 、 四野》 等等 , 这些诗可以组成长幅画
卷, 真实生 动地再 现嘉 庆年 问大清 国子 民生活 的困窘 、 生计 的艰辛 、 生存 的危 机 、 的脆 弱 。 生命 本 文 以《 所见》 书 为例看 赵翼忧 民诗 的诗史 价值 。《 书所见 》 于 乾 隆五 十年 , 写 向来 史 家 总爱 称 之 为 “ 盛 世” 然 而通过对 《 , 书所 见》 的解读我 们可 以清楚地 听到 盛世 之音下 的凄 凉之声 。
的子 民艰难的生 活状态 , 透过该诗 可以明晰地倾 听到盛世之音 下的凄凉之声 。
关键词 : 赵翼 忧 民诗 诗 史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 编 号 :0 0—80 (0 0 0 一 7— 1 10 7 5 2 1 ) l 8 9 中图 分 类 I0 . 262


赵 翼忧 民诗 的成 因及 研 究现 状
任归 田 , 年他 四十七 岁 。从此 退 隐林 下 , 乡教 读 。他 被 任 命 为 广 西 镇 安 知 府 后 , 这 居 曾作 有 “ 恩 感 遇 ” 纪 组 诗 , 其 中一首 的 自注 中说 :余 为教 习三 年 , 得 邑令 而 考 授 中书 ; 中 书六 年 , 在 “ 可 为 可迁 部 曹 而成 进 士 , 编 官 修; 今六 年 , 可得坊 局 而又 出守 。每垂 成 , 则易 地 , 殊不可 解也 。 ¨3 ”』 不寻 常 的科举仕 途 经历 影 响了他 的诗歌
从《 书所 见》 赵翼 忧 民诗 的诗史 价值 看
・ 7・ 8
从《 书所 见》 赵翼忧 民诗 的诗史价值 看
伏 涛①
( 州大学 文学 院 苏 江苏 苏州 252 ) 1 13
内容提要 : 翼晚年创作 了一 系列纪 实性的忧 民诗 。采用 文史互证 的方 法 , 书所见》 个案进行研 究 , 赵 以《 为 我们从 中不仅可 以看 出诗人强烈的 民胞物 与的情 怀与 自觉的诗 史意识 , 而且可 以深刻地 感 受到所谓乾 隆盛世
赵翼少年时期的家境非常贫寒 , 他在《 七十 自 述》 其三) ( 中回忆道 :童年回忆旧艰辛 , “ 天下无如我最贫。 孤 露更谁 舟赠 麦 , 寒 长 自甑 生尘 。噎 瓜亭 是伤 心地 , 菜 园悲薄 命身 。 [1 十五 岁他 就 接 过亡 父 的教 职 , 饥 踏 ”1 _m
艰 难地 维持着 一家 六 口人 的 生活 。微 薄 的束修 远远 不够 生 活所 需 , 好 变卖 田产 房屋 。他 十九 岁进 学 成 秀 只 才, 二十 四岁 中举 , 以后五 次会试 落第 。乾 隆二 十六年 , 十六 岁时 , 三 参加 恩科 殿试 名 列第一 。但 被 乾隆 降为 探花 。虽 然 “ 大魁饱 失 , 常歉 然 ” 心 佳 而殊 少福 相 ” , 供 职翰林 后 仍 然勤 勤 恳 恳 , 但 屡次 考 察 列 一 等 。 因乾 隆说 他 “ 字 文 , 此仕 途坎 坷 , 从 离开 枢要 , 出守镇 安 , 调任广 州 知府 , 特迁 贵 西兵 备道 , 乾隆 三十八 年 , 解

赵 翼生 于雍 正五 年 (77 , 于嘉 庆 十九 年 (84 , 年八 十八 岁 。乾 隆元 年他 才 十 岁 , 庆元 年 他 已 12 )卒 11 )享 嘉 七 十岁 , 赵翼 一生 大多数 时 间生 活在 乾 隆年 间 , 的诗 歌 创作 集 中在乾 隆嘉 庆 年 间。他 曾身处 枢 要 , 他 身受 隆 恩, 又多 任边 官 。十八 年 的仕 途坎 坷 , 年 的农 村 生活 , 他对 国计 民生 有 深 刻 的 了解 体 受 。他 的一 生 与 乾 多 使 隆到嘉 庆 由盛转 衰 的这 段历 史息 息相 关 , 的命运 紧 密联 系 着这 大 转折 时期 的 治乱 盛 衰 。他 的诗 歌 比较全 他
创作。
正 如他 在《 题元 遗 山集》中所 言 :赋 到沧桑 句便 工 。 …m 其 诗 歌 “ “ ” m 内容 宏 富 , 涉猎 广 博 , 有关 古 今兴 亡 、 国家盛衰 、 民疾苦 , 至边关 野驿 、 货 洋器 、 黎 乃 土 辑诗雕 版 、 草木 虫鱼 , 不包 容 , 无 可谓 洋洋 大观 , 中 国诗 史上 在 亦属 罕见 ”17 Lz。他 的边 塞诗 、 ] 哲理 诗 、 制 诗 、 应 山水诗 、 据诗 的成 就都 很 高 。 尚镕 的《 家诗话 》、 钟 书先 考 三 钱

作者简介 : 伏涛( 9 6 ) 男 , 16 一 , 江苏盐城人 , 吉林师范大学讲师 , 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 苏 主要从事明清诗文研究 。

8 8・
贵 州文 史丛刊
21 0 0年
第 1期
面深刻 地再现 当时 的社 会 现实 。赵翼首 先是 著名 的历 史学 家 , 次才 是优 秀 的诗人 , 他 的诗歌创 作 中常常 其 在
生的《 谈艺录》 严迪昌先生的《 、 清诗史》 杜维运的《 、 赵翼传》 华夫教授为《 、 赵翼诗编年全集》 的序、 作 胡忆 肖 先生选注的《 赵翼诗选》 的前言以及赵兴勤教授的《 赵翼评传》 都对赵翼诗歌 的艺术成就及其不足之处作 了 , 些评价 。但对其忧 民诗的价值特别是诗史价值没有引起足够 的重视 。《 赵翼评传》 虽有涉及 , 如在分析 了 《 押蝗 回歌 》 后说 :瓯 北之诗 正 可补 正史 之不 足 , 具文 献价 值 。 但 论述 尚欠 深 入 , 进一 步研究 的必 要 。 “ 极 ”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