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部留学来华师资培训项目对中医药国际化教育的启发
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
一、中医药现代化的形式中医药现代化的形式主要包括诊疗技术的创新、制药技术的改革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应用等方面。
诊疗技术的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也开始采用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如电子针灸、中医影像技术等,使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得到了提高。
制药技术的改革则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中药制备方法容易受到原料质量、制剂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纯度。
如今,随着现代药物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也开始在制药技术上创新,如药物微胶囊化、溶液制剂等,为中药生产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制剂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调节人体功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而传统的中医药疗法又常常被指为“疗效慢、用药贵”,这就需要中西医结合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中医药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然而,中医药的走出国门,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药的质量安全和标准化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国内,中药市场鱼龙混杂,中医药行业的管理和规范化建设也还不够完善,难免出现质量问题。
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医药的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和地位,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给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另一个挑战是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
中西医学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和方法相对于西方医学来说要复杂得多,也更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推广中医药,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不同,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增强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中医药文化也逐渐变得广为人知,并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并且不断完善中医药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加强国际交流,推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代表,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推广中医药文化,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范围。
这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受益于中医药的疗效。
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严格和规范的中医药标准,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完善中医药相关政策与法规为了保障中医药的质量与安全,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
首先,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产品的监管,严格执行中医药质量控制标准,保证中医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应该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中医药的研究成果和商业利益。
最后,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只有不断完善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才能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药的疗效。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思考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内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国内外患者的青睐。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内陆中医药院校应该如何制定国际化发展策略,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呢?本文将对内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策略进行思考和探讨。
内陆中医药院校要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需求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内陆中医药院校应积极探索开展中医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优秀学生。
可以通过与国外中医药院校联合开设学位课程,推广海外留学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等方式,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内陆中医药院校要深化国际科研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科研合作日益密切,中医药领域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科研合作,促进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
内陆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中医药院校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共同申报国际科研基金,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促进中医药领域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内陆中医药院校要加强与国际医药机构的合作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际间医疗卫生合作日益密切,有利于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推广。
内陆中医药院校可以与国内各级医疗机构携手合作,共同开展国际医疗服务项目,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也可以选择与国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内陆中医药院校要注重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智慧。
在国际传播中,需要将中医药文化与国际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内陆中医药院校可以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与展示活动,组织国际中医药文化传播团队,参与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成为当前中国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对策需要探讨。
1.国际认可度不高。
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较低。
一方面,西方医学有着较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体系,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相对较为复杂,治疗方法和效果难以量化和验证,因此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
2.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导致中医药的诊疗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较低。
中医药的药材质量和药物疗效的稳定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国际市场上的中药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3.缺乏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发展受限于中医药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不足。
虽然中国在中医药研究和传承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国际上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和机制,导致中医药的研究成果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
加强中医药的科研和理论研究,推动中医药的临床证据和效果评价。
通过科学化的研究方法,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可信度,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
3.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和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建立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和机制。
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4.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水平。
同时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结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是中国医药领域的重要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等对策,可以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增加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中医药如何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中医药如何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重要通行证。
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包括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中医诊疗技术的规范等。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药标准的国际化认可,使中医药在国际上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药理论和技术,还要熟悉国际医药法规、市场需求和文化背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地传播和推广中医药。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从业者来学习和研究中医药,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此,我们需要优化中医药教育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和交流项目,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阐明其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同时,要加强中医药的研发创新,开发出更多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和诊疗技术。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对中药材进行基因鉴定、质量监测,开发智能化的中医诊疗设备和软件等。
此外,还要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也是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摘要]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高其教育质量,才能促进我国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在教育国际化的格局下,要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必须以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根本前提,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长效运行机制,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准和办学效益。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在我国留学生教育中,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不仅接受现代医学教育,还需要了解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是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和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传播载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加深,在各种政策的推动下,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留学生回国后极大推动了中医药在各自国家的影响力。
根据IEE的数据显示,2013-2021年来华留学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时代。
在教育国际化的格局下,要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必须以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根本前提,但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在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创新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制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专业教学评估与认证2015年教育部、外交部、财政部、公安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了((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提出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打造来华留学国际品牌的目标,并在质量保障上,提出要委托第三方开展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工作,构建来华留学质量监控和督导体系等要求;同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就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指出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以及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展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来华留学教育制定的质量规范文件——《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其在人才培养目标、招生录取和预科、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和服务支持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我国教育部首次专门针对来华留学教育制定的质量规范文件,是指导和规范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全国统一的基本准则,也是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教育评价机构开展自我评价的基本依据。
中医国际交流

中医国际交流中国的中医学源远流长,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医疗法的不断发展,中医国际交流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从中医国际交流的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国际交流的意义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
将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可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中医疗法。
此外,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世界的医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因此,中医国际交流对于促进全球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国际交流的现状1. 学术交流中医国际学术交流是中医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杂志等平台,中医学者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
这种交流形式有助于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并提高中医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2. 医疗合作中医国际交流还包括医疗合作。
中国的中医专家可以赴国外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向当地医生传授中医理论和技术。
同时,国际患者也可以到中国接受中医治疗,体验中医的疗效和独特风格。
这种医疗合作有助于改善全球患者的医疗体验,同时也提高了中医的国际声誉。
3. 教育培训中医国际交流还包括教育培训。
中国的中医学院可以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展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同时,中医学院也可以举办相关的培训班,向国际学生和医生介绍中医知识和技术。
这种教育交流有助于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
三、中医国际交流的未来发展1. 提高中医的国际地位随着中医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医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地位将得到提升。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疗效将会得到更多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和重视,中医学术研究的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2. 推动中医标准化中医国际交流有助于推动中医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通过与国际医学组织的合作,中医可以与现代医学接轨,并发布中医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医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瑰宝。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健康和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国际交流的现状中医药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1)学术交流:中医药的独特之处吸引了许多国际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讲座等形式,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得到了积极推动。
(2)人员培训:国际学生和医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他们希望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了解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3)科研合作: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已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领域。
通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疗效与机理,为国际医学界提供更多有益信息。
2. 面临的挑战在中医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1)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存在差异。
要实现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充分尊重各方的文化差异,并通过对话和合作寻求共识。
(2)法律法规:中医药产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药品注册和市场准入等法律法规问题。
加强国际间的法律法规交流与合作,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
(3)语言障碍: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通常是以中文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于国际合作伙伴来说,语言障碍可能会成为交流与合作的限制因素,需要寻找合适的翻译和沟通方式。
3. 解决方案为了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应采取以下措施:(1)搭建平台: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例如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国际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等,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2)加强培训: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培训项目,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医生来华学习。
同时,培养具备跨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
(3)法律法规合作:加强国际间的法律法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相关标准的国际化,确保中医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教育部留学来华师资培训项目对中医药国际化教育的启发收稿日期:2017-08-10作者简介:鲁艺(1978-),女(汉族),河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神经药理、中药新药研发、中医对外教学。
通讯作者:郑哲,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教育部留学来华师资培训中心中医药学部于2012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是以提高来华留学中医药专业教师的专业和英语授课能力,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为目的。
2016年5月笔者参加了第4期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医药学)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本次培训学员覆盖了全国24所中医院校32名中医药一线教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精心承办,授课教师来自国内外十余所高校、医疗机构,涵盖了语言、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中药、针灸等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让学员在中医药国际化教育方面深受启发,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师素养等方面获益匪浅。
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和交叉运用本次培训中,杜克大学新加坡分校的Sandy Cook 教授带学员们体验了TBL (Team-based learning )和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
TBL 教学最早由美国Oklahoma 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中被广泛运用[1]。
在TBL 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前将教学内容告知学生,学生按照相关内容进行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包括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三个过程。
PBL 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2],该方法和TBL 经常结合起来,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TBL 和PBL 教学方法在国外实践较多,从效果上看,确实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学习目标性更明确,解决问题更便捷,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更强,教学效果反馈更及时,非常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尤其是面对国际生教学,运用他们所熟悉的教学方式会令教学过程更加容易推进。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场地、学生人数、课程教材都有较高的要求,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考试管理要求在衔接上有一定困难。
因此,我们要重视吸收先进教学方法的精髓,根据现实条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结合平时教学经验认为,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两个很突出的问题分别是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和学习效果反馈的不及时,这两点正是可以借鉴TBL 和PBL 教学法中“问题导向”和“效果反馈”这两个环节。
一方面可以在课前布置思考问题,如病案、用药分析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课堂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进行检测,检测的手段可以借助新媒体小程序,在学生完成答题后第一时间形成分析报告,提醒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
这样可以把课堂—课下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反馈相辅相成,突破教学场地和人数的局限,形成操作性强、高效率的教学模式,更容易在国际学生中接受鲁艺1,郑哲2(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北京100029)摘要:教育部留学来华师资培训中心中医药学部于2012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这是教育部唯一在中医药类院校设立的培训中心,以提高来华留学中医药专业教师的专业和英语授课能力,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为目的,多年来为中医药国际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
本文主要以2016年度培训为背景,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素养三方面谈了教育部留学来华项目对中医药国际化教育的启发。
笔者认为,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基本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背景,有的放矢,以中国文化为载体,更好地进行国际化中医教育。
关键词: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医药学);中医药;国际化教育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003-02The Enlightenment 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hrough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Studying Abroad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LU Yi 1,ZHENG Zhe 2(1.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2.International Affair Offic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 :Th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studying abroad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inly focuses on improving English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The training center set up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2012.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raining program in 2016and mainly focuses on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ers quality to discuss the enlightenment 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hrough th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studying abroad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In author's opinion,Chines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ombine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character and oversea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taking student's background into account,basing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Key words: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studying abroad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ese medicine;international teaching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应当注意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背景、学生学习目的来选择和确定。
本次培训中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苏晓姝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好地为我们实践了这个理念。
面对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均与我们国家不同。
如果不加思考都用同样的教学内容,那么将会影响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抓住留学生学习中医时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了解欠缺的薄弱环节,有意识地在讲中医知识的同时普及中国文化,让学生在接受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去感受和理解中医的机理。
比如,苏老师在讲脾的生理功能时,并不是直接就讲“脾主运化、主统血”,而是从“脾”这个字最原始的结构和本意讲起,逐步过渡到生理功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其生理功能,同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极大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听完课后不仅仅学到了中医知识,更领略到一种文化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去进一步主动去探索。
如果面对的学生有一定现代医学背景,苏老师则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一些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让古典理论和现代研究相辅相成,增加学生的兴趣并有助于理解,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三、持续发展教师的语言和专业素养面向留学生讲授传统的中医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方面我们需要把古人的文字用现代的逻辑和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还要用英语把这些理论告诉非中文母语的人,并且让他们理解和运用。
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专业要求———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中医每个知识点;(2)英语水平———教师是否可以准确地把这些知识点用英语表达,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习惯、逻辑方式等问题。
因此,如何按照这两个要求提高教师的素养也是学校和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目前,要想满足中医药文化进一步交流与传播的需求,师资力量还需要不断地培养、锻炼和补充。
从教师个体来说,制定语言学习计划、多听课多实践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学校来讲,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的讲座、系列课程、更加灵活地设置留学生课程、逐步开放一些留学生课程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开展实践,也是一些值得摸索的途径。
除此之外,教师的礼仪、讲课的风范也都在无形中影响着课堂的效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金利民教授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提示我们作为课堂知识传播的主体———教师,从声音、站姿、到情感、节奏都应该严格要求,这样才能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学生,感染学生,进而鼓舞学生。
总而言之,经过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教师的辛苦工作、精心安排,教育部来华留学师资培训项目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不仅使教师们提高了英语授课水平,在如何促进中医药国际化教育上也引发了广泛思考,这些都对中医药国际化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1]Parmelee DX.Team-based learning:moving forward in cur-riculum innovation:A commentary [J].Medical Teacher,2010,(32):105-107.[2]刘杨,樊鑫.浅谈中国医学教育中的PBL 模式.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