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坚守和时代的激越
坚守传统文化议论文

坚守传统文化议论文坚守传统文化议论文(精选篇1)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
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汉唐气象,时代华章。
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
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
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
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
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坚守传统文化议论文(精选篇2)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能够长久伫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如果民族丧失了精神文化,就意味着民族灵魂的丧失。
坚定文化自信议论文

坚定文化自信议论文坚定文化自信议论文1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灵魂所在。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自信。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坚持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成为国际文化的重要元素。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继承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文化。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坚持用中华文化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让中华文化在全球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议论文2对励志故事的坚定信念惊心动魄的故事是这样的:罗伯特和他的妻子玛丽终于爬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眺望,远处城市的白色建筑在阳光下变成了一幅画。
抬头,蓝天白云,柔风轻轻吹。
两个人像孩子一样开心,跳舞,得意忘形。
对于整天努力的他们来说,真的是难得的一次旅行。
悲剧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罗伯特迈着空空如也的步子,他高大的身躯摇摇晃晃,然后滑向深渊,四周是陡峭的岩石,那里没有把手。
不一会儿,玛丽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不知不觉,她蹲在地上拍着远方的风景,咬着丈夫的外套。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征文优秀范文_作文800字_自信作文_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征文优秀范文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小编收集了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傲然挺立与飞沙走石之中千年不倒;中华古人博学多识,成就了我华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
纵观五千年华夏岁月,英雄人物比比皆是,灿若星河。
他们博学,他们大气,他们不羁,他们豪放。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中华大地创造了五千年不衰的奇迹;正因有了他们,我华夏民族凝成了独一无二的耀眼明珠;正因有了他们,我中华民族养育了更多的英雄儿女。
孔子就是历史长河之中一颗夺目的明星,他他作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的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的文化遗产供我们后人学习借鉴。
还有李太白,他因为生活于恢弘浪漫的盛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篇。
这些挺立于中华大地的文人骚客,给我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历史上的英雄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鼓舞了我中华民族无数的后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毛主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他们为我们民族的改变经历自身最大的努力,为了我国,为我们人民,他们毫无畏惧,才创造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而我们,明明在我们身边有芳香四溢的花朵,却偏要伸手去采悬崖边上的孤芳。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不但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结晶如无物,反而崇洋媚外,处处效仿外国,不仅丧失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就连几千年文化艺术的积淀也在消失殆尽。
现在的中国人都以外国的文化艺术马首前瞻,总是认为外国得一切都好,就连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节日也遗失了。
我国历史上的那么多文人墨客,政治学家,军事学家为我们留下那么多珍贵的历史文学供我们借鉴学习,而我们从来没有仔细研读我国的文化艺术,只知一味的学习外国。
长此以往,国之将亡。
让我们携手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光耀“我家”——中国的门楣! 第二篇: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文章 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力量

文化自信文章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力量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传统。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因其独特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
传统文化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力量,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更是我们民族团结与自信的重要保障。
一、传统文化承载历史与文明的瑰宝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文明的瑰宝,它承载了民族智慧和积淀,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成果,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标志。
例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蕴含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价值观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传统的儒家思想注重“仁爱”和“和平”,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佛教和道教信仰则强调个体修身养性的方法和道路,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面对现实问题和困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二、传统文化激发民族团结和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它可以架起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语言,有着凝聚各个民族的力量。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品质,在各民族间形成了共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传统文化还能够加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需要强大的凝聚力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传统文化通过传递民族的根本价值观和认同感,加强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意识和身份认同,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使我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三、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传统文化具有亘古不变的力量,但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守旧的形式和观念。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与时代风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才拥有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入向前。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
文化之“强”,绝不意味着文化霸权,而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进而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合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土地上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 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继而形成了长期以来强烈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中华文明的历史根基1.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封,所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
申论热点: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申论热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正当即兴,但仍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文化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核心。
如果想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信念、思想、意识和行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我国已经拥有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跃上新的发展空间。
在当下,我们要不断坚持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这仅仅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和国家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要体现一种现代文明意识,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面对历史和现实,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从理性和思想上进行思考,积极建设丰富的文化资源体系。
要弘扬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素养,倡导社会科学文化和先进文化,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形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现实中汲取力量,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态。
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延续,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的重要支柱,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此外,坚定文化自信也是搭建要素,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核心因素。
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相信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同时,要大胆地创新,不断开拓新的文化道路,从而使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得到更大的促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还应当注重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
要把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通过宣传和教育,让人民群众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要把文化自信体现到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中,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要以实际行动来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心得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心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指示,这为我们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在我个人学习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紧迫性。
在此,我将就我个人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国家文化有自信、有骄傲感。
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一个国家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谈论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落地生根。
只有文化自信才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伟大和独特之处。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最早的纸张和印刷术,我们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艺术,如京剧、书法、国画等。
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要看到,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传统文化蕴含着为人民服务、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有着深厚的道德伦理、思想学说和美学观念。
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就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世界文化互相交流,实现文化创新和发展。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的交流打开了新的大门。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交流观念、分享知识,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同时,艺术、文学、电影等形式的文化产品也可以作为使交流和相互了解变得更加亲切和有趣的载体。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边界和模式,积极创新和推广中国现代文化。
最后,我们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高文化自信的实际效果。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中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云杉(文章来源:红旗文稿)二、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1.不忘本来。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坚守和时代的激越作者:钟玉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近几十年,现代化的转型促使市场在经济、文化中的位置在抬升,文艺片在商业片冲击下难以为继,电影票房与口碑之间的反常关系引人深思。
1997年的《变脸》到2016年的《百鸟朝凤》,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二难”困境中如何小心翼翼地抓住时代激越下的稻草,坚守传统文化一片净土。
这一点,笔者将从作者、文本、受众、社会、传播五方面简要分析。
关键词:《百鸟朝凤》;吴天明;第四代导演作者简介:钟玉娟(1994-),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21.前言在小屏时代的冲击下,影院希望通过巨幕优化观影体验的策略“石沉大海”,而2D文艺片的娓娓叙事更是不敌3D商业片的视觉冲击。
在此形势下,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正在筹备的《在清朝》、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已上映的《长城》都选择了武侠动作片。
2016年5月吴天明导演的绝唱《百鸟朝凤》上映倒似一股清流,也未能打破文艺片口碑高票房低的尴尬局面。
从1997年的电影《变脸》到2016年的《百鸟朝凤》,吴天明导演在迎合现代观众口味和坚守传统文化之间陷入“二难”。
陷入困境的不只是导演自身,文艺片的宣传策略同样陷入困境,《百鸟朝凤》2012年拍摄完成,并在2013年获得金鸡奖提名,却因未能找到愿意发行的公司,上映遥遥无期。
笔者将从作者、文本、受众、社会环境、传播媒介几个方面分析第四代导演及其作品陷入票房泥淖的原因。
2.从《变脸》到《百鸟朝凤》2.1第四代导演的“二难”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谢飞的《本命年》、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张暖忻的《青春祭》、吴天明的《老井》等。
第四代导演都有着一段生命受阻的体验。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正是他们的青春岁月,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的密闭岁月。
这个历史丑陋而残暴的瞬间,在他们那里是一段异样悠长的岁月。
正是在这段岁月里,他们与社会本来便十分脆弱的整体感与认同感溃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孱弱的异己感与巨大的政治迫害恐惧……一方面是文化反思、历史寻根的使命感,而另一方面五四文化裂谷,半欧化教育造成文化虚无的现实。
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后倾,一种价值评价上的错位。
它常常使第四代导演在揭示愚昧的丑陋荒诞的同时,迷失在古老生活悠长的意趣之中。
也成了他们几乎全部作品的叙事动机。
[1]从戴锦华的阐述中,我们已经清楚看到第四代导演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挣扎,对城市文明的渴望纠缠着对商业文明的轻蔑,对旧中国乡土气息的迷恋纠缠着对传统道德观的厌恶。
时至今日,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文化传统不稳定时期,贾樟柯导演的作品所呈现出的小人物的“负面”性格比吴天明导演作品中的英雄主义、高尚品质、人的“纯善”来得触动人心。
传统中国的秩序已被打破,个人主义那一套已经不再适用,电影的教化权利削弱,是观众在选择电影。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2]在现代和后现代冲击下,现代化转型时期和维护传统的沖突,这是第四代导演的第二个“二难”。
《变脸》、《百鸟朝凤》两部影片的结局差异,可以有所反映。
《变脸》中经过描述一系列狗娃的遭遇,完成变脸王抛开“传男不传女”的观念,把绝技传授给狗娃的合理性转变,这样的喜剧结局在改革大潮来临的九十年代确实给人以安慰。
反观《百鸟朝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也没能吸引被城市利益诱惑着的农民群体,因此游天鸣是不可能挽回唢呐匠的尊严和唢呐技艺后继无人的局面。
某种程度上,电影里的游天鸣正是吴天明导演本人,想要将电影潮流回归传统古典美学,挽救电影沦为快餐时代的附庸的颓势,电影的结局透出现实的悲凉。
2.2《变脸》、《百鸟朝凤》的叙事视角《变脸》的场景主要是在舟和街之间的切换,爷孙分开时,分别以变脸王和狗娃的视角互看,爷孙相聚都发生在小舟上,此时是以不露面的叙事者视角展现。
这部影片拍摄年代早,影片中“狗娃救天赐送给爷爷,招致祸患”这段是全知视角,观众的期待视野中,早已有预期。
电影导演理所当然是一种全知视角,他们通过叙事者将视角隔断,使之呈扇形结构。
杨义先生认为,作者、叙述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扇形,以作者为圆点的圆形代表作者的全知视角,经由叙事者切割,形成第一道弧线,即叙事者视角,接着生发出第二道弧线,文本。
[3]限知视角在电影中运用普遍,除了历史题材的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基于观众已经对整个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认知,没有什么可隐瞒的,所以能采用宏大的场面和全知视角,展现的是整个事件的因果关系。
《百鸟朝凤》电影中,以第四次出活为例。
游天鸣看到西洋乐队,眉头紧锁,眼里出现的是爆炸场面,紧接着,师父视角看到天鸣失魂落魄的样子,又顺着天鸣的视线看到西洋乐队和本是来参加葬礼却嗑着瓜子、看热闹,切入一个长镜头,参加葬礼的人群聚在洋乐队舞台下,身后是游家班正襟危坐成一排,马上众人演奏,用蓝玉的视角观照两支乐队“比试”的场面,接着转换成混混柳三的视线由和着洋乐队唱流行歌曲转而怒视天鸣等人,矛盾一触即发,切入长镜头,看厮打场面,切近景在踩扁的唢呐上停顿,再由众人视角看师父喝止这番打斗后愤愤离场。
整个过程紧凑,视角呈现出流动性而且流动速度快,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而且这样的流动是在同一层面环形流动,以不同角色的限知视角给观众呈现出全知视角,已不仅是一种内聚式或外射式圆型视角。
2.3从大数据看《百鸟朝凤》的坚守之难21世纪观影群体的目的改变,人们走进电影院更多是为了缓解压力,科幻场面的视觉冲击或是打斗场面的惊心动魄成为首选,而不是相较而言更沉重地去重拾某种情怀,而且对于大部分90后和00后观众来说,这种情怀可能根本没法有效传达。
以下是艺恩电影智库CBO中国票房提供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16日,中国票房统计[4]:排名前十的影片中,中国影片占五部,分别是喜剧片《美人鱼》位列第一(339212万),及奇幻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20102万)、《盗墓笔记》(100441万),动作片《湄公河行动》(118395万)、《澳门风云3》(111895万),另五部美国大片《疯狂动物城》(动画\153033万)、《魔兽》(奇幻\147215万)、《美国队长3》(动作\124627万)、《功夫熊猫3》(动画\100200万)、《奇幻森林》(奇幻\97935万)成绩不俗。
文艺片没能上榜。
《百鸟朝凤》的后期宣传其实不差,如网络上所说,“半个娱乐圈”都在为这部影片发声,宣传曲《喊歌》也选择了苏阳乐队这样的年轻、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团体献唱。
但电影上映之初,即遭遇不卖座、排片少的窘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同一天上映的还有美国大片《美国队长3》。
也不能把原因归结于美国大片的冲击,2013金鸡奖最佳故事片获奖的《中国合伙人》是商业片也是一部成功的文艺片。
首先看评分数据:《百鸟朝凤》评分8.0,共有82881人参与评价,5星评价30.6%,好于72%剧情片;相比同年获得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中国合伙人》评分7.6,共有320585人参与评价,5星评价20.3%,好于56%的剧情片。
与《百鸟朝凤》同档期的电影《美国队长3》评分7.7,共有183497人参与评价,5星评价占24.4%,好于82%的科幻片和86%的动作片。
[5]但《百鸟朝凤》26天内的口碑指数高达8.66,高于同天上映的《美国队长3》的8.45,成单月口碑王。
[6]另一方面与《变脸》相比,又差强人意。
《变脸》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邵氏電影公司联合摄制,评分8.6,共有12897人参与评价,5星评价占42.7%,好于91%的剧情片[7],邵氏电影公司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在受众中有号召力,《百鸟朝凤》在没有导演的情况下寻找发行方难上加难,最终经由西安曲江梦园影视有限公司,陕西景浩泽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西部电影集团,电影得以在拍摄完成4年后上映。
目前商业片的宣传策略所谓“重金打造”主要靠炒作明星和特效技术,国产文艺片一般不会也不可能投巨资,制造噱头,这恰恰背离了吸引观众的需要。
而且在和同时期院线影片竞争时,受幕后、媒体“雪球效应”的影响,商业片票房水涨船高,文艺片依旧萎靡不振。
但是,过度的宣传也使消费者产生了较高期望,如果影片故事俗套、情节拖沓,很难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悔恨消费”的观众便把负面情绪又反馈到网络媒体上,形成影片的负面网络口碑。
另外,根据诺埃勒·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为了防止因为意见与主流意见不同而被孤立,在表达个人意见之前会对周围的意见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更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就会迫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多数人意见。
由此,一些相对“中立”的影迷也会加入主流的吐槽大军中。
[8]3.结语总的来说,吴天明,谢飞等人的作品还属于古典美学的范畴,在分析他们的作品时,应依据文本及其叙事视角,进行逆向思维,揣摩作者心灵深处的光斑,此乃是进入作品生命本体的重要途径。
第四代导演在现代电影市场的影响下,确实在所崇尚的古典美学叙事方式和所轻蔑的电影快餐化审美间作出了妥协,成效却并不显著。
传统的英雄主义情怀是否就真的要退出市场呢?答案是否定的,同年上映的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以冲绳之战为背景,特写医疗兵道斯的传奇故事,英雄主义情怀渲染了整部影片,人的至善得到神的庇护这是典型的西方叙事逻辑,那中国导演、编剧将如何把中国民族的传统精神“润物细无声”式地流淌进电影的血液呢?这还有待考察。
注释:[1]《斜塔:重读第四代》,作者戴锦华,《电影艺术》1989年04期,3-8.[2]《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北京出版社,2009.03.01,115-116.[3]《杨义文存第一卷:中国叙事学》作者杨义,人民出版社,1997,12,209.[4]数据来源:艺恩电影智库CBO中国票房.[5]数据来源:豆瓣电影.[6]数据来源:艺恩电影智库CBO中国票房.[7]数据来源:豆瓣电影.[8]《网络口碑如何影响电影票房——中国电影“高票房低口碑”现象反思》作者汪旭晖、王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2期,157-158.参考文献:[1]戴锦华.斜塔:重读第四代《电影艺术》1989年04期,3-8.[2]《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北京出版社,2009.03.01,115-116.[3]《杨义文存第一卷:中国叙事学》,作者杨义,人民出版社,1997,12.[4]《网络口碑如何影响电影票房——中国电影“高票房低口碑”现象反思》,作者汪旭晖、王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2期,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