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晋教版地理七上6.1《聚落与环境》word教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聚落与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环境与聚落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掌握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2.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图片。
3.准备纸质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城市、乡村、集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多样性。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聚落为什么会形成在这些地方?”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
如水源、地形、交通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条件为什么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地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然后各组汇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巩固(10分钟)通过纸质地图,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哪些影响?”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聚落与环境》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干系,认识到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聚落?聚落与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干系?环境对聚落有哪些影响?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进修任务(25分钟)
1. 进修《聚落与环境》的基本观点和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干系,并总结出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 分析实际案例,如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从聚落与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方案。
三、师生互动(15分钟)
1. 学生展示分组讨论的效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2.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干系。
四、案例分析(20分钟)
1. 学生阅读相关案例,如某城市的环境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聚落与环境的干系,提出解决方案。
2.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教室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干系,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珍爱。
六、课后作业
1.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聚落与环境的调查报告。
2. 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勤俭资源,珍爱环境,写一篇心得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深入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干系,认识到环境对聚落的重要影响,培养环保认识,提高环境珍爱认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晋教版6.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土壤肥沃,适于耕作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林、鱼、矿产)聚落与环境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市的?城市问题种类:影响:——古代城堡、庙宇和纪念性建筑,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雕塑、壁画和碑刻等。
——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3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
这33处文化遗产分别是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敦煌莫高窟、x藏布达拉宫、龙门石窟、孔府、孔庙、孔林、明清皇家陵寝、都江堰———青城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山西云岗石窟、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甘肃敦煌莫高窟;3.山东泰山;4.长城;5.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6.北京故宫;7.安徽黄山;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4.x藏布达拉宫;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7.苏州古典园林;18.山西平遥古城;19.云南丽江古城;20.北京天坛;21.北京颐和园;22.福建省武夷山;23.重庆大足石刻;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5.明清皇家陵寝;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8.云冈石窟;29.“三江并流”自然景观;3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31.澳门历史城区;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33.安阳殷墟;34.中国南方喀斯特;35.开平碉楼与村落;36.福建土楼;3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38.山西五台山;3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40.中国丹霞。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6.1 聚落与环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讲述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聚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理解,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等。
2.案例资料:准备相关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案例,如乡村环境变化、城市化进程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城市等,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案例,如乡村环境变化、城市化进程等,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说课稿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6.1 聚落与环境》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可能有所了解,但对于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定义及其分类,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识拓展:介绍世界各地的典型聚落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并分析家乡的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聚落的定义及其分类•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聚落对环境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典型聚落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践环节:观察分析家乡的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聚落概念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 6.1聚落与环境教案 晋教版

6.1聚落与环境
1、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2、乡村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3、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4、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其三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其四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5、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
我们的家乡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是:山区海拨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件差。
6、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环境》教案及教学反思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环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学生群体。
二、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变迁原因。
3.了解聚落布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了解聚落环境对人的影响和调整。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学内容本节授课的主要内容为《聚落与环境》。
1.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想在自己所住的地区或去过的地方中是否存在聚落、聚落的种类、聚落数量等问题,探讨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1.2 聚落的形成和变迁原因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历史背景下聚落形成和变迁原因。
教师也可以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聚落的特点。
1.3 聚落布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在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形成和变迁原因后,本节课授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聚落布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任选一种聚落布局(环形、长条形、扩散式、网状)进行详细讲解和探讨,并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居住的环境或实地考察中找到相应的例子。
1.4 聚落环境对人的影响及调整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环境对人的影响及调整。
教师通过PPT或展示气象等数据,解析聚落环境对生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不良影响。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聚落环境调整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特点、时间和场所等条件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本次课程建议分三个小时完成,安排如下:2.1 上课前1.将本节课的教案和课堂习题发至学生手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2.在课前30分钟,预计全面复习和部分讲解,着重讲解重点。
2.2 第一阶段1.介绍本次授课内容及授课目标。
2.通过展示图片等教学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
2.3 第二阶段1.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聚落的形成和变迁原因。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聚落原因和发现,加深学生对聚落形成和变迁原因的理解。
6.聚落与环境-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6.聚落与环境-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聚落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3.掌握聚落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2.聚落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1.聚落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的方式。
2.聚落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谈论周围的聚落,在学生了解聚落的基
本概念后引入本课主题。
2.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聚落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和分布规律。
3.组织学生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聚落的类型、
大小、布局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教师巡视指导(15分钟)教师巡视各小组,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
5.学生报告(10分钟)学生代表汇报所观察到的聚落及其环境问题。
6.解决环境问题(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解决。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五、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的方法。
3.解决问题和总结的方法。
六、教学资源
1.课件
2.学生手册
3.地图
七、教学评价
1.能够准确地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和分布规律。
2.能够勘察周围聚落,并观察、记录、分析聚落及其环境问题。
3.能够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影响和适应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6.1 聚落与环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
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
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三、学程和导学活动
(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板书)一、城市与乡村
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
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