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6-4岩性油气藏

渗透率为
(庞
3
PF—油气聚集动力; Pf—油气聚集阻力
聚烃门限PF=Pf
PF< Pf
SO—源岩含油饱和度
SO>SO*
SO *—源岩临界含油饱和度
成 藏 条 件
不 匹 配
第 三 阶 段
雄奇,200131)03 。m2
源岩层 (围岩 )含油饱和度(So,%)
成藏主控因素
沉积相带控藏
油气进入 储集体阻力大小
力场、流体势、油气运聚范围、通道形式及其连通性等影响因素。
4、油气藏的保存条件,主要指盖层条件,成藏后期有无岩浆体侵入、
断层活动破坏等作用。
博兴洼陷中部成藏系统油气成藏立体模式图
F11 F14
F1 F116
F112
F3 F29
ES2
Es3s
Es3z
F120
F7
F22
F10
F129
C107
Es2 Es3s Es3z
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复式排烃 、排聚耦合
压力封存箱
断层排烃
差异压实排烃 微裂缝排烃
源岩
2、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主要特征
(1)砂岩透镜体被泥岩分开,泥岩作为油 气的有效封闭层。
(2)油气藏完全受砂岩体分布的控制、圈 闭被烃类完全充满或底部有底水。
(3)含油气砂体通常成组出现,组成单独 的油气聚集带,其形态、规模和走向取决于 沉积的古地理环境。
度、排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等。
2、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是决定性因素,主要受圈闭的几何特征(几
何形态、闭合高度、闭合面积和最大有效容积)、地质特征(岩石性质及 组合特征、孔隙裂隙结构特征和岩石孔渗特征)以及流体动力学特征(流 体物性及相态分布、流体运动样式及强度和流体驱动力)的控制。
《岩性油气藏》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 ] I eT 5 』 Y,a vrL A c n zi lt rcntl i f o tes e L w e . e00cpa e0s c o 0 S uh at e n tn
A i[ ]T co 。h s sl9 2 l8 一 3 . saJ . etnp yi ,9 5,5 :5 l 8 c [ ] H0 el Fit . 0 e fr i eouinsq e c t i 6 w IJA, l S A m dl0 g rslt eu nes — nS hh o mt
藏 十分有 利 , 该 凹陷岩性 油气 藏勘 探 的新 领域 。 是 分 析 表 明 ,S } 和 S q一层 序在 荣 胜堡 凹陷发 育 的受 Sq S
同沉 积 断 裂 坡 折 控 制 的低 位 域 砂 体 群 是 岩 性 油 气
ga h i i xes nl ais c ∥Ho el A, i e F,d. rpywt net i a bs [ ] h no n w lJ At nJ e s k
s q e c t’ i r p yi I, 0 _ a d o t r p Co c p sfrh g - e u n e sI 【 a h we I c I n u cD s: n e t 0 i h ag n e
沙 三段 , 育 2个 三 级层 序 S q一和 S q 。 发 S S 之 ( ) 三段 、 四段 发 育 的 层 序 属于 受 同沉 积 2 沙 沙
断 裂坡 折 控 制 的层序 , 其低 位 域 主要 发 育在 同沉 积
rslt ncn lt n0 me n c sJ. P to snE — eoui 0 .ai fi df i []AA G Me d x o e o t a ae h i
《岩性油气藏》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 6 ] 朱德武 , 刘文臣 , 朱 正 刚. 低 渗 油 田 注 水 过 程 中储 层 保 护 技 术
研究 [ J ] . 断 块 油气 田 , 2 0 0 8 , 1 5 ( 1 ) : 1 0 1 — 1 0 4 . [ 7 ] Wa n J u n , S u i Xi n g u a n g , L i u B i n g e t a 1 . R e i n j e c t i o n o f F i n e l y D i s —
p H值 和 矿化 度 , 同时制 定严 格 的 回注水 标 准 , 以及
采 取 精 细 过 滤 等措 施 控 制 注 入水 中 的悬 浮 垢 和 沉 降垢 。
参考文献 :
[ 1 ] 黄战卫 , 李 书静 , 林刚 , 等. 超低 渗 透油 藏 超 前 注 水 开 井 时机 研
究[ J ] . 特种 油 气 藏 , 2 0 1 1 , 1 8 ( 2 ) : 9 6 — 9 8 . 油 气 田开 发 专 业 标 注 化 委 员 会 . S Y/ T 5 3 5 8 — 2 0 0 2储 层 敏 感 性 流 动 实验 评 价 方 法 [ S ] . 北京: 石 油 工 业 出 版社 , 2 0 0 2 : 1 - 2 2 .
1 9 9 3: 2 — 6 9 .
…
例 川 吲
[ 2 0 [ J ] . 油 田化 学 ,
1 9 9 2 , 9 ( 4 ) : 3 3 7 — 3 4 1 .
尹先清 , 姚红星. 纯 2块 注 入 水 结 垢 理 论 预 测 与 试 验 [ 2 1 ] 张光明 , 研究 [ J ] . 石 油 钻采 工 艺 , 2 0 0 4, 2 6 ( 1 ) : 5 2 — 5 5 .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作者:延树龙刘鹏宇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第24期摘要:我国内陆地区存在大量的油气资源,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岩性地层的油气藏中。
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化建设进程的日益深入,工业领域蓬勃发展,原料市场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我国要想确保工业领域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质量进行高度强化,这便为勘探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其创新与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056岩性地层油气藏中虽然储存了大量的油气资源,但由于油气富集现象严重缺乏规律性,加之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难以有效勘探。
因此,如何提高勘探方式以及技术的有效性,已成为技术人员的首要任务。
传统勘探技术由于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通过长期探索与实验研究,在技术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对勘探技术进行了全面革新。
本文立足于勘探技术应用的角度,具体阐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理论以及勘探技术。
1 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的地质理论我国陆地浅水三角洲的成藏形态与海陆三角洲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具有面积大的特点。
浅水三角洲主要具有四种沉积相:一是,三角洲平原;二是,内前缘;三是,外前缘;四是,前三角洲。
岩性油气藏相带便是三角洲的内前缘。
三角洲的前缘带因为存在河口坝、席状砂不发育的特征,因此,多依托于水下的分流河道砂。
前缘带的储集体主要有两个成因机制:一是,基于时期不同的前提条件,在坳陷型湖泊周期性扩张以及收缩的作用下,分流河道砂体呈现为平面叠置连片的形态;二是,浅宽湖区对砂体进行横向迁移与纵向推进,导致水下出现分流河道砂体。
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分流河道砂体,在分布方面,主干分支河道的砂岩呈现为横线连续分布,而非主干分支河道的砂岩与泥岩呈现为纵向,呈薄互层的状态。
浅水三角洲如果面积较大,则其前缘带往往会因分流河道微相在高能叠加的基础上,利用有机酸溶蚀相进行再次叠加,而形成储集层。
岩性油气藏勘探

一、概 述
成岩次生圈闭
指沉积地层在成岩后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一定范围的 地层孔渗性发生改变而形成圈闭
最常见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次生作用例如淋滤 作用或白云化作用,形成很多次生孔隙,不渗透性地层变为 渗透性地层,在低渗透岩层中形成高渗透透镜体,从而形成 具备储存能力的圈闭
一、概 述
二、原生砂岩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常见流水波痕(不对称),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扁平面向上游倾斜。 最底部常具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常含泥砾。
4、生物化石:化石稀少,一般保存不好 5、沉积层序: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6、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剖面上呈上平下凸
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之中。
天然堤
远砂坝
决口扇
席状砂
分流间湾
障壁砂坝/泻湖
洪泛平原
潮汐砂坝/潮坪
泻湖
潮汐水道
沼泽
滑塌沉积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
浊积砂 滑塌沉积 水下水道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平原砂质储层模型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前缘砂质储层模型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砂
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体皆可形成重要的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勘探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 展现出东部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西部盆地“满盆含油”的 景象,而且四种盆地(断陷、坳陷、前陆、海相)和三类储集体(砂砾 岩体、碳酸岩体、火成岩)都有不小的新发现,并且储量乐观,使 得岩性地层勘探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的趋势。
岩性油气藏勘探
(1)钟形(Bell)
曲线下部最大,往上越来越小,是水流能量渐弱或物源供应渐少的表现。 其特点为底部突变、顶部渐变,即为向上变细的韵律,反映河道侧向迁移的 正粒序结构,典型的代表为曲流河点坝或河道相沉积的产物。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岩性油气藏是指油气藏中储集层岩性对油气分布、运移、储集和开采有重要影响的油气藏。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大多数油气藏都是岩性油气藏,而岩性油气藏的开发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和评价。
储层预测是指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岩性、构造、地球物理、地质化学等方面的分析,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储量、产能等参数。
目前,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提高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采效率。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探究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前期技术支持,降低勘探和开发成本。
3. 推动我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促进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综述:回顾国内外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 岩性油气藏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对油气藏区的岩性、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筛选有效的数据指标。
3.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基于分析和处理的数据,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具体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4. 模型应用与评价:利用建立的模型进行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并对模型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筛选有效的数据指标。
《岩性油气藏》期刊栏目介绍——“油气田开发”

图7 苏 1 4井 区盒 8 小 层 含气 砂 厚 与 沉 积 相 带 叠 合 图
Fi g .7 The s upe r i mp os i t i on m ap of g as — be a r i n g s a nds t h i c kn es s and s e di me n t ar y f ac i e s be l t of t he s ub— l a ye r
9 9 —2 5 0.
[ 3] 何 自新 , 付金华 , 席胜利 , 等. 苏 里 格 大 气 田成 藏 地 质 特 征 f J ] .
石 油学 报 , 2 0 0 3 , 2 4 ( 2 ) : 6 — 1 2 .
[ 4 ] 魏红 红 , 彭惠群 , 李静群 , 等.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中部 石 炭 系一 二 叠
[ 8 ] 陈兆荣 , 侯 明才 , 董桂玉 , 等. 苏 里格 气 田北 部 F石 盒 子 组 盒 8
田
井 位
段沉 积 微 相 研 究 [ J ] . 沉 积 与 特 提 斯地 质 , 2 0 0 9 , 2 9 ( 2 ) : 3 9 — 4 7 . [ 9] 范玲 玲 , 宋 荣彩 , 金文辉 , 等. 鄂 尔 多 斯 盆 地苏 西 x 井 区盒 8段
局 与基 准 面旋 回的控 制 , 而优 质 储集 砂 体 又是 影 响
储层 含气 性 的重 要 因素 。
参考文献 :
[ 1 ] 于兴河. 碎 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 学[ M] . 第 2版 . 北京: 石 油 T
业 出版 社 . 2 0 0 8 : 2 5 9 — 3 0 7 .
也 最好 ( 图7 ) 。此 外辫 状河 相带 的某 些部 位 含气性 偏差 , 但 这 正表 明 了河 流相 砂体 所 具有 的强非 均 质 性, 也 表 明 了砂 岩 含气性 除 主要 受 沉积 相 带控 制 之 外, 还受 构造 与气 源供 应等 多方面 因素 的共 同影 响 。
《岩性油气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 1 7 ] 杨 宏伟 . 利 用 多点 地 质统 计 学 方 法 进 行 垦 西 7 l断 块 沉 积 微 相 建模 [ J ]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 2 0 1 0 , 3 2 ( 6 ) :
2 2 4 - 2 2 5.
[ 2 3 ] S t r e b e l l e S . S e q u e n t i a l s i mu l a t i o n d r a w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f r o m t r a i n i n g
d i s t r i b u i t o n o f s i m p a t s i mu l a i t o n [ J ] . J o u r n l a o f S o u t h — w e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i t i o n, 2 0 0 8 , 3 0 ( 2 ) : 1 9 - 2 2 .
J o u ma l o f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d i t i o n o f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J ] . 古地理学报 , 2 0 1 1 , l 3 ( 2 ) : 2 4 5 — 2 5 2 .
o f mu l t i p l e — p o i n t g e o s t a t i s i f c s [ J ] . J o u r n l a o f P la a e o g e o g r a p h y , 2 0 1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9 ] 刘化清 , 袁剑英, 李相博 , 等.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延 长 期 湖 盆 演 化 及
[ 6 ] 文华国 。 郑荣才 , 唐飞 , 等 粤B 尔 多 斯 盆 地 耿 湾 地 区长 6段 古 盐 度恢复与古环境分析[ J ] . 矿物岩石 , 2 0 0 8, 2 8 ( 1 ) : 1 1 4 — 1 2 0 . 柳 眉青.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长 6油 层 组 古 盐 度 研 究 [ J ] . 石 [ 7 ] 郑荣才 , 油与天然气地质 , 1 9 9 9, 2 0 ( 1 ) : 2 O 一 2 5 . [ 8 ] 刘世安 , 黄忠信 , 陈廷 , 等. 鄂尔 多斯 盆 地 白垩 系 地 下 水 形 成 分 布规律 [ J ]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1 9 9 6, 1 0 ( 1 ) : 3 - 1 4 .
[ 1 4 ] 李月芳 , 姚檀栋 , 盛文坤 , 等. 古 里 雅 冰 帽 8米 浅 冰 芯 的 化 学 成
属性 [ J ] . 地质学报 , 2 0 0 5, 7 9 ( 6 ) : 7 3 7 — 7 4 7 .
2 0 1 3年
齐亚林 等 : 鄂 尔多斯 盆地 晚三叠世延 长期 C l 一 演化机 制分析及 意 义
2 3
黄坚 , 樊政军 , 等. 低 电阻率油气层测 井评价 [ J ] . 勘 探 [ 4 ] 潘和平 ,
地球物理进展 , 2 0 0 2, 2 5( 6 ) : 1 1 — 1 7 . 低 阻油 层成 因及测 井识 别技 术 [ J ] . 科技 咨询 导报 , [ 5 ] 徐金 宁.
P l a n e t a r y S c i e n c e L e t t e r s , 1 9 9 1, 1 0 4: 2 5 8 -2 7 7 .
[ 1 0 ] 侯光才 , 张茂省 , 刘方 , 等.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 [ M] . 北京 : 地 质 出版 社 , 2 0 0 8 , 1 6 2 — 1 7 9 . 张灵敏 , 刘景波. 流体 的 氯 含 量 及 其 演 化 : 来 自岩 石 含 氯 矿 物 的记录 [ J ] . 地学前缘 , 2 0 1 2, 1 9 ( 4 ) : 2 0 6 — 2 1 3 .
6 9 4 - 7 01 .
沈照理 , 文冬 光 , 等. 鄂 尔 多斯 白 垩 系 地 下 水 盆 地 硫 酸 [ 9 ] 杨郧城 ,
盐 的水 文地球 化学 特征及 来 源 [ J ] . 地 球 学报 , 2 0 0 8, 2 9( 5 ) :
5 5 3 - 5 6 2 .
[ 2 3 ] 全 国地 层 委 员 会 . 中 国地 层 指 南 及 中 国地 层 指 南 说 明 书 『 M] . 修 订版 . 北京 : 地 质 出版 社 . 2 0 0 1 .
2 0 0 7 , ( 1 4) : 8 7 天 , 刘永斗. 鄂 尔 多 斯 晚 三 叠 世 湖 盆 特 征 恢 复 及 地
质意义 [ J ] . 同济 大学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 0 0 9 . 3 7 ( 1 1 ) : 1 5 3 7 —
[ 2 4] Y a n g Z h e n y u, Ma ) ( i n g h H a , B e s s e J , e t a 1 . P a l e o ma g n c t i c r e s u l t s f r o m T r i a s s i c s e c t i o n s i n t h e O r d o s B a s i n , N o r t h C h i n a[ J ] . E a t r h a n d
变化 [ J ] . 中 国沙 漠 , 2 0 0 4, 2 4 ( 4 ) : 4 0 9 — 4 1 5 .
薛虎圣 , 于晓岚 , 等. 瓦里 关 山 降水 化 学 特 征 的 初 步 分 析 [ 1 3 ] 汤沽 , [ J ] . 环 境科 学 学报 , 2 0 0 0 , 2 0 ( 4 ) : 4 2 0 — 4 2 5 .
其成因分析[ J ] . 岩性油气藏 , 2 0 0 7, 1 9 ( 1 ) : 5 2 — 5 6 .
[ 2 0 ] 庞军刚 , 卢 涛, 国 吉安 , 等 谔B 尔 多 斯 盆 地 延 长 期 原 型 湖 盆 恢 复 及 中部 砂 体 成 因 [ J ] . 岩性油气藏 , 2 0 1 2 , 2 4 ( 4 ) : 5 6 — 6 3 . 王多云, 陶辉 飞 , 等.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纪 延 长 期 湖 水 [ 2 1 ] 李树同 ,
[ 1 2 ] 张洪 , 靳鹤龄 , 肖洪 浪 , 等. 东 居 延 海 易 溶 盐 沉 积 与 古 气 候 环 境
[ 2 5 ] 李 相博 , 刘化 清, 完颜容 , 等. 鄂 尔 多 斯 晚 三 叠 世 盆 地 构 造 属 性 及后期改造 [ J ]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1 2, 3 4 ( 4 ) : 3 7 6 — 3 8 2 . 赵红格 , 王锋 , 等.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西缘 ( 部) 中 生 代 构 造 [ 2 6 ] 刘 池洋 ,
分 布特 征 及 演 化 规 律 [ J ] . 沉积学报 , 2 0 0 9 , 2 7 ( 1 ) : 4 1 — 4 7 .
朱 日祥 , 刘椿 , 等. 华 北 地 块 晚 古 生 代 至 三 叠 纪 古 地 磁 [ 2 2 ] 吴汉宁 , 研 究新 结果 及其构 造意 义 [ J ] . 地球 物理 学报 , 1 9 9 0 , 3 3(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