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辽宁省锦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锦州市一模)新人教版

辽宁省锦州市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锦州市一模)新人教版

辽宁省锦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4.有学者指出:“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邑人’,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

如河南偃师城,“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

”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A.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C.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D.商代平民多居住②城市25.“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C.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26.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

”李约瑟强调的是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2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28.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②从前,遂获厚利。

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辽宁省锦州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辽宁省锦州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B 3.B 4.D 5.D 6.A 7.B 8.D 9.B 10.B 11.A 12.A 13.D 14.A 15.B 16.A 17.A 18.C 19.D 20.B 21.D 22.C 23.B 24.A 25.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0分)26.(12分)(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

(2分)功绩: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分)(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4分)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2分)27、(11分)(1)评价:胡佛采取的反危机措施说明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并不是一味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这些措施虽然无法应对空前严重的危机,但还是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4分)(2)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依旧严重,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

(3分)如何促进: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工厂的开设,加之参军人数急剧增加,因此失业率下降,劳工问题得到解决。

(4分)28、(12分)(1)观点:认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2分)评价:对旧有的君主专制思想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但是对待传统文化有偏激一面。

(4分)(2)不同: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

(2分)评价:胡适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是反对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这对于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第I 卷(选择题 共20小题 每题3分共60分)1.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A .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 .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 .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 .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2.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3.“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上述言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独尊儒术 4.“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制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6.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 .佛教和道教思想B .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 .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 .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7.关于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进步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B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C .进步思想在同反动思想斗争中占据了上风D .步思想极大的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8.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最有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 A .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C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9.我国古代的下列科技成果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序是①九九乘法口诀②开始有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的农书 ③出现重点介绍生产工具改革方面的《农书》④发明能测出地震方位的地动仪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10.观察下列两幅图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利马窦和徐光启画像A.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 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合为一体C.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 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11.有人看了古代一幅著名绘画称:“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画是A.《送子天王图》 B.《清明上河图》C.《货郎图》 D.《五子夺莲图》12.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①毛笔、纸张②一叠印刷的书籍③临摹的《洛神赋图》④王羲之的《兰亭序》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13.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光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B.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C.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D.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戏剧14.17世纪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15.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的作品题材大多来自《圣经》,说明了A.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B.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C.他们不反对天主教会D.新兴的阶级不愿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16.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17.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18.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地理试题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地理试题

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选择题答案用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部分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右面四幅图,回答1~2题。

1.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东南方向的是( ) A .① B .②C .③D .④2.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面积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读下面四幅等高线图,回答3~4题。

3.图中坡度最陡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4.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A.①B.②C.③D.④读下面我国某区域水系图,回答5~6题。

5.图中河段水流较急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6.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河流流量大,夏汛时间长②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③耕地以水田为主④河流无结冰现象,含沙量大⑤山区土壤以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读右图,回答7~8题。

7.关于两条河流特征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半年有凌汛现象B.夏半年水量较丰富C.均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D.均自南向北注入大西洋8.关于甲、乙两图所示区域自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大于乙区域B.甲区域对流层厚度大于乙区域C.两区域植被类型均以荒漠、草原为主D.两区域地形类型均以平原、高原为主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山峰与桥梁①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A.450米B.650米C.750米D.850米10.对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B.地势由北、南、东三面向西部倾斜C.②地夏季降水量大于③地 D.乙村易受泥石流的影响11.下列选项中,附近有世界最高山脉和最深海沟的一组板块界线是()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读下图,回答第12~14题。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8科8份)(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8科8份)(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各种文学艺术流派深刻反应社会历史现实,主要流派出现的顺序是A.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B.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C.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D.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2.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

”德国在拥有“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①拜伦创作《西风颂》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3.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

”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4.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下列各项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浪漫主义美术重色彩轻素描,注重主观性和自我表现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作者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情绪C.印象主义绘画借助了当时经济和科技领域的新成就D.《格尔尼卡》追求光和色的效果,是绘画技法上的革命5.《西方艺术史》中写道:“照相术和新的科学探索手段令画家们兴奋不已。

……摄影揭示了表象的多样性以及直接捕捉真实的能力,这便促使人们就同一场景置于不同光线和氛围之时形象所产生的变化进行探索。

”由此产生的画派代表作品是A.《马拉之死》B.《自由引导人民》C.《播种者》D.《日出·印象》6.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

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

”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A.电视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7.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辽宁省锦州中学高二数学上学期10月段考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锦州中学高二数学上学期10月段考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段考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5分)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3+a4+a5+a6+a7=450,则a2+a8的值为()A.45 B.90 C.180 D.3002.(5分)等比数列{a n}的各项都是正数,若a1=81,a5=16,则它的前5项的和是()A.179 B.211 C.243 D.2753.(5分)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公差d≠0,且a1、a3、a9成等比数列,则的值为()A.B.C.D.4.(5分)若1,a,3成等差数列;1,b,4成等比数列,则的值()A.±B.C.1 D.±15.(5分)数列{a n}满足a n+1﹣a n+a n﹣1=0(n≥2),且a1=1,a2=﹣1,则a2013的值为()A.1 B.﹣1 C.2 D.﹣26.(5分)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4n﹣1,则b k=(a1+a2+…+a k)(k∈N*)所确定的数列{b n}的前n项和为()A.n2B.n(n+1)C.n(n+2)D.n(2n+1)7.(5分)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其前n项和为,则n为()A.5 B.6 C.7 D.88.(5分)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n﹣1,则此数列的奇数项的前n项和是()A.B.)C.D.9.(5分)下列命题:①已知数列{a n},a n=(n∈N*),那么是这个数列的第10项,且最大项为第1项;②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 n=;③已知数列{a n},a n=kn﹣5,且a8=11,则a17=29;④已知a n=a n+1+5,则数列{a n}是递减数列.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A.4 B.3 C.2 D.110.(5分)设数列{a n}是以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b n}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A.1033 B.1034 C.2057 D.2058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1.(5分)一个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的等差数列,如果前6项均为正数,第7项起为负数,则它的公差为.12.(5分)设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点(n∈N*)均在函数y=3x﹣2的图象上,则a n=.13.(5分)已知{a n}是等比数列,,则a1a2+a2a3+…+a n a n+1=.14.(5分)等差数列{a n}中,a1=﹣5,它的前11项的平均值是5,若从中抽取1项后余下的10项的平均值仍为5,则抽取的是第项.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12分)等比数列{a n}中,已知a1=2,a4=16(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若a3,a5分别为等差数列{b n}的第3项和第5项,试求数列{|b n|}的前n项和S n.16.(12分)设{a n}为等比数列,T n=na1+(n﹣1)a2…+2a n﹣1+a n,已知T1=1,T2=4,(1)求数列{a n}的首项和公比;(2)求数列{T n}的通项公式.17.(12分)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a1=2,S n=n2+n.(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设{}的前n项和为T n,求证T n<1.18.(14分)已知数列{a n}的各项满足:a1=1﹣3k(k∈R),a n=4n﹣1﹣3a n﹣1(1)判断数列{a n﹣}是否为等比数列;(2)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3)数列{a n}为递增数列,求k的取值范围.辽宁省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段考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5分)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3+a4+a5+a6+a7=450,则a2+a8的值为()A.45 B.90 C.180 D.300考点:等差数列的性质.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知,项数之和相等的两项之和相等,化简已知的等式即可求出a5的值,然后把所求的式子也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化简后,将a5的值代入即可求出值.解答:解:由a3+a4+a5+a6+a7=(a3+a7)+(a4+a6)+a5=5a5=450,得到a5=90,则a2+a8=2a5=180.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化简求值,是一道基础题.学生化简已知条件时注意项数之和等于10的两项结合.2.(5分)等比数列{a n}的各项都是正数,若a1=81,a5=16,则它的前5项的和是()A.179 B.211 C.243 D.275考点:等比数列的性质.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由等比数列的性质求得等比数列的公比,然后直接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得答案.解答:解:∵等比数列{a n}的各项都是正数,且a1=81,a5=16,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得:,∴,∴.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性质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基础题.3.(5分)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公差d≠0,且a1、a3、a9成等比数列,则的值为()A.B.C.D.考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专题:计算题.分析:因为{a n}是等差数列,故a1、a3、a9都可用d表达,又因为a1、a3、a9恰好是等比数列,所以有a32=a1a9,即可求出d,从而可求出该等比数列的公比,最后即可求比值.解答:解:等差数列{a n}中,a1=a1,a3=a1+2d,a9=a1+8d,因为a1、a3、a9恰好是某等比数列,所以有a32=a1a9,即(a1+2d)2=a1(a1+8d),解得d=a1,所以该等差数列的通项为a n=nd则的值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公比,属基础知识、基本运算的考查.4.(5分)若1,a,3成等差数列;1,b,4成等比数列,则的值()A.±B.C.1 D.±1考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性质.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由1,b,4成等比数列,求得a=±2.由1,a,3成等差数列,可得a=2,从而得到的值.解答:解:∵1,b,4成等比数列,∴b2=4,b=±2.∵1,a,3成等差数列,∴a=2,∴=±1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的定义,求出 a,b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5.(5分)数列{a n}满足a n+1﹣a n+a n﹣1=0(n≥2),且a1=1,a2=﹣1,则a2013的值为()A.1 B.﹣1 C.2 D.﹣2考点:数列递推式.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由已知得a n+1+a n﹣2=0,从而a n+1=﹣a n﹣2=a n﹣5,进而数列{a n}以6为周期,由此能求出a2013=a3=a2﹣a1=﹣1﹣1=﹣2.解答:解:∵数列{a n}满足a n+1﹣a n+a n﹣1=0(n≥2),且a1=1,a2=﹣1,∴a n﹣a n﹣1+a n﹣2=0,相加,得a n+1+a n﹣2=0a n+1=﹣a n﹣2=a n﹣5,∴数列{a n}以6为周期,2013=6×335+3,∴a2013=a3,∵a3﹣a2+a1=0,∴a2013=a3=a2﹣a1=﹣1﹣1=﹣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第2013项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数列的周期性的合理运用.6.(5分)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4n﹣1,则b k=(a1+a2+…+a k)(k∈N*)所确定的数列{b n}的前n项和为()A.n2B.n(n+1)C.n(n+2)D.n(2n+1)考点:数列的求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专题:计算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由a n=4n﹣1,可知数列{a n}为等差数列,从而可求得a1+a2+…+a n,继而可求得b n与数列{b n}的前n项和.解答:解:∵a n=4n﹣1,∴数列{a n}是首项为3,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设其前n项和为S n,则S n=a1+a2+…+a n=n(2n+1)∴b k=(a1+a2+…+a k)=2k+1∴{b n}为首项是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数列{b n}的前n项和为=n2+2n.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求得b n也是等差数列是关键,属于中档题.7.(5分)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其前n项和为,则n为()A.5 B.6 C.7 D.8考点:数列的求和.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由a n===,利用裂项求和法能求出n的值.解答:解:∵a n===,∴S n==,∵其前n项和为,∴=,解得n=8.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第n项值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裂项求和法的合理运用.8.(5分)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n﹣1,则此数列的奇数项的前n项和是()A.B.)C.D.考点:数列的求和.分析:由数列的前n项和S n=2n﹣1求出数列{a n}的通项公式,进一步求出奇数项的通项公式,从而求的此数列的奇数项的前n项和.解答:解:∵S n=2n﹣1∴S(n﹣1)=2(n﹣1)﹣1∴a n=S n﹣S(n﹣1)=2(n﹣1)而a1=1∴a n=2(n﹣1)设奇数项组成数列{b n}∴b n=22n﹣2∴{b n}是以1为首项,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故选C点评:由数列的前n项和s n,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注意n=1的情况易忽视,属中档题.9.(5分)下列命题:①已知数列{a n},a n=(n∈N*),那么是这个数列的第10项,且最大项为第1项;②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 n=;③已知数列{a n},a n=kn﹣5,且a8=11,则a17=29;④已知a n=a n+1+5,则数列{a n}是递减数列.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A.4 B.3 C.2 D.1考点:数列的概念及简单表示法.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①由于a n=,可得a10=,由于a n单调递减,即可判断出;②由于数列,…,其被开方数为2,5,8,11,…为一等差数列,其首项为2,公差为3,其通项公式b n=2+3(n﹣1)=3n﹣1,即可判断出;③由于数列{a n},a n=kn﹣5,且a8=11,可得11=8k﹣5,解得k=2,可得a n=2n﹣5,即可得出a17;④由于a n=a n+1+5,可得a n+1﹣a n=﹣5,因此数列{a n}是递减等差数列.解答:解:①∵a n=,∴a10==,那么是这个数列的第10项,由于a n单调递减,因此最大项为第1项,正确;②∵数列,…,其被开方数为2,5,8,11,…为一等差数列,其首项为2,公差为3,其通项公式b n=2+3(n﹣1)=3n﹣1,因此一个通项公式是a n=,正确;③∵数列{a n},a n=kn﹣5,且a8=11,∴11=8k﹣5,解得k=2,∴a n=2n﹣5,∴a17=2×17﹣5=29,正确;④∵a n=a n+1+5,∴a n+1﹣a n=﹣5,∴数列{a n}是递减等差数列,正确.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单调性,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10.(5分)设数列{a n}是以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b n}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A.1033 B.1034 C.2057 D.2058考点:数列的求和.专题:计算题.分析:首先根据数列{a n}是以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b n}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求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根据=1+2+23+25+…+29+10进行求和.解答:解:∵数列{a n}是以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a n=2+(n﹣1)×1=n+1,∵{b n}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b n=1×2n﹣1,依题意有:=1+2+23+25+…+29+10=1033,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数列求和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数列{a n}和{b n}的通项公式,熟练掌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1.(5分)一个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的等差数列,如果前6项均为正数,第7项起为负数,则它的公差为﹣4.考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先设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d,由题意可知a6>0,a7<0,根据通项公式用d表示出来,求出d的范围,取其中的整数即可.解答:解:设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d,且d为整数,由题意得,a6=a1+5d>0,a7=a1+6d<0,所以23+5d>0,且23+6d<0,解得,又d为整数,则公差d=﹣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根据通项公式用d表示a6>0,a7<0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属基础题.12.(5分)设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点(n∈N*)均在函数y=3x﹣2的图象上,则a n=6n﹣5.考点:数列的函数特性.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点(n∈N*)均在函数y=3x﹣2的图象上,可得,S n=3n2﹣2n.当n=1时,a1=S1.当n≥2时,a n=S n﹣S n﹣1即可得出.解答:解:∵点(n∈N*)均在函数y=3x﹣2的图象上,∴,∴S n=3n2﹣2n.当n=1时,a1=S1=1.当n≥2时,a n=S n﹣S n﹣1=3n2﹣2n﹣[3(n﹣1)2﹣2(n﹣1)]=6n﹣5.当n=1时也适合.∴a n=6n﹣5.故答案为:6n﹣5.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当n=1时,a1=S1.当n≥2时,a n=S n﹣S n﹣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方法,属于基础题.13.(5分)已知{a n}是等比数列,,则a1a2+a2a3+…+a n a n+1=.考点: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专题:计算题.分析:首先根据a2和a5求出公比q,根据数列{a n a n+1}每项的特点发现仍是等比数列,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出答案.解答:解:由,解得.数列{a n a n+1}仍是等比数列:其首项是a1a2=8,公比为,所以,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通项的性质和求和公式的应用.应善于从题设条件中发现规律,充分挖掘有效信息.14.(5分)等差数列{a n}中,a1=﹣5,它的前11项的平均值是5,若从中抽取1项后余下的10项的平均值仍为5,则抽取的是第6项.考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专题:计算题.分析:由条件求得d=2,再由a n=5,a n=a1+(n﹣1)d,解得 n的值.解答:解:由﹣5×11+d=55,得d=2.再由a n=5,a n=a1+(n﹣1)d,解得 n=6.故答案为 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求出公差d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12分)等比数列{a n}中,已知a1=2,a4=16(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若a3,a5分别为等差数列{b n}的第3项和第5项,试求数列{|b n|}的前n项和S n.考点: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专题:计算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1)与q3=可求q,然后代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求解(2)由(1)可知,a3=b3,a5=b5,利用d=可求d,进而可求b1,从而可求b n=b3+(n﹣3)d,前n项和为T n,然后根据当n≤2时,b n<0,s n=﹣(b1+…+b n)=﹣T n,当n≥3时,S n=﹣(b1+b2)+b3+…+b n=T n﹣2T2即可求解解答:解:(1)∵a1=2,a4=16∴q3==8即q=2∴(2)由(1)可知,a3=b3=8,a5=b5=32∴d==12∴b n=b3+(n﹣3)d=8+12(n﹣3)=12n﹣28其前n项和为T n=﹣16n+=6n2﹣22n当n≤2时,b n<0,s n=﹣(b1+…+b n)=﹣T n=﹣6n2+22n当n≥3时,S n=﹣(b1+b2)+b3+…+b n=T n﹣2T2=6n2﹣22n+4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的简单应用,解题中呀注意公式的灵活应用及变形16.(12分)设{a n}为等比数列,T n=na1+(n﹣1)a2…+2a n﹣1+a n,已知T1=1,T2=4,(1)求数列{a n}的首项和公比;(2)求数列{T n}的通项公式.考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递推式.专题:计算题.分析:(1)根据题意,首先设出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利用题中已知的式子表示出T1,T2,又根据T1=1,T2=4,进而求出答案.(2)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出T n的通项公式即可.解答:解:(1)设等比数列{a n}以比为q,则T1=a1,T2=2a1+a2=a1(2+q).∵T1=1,T2=4,∴a1=1,q=2.(2)设S n=a1+a2+…+a n.由(1)知a n=2n﹣1.∴S n=1+2+…+2n﹣1=2n﹣1∴T n=na1+(n﹣1)a2+…+2a n﹣1+a n=a1+(a1+a2)+…+(a1+a2+…+a n﹣1+a n)=S1+S2+…+S n=(2+1)+(2n﹣1)+…+(2n﹣1)=(2+2n+…+2n)﹣n==2n+1﹣2﹣n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算能力.17.(12分)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a1=2,S n=n2+n.(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设{}的前n项和为T n,求证T n<1.考点: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专题:计算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1)利用公式a n=S n﹣S n﹣1(n≥2),得当n≥2时a n=2n,再验证n=1时,a1=2×1=2也适合,即可得到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裂项得=﹣,由此可得前n项和为T n=1﹣<1,再结合∈(0,1),不难得到T n<1对于一切正整数n均成立.解答:解:(1)当n≥2时,a n=S n﹣S n﹣1=n2+n﹣[(n﹣1)2+(n﹣1)]=2n.∵n=1时,a1=2×1=2,也适合∴数列{a n}的通项公式是a n=2n.(2)==﹣∴{}的前n项和为T n=(1﹣)+(﹣)+(﹣)+…+(﹣)=1﹣=∵0<<1∴1﹣∈(0,1),即T n<1对于一切正整数n均成立.点评:本题给出等差数列模型,求数列的通项并求前n项和对应数列的倒数和,着重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等知识,属于中档题.18.(14分)已知数列{a n}的各项满足:a1=1﹣3k(k∈R),a n=4n﹣1﹣3a n﹣1(1)判断数列{a n﹣}是否为等比数列;(2)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3)数列{a n}为递增数列,求k的取值范围.考点:等比关系的确定;数列的函数特性.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1)由a n=4n﹣1﹣3a n﹣1,当n≥2时,变形为a n﹣==,即可得出.(2)由(1)当k≠时,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出;当k=时,a1=,当n≥2时,a n=.(3)对n分奇偶讨论,解出a n+1﹣a n>0即可得出.解答:解:(1)∵a n=4n﹣1﹣3a n﹣1,∴a n﹣==,=,当k≠时,数列{a n﹣}是等比数列.(2)由(1)当k≠时,可得=•(﹣3)n﹣1.∴a n=+•(﹣3)n﹣1.当k=时,a1=,当n≥2时,a n=.(3)由(2)可知:当k=时,a1=,当n≥2时,a n=,数列{a n}是单调递增数列.当k≠时,a n+1﹣a n=+﹣﹣•(﹣3)n﹣1=+>0,当n=2m﹣1(m∈N*)时,上式化为k>,∴.当n=2m(m∈N*)时,上式化为k<,∴k<.综上可得:k的取值范围是.点评: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数列单调性,考查了变形能力与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难题.。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2、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5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而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庄子、韩非子B.老子、孔子C.孟子、荀子D.庄子、孔子3、 1999年,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召开前夕,以生产“孔府”牌系列香烟享誉国内的滕州卷烟厂,独具慧眼、抓住良机,隆重推出了一枚“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烟盒,引起了广大烟标收藏者的关注。

下列与该烟标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4、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5、17世纪,出现了中学西渐现象,罗伯斯庇尔在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了孔子的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1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历史学科期中试卷

14-1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历史学科期中试卷

---------------------------14-1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基础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君主专制2.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存在。

下列各项中,能直接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太尉 B.宋朝设立三司使 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设立军机处3.北宋为削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A.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4.中国古代谚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面哪一制度有关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内阁制 D.科举制5.“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引文出自 A.《史记•秦始皇本纪》 B.《新唐书•太宗本纪》C.《明太祖实录》 D.《清实录•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二.单项选择(共60分,每小题3分)6.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宋、元 B.汉、宋、明 C.汉、元、清 D.秦、唐、明8.“进士科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
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2.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3.“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上述言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独尊儒术
4.“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制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6.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7.关于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进步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B.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
C.进步思想在同反动思想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D.步思想极大的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8.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最有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
A.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9.我国古代的下列科技成果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①九九乘法口诀②开始有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的农书③出现重点介绍生产工具改革方面的《农书》④发明能测出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10.观察下列两幅图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利马窦和徐光启画像
A.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 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合为一体
C.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 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11.有人看了古代一幅著名绘画称:“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画是
A.《送子天王图》 B.《清明上河图》
C.《货郎图》 D.《五子夺莲图》
12.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①毛笔、纸张②一叠印刷的书籍③临摹的《洛神赋图》④王羲之的《兰亭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
13.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光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B.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C.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D.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戏剧
14.17世纪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15.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的作品题材大多来自《圣经》,说明了
A.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
B.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C.他们不反对天主教会
D.新兴的阶级不愿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
16.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7.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18.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19.15世纪,天主教会遭到很多人反对的根本原因是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 D.各国王权的软弱
20.孟德斯鸠倡导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天赋人权
B.避免暴君体制
C.实现司法独立
D.建立平等社会
第Ⅱ卷(非选择题 2道题共40分)
21“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


上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

(1)请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三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12分)
(2)试概括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8分)
22.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因为它若可因别的称义,就不必需要道,这样,也不必需要信了。

——马丁•路德《论基督教的自由》材料三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无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在灵魂得救途径问题上的观点并说明此观点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0 DBCCD ABBCA
11~20 BDCAA BDABB
二、非选择题
21.(20分)
(一)表现:1.绘画方面:①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②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③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6分)
22.(1)内涵:强调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4分)
背景:雅典商品经济发达和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4分)
(2)观点: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分)意义:否定教皇权威(2分)(3)内涵:反对教权、特权;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提倡理性。

(答出两点得4分)(4)特征:从反神权到反教权再到反专制。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