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伤心人 ———— 论秦观悲情主义

合集下载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引导语:北宋词人的《好事近·梦中作》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那么我们一起通过下文来学习这首词的内容吧。

【原文】好事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⑴,天矫转空碧⑵。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⑶。

【注释】⑴龙蛇:似龙若蛇,形容天空云彩变化多端,快速移动。

⑵天娇:屈伸貌。

⑶了不知:全不知。

【白话译文】春天走过的道路,细雨增添了鲜花,花容掠动了满山的春天景色。

沿着水流行到小溪的深处,只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千百。

飘飞的云彩变幻多端,一下子在面前化作龙蛇,突然又翻腾飞去,一天澄碧。

醉时躺卧在老树古藤的绿阴之下,管他是东西还是南北。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秦观被贬监处州酒税时所作。

秦观梦中赋词填诗,将梦中所作完整地记录下来。

【赏析】这首词如词题所示,是写梦境。

这是秦观当年寓居处州择山下隐士毛氏故居文英阁所作,词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

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

起首两句,写词人步入春山小路漫游,春路经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

首句构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

次句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承前意,写词人沿着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处,景色蔚为壮观。

成千成百栖息枝头的黄鹂,因了词人的突然深入,惊动喧腾起来,立时打破一片岑寂。

这时黄鹂飞鸣于上,溪水潺湲于下,春山满布鲜花,境界美丽极了。

词的过片一、二句,作者欣赏的视线移向天空,侧重描写白云的动态。

写霎时飞云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叫人惊恐不安。

时而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此间云气真是变幻无穷。

词的歇拍两句,写词人心旷神怡,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荫,浑浑然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进入“无我之境”,不知南北,物我而忘。

秦观“词心”析论(一)

秦观“词心”析论(一)

秦观“词心”析论(一)【内容提要】在所有对秦观的评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冯煦“词心”之评。

冯煦称其为“古之伤心人”,是因为他不同于同遭党祸的苏轼、黄庭坚,不能像他们那样以庄禅修养化解烦恼,而正是这种不够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情种”,具备他人所难有的“词心”,他的迁贬之词多系“万不得已”的失意之情的倾诉。

秦观有不少寄迹青楼的“艳迹”。

他的爱情词有不少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二者酝酿交融,感人尤深。

【关键词】秦观词心艳情身世感据《宋史》本传载,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

举进士,不中。

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与己意合”。

但是,正如传中所言,“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

轼以为有屈、宋之才。

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

著名的前辈欣赏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

苏轼赏其赋,王安石赏其诗,而秦观最擅者还是词。

《四库全书总目·淮海词提要》认为:“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以秦词胜于苏词,虽未必皆得人人首肯,但秦本人的词胜于诗文,则并无争议。

秦观的词,颇负时誉。

陈师道《后山诗话》在认为韩愈以文为诗、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同时,论定“当今词手,惟秦七黄九”。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曾对秦词的“本色”有所阐发,即“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因此能“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更进而引晁补之语:“鲁直词不是当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

”并为之判断:“二公在当时,品题不同如此。

”而《能改斋漫录》更引晁氏语:“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

”明确分出了秦、黄的高下。

晁与陈师道同出苏门,有词集《晁氏琴趣外篇》,在作词上较陈氏内行,所说也更为“到位”。

所以,秦观的词是真正“当行”“本色”之作。

苏轼尽管以秦观词的气格为病,用“山抹微云秦学士”戏之,但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看,东坡以所作词示晁补之、张耒,曰:“何如少游?”就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秦观词的地位究竟如何了。

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什么?
上阙,叙事议论: 叙情侣奔赴鹊桥相会事,论一年一次的坚贞如梦佳期,如水柔情,不忍别离;论情坚 不在于日夜厮守。
2、“银汉迢迢”中“迢迢”好在哪里?
“迢迢”:本义是遥远辽阔的样子,此处极言 银河之宽阔,相隔之遥远;两字重叠,读时朗朗上 口又让人不自觉的拉长音调,极表相思之苦,相见 之难。
诗的特点,既显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又含蓄深沉。
《鹊桥仙》出自婉约派名家秦观之手,体现了他一贯的
语言风格,婉约清丽,饶有情趣。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学博士,史 馆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受打击,最 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诗文, 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与黄 庭坚、晁补之、张耒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更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
七夕节简介
古诗词中叠词常见的作用: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郎朗上口,听起来 声声悦耳,富有音乐美。 2、摹状生动。使有声者如在耳边;有形、有色者 如在目前,意象鲜明生动。 3、渲染氛围,强化情感。
黄氏延绿轩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葱葱”和“靡靡”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葱葱”指“郁郁葱葱”,写溪树之茂密;“靡 靡”写江边丛草的繁盛,从色彩和形态两个角度写 出了春雨过后,水边草木的茂盛。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 也被成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节是世界上 最早的爱情节日。
有乞巧活动、拜织女、吃巧果、青苗会、七夕夜 听悄悄话、送巧人、拜魁星等民风民俗。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之伤心人”秦观词作的创作心态探究

“古之伤心人”秦观词作的创作心态探究

“古之伤心人”秦观词作的创作心态探究作者:章书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秦观是元祐词人群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秦观以丰富多彩的创作心态创作了风格多样的词作。

本文通过对秦观词作的解读,分析秦观词的创作心态,探究这些创作心态的成因,并对秦观的词作创作心态做出判断,以更好的研究秦观词作。

关键词:秦观词;创作心态;基本情况;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70-01秦观词,又称淮海词,是被称为“古之伤心人”①的秦观一生词作的一个优秀的汇编。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向来就有着不朽的美名。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时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通过对秦观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作的创作心态的探索,可以发现:秦观的词作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

先是意境阔大,典实丰富,接着开始豪情淡化,委婉曲折,后来一洗豪壮,归于本色,再是凄厉无比,愁怨甚深,最后归于平和,超然洒脱。

总的说来,秦观词的纷繁复杂的创作心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决定造成秦观词创作心态纷繁复杂的最主要原因是秦观本身的特点:1.坎坷多变的人生也是他词作心态纷繁复杂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观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既有年少丧父,屡试不第,无辜受诬,贬谪蛮荒的悲苦,也有青春冶游,进士及第,西园宴集,老友重逢的喜悦。

这样丰富的人生有时候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甚至在某些时候激烈冲突,如在屡试不第之际,落第的痛苦与归隐的安然等等就常常交织,使秦观怀着复杂的心情创作词作。

在贬谪时期,秦观的词中也并不是一味的埋怨,常常是既有怨恨,又有解脱,更有希冀。

2.气质类型之类也会直接影响作家的心态。

秦观虽然是一个络腮胡子大汉,但其内心是细腻而敏感的。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绪论在北宋词坛,秦观和晏几道同样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他们都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所以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不同,秦观的"伤心'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理想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怀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讨论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理想。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乐观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舞、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

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之临江仙【晏几道】

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之临江仙【晏几道】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 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 忆,并寓有 “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 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 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 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1.《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分 别是“梦后”、“酒醒”(和“梦后”是互文)、“去 年”、“初见”和“当时”。“梦后”二句写眼前 高楼深锁、凝尘冷落的景象,“落花”二句写去年 无知之燕犹能双飞、有情之人反倒独立的情景, “记得”二句写过去初见之时两心相许、终身难忘 的情境。多个时间名词由近及远,带出了三幅深情 款款的画面。表现全篇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春恨”, 即春日感旧怀人、伤离恨别的愁情。“春恨”二字 把上述三个深情款款的画面贯串成为一个缠绵悱恻、 凄婉动人的境界。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 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 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 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 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 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 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 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 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 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相 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 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
生平
(1038~1110),字叔原,号小 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八 子。曾监颖昌许田镇。一生仕途不达, 但狷介自守,不傍权贵之门。以词名 世,与其父齐名,并称“二晏”。著 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晏几道的文学创作

《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1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出自北宋秦观词作《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阕写寒夜梦醒,只感觉庭院深深,听到城楼门头传来阵阵边地乐曲,漫长的清夜又过去了。

反映了羁居贬所的凄凉困境。

下阕就梦断写异乡飘泊的孤独幽怨。

除夕时节还没有见亲人来信,正是引发梦中相思及梦断悲苦的原因。

词尾真实地写出作者身在贬所,举目无亲,孤寂难耐的况味。

此词笔触精致,用典贴切,景语、情语、浅语、淡语,含蓄巧妙,意味深远。

作品原文阮郎归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作品注释①湘天:指湘江流域一带。

②丽谯:城门更楼。

《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

”郭象注:“丽谯,高楼也。

”陆德明释文:“谯,本亦作蠛。

”.成玄英疏:。

言其华丽瞧蛲也。

”小单于:乐曲名。

李益‘听晓角》诗:“无限寒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乐府诗集》:“按唐大角曲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③迢迢;漫长沉寂。

清夜:清静之夜。

徂(音cú):往,过去。

④峥嵘:比喻岁月艰难,极不寻常。

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莫愁。

除:逝去。

⑤衡阳,古衡州治所。

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

《舆地记胜》:“回雁峰在州城南。

或日雁不过衡阳,或日峰势如雁之回。

”陆佃《埤雅》:“南地极燠,雁望衡山而止。

”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郴阳: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

王水照先生《元佑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云:“从郴州至横州,当时必须先北上至衡州,然后循湘水,入广西境,至桂州兴安,由灵渠顺漓水下梧州,复由浔江、郁水西至横州。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高考考点: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考点:1.《饮马长城窟行》2.晏几道《临江仙》3.(北宋)晏几道《蝶恋花》4.皇甫冉《春思》5.(唐)无名氏《蝶恋花》6.杜牧《寄远》7.(明)许炯《望夫石》8.李璟《山花子》【考点解读】一、概念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序号类别示例1 抒发别离苦情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例诗解析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

“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

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

“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

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伤心人————论秦观悲情主义摘要:清人冯煦在[[蒿魇论词]]中也说过“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秦观的‟伤心‟更多地溶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的是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并且[[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遇及创造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遂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情乎[[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而他的情却与其他人的情由于生平遭遇不同而呈现出另钟风情!关键词:秦少游的生平遭遇以及他的别样悲绪年年春风剪杨柳,岁岁日月映古今。

时空浩瀚,沧海一粟,时光匆匆的脚步不会为谁停驻。

天地悠悠,旧朝难留,岁月忙碌的身影不会为谁守侯然而在历史这片巨大而苍茫的瀚海中,但总会有明丽的浪花闪亮我们的眼睛,总会有光彩的人物激荡我们的心灵,就如秦观,秦少游的悲情,在经过千年不竭的传诵后仍屡屡使我们感动!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在这位“伤心人”的诗集里,贯串着一种深广莫名的悲哀和抑郁。

当然这种风格特征与他一生中的不幸遭遇是分不开的。

秦观生长在江苏高邮的一个寒士之家,少年丧父,借书苦读,“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神宗熙宁十年(1077),初见苏轼,作《黄楼赋》,苏轼誉为“有屈宋之才”。

[1]元丰七年(1084),苏轼特荐其诗与王安石,安石以为“清新似鲍谢”。

[2]青年时期的秦观已是闻名于世的才子,黄庭坚称赞他“国士无双”。

元丰八年(1085)他结束了”奔走道路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登进士第后,历仕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交时相过从,精神上比较愉快,轻松,但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经常靠朋友接济,而让他更为进退维谷的是,绍圣六年,(1094)因与苏轼的关系牵连党籍,列名《元佑党人碑》“余官”第一,一再遭贬,远谪南荒,身心受到双重折磨。

1100年,徽宗即位后,始得复职北还;不幸中途逝世于藤州。

正是由于他对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理想抱负的一再受挫,使秦观的诗歌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和凄凉哀怨的情调,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另种绝望与究诘。

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眉批》} 秦观的诗词可谓千古传诵,而他的情却既不同于美成的媚情,也不同于小山的哀情,更不同于东坡的豪情,他的情是柔情,如碧落里的几抹微云,缱缱绻绻,偶尔会有轻柔的风慢慢吹散开来,疏疏落落却藕断丝连。

又如盈盈春水,微波荡漾,有时水会萦溢与堤上,让人感到无限情意,他的情中又蕴涵着一份凄清婉美,还有一种柔中见韧,情中见意,更有一腔悲情妙不言传!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受到苏轼的讥讽,说他”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也曾骂道”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裘其貌,词至是一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痛其变,而转觉有得不变者。

“可见苏轼的讥讽不是空穴来风,有一定根据的,只不过秦观是在柳永以赋入词的基础上,更多精研和锤炼更胜一筹而已.虽然世人称柳咏是有心人以命填词,但他的词却是绵绵情思绕心头,梦寄情楼,情依烟花,从来都是软声细语,轻歌曼舞,数人纤纤碎步,长袖摇摇微飘,唤醒的是有情男女,惊起的是水中鸳鸯.如他的《雨霖铃》见出他的情虽然悲伤但大多写的是男女恋情,写的直白露骨,有一种媚俗之情,而秦观却与之大不相同,流露出一腔催人泪下的悲情!如他的作品{《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词是绍圣四年,朝廷对”元佑党人”又一次加重处分,当然秦观同样也不会例外,在受贬离开郴州前写下这首《踏莎行》用以表达他的失望与怨恨的心情,上片写景,道出了作者在苦闷中希望的桃源无处可寻,而他所见到的景色都是朦胧的,凄清的,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凄苦之情自在不言中;下片由远方友人的梅花与书信引发了他的离愁,如那句“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的“砌”字,就可以显现出此恨的积累与坚固。

而结尾两句暗示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与赦归的无望,全词音调低沉,辞情哀苦,充满了感伤情绪,正是所谓哀而有伤,怨而有恨,由此可见秦观不仅仅是学习柳永,而更是胜于一筹,写的情含蓄而又不失悲苦之情!作为曾风靡词坛,影响深远的婉言派词人,秦观的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哀,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可见他是别出意味,与其他词人各不相同,如词史上被并称”古之伤心人”(冯煦《蒿魇论词》)的宴几道正是一例,秦观是以一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3]的方式,细细品味人生的况味,并抒其哀伤之情,如他的作品《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诗的特点是把今与昔,政治上的波折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使短短的一首小词,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与强烈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城郊的春日春光,面对眼前美丽的春光,作者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今昔之感,触景生情,忆起以往在汴京同好友骑马,饮酒的欢乐日子。

如今面对眼前春光,人却憔悴零落,词人所待之人,却迟迟不来。

下片作者进一步追想当年朋友们在汴京的一段快乐的聚会,坐着马车,指点江山,议论时政,何其豪情胜慨。

不料,转眼间,时局巨变,原来的老友们,都被逼迫飘零四方,面对这场巨大的政治失败,作者只能发出绝望的叫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即冯煦所说的”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 (冯煦《蒿魇论词》)而此不仅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更严重的是,他还曾自作《挽词》,抒写“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荼毒复荼毒,彼苍哪得知”的深冤无告、横遭灾祸之悲;又云:“家乡在万里,妻子各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自己客死异乡,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与亲人相见,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他的情,他的痛是一种催人肺腑的,沁人心脾的,是一种更多的溶入社会性内容的悲伤,与他同时的宴几道也写别离伤感,如《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句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写眼前之景,景色惹人烦恼,"微雨"的迷茫正是人物心境的写照;"燕双飞"与"人独立"的对照,表现了有情人反不如无情之鸟的悲愁.而"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句也是含义深刻,既有今日望月相思之痛,也有昔日的悲欢离合的回忆,这明月今夜照着自己回忆交织一体,写得委婉含蓄,伤情缕缕,但他的"伤心"不是秦观抒发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而是一种借男女伤感词作,来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而已!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苏轼的崇拜和情谊是非同一般的,秦观曾在诗中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可见他的倾倒之情,而苏轼也把秦观的《踏莎行》写于扇上,时时吟诵,秦观死后,苏轼叹息说:“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3]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厚,但尽管如此,他们的词大有不同,秦观由于屡屡遭贬及内心深处的软弱而使他的词呈现出一种凄凉使感,并且有一种催人肺腑的悲伤.如他的作品《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此词是绍圣元年(1094)早春,作者重游洛阳,以前的旧事,记忆犹新,在现心头,但极目所致已不见往日絮,蝶,桃,柳的繁华景象,只见烟暝,旗斜,栖鸦。

此时是青春已逝,欢情哀歇,当然已没有交加的芳思,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顿生归乡之心。

这首词主旨是感旧,由感旧而思归,,以今昔对照为基本表现手法,用大量篇幅写旧游之乐以反衬今日之孤独,衰老,感染力极强,这首词的结构别具一各,它和一般的词不一样,不是从换头处改变词意,并没有机械划分上下片。

如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或上片写今,下片写昔。

这首词是先写今,再写昔,然而又归到今。

忆昔是全词的重点,这一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如从词的开头到“飞盖妨花”,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

这首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工于描绘,善于铺叙,以今昔对比为基本表现手段,是秦观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而秦观的老师苏轼虽与他一样遭贬,但由于他的豪放的个性气质,从而呈现出另一种风貌,他曾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被贬所到地之多,而且后来又有多次大难不死,"乌台诗案”中关进监狱险些被杀头,后来在惠州,儋州又好几次差点病死,一生之灾难不幸可谓多矣.然而,他在历代文人中又是最为风趣幽默,乐观超脱的.贬谪到海南岛上,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远的”天涯海角”,亲友们都担心他年迈苍苍难得生还,他却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惠州,他自宽自解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击倒.如他的《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奏出了一曲雄壮的山河颂,英雄赞,以这种豪放的歌声来显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蔑视,呈现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和一种高傲的情感,可见同样遭贬,但由于心态气格的不同,却能使两人呈现出巨大的区别的,可见秦观的情是一种消极悲伤的情,而苏轼情却是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情.悲情主义主题历来居多,在北宋词坛当然也不例外,而秦观能留下如此的影响,可见他不同一般.。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

”可见他的词的内容并没有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从而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于是他在北宋词坛上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是一个不得不谈的人物,而他的悲情,那种催人肺腑的伤心更是千古一绝,千古传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