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伤心人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
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
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
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
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
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
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多情自古原多病。
”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古典诗歌鉴赏训练-《千秋岁》

Hale Waihona Puke 【译文】 江水之边沙洲之外,笼住城郭的春寒已经消退。百花调残零乱,黄莺的叫声令人心碎。飘泊的我已疏远了酒盏,离别的感伤消瘦得宽了衣带。意中人已看不见,朵朵白云在日暮时汇聚一起与我空空地相对。回想往日在西池相会,象鹓鹭一样,如车辆一般,飞翔疾行。二人情深携手之处,如今有谁还在?萦回在日边的清梦已经割断,镜中的红颜也已更改。美丽的春光已过去也,飘飞的落花千万点它掠起的愁绪正如翻腾的大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yuān lù):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3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前后内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古之伤心人”秦观词作的创作心态探究

“古之伤心人”秦观词作的创作心态探究作者:章书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秦观是元祐词人群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秦观以丰富多彩的创作心态创作了风格多样的词作。
本文通过对秦观词作的解读,分析秦观词的创作心态,探究这些创作心态的成因,并对秦观的词作创作心态做出判断,以更好的研究秦观词作。
关键词:秦观词;创作心态;基本情况;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70-01秦观词,又称淮海词,是被称为“古之伤心人”①的秦观一生词作的一个优秀的汇编。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向来就有着不朽的美名。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时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通过对秦观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作的创作心态的探索,可以发现:秦观的词作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
先是意境阔大,典实丰富,接着开始豪情淡化,委婉曲折,后来一洗豪壮,归于本色,再是凄厉无比,愁怨甚深,最后归于平和,超然洒脱。
总的说来,秦观词的纷繁复杂的创作心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决定造成秦观词创作心态纷繁复杂的最主要原因是秦观本身的特点:1.坎坷多变的人生也是他词作心态纷繁复杂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观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既有年少丧父,屡试不第,无辜受诬,贬谪蛮荒的悲苦,也有青春冶游,进士及第,西园宴集,老友重逢的喜悦。
这样丰富的人生有时候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甚至在某些时候激烈冲突,如在屡试不第之际,落第的痛苦与归隐的安然等等就常常交织,使秦观怀着复杂的心情创作词作。
在贬谪时期,秦观的词中也并不是一味的埋怨,常常是既有怨恨,又有解脱,更有希冀。
2.气质类型之类也会直接影响作家的心态。
秦观虽然是一个络腮胡子大汉,但其内心是细腻而敏感的。
古之伤心人

冯煦曾在《嵩庵词论》中说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指的是北宋后期词坛上两位著名的词人秦观和晏几道,其大概意思是说他二人皆是不如意者,他们的词中都透露出一种伤心之感。
影响一个词人创作风格的,有多种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我认为,词的风格与词人的性格、气质有着极大的关系,此外,还有个人的遭遇经历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对两人进行各自的分析。
秦观词中多伤心之作的原因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以及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对秦观来说,人生的不如意,主要来说就是仕途的失意。
对于那些受封建正中思想很深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学而优则仕了,这也可以说是改变他们身份的唯一机会了。
可是秦观却没有好好利用这机会。
他有过两次科举考试失败的经历,直到第三次,因受到大学士苏轼的赏识才考上进士,开始自己的仕途。
可惜好景不长,刚得恩宠的他就卷入了党派之争,作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被划入了旧党。
元佑九年,旧党一派被赶出京,秦观当然也不能幸免,由此便开始了他风雨飘零的后半生。
而《踏莎行》应当是他的最伤心之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这首词中,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暮春时节的凄惨景色,词中没有光彩照人的词语的堆砌,显得平易近人。
虽然此中没有一个“愁”字,但还是让人沉迷在词人那种如烟如雾的愁绪中,如亲身体验般感受到词人当时心中的迷茫。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

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如果说辛弃疾的词和文词都是忧国伤怀,那么,黄庭坚、纳兰性德两人的词就完全不一样了。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家境贫寒。
早年丧父,与叔伯生活在一起,并从祖父起过祖辈世袭的一些田地。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他从小就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黄庭坚曾说过:“吾家子少好学,博览群书,且喜爱诗词。
”可见其自幼就非常爱学习,即使在战乱的年代也没有放弃学习和思考。
他的词中无不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但是在文坛上却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
北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频繁导致国库空虚(宋仁宗时)、兵燹不断,在这样十分残酷而混乱的环境下,朝廷也无暇顾及士大夫们的生存问题——是他们一直关注着朝政局势而不能做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他们会经常去思考国家大事,比如北伐这件事。
虽然黄庭坚自身比较喜欢读书和吟诗作赋来缓解压力、抒发情怀、振奋士气和精神;但他并不是为了要为国家争光而献身的人!所以说“一代名相”并不是指他只有才华和气节来作为一个皇帝能处理好国家大事!在黄庭坚身上也有其过人之处;他们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却不是好欺负的主。
比如黄庭坚对于国家社稷和国家兴亡所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忧国忧民!他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
黄庭坚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家庭中,他在小成长过程中受过很多良好教育:精通诗文、书法、琴棋书画,更懂得礼仪;他还通晓音律、乐理、诗词等艺术理论知识。
同时他也很有正义感;所以他经常写诗表达自己对时政悲欢之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天下何安于?”也正是因为在这样复杂激烈而又悲伤无比的01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汉族,原籍登今山东莱州(今山东省临沂市),南宋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身贫民,青年时因志向远大而参加金兵被任命为信都路安抚使;后因屡建战功,被封为“信国公”并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
因早年多次提出抗金主张但始终未能实现,只好退隐乡里。
在南宋朝廷执政期间曾经多次参与北伐战争,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最终因敌国太强大最终被南宋朝廷所灭。
《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1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出自北宋秦观词作《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阕写寒夜梦醒,只感觉庭院深深,听到城楼门头传来阵阵边地乐曲,漫长的清夜又过去了。
反映了羁居贬所的凄凉困境。
下阕就梦断写异乡飘泊的孤独幽怨。
除夕时节还没有见亲人来信,正是引发梦中相思及梦断悲苦的原因。
词尾真实地写出作者身在贬所,举目无亲,孤寂难耐的况味。
此词笔触精致,用典贴切,景语、情语、浅语、淡语,含蓄巧妙,意味深远。
作品原文阮郎归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作品注释①湘天:指湘江流域一带。
②丽谯:城门更楼。
《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
”郭象注:“丽谯,高楼也。
”陆德明释文:“谯,本亦作蠛。
”.成玄英疏:。
言其华丽瞧蛲也。
”小单于:乐曲名。
李益‘听晓角》诗:“无限寒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乐府诗集》:“按唐大角曲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③迢迢;漫长沉寂。
清夜:清静之夜。
徂(音cú):往,过去。
④峥嵘:比喻岁月艰难,极不寻常。
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莫愁。
除:逝去。
⑤衡阳,古衡州治所。
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
《舆地记胜》:“回雁峰在州城南。
或日雁不过衡阳,或日峰势如雁之回。
”陆佃《埤雅》:“南地极燠,雁望衡山而止。
”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郴阳: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
王水照先生《元佑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云:“从郴州至横州,当时必须先北上至衡州,然后循湘水,入广西境,至桂州兴安,由灵渠顺漓水下梧州,复由浔江、郁水西至横州。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高考考点: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考点:1.《饮马长城窟行》2.晏几道《临江仙》3.(北宋)晏几道《蝶恋花》4.皇甫冉《春思》5.(唐)无名氏《蝶恋花》6.杜牧《寄远》7.(明)许炯《望夫石》8.李璟《山花子》【考点解读】一、概念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序号类别示例1 抒发别离苦情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例诗解析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
“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
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
“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
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
劳劳亭简短赏析

劳劳亭简短赏析1.郑板桥劳劳亭的赏析劳劳亭《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唱到:“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可见劳劳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
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忍不住手痒,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屈原有“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少司命》)的感叹,江淹则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这一不知打动多少迁客骚人的千古名句。
不过,李白并不想再写前人写过的老套,而且此时,他也没有送人或者自己告别,所以用不着写得那样低回婉转,愁肠百结。
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联诗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
那么,如何在不分别的时候表现离别之情呢,要是常人也许会无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他环望四周的景色,当时正值早春二月,江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
没想到,正是这不见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一句谁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我们不能不佩服李白这种过人的联想,古人有折柳枝以赠行者的风俗,所以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如盛唐王之涣的《送别》诗就是一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伤心人————论秦观悲情主义摘要:清人冯煦在[[蒿魇论词]]中也说过“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然而细究文本, 我们发现秦观的’伤心’更多地溶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的是词人身陷党争之祸, 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并且[[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遇及创造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遂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情乎[[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而他的情却与其他人的情由于生平遭遇不同而呈现出另钟风情! 关键词:秦少游的生平遭遇以及他的别样悲绪年年春风剪杨柳,岁岁日月映古今。
时空浩瀚,沧海一粟,时光匆匆的脚步不会为谁停驻。
天地悠悠,旧朝难留,岁月忙碌的身影不会为谁守侯然而在历史这片巨大而苍茫的瀚海中,但总会有明丽的浪花闪亮我们的眼睛,总会有光彩的人物激荡我们的心灵,就如秦观,秦少游的悲情,在经过千年不竭的传诵后仍屡屡使我们感动!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在这位“伤心人”的诗集里,贯串着一种深广莫名的悲哀和抑郁。
当然这种风格特征与他一生中的不幸遭遇是分不开的。
秦观生长在江苏高邮的一个寒士之家,少年丧父,借书苦读,“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神宗熙宁十年(1077),初见苏轼,作《黄楼赋》,苏轼誉为“有屈宋之才”。
[1]元丰七年(1084),苏轼特荐其诗与王安石,安石以为“清新似鲍谢”。
[2]青年时期的秦观已是闻名于世的才子,黄庭坚称赞他“国士无双”。
元丰八年(1085)他结束了”奔走道路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登进士第后, 历仕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交时相过从,精神上比较愉快,轻松,但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经常靠朋友接济,而让他更为进退维谷的是,绍圣六年,(1094)因与苏轼的关系牵连党籍,列名《元佑党人碑》“余官”第一,一再遭贬,远谪南荒,身心受到双重折磨。
1100 年,徽宗即位后,始得复职北还;不幸中途逝世于藤州。
正是由于他对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理想抱负的一再受挫,使秦观的诗歌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和凄凉哀怨的情调,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另种绝望与究诘。
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宋四家词选眉批》 } 秦观的诗词可谓千古传诵,而他的情却既不同于美成的媚情,也不同于小山的哀情,更不同于东坡的豪情,他的情是柔情,如碧落里的几抹微云,缱缱绻绻,偶尔会有轻柔的风慢慢吹散开来,疏疏落落却藕断丝连。
又如盈盈春水,微波荡漾,有时水会萦溢与堤上,让人感到无限情意,他的情中又蕴涵着一份凄清婉美,还有一种柔中见韧,情中见意,更有一腔悲情妙不言传!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受到苏轼的讥讽,说他”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也曾骂道”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裘其貌,词至是一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痛其变,而转觉有得不变者。
“可见苏轼的讥讽不是空穴来风,有一定根据的,只不过秦观是在柳永以赋入词的基础上,更多精研和锤炼更胜一筹而已.虽然世人称柳咏是有心人以命填词,但他的词却是绵绵情思绕心头,梦寄情楼,情依烟花,从来都是软声细语,轻歌曼舞,数人纤纤碎步,长袖摇摇微飘,唤醒的是有情男女,惊起的是水中鸳鸯.如他的《雨霖铃》见出他的情虽然悲伤但大多写的是男女恋情,写的直白露骨,有一种媚俗之情,而秦观却与之大不相同, 流露出一腔催人泪下的悲情!如他的作品{《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是绍圣四年,朝廷对” 元佑党人”又一次加重处分,当然秦观同样也不会例外,在受贬离开郴州前写下这首《踏莎行》用以表达他的失望与怨恨的心情,上片写景,道出了作者在苦闷中希望的桃源无处可寻,而他所见到的景色都是朦胧的,凄清的,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凄苦之情自在不言中;下片由远方友人的梅花与书信引发了他的离愁,如那句“砌成此恨无重数” 中的“砌”字,就可以显现出此恨的积累与坚固。
而结尾两句暗示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与赦归的无望,全词音调低沉,辞情哀苦,充满了感伤情绪,正是所谓哀而有伤,怨而有恨,由此可见秦观不仅仅是学习柳永,而更是胜于一筹,写的情含蓄而又不失悲苦之情!作为曾风靡词坛,影响深远的婉言派词人,秦观的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哀,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可见他是别出意味, 与其他词人各不相同,如词史上被并称”古之伤心人”(冯煦《蒿魇论词》)的宴几道正是一例, 秦观是以第2/5页一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3]的方式,细细品味人生的况味,并抒其哀伤之情,如他的作品《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这首诗的特点是把今与昔,政治上的波折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使短短的一首小词,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与强烈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城郊的春日春光,面对眼前美丽的春光,作者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今昔之感,触景生情,忆起以往在汴京同好友骑马,饮酒的欢乐日子。
如今面对眼前春光,人却憔悴零落,词人所待之人,却迟迟不来。
下片作者进一步追想当年朋友们在汴京的一段快乐的聚会,坐着马车,指点江山,议论时政,何其豪情胜慨。
不料,转眼间,时局巨变,原来的老友们,都被逼迫飘零四方,面对这场巨大的政治失败,作者只能发出绝望的叫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即冯煦所说的”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 (冯煦《蒿魇论词》)而此不仅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更严重的是,他还曾自作《挽词》,抒写“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荼毒复荼毒,彼苍哪得知”的深冤无告、横遭灾祸之悲;又云:“家乡在万里,妻子各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自己客死异乡,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与亲人相见,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他的情,他的痛是一种催人肺腑的,沁人心脾的,是一种更多的溶入社会性内容的悲伤,与他同时的宴几道也写别离伤感,如《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句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写眼前之景,景色惹人烦恼,"微雨"的迷茫正是人物心境的写照;"燕双飞"与"人独立"的对照,表现了有情人反不如无情之鸟的悲愁.而"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句也是含义深刻,既有今日望月相思之痛,也有昔日的悲欢离合的回忆,这明月今夜照着自己回忆交织一体,写得委婉含蓄,伤情缕缕,但他的"伤心"不是秦观抒发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而是一种借男女伤感词作,来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而已!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苏轼的崇拜和情谊是非同一般的,秦观曾在诗中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可见他的倾倒之情,而苏轼也把秦观的《踏莎行》写于扇上,时时吟诵,秦观死后,苏轼叹息说:“少第3/5页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3]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厚,但尽管如此,他们的词大有不同,秦观由于屡屡遭贬及内心深处的软弱而使他的词呈现出一种凄凉使感,并且有一种催人肺腑的悲伤.如他的作品《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此词是绍圣元年(1094)早春,作者重游洛阳,以前的旧事,记忆犹新,在现心头,但极目所致已不见往日絮,蝶,桃,柳的繁华景象,只见烟暝,旗斜,栖鸦。
此时是青春已逝,欢情哀歇,当然已没有交加的芳思,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顿生归乡之心。
这首词主旨是感旧,由感旧而思归,,以今昔对照为基本表现手法,用大量篇幅写旧游之乐以反衬今日之孤独,衰老,感染力极强,这首词的结构别具一各,它和一般的词不一样,不是从换头处改变词意,并没有机械划分上下片。
如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或上片写今,下片写昔。
这首词是先写今,再写昔,然而又归到今。
忆昔是全词的重点,这一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如从词的开头到“飞盖妨花”,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
这首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工于描绘,善于铺叙,以今昔对比为基本表现手段,是秦观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而秦观的老师苏轼虽与他一样遭贬,但由于他的豪放的个性气质,从而呈现出另一种风貌,他曾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被贬所到地之多,而且后来又有多次大难不死,"乌台诗案”中关进监狱险些被杀头,后来在惠州,儋州又好几次差点病死,一生之灾难不幸可谓多矣.然而,他在历代文人中又是最为风趣幽默,乐观超脱的.贬谪到海南岛上,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远的” 天涯海角”,亲友们都担心他年迈苍苍难得生还,他却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惠州,他自宽自解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击倒.如他的《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奏出了一曲雄壮的山河颂, 英雄赞,以这种豪放的歌声来显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蔑视,呈现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和一种高傲的情感,可见同样遭贬,但由于心第4/5页态气格的不同,却能使两人呈现出巨大的区别的,可见秦观的情是一种消极悲伤的情,而苏轼情却是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情. 悲情主义主题历来居多,在北宋词坛当然也不例外,而秦观能留下如此的影响,可见他不同一般.。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
”可见他的词的内容并没有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从而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于是他在北宋词坛上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是一个不得不谈的人物,而他的悲情,那种催人肺腑的伤心更是千古一绝,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