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测 新人教版选修4
(人教版)化学高中选修4课时同步练习 (全书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1.1.1 化学反应与能量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B.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C.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任何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不能发生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和稀盐酸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焓变是指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B.当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4.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 H2在Cl2中燃烧⑥弱酸电离A.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⑤D.①③⑤5.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 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Q1+Q2>Q3B.Q1+Q2>2Q3C.Q1+Q2<Q3D.Q1+Q2<2Q36.下列变化一定为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A.H2O(g)=H2O(l)放出44 kJ热量B.ΔH>0的化学反应C.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的化学反应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7.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总焓的是A.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B.铁丝在氯气中燃烧C.氧化钙与水反应D.碳酸氢铵分解8.科学家已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如图所示),与白磷分子相似. 已知断裂1 mol N—N键吸收193 kJ热量,断裂1 mol N≡N键吸收941 kJ 热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4分子摩尔质量为112B.1 mol 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吸收724 kJ能量C.N4是N2的同系物D.1 mol 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放出724 kJ能量9.已知化学反应2C(s)+O2(g) 点燃2CO(g);2CO(g)+O2(g) 点燃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B.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D.将一定质量的C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10.已知1moL白磷变成1moL红磷放出18.39KJ的热量,下列两个反应4P(白磷、s)+5O2(g)=2P2O5(s);△H14P(红磷、s)+5O2(g)=2P2O5(s);△H2则△H1和△H2的关系正确的是A.△H1小于△H2B.△H1大于△H2C.△H1=△H2D.无法确定11.已知反应 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 A+B→X (△H >0),② 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二.非选择题12.(1)据了解,我国建成的三峡工程将提供的水力发电功率相当于300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站. 因此,三峡建设将有助于控制A .温室效应B .白色污染C .城市污水的任意排放D .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2)已知1g 炭粉(C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32.8kJ (与1g 原煤相当),若以火力发电,要达3000万千瓦的功率,每年至少需耗原煤多少万吨?(每年按365天计,1kw·h=3.6×106J )§1.1.2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1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 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 .2H 2(g)+ O 2(g)=2H 2O(l); △H = —142.9 KJ/molB .2H 2(g)+ O 2(g)=2H 2O(l); △H = —571.6 KJ/molC .2H 2 + O 2 = 2H 2O ; △H = —571.6 KJ/molD .2H 2(g)+ O 2(g)=2H 2O(l); △H = +571.6 KJ/mol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1/2O 2(g) SO 3(g) △H = -98.32kJ /mol ,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A .196.64kJB .196.64kJ /molC .<196.64kJD .>196.64kJ3.热化学方程式:S(l)+O 2(g)=SO 2(g);△H =—297.23kJ/mol ,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S(s)+O 2(g)=SO 2(g);|△H|>297.23kJ/molB . S(g)+O 2(g)=SO 2(g);|△H|<297.23kJ/molC .1mol SO 2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 S 和1mol O 2键能之和D .1mol SO 2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 S 和1mol O 2键能之和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 1 >Q 2的是A .2H 2(g)+O 2(g)=2H 2O(l) ;△H= Q 1 2H 2(g)+O 2(g)=2H 2O(g); △H= Q 2B .S(g)+O 2(g)=SO 2(g) ; △H= Q 1 S(s)+O 2(g)=SO 2(g)△H= Q 2C .C(s)+1/2O 2(g)=CO(g);△H= Q 1 C(s)+O 2(g)=CO 2(g);△H= Q 2D .H 2(g)+Cl 2(g)=2HCl(g);△H= Q 1 1/2H 2(g)+1/2 Cl 2(g)=HCl(g);△H= Q 25.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Q ,它所生成的CO 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100gCaCO 3沉淀,则完全燃烧1mol 无水乙醇时放出的热量.A .0.5QB .QC .2QD .5Q6.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 +(aq )+OH -(aq)== H 2O(l) △H= -57.3KJ/mol ,向1L 0.5mol/L 的NaOH 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则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ΔH 1、ΔH 2、ΔH 3的关系正确的是A .ΔH 1﹥ΔH 2﹥ΔH 3B .ΔH 1﹤ΔH 3﹤ΔH 2C .ΔH 2﹥ΔH 1﹥ΔH 3D .ΔH 1﹥ΔH 3﹥ΔH 27.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已知:① Sn (s 、白) + 2HCl (aq )= SnCl 2(aq )+ H 2(g ) △H 1② Sn (s 、灰) + 2HCl (aq )= SnCl 2(aq )+ H 2(g ) △H 2③ Sn (s 、灰) Sn (s 、白) △H 3= + 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 1 >△H 2B .灰锡变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13.2℃ < 13.2℃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B.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C.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2(g)+O2(g)=2H2O(l) ΔH=-483.6 kJ 二.非选择题:9.红磷P(s)和Cl2发生反应生成PCl3和PCl5,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H 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2)PCl5分解生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3)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 PCl5的△H1= ;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 PCl5的|△H2| |△H1|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P Cl5与足量水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10.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无影响”).(4)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用50 mL 0.50mol/L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1.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选择题 1~5 A CD CD 6~10 D D D A A 11 D二.非选择题12.(1)AD (2)103710x 8.3236524106.3103⨯⨯=⨯⨯⨯⨯⨯解之得 x =288(万吨)§1.1.2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选择题 1~5 B C C C C 6~8 D DC二.非选择题:9. ( 1)2P(s)+3Cl 2(g)=2PCl 3(g) △H=-612kJ/mol(2)PCl 5(g)=PCl 3(g)+Cl 2(g) △H=+93kJ/mol(3) -399kJ/mol 等于(4)PCl 5+4H 2O=H 3PO 4+5HCl10.(1)环形玻璃搅拌棒(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3)偏小(4)不相等 相等 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 2O 所放出的能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5)偏小 偏小§2.1 化学反应速率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6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B .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C .反应物的结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快慢的根本原因D .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质量的减少或生成物质量的增加2.甲、乙两个容器内都进行A →B 的反应,甲容器内每分钟减少4 mol A ,乙容器内每分钟减少2 mol A ,则甲容器内的反应速率比乙容器内的反应速率A .快B .慢C .相等D .无法判断3.对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2SO 2+O 22SO 3,改变下列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①增大压强 ②升高温度 ③加入催化剂 ④减小反应物浓度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④4.反应4NH 3+5O 24NO+6H 2O 在5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 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 ,则此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 (X )不正确的为A .v (NH 3)= 0.18mol•L -1•s -1B .v (O 2)= 0.15mol•L -1•min -1C .v (NO )= 0.12mol•L -1•min -1D .v (H 2O )= 0.18mol•L -1•min -15.在2L 密闭容器中,发生3A(气)+B(气) ==2C(气)的反应,若最初加入A 和B 都是4mol ,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秒钟后容器中B 的物质的量为A .2.8molB .1.6molC .3.2molD .3.6mol6.对反应4A (g )+5B (g ) == 4C (g )+6D (g ),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所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 .v (A)=0.40mol•L -1•s -1B .v (B)=0.48mol•L -1•s -1C .v (C)=0.36mol•L -1•s -1D .v (D)=0.55mol•L -1•s -17.某温度时,浓度都是1mol·L -1的两种气体,X 2、Y 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 ,达到平衡时c(X 2)=0.4mol·L -1、c(Y 2)=0.8mol·L -1、c(Z)=0.4mol·L -1,则该反应的方程式是A .X 2+2Y 22XY 2 B .2X 2+Y 2 2X 2Y C .3X 2+Y 2 2X 3Y D .X 2+3Y 2 2XY 38.已知:4NH 3+5O 2=4NO +6H 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ν(NH 3)、ν(O 2)、ν(NO)、ν(H 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A .ν(NH 3)= 54ν(O 2) B .ν(O 2)= 56ν(H 2O) C .ν(NH 3)= 23ν(H 2O) D .ν(O 2)= 54ν(NO) 9.在密闭容器中,A 和B 反应生成C ,其反应速率分别用ν(A)、ν(B)、ν(C)表示,已知,它们之间的如下关系:3ν(A)=2ν(B),3ν(C)=2ν(B). 则此反应可表示为A .2A+3B===2CB .A+3B===2C C .3A+ B=== 2CD .A + B=== C10.将4 mol A 气体和2 mol B 气体在2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 若经2s 后测得C 的浓度为0.6mol•L -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2s 时物质A 的浓度为0.6mol•L -1②2s 时物质B 的浓度为0.7 mol•L -1③用物质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 -1•s -1④用物质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 -1•s -1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11.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二.非选择题(12题15分,13题19分,共34分)12.将等物质的量的H 2和I2充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2(g)+ I2(g)2HI(g),测得2min时v (HI) = 0.1 mol•L-1•min-1,I2(g)的浓度为0.4 mol•L-1,试确定:(1)H2和I2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2)H2和I2的起始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3)2min末HI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13.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 ·min). 试求:(1)x的值.(2)反应开始前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n(B)(3)5min时A的浓度是(4)此5min内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1 化学反应速率一.选择题1~5DDB A C 6~10 A CAAC11.D二.非选择题12.(1)均为0.05 mol•L-1•min-1(2)均为0.5 mol•L-1(3)0.2 mol•L-113.(1)2;(2)3mol;(3)0.75mol/L;(4)0.05mol/(L·min)§2.2.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一.选择题:(每空6分,共66分)1.下列金属分别投入0.1 mol/L 盐酸中,反应最剧烈的是A .FeB .MgC .AlD .Cu2.下列体系加压后,对化学反应速率没有影响的是A .2SO 2+O 22SO 3 B .CO+H 2O (g ) CO 2+H 2C .CO 2+H 2O H 2CO 3D .H ++ OH -H 2O 3.把镁带投入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里,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带的表面积 ③溶液的温度 ④氯离子的浓度.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是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4.把下列四种 X 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 10mL2 mol•L -1盐酸的烧杯中,并均加水稀释到50mL. 此时X 和盐酸缓缓地进行反应. 其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 .20mL 3 mol•L -1的 X 溶液B .20mL 2 mol•L -1的 X 溶液C .10mL 4 mol•L -1的 X 溶液D .l0mL 2 mol•L -1的 X 溶液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下列措施能使氢气的生成速率加快的是A .将铁粉改用铁片B .将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C .增大稀硫酸的用量D .滴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6.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反应A (g )+B (g )C (g )+D (g )的正反应速率在改变条件的瞬间增大的措施是A .减小C 或D 的浓度B .增大D 的浓度C .减小B 的浓度D .增大A 或B 的浓度 7.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 、b ,分别加入到过量的稀硫酸溶液中,并且在a 中加入少量的CuSO 4,下图中表示其产生H 2总体积(V )与时间(t )的关系正确的是8.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 产生气体体积V 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到图1,则曲线a 、b 、c 、d 所对应的实验组别可能是A .4-3-1-2B .1-2-3-4C .3-4-2-1D .1-2-4-3 Oa bV t A O a bV t BO a b V t C O a b V tD9.对于在同一容器中进行的反应C+O2===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炭块磨成粉末可以加快反应速率B.升高温度一般可以加快反应速率C.容器体积不变时,向其中充入N2,反应速率不变D.增加炭的量可以加快反应速率10.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的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2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B.反应4min后反应速率逐渐变小C.反应开始4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D.反应在第2min到第4min间生成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O2)=0.1mol/(L·min)二.非选择题(11题24分,12题10分,共34分)11.100mL、6mol/L的H2SO4溶液与足量的锌粉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加入下列物质后,对v(H2)和n(H2)有何影响,请将结果填入下表. (请用“增大”、“减小”、“不变”填写. )加入物质对v(H2)的影响对n(H2)的影响Na2CO3固体K2SO4溶液NaNO3固体通入HCl气体12.加入0.1molMnO2粉末于50mL过氧化氢水溶液(ρ=1.1g/mL)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⑴实验时放出气体的总体积是_________⑵放出一半气体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__⑶A、B、C、D各点反应速率快慢的顺序是_________⑷解释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计算H2O2的初始物质的量的浓度.(请保留三位小数)§2.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1.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A.增大反应物的量B.增加压强C.升高温度D.使用催化剂2.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反应反成N2的CO2. 对此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B.降低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C.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D.使用催化剂不能加快反应速率3.对于反应2SO 2(g)+O2(g)2SO3(g),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措施是A.通入大量O2B.增大容器容积C.移去部分SO3D.降低体系温度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只能加快吸热反应速率B.对于任何反应,增大压强都可加快反应速率C.用正催化剂只能加快正反应速率D.使用催化剂可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5.实验测得某反应在不同pH下产物A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其他条件相同).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增大压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pH=6.8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逐渐增大C.一定pH范围内,溶液中H+浓度越小,反应速率越快D.可采用调节pH的方法使反应停止6.反应C ( s) + H 2O (g) CO( g) + H2 (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A.增加C的量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C.升高温度D.增加H2O(g)7.已知分解1 mol H2O2 放出热量98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的分解机理为:H2O2+I-→H2O +IO-慢H2O2+IO-→H2O +O2+I-快下列有关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活化能等于98KJ·mol-1B.IO-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反应的速率与I-的浓度有关D.v(H2O2)=v(H2O)=v(O2)8.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开始反应时,按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甲:在500℃时,SO2和O2各10 mol反应乙:在500℃时,用V2O5做催化剂,10 mol SO2和5 mol O2起反应丙:在450℃时,8mol SO2和5 mol O2反应丁:在500℃时,8mol SO2和5 mol O2反应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丁丙乙甲9.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实验反应温度/℃Na2S2O3溶液稀H2SO4H2O V/mL c/mol·L-1V/mL c/mol·L-1V/mLA25 5 0.1 10 0.1 5B25 5 0.2 5 0.2 10C35 5 0.1 10 0.1 5D35 5 0.2 5 0.2 1010.2 mol A与2 mol B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3B(g)2C(g)+ZD(g),若2 s后,A的转化率为50%,测得υ(D)=0.25 mol·L-1·s-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υ(C)=0.2 mol·L-1·s-1B.Z=3C.B的转化率为25% D.C的体积分数为28.6%二.非选择题(11题16分,12题24分,共40分)11.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是(3)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种);(4)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 ,V6= ,V9=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色.③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 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 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2.2.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一.选择题1~5 B D D A D 6~10 DACDA二.非选择题:11.12.⑴60ml ⑵1min ⑶D>C>B>A ⑷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⑸0.107mol/L§2.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一.选择题1~5 CCADD 6~10 ACCDD二.非选择题11.(1)Zn+CuSO4 = Cu+ZnSO4Zn+H2SO4 = ZnSO4+H2↑(2)CuSO4与Zn反应产生的Cu,Cu与Zn、酸溶液形成Cu/Zn微电池,加快了氢气产生的速率(3)升高反应温度、适当增加硫酸的浓度、增加锌粒的比表面积(4)①30 10 17.5 ②灰黑暗红③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后,生成的单质Cu会沉积,将Zn的表面覆盖,降低了Zn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减慢.§2.4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2分)1.下列过程的方向判断不正确是A.水总是自发地由高处往低处流B.多次洗牌以后,扑克牌的毫无规律的混乱排列的几率大C.有序排列的火柴散落时倾向于无序排列D.溶于水的硝酸铵不能自发地向水中扩散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的B.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都是放热反应C.只有放热反应才能够自发进行D.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其反应速率很快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三态的熵值的大小S m(s) >S m(l) >S m(g)B.一定温度下,反应MgCl2(1)=Mg(1)+Cl2(g)的△H>0 △S>0C.水解反应NH4++H2O NH3·H2O+H+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D.可逆反应进行的净速率与正、逆反应速率无关.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熵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的熵变与反应的方向无关B.化学反应的熵变直接决定了反应的方向C.熵值增大的反应都是混乱度增大的反应D.熵值增大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5.298K下,将1mol蔗糖溶解在1L水中,此溶解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S<0 不能自发进行B.∆S>0 能够自发进行C.∆S>0不能自发进行D.∆S<0 能够自发进行6.在高温下,下列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是A.2CO(g)===2C(s)+O2(g) B.2N2O5(g)====4NO2(g)+O2(g)C.(NH4)2CO3(s)====NH4HCO3(s)+NH3(g) D.MgCO3(s)===MgO(s)+CO2(g)7.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叙述中正确的是A.△H<0、∆S>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B.△H<0、∆S<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C.△H>0、∆S>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D.△H<0、∆S>0的反应肯定是不自发的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发生的过程才是自发过程B.吸热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C.熵增加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D.改变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9.碳铵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中正确的是A.碳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B.碳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C.碳铵分解是放热反应,所以能够自发进行D.碳铵分解是吸热反应,在100℃时不可能自发分解10.向小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在木板上滴少量水,如图所示,搅拌过程中,可闻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逸出,一会儿就会发现烧杯内固态物质变成液体,烧杯壁变冷,小木板上因少量水冻结,而与烧杯粘在一起.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自发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B.自发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有的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D.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11.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A .图①表示反应2NO 2N 2O 4 ΔH<0 在定温定容下达到平衡状态后,降温充分反应再次达平衡过程中,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B .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2S O 2(g) + O 2(g) 2S O 3(g);ΔH < 0 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 随温度的变化C .图③表示10 mL 0.01 mol·L -1 K M n O 4 酸性溶液与过量的0.1 mol·L -1 H 2C 2O 4溶液混合时,n(Mn 2+) 随时间的变化D .图④中a 、b 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 2=CH 2 (g) + H 2(g)−−→C H 3C H 3(g);ΔH< 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2.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已知N 2(g )+3H 2(g )2 NH 3(g ) ΔH =-92.4KJ ·mol -1) 容器甲乙 丙 反应物投入量 1mol N 2、3mol H 2 2mol NH 34mol NH 3NH 3的浓度(mol·L -11-)c 1 c 2 c 3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a kJ 吸收b kJ 吸收c kJ 体系压强(Pa ) p 1 p 2 p 3 反应物转化率 a 1a 2a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132c c >B .92.4a b +=C .232p p <D .a 1+ a 3>1二.非选择题(13题10分、14题10分、15题8分,共28分)13.一密封体系中发生下列反应:N 2 +3H 2 2NH 3 △H<0,下图是某一时间段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进程的曲线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 _. (2)t 1、t 3、t 4时刻体系中分别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t1t3t4(3)下列各时间段时,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__.A.t0~t1B.t2~t3C.t3~t4D.t5~t614.反应A(g)+B(g)C(g) +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E2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15.已知反应2NO(g)+2CO(g)=N2(g)+2CO2(g)在298K、100kPa的条件下,其△H=-113.0kJ/mol,△S=-145.3J/(mol·K).(1)请讨论该反应是否能用于消除汽车尾气中的NO?请说明理由.(2)已知汽车发动机内温度高于2000K. 能否设计一个装置使该反应在发动机中进行?请分析说明. 若假定该反应的△H随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请计算使该反应能够自发进行的最高温度.§2.4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一.选择题1~5 D ABCB 6~10 AADAC 11~12BB二.非选择题13.(1)t0~t1、t2~t4、t5~t6 (2)升高温度加了催化剂降低压强(3)A 14.(1)放热.(2)减小;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3)不影响;催化剂不改变平衡的移动.(4)减小、减小.15.(1)能. 因为该反应的△H-T·△S<0(2)不能. 因为随着T(温度)的升高,会使△H-T·△S>0. 该反应能够自发进行的最高温度为777.7K§3.2.1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2.25℃时水的电离可达到平衡:H2O H++OH-△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 降低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 )增大,Kw不变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H,平衡逆向移动,c(H+ )降低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3.室温下,在pH=12的强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为()A.1.0×10-7mol•L-1B.1.0×10-6 mol•L-1C.1.0×10-2mol•L-1D.1.0×10-12mol•L-14.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① K+、Cl-、NO3-、S2-② K+、Fe2+、I-、SO42-③ Na+、Cl-、NO3-、SO42-④Na+、Ca2+、Cl-、HCO3-⑤ K+、Ba2+、Cl-、NO3- ⑥SO42-、Mg2+、I-、S2O32-A.①③B.③⑤C.③④D.②⑤5.与纯水的电离相似,液氨中存在微弱的电离:2NH3NH4++ NH2- .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液氨中含有NH3、NH4+、NH2-等粒子B.一定温度下液氨中c(NH4+)·c(NH2-)是一个常数C.液氨中的电离达到平衡时c(NH3)=c(NH4+)=c(NH2-)D.只要不加入其它物质,液氨中c(NH4+)=c(NH2-)6.313K时,水的离子积K w=3.0×10-14,则313K时,c(H+ )= 10-7mol•L-1的溶液()A.呈酸性B.呈中性C.呈碱性D.无法判断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95℃时纯水的PH<7,说明加热可导致水呈酸性B.PH=3的醋酸溶液稀释10倍后PH=4C.0.2mol•L-1盐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PH=1D.PH=3的醋酸与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78.(双选)0.1mol/LHF溶液的pH=2,则该溶液中有关浓度关系式不正确的是()A.c(H+)> c(F-) B.c(H+)> c(HF)C.c(OH-)> c(HF) D.c(HF) > c(F-)9.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A.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B.将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C.将一小块试纸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放在表面皿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D.将一小块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10.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C.pH=3的醋酸和pH=11的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二.非选择题(每空8分,共40分)11.(24分)(1)某温度时,测得0.01 mol•L-1NaOH溶液的PH为11,则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 .(2)在此温度下,将PH=a 的NaOH 溶液V a L 与PH=b 的硫酸V b L 混合. ①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且a=12,b=2,则V a :V b = . ②若所得混合液PH=10,且a=12,b=2,则V a :V b = .12.(16分)将一定量铁粉在500 mL pH=1的盐酸中完全溶解,向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恰好完全反应后;再加入0.04 mol/L 的KI 溶液500mL 时,刚好使I -完全转变为I 2析出,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可以忽略. 试求:①铁粉的质量;②最终溶液的pH.§3.2.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一.选择题(每空6分、共60分)1.下列离子在稳定人体血液的pH 中起作用的是( ) A . Na +B . HCO 3-C . Fe 2+D . Cl -2.准确量取25.00 mL 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A .50mL 量筒 B .100mL 量筒 C .50mL 酸式滴定管 D .50mL 碱式滴定管 3.(双选)对于常温下pH 为1的硝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lmL 稀释至100mL 后,pH 等于3B .向该溶液中加入等体积、pH 为13的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中和C .该溶液中硝酸电离出的()c H +与水电离出的+(H )c 之比值为-1210. D .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是pH 为3的硝酸中水电离出的()c H +的100倍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硫酸中,当溶液pH=7时,c(SO 42->c(NH 4+)B .两种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c 1和c 2,pH 分别为a 和a+1,则c 1=10c 2C .pH=11的NaOH 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D .向0.1mol/L 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32c(OH )c(NH H O)•增大5.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A .用湿润的PH 试纸测稀碱液的PH ,测定值偏小B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测 新人教版选修4

【创新方案】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测新人教版选修4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1.“焓”是指A.物质所具有的能量B.反应热的变化C.化学键所具有的能量D.物质的一种化学性质解析:“焓”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答案:A2.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A.铝与稀盐酸反应B.实验用KCO4制O2C.碳酸氢铵受热分解D.灼热的炭与水蒸气的反应解析: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一般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灼热的炭和水蒸气的反应是吸热反应.答案:A3.2022·合肥一中期末检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发生C.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吸热反应D.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解析:化学反应是否需要加热与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没有直接关系.答案:B4.2022·河南红星高中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C.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D.当ΔH<0时表明反应为吸热反应解析:如煤炭的燃烧是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能发生,需要加热才能进行,A、B错误;反应的ΔH<0时,表明反应为放热反应,D错误.答案:C5.2022·临沂高二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反应B.酒精常被用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说明酒精燃烧是放热反应C.木炭常温下不燃烧,加热才能燃烧,说明木炭燃烧是吸热反应D.人们用氢氧焰焊接或切割金属,主要利用了氢气和氧气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解析:干冰升华要吸热,这是物理变化,A不正确;酒精之所以能做燃料,是因为它燃烧放热,B正确;木炭燃烧需加热引发反应,但反应开始后,反应放出的热可使木炭继续燃烧,说明反应放热,C不正确;D正确.答案:BD6.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像是解析:当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时,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答案:A7.2022·苏州高二检测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的能量一定高于CB.B的能量一定高于DC.A和B的能量总和一定高于C和D的能量总和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自动进行解析:所有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所有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故选C 答案:C8.已知化学反应:2C+O2g===2COg,2COg+O2g===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12 g 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 g CO所具有的能量B.56 g CO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C.12 g C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D.将一定质量的C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解析: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和CO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因此B、C正确12 g C并不是全部的反应物,所以A不正确.由于C错误!错误!o 12.14分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澄清石灰水饱和溶液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 mL 的盐酸.试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实验推知,MgC2和H2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5如将本题中“25℃澄清石灰水饱和溶液”换成“20℃碳酸饮料”进行探究实验,实验1观察到的另一现象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Mg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溶液受热发生一系列变化,证明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答案:1镁片上有大量的气泡冒出,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2盐酸与镁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Mg+2H+===Mg2++H2↑4小于5烧杯中液体放出气泡的速率加快碳酸饮料中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烧杯中的液体放出气泡的速率逐渐加快13.14分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 mo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J:根据上述数据回答第1~5题.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A.H2B.C2C.Br2D.I22下列物质中最不.稳定的是A.HC B.HBrC.HI D.H23X2+H2===2HXX代表C、Br、I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5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4吗__________,你的根据是____________.解析:1、2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能量越低,反之分子越不稳定,能量越高.3可以根据键能数据计算.4可以根据X2+H2===2HX进行计算判断.5生成物越稳定,即生成物键能越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答案:1A 2C 3放热4C25能生成物越稳定,放出的热量越多,在HX中HC最稳定。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同步课时练习及答案汇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同步练习及单元测试目录第1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2节燃烧热能源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检测及试题解析第1章单元复习第1章单元测试第3节化学平衡第4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第2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单元检测及试题解析第2章单元复习第2章单元测试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3章单元复习第3章单元测试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单元检测及试题解析第3章第1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3章第2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3章第3节盐类的水解第3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4章电化学基础单元检测及试题解析第4章第1节原电池第4章第2节化学电源第4章第3节电解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综合检测高二化学选修4 同步练习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二. 重点、难点1.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微观原因;3. 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三. 具体内容 (一)绪言1. 选修4的基本结构和地位、与必修的关系2. 关于“化学暖炉”、“热敷袋”的构造和发热原理3. 举出人们利用化学反应的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例子(二)焓变和反应热1. 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2. 反应热的定义3.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4. 反应热的表示5. 有效碰撞6. 活化分子7. 活化能8. 催化剂能量反应过程E 1E 2反应物生成物活化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反应热没加催化剂加了催化剂(三)热化学方程式 1. 定义2. 表示意义3. 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4.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注意的问题(四)实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典型例题】[例1 ] 已知在25℃、101kPa 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的热量。
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C8H18(l )+25/2O2(g )=8CO2(g )+9H2O (g ) △H=-48.40kJ ·mol-1B. C8H18(l )+25/2O2(g )=8CO2(g )+9H2O (l ) △H=-5518kJ ·mol-1C. C8H18(l )+25/2O2(g )=8CO2(g )+9H2O △H=+5518kJ ·mol-1D. C8H18(l )+25/2O2(g )=8CO2(g )+9H2O (l ) △H=-48.40kJ ·mol-1 答案:B解析:掌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注意事项。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B.会产生新的物质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解析:选C。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并伴随能量变化,但物质状态不一定发生变化,如:N2(g)+3H2(g)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g)。
2.(2012·湖北孝感高二调研)下列物质间的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右图的是( ) A.由铝和盐酸制氢气B.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C.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混合D.碳酸钙的分解解析:选A。
该图示为放热反应能量图。
A为典型放热反应,B、C是吸热反应的典型代表;D项碳酸钙分解时需高温持续加热,说明是吸热反应。
3.右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
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
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硝酸铵B.生石灰C.氯化镁D.食盐解析:选B。
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反应放热,使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
选项中只有生石灰合适。
4.(2012·西安高二检测)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 .镁片与稀硫酸的反应B .碘的升华C .灼热的炭与CO 2的反应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解析:选C 。
A 、D 为放热反应,B 为物理变化。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 .干冰蒸发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反应B .酒精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说明酒精燃烧是放热反应C .木炭常温下不燃烧,加热才能燃烧,说明木炭燃烧是吸热反应D .人们用氢氧焰焊接或切割金属,主要利用了氢气和氧气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解析:选BD 。
干冰升华要吸热,这是物理变化,A 不正确;酒精之所以能做燃料,是因为它燃烧放热,B 正确;木炭燃烧需加热引发反应,但反应开始后,反应放出的热可使木炭继续燃烧,说明反应放热,C 不正确;D 正确。
创新方案同步课堂(人教选修4)化学同步练习:第一章第三节训练全程跟踪含解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O(g)===H2(g)+12O2(g)ΔH=+241.8 kJ/mol;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当1 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A.吸热88 kJ B.吸热2.44 kJ C.放热44 kJ D.吸热44 kJ解析:把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改写为H2O(l)===H2(g)+12O2(g)ΔH=+285.8 kJ/mol,用此式减去另一热化学方程式得:H2O(l)===H2O(g)ΔH=+44 kJ/mol,则1 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吸收的热量为4418kJ=2.44 kJ.答案:B2.(2010·湛江高二检测)科学家发现,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在25℃,105 Pa时,石墨、一氧化碳的燃烧热分别是ΔH=-393.5 kJ/mol和ΔH=-283.0 kJ/mol,下列说法或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在相同条件下:2C(石墨)+O2(g)===2CO(g)ΔH=-110.5 kJ/mol B.1 mol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2和CO混合气体时,放热504.0 kJC.在相同条件下:C(石墨)+CO2(g)===2CO(g)ΔH=+172.5 kJ/mol D.若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异丁烷的燃烧热,则正丁烷比异丁烷稳定解析:根据题给数据及燃烧热的含义,则1 mol 石墨燃烧生成CO 的反应热为ΔH =-393.5 kJ /mol -(-283.0kJ/mol)=-110.5 kJ /mol ,而2 mol C 生成CO 对应的反应热为-221.0 kJ/mol ,A 项错误,1 mol 石墨燃烧生成CO 、CO 2混合气放出热量介于110.5 kJ 和393.5 kJ 之间,B 项错误,若C(石墨)+CO 2(g)===2CO(g)的反应热为283.0 kJ /mol -110.5 kJ/mol =172.5 kJ/mol ,C 项正确;1 mol 正丁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1 mol 异丁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则放出的热量越多越不稳定,因此异丁烷更稳定.D 错误.答案:C3.已知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 ,且氧气中1 mol O===O 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5 kJ ,水蒸气中1 mol H —O 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 ,则氢气中1 mol H —H 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 .920 kJB .557 kJC .437 kJD .188 kJ解析:1 g 氢气完全燃烧放出121 kJ 热量,则1 mol H 2完全燃烧放出242 kJ 的热量,即H 2(g)+12O 2(g)===H 2O(g) ΔH =-242 kJ/mol ,根据键能与反应关系可得,1 mol H —H 键断裂时,需要能量为:-242 kJ -12×495 kJ +2×463 kJ =436.5 kJ. 答案:C4.已知25℃、101 kPa 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石墨,s)+O 2(g)===CO 2(g) ΔH =-393.51 kJ/mol ①C(金刚石,s)+O 2(g)===CO 2(g) ΔH =-395.41 kJ/mol ②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B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将①式减去②式,得到下列热化学方程式:C(石墨,s)===C(金刚石,s) ΔH =+1.90 kJ/mol 说明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作为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金刚石中,也就是等质量的金刚石具有的能量比石墨高,A选项正确.答案:A5.(2010·济源一中高二月考)已知CH4(g)+2O2(g)===CO2(g)+2H2O(g)ΔH=-Q1①2H2(g)+O2(g)===2H2O(g)ΔH=-Q2②H2O(g)===H2O(l)ΔH=-Q3③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CH4和H2的混合气体112 L(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A.4Q1+0.5Q2B.4Q1+Q2+10Q3C.4Q1+2Q2D.4Q1+0.5Q2+9Q3解析:③×2+①得CH4(g)+2O2(g)===CO2(g)+2H2O(l)ΔH=-(Q1+2Q3),③×2+②得2H2(g)+O2(g)===2H2O(l)ΔH=-(Q2+2Q3).112 L混合气体中含CH4、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1 mol,则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放出的热量为:4×(Q1+2Q3)+12(Q2+2Q3)=4Q1+0.5Q2+9Q3.答案:D6.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和NO2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已知:N2(g)+2O2(g)===2NO2(g)ΔH=+67.7 kJ/mol①N2H4(g)+O2(g)===N2(g)+2H2O(g)ΔH=-534 kJ/mol②则1摩尔气体肼和NO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A.100.3 kJ B.567.85 kJC.500.15 kJ D.601.7 kJ解析:反应②-反应①÷2得:N2H4(g)+NO2(g)===32N2(g)+2H2O(g)ΔH=-567.85 kJ/mol.答案:B7.(2009·海南高考)已知:Fe2O3(s)+32C(s)===32CO2(g)+2Fe(s)ΔH=+234.1kJ/mol;C(s)+O2(g)===CO2(g)ΔH=-393.5 kJ/mol;则2Fe(s)+3 2O2(g)===Fe2O3(s)的ΔH是() A.-824.4 kJ/mol B.-627.6 kJ/molC.-744.7 kJ/mol D.-169.4 kJ/mol解析:观察热化学方程式Fe2O3(s)+32C(s)===32CO2(g)+2Fe(s)ΔH1=+234.1kJ/mol①;C(s)+O2(g)===CO2(g)ΔH2=-393.5 kJ/mol②;②×32-①可得2Fe(s)+32O2(g)===Fe2O3(s),则ΔH=32ΔH2-ΔH1=-824.35 kJ/mol≈-824.4kJ/mol.答案:A8.(2010·天津滨海联考)在298 K、1.01×105 Pa下,将22 g CO2通入750 mL 1 mol/L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x kJ 的热量.已知在该条件下,1 mol CO2通入1 L 2 mol/L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y kJ的热量,则CO2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NaHCO3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O2(g)+NaOH(aq)===NaHCO3(aq)ΔH=-(2y-x) kJ/mol B.CO2(g)+NaOH(aq)===NaHCO3(aq)ΔH=-(2x-y) kJ/mol C.CO2(g)+NaOH(aq)===NaHCO3(aq)ΔH=-(4x-y) kJ/mol D.2CO2(g)+2NaOH(l)===2NaHCO3(l)ΔH=-(8x-2y) kJ/mol 解析:0.5 mol CO2与0.75 mol NaOH反应生成0.25 mol Na2CO3和0.25 mol NaHCO3,反应所放出的热量为x kJ,则生成1 mol Na2CO3和1 mol NaHCO3放出4x kJ的热量.写出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CO2(g)+3NaOH(aq)===Na2CO3(aq)+NaHCO3(aq)+H2O(l)ΔH1=-4xkJ/mol.①由题意知:CO2(g)+2NaOH(aq)===Na2CO3(aq)+H2O(l)ΔH2=-y kJ/mol.②①-②得:CO2(g)+NaOH(aq)===NaHCO3(aq)ΔH3=ΔH1-ΔH2=-(4x-y) kJ/mol.D项中NaOH与NaHCO3的状态未标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9.(8分)(2010·临沂质检)1836年,俄国化学家盖斯提出了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仅与反应物的最初状态及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中间步骤无关.按此规律结合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回答问题.已知:①NH3(g)+HCl(g)===NH4Cl(s)ΔH=-176 kJ/mol②NH3(g)+H2O(l)===NH3·H2O(aq)ΔH=-35.1 kJ/mol③HCl(g)===HCl(aq)ΔH=-72.3 kJ/mol④NH3·H2O(aq)+HCl(aq)===NH4Cl(aq)+H2O(l)ΔH=-52.3 kJ/mol 则NH4Cl(s)===NH4Cl(aq)是________热反应,其反应热的热效应值是______kJ/mol.解析:设计如下过程NH3·H2O(aq)+HCl(aq) 则ΔH=176 kJ/mol-35.1 kJ/mol-72.3 kJ/mol-52.3 kJ/mol=16.3kJ/mol,所以为吸热反应.答案:吸ΔH=+16.3 kJ/mol10.(10分)(2010·临沂一中阶段检测)“嫦娥一号”登月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奔月”的梦想.“嫦娥一号”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这种推进剂的优点是相同质量时,氢气放出的热量多,产物为水,无污染.(1)下列是298 K时,氢气(H2)、碳(C)、辛烷(C8H18)、甲烷(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C(s)+O2(g)===CO2(g)ΔH=-393.5 kJ/mol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 518 kJ/mol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mol相同质量的H2、C、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2)已知:H2(g)===H2(l)ΔH=-0.92 kJ/molO2(g)===O2(l)ΔH=-6.84 kJ/molH2O(l)===H2O(g)ΔH=+44.0 kJ/mol请写出液氢和液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解析:(1)根据各物质燃烧的燃烧热数据可计算出,等质量的H2、C、C8H18、CH4完全燃烧时H2放热最多.(2)由题意可知:H2(l)===H2(g)ΔH=+0.92 kJ/mol①12O2(l)===12O2(g)ΔH=+12×6.84 kJ/mol ②H2O(l)===H2O(g)ΔH=+44.0 kJ/mol ③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 ④①+②+③+④可得H2(l)+12O2(l)===H2O(g)ΔH=(-285.8+0.92+12×6.84+44) kJ/mol=-237.46 kJ/mol答案:(1)H2(2)H2(l)+12O2(l)===H2O(g)ΔH=-237.46 kJ/mol11.(10分)(1)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 mol 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E(P—P)=198 kJ/mol、E(P—O)=360 kJ/mol、E(O===O)=498 kJ/mol,则反应P4(白磷)+3O2===P4O6的ΔH为______________.(2)已知:CH4(g)+2O2(g)===CO2(g)+2H2O(g)ΔH=-Q1 kJ/mol,2H2(g)+O2(g)===2H2O(g)ΔH=-Q2 kJ/mol2H2(g)+O2(g)===2H2O(l)ΔH=-Q3 kJ/mol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已折合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__kJ.解析:(1)ΔH=6E(P—P)+3E(O===O)-12E(P—O)=6×198 kJ/mol+3×498 kJ/mol-12×360 kJ/mol=-1 638 kJ/mol.(2)n(CH4)=0.5 mol×45=0.4 mol,n(H2)=0.5 mol×15=0.1 mol.0.4 mol CH4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0.4Q1 kJ,此时生成0.8 mol H2O(g).0.1 mol H2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0.05Q3 kJ,此时生成0.1 mol H2O(l).根据盖斯定律导出,H2O(g)===H2O(l)ΔH=Q2-Q32kJ/mol.0.8 mol H2O(g)转化为0.8 mol H2O(l)时放出的能量为:0.8 mol×(-Q2-Q32)kJ/mol=(0.4Q3-0.4Q2) kJ.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的总热量为:0.4Q1 kJ+0.05Q3 kJ+(0.4Q3-0.4Q2) kJ=(0.4Q1+0.45Q3-0.4Q2)kJ.答案:(1)-1 638 kJ/mol(2)0.4Q1+0.45Q3-0.4Q212.(16分)“嫦娥一号”登月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奔月”的梦想.(1)发射“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第三级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这种推进剂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两条)(2)下列是298 K时,氢气(H2)、碳(C)、辛烷(C8H18)、甲烷(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C(g)+O2(g)===CO2(g)ΔH=-393.5 kJ/mol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 518 kJ/mol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mol相同质量的H2、C、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通过计算说明等质量的氢气和碳燃烧时产生热量的比是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3)如果此次“嫦娥一号”所携带的推进剂为45吨,液氢、液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态水,总共释放能量________ kJ(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1)H2的密度小,相同质量的H2比其他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产物H2O不对大气造成污染.(2)根据各物质燃烧的燃烧热数据可算出,等质量的H2、C、C8H18、CH4完全燃烧时,H2放出热量最多.等质量的H2和C燃烧产生的热量比为:285.8∶(393.5×1 6)=4.4∶1.(3)设45吨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则H2(l)+12O2(l)===H2O(g)ΔH=-237.46 kJ/mol18 g237.46 kJ45×106 g QQ=45×106 g×237.46 kJ18 g=5.94×108 kJ.答案:(1)相同质量时,氢气放出的热量多产物为水,无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H 2 4.4∶1 (3)5.94×10813.(16分)将煤转化为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为C(s)+H 2O(g)=====高温CO(g)+H 2(g);C(s)、CO(g)和H 2(g)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②H 2(g)+12O 2(g)===H 2O(g) ΔH =-242.0 kJ/mol ③CO(g)+12O 2(g)===CO 2(g) ΔH =-283.0 kJ/mol 请回答:(1)根据以上数据,写出C(s)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反应热数据可知,1 mol CO(g)和1 mol H 2(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和比1 mol C(s)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甲同学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可以使煤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乙同学根据盖斯定律作出下列循环图:并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再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煤直接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请分析:甲、乙两同学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为燃料和煤直接燃烧相比有很多优点,请列举其中的两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煤气不仅是优良的气体燃料,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CO 和H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①甲醇②甲醛③甲酸④乙酸.试分析当CO和H2按1∶1的体积比混合反应,合成上述____________(填序号)物质时,可以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完全利用原料中的原子,实现零排放.解析:题目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盖斯定律的运用.根据盖斯定律可知“无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的焓变是一样的”,因此得出1 mol 碳固体和水蒸气反应的焓变为131.5 kJ/mol;在煤转化为水煤气时需要吸收热量,因此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为燃料,可以减少污染,使燃烧充分,且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在最后问题的回答中,“绿色化学”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重要,若要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则必须达到原料的充分利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答案:(1)C(s)+H2O(g)===CO(g)+H2(g)ΔH=+131.5 kJ/mol(2)乙甲同学忽略了煤转化为水煤气要吸收热量(或ΔH1=ΔH2+ΔH3且ΔH2>0)(3)①减少污染;②燃烧充分;③方便;④直接燃烧水煤气热量大(从中任选两点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4)②④。
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测选修4

促敦市安顿阳光实验学校【创方案】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测 4(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1.(2010·第一学期高二月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ΔH表示状况下的数据B.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C.同一化学反,化学计量数不同,ΔH不同,化学计量数相同而状态不同,ΔH也不相同D.化学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解析: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指25℃,1.01×105Pa下测的,而状况为0℃,1.01×105 Pa.答案:A2.对于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与氧气反吸收热量483.6 kJB.氢气燃烧反的反热为483.6 kJC.2个H2分子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3.6 kJ的热量D.2 mol 氢气与1 mol 氧气反生成2 mol水蒸气放出483.6 kJ的热量解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热化学方程式中,ΔH为“-”表示放热,所以A错.B选项中,因“反热”与“热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B 错.C选项中因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其他量,故C错.答案:D3.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H2(g)+12O2(g)===H2O(g) ΔH=a kJ/molH2(g)+12O2(g)===H2O(l) ΔH=b kJ/mol2H2(g)+O2(g)===2H2O(l) ΔH=c kJ/mol下列关于它们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吸热反B.a,b和c均为正值C.a=b D.2b=c解析:H2燃烧是放热反,ΔH为负值,故A、B不正确;根据相同物质的反,聚集状态不同,反热不同,可判断a≠b,故C错;根据相同的反,反热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第三个反各反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是第二个反各反物和生成物物质的量的2倍,可判断2b=c.答案:D4.(2010·高二月考)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为放热反,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最小的是( )A.2A(l)+B(l)===2C(g) ΔH1B.2A(g)+B(g)===2C(g) ΔH2C.2A(g)+B(g)===2C(l) ΔH3D.2A(l)+B(l)===2C(l) ΔH4解析:量的物质气态时的能量大于液态时的能量,由以上反可知,C选项中反物2A(g)+B(g)的能量最高,生成物2C(l)的能量最低,该反放出热量最多,故ΔH最小.答案:C5.(2010·高二期末)已知H+(aq)+OH-(aq) ===H2O(l) ΔH=-57.3kJ/mol.若向三份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分别加入: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硝酸至恰好完全反,并将上述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分别记为Q1、Q2、Q3,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Q1<Q3<Q2B.Q1<Q2<Q3C.Q1<Q2=Q3D.Q1=Q2=Q3解析:①醋酸是弱电解质,电离时要吸收热量,所以Q1<57.3 kJ;②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放出的热量Q2>57.3 kJ;③对的Q3=57.3 kJ.答案:A6.(2011·高中上学期期中考试)1 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 kJ热量,此反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C+H2O===CO+H2ΔH=+131.3 kJ/molB.C(s)+H2O(g)===CO(g)+H2(g)ΔH=+10.94 kJ/molC.C(s)+H2O(l)===CO(g)+H2(g)ΔH=+131.3 kJ/molD.C(s)+H2O(g)===CO(g)+H2(g)ΔH=+131.3 kJ/mol解析:1 g碳参加反吸收10.94 kJ的热量,12 g碳参加反吸收的热量为131.3 kJ.A项,未注明物质的状态;B项,反热数值错误;C项,水为气态.答案:D7.1.00 L 0.5 mol/L NaOH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放出28.7 kJ的热量,下列表示该反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NaOH(aq)+HCl(aq)===NaCl(aq)+H2O(l)ΔH=+28.7 kJ/molB.NaOH(aq)+HCl(aq)===NaCl(aq)+H2O(l)ΔH=-28.7 kJ/molC.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 kJ/molD.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 kJ/mol解析:表示该反热的热化学方程式须是生成1 mol H2O时的情况.由题意可知生成0.5 mol H2O放热28.7 kJ,则生成1 mol H2O放热为57.4 kJ,即该反ΔH=-57.4 kJ/mol.答案:D8.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 ΔH=a kJ/mol (a=-297.2),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s)在O2(g)中燃烧的反是放热反B.S(g)+O2(g)===SO2(g) ΔH=b kJ/mol,则a<bC.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D.16 g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放出148.6 kJ的热量解析:从所给热化学方程式分析,ΔH<0,故反放热;对比可知B中硫为气态,S(s)→S(g)要吸收热量,故S(g)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故a>b;因为S的燃烧是放热反,反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16 g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48.6 kJ.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9.(15分)写出下列反的热化学方程式:(1)1 mol N2(气态)与适量H2(气态)起反,生成NH3(气态)放出92.2 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1 mol N2(气态)与适量O2(气态)起反,生成NO(气态)需吸收68 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1 mol Cu(固态)与适量O2(气态)起反,生成CuO(固态)放出157 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1 mol C(固态)与适量H2O(气态)起反,生成CO(气态)和H2(气态),需要吸收131.3 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卫星发射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1 mol N2H4(气态)在O2(气态)中燃烧,生成N 2(气态)和H 2O(气态),放出534 kJ 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N 2(g)+3H 2(g)===2NH 3(g) ΔH =-92.2 kJ/mol(2)N 2(g)+O 2(g)===2NO(g) ΔH =+68 kJ/mol (3)Cu(s)+12O 2(g)===CuO(s) ΔH =-157 kJ/mol(4)C(s)+H 2O(g)===CO(g)+H 2(g)ΔH =+131.3 kJ/mol(5)N 2H 4(g)+O 2(g)===N 2(g)+2H 2O(g)ΔH =-534 kJ/mol10.(12分)H 2SO 4溶液和KOH 溶液反时有热量放出,并已知反物的总能量为E 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 2.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判断E 1和E 2的大小关系:E 1________E 2. (3)已知H +(aq)+OH -(aq)===H 2O(l)ΔH =-57.3 kJ/mol ,计算下列反中放出的热量.①用20 g NaOH 配成稀溶液跟足量的稀盐酸反,能放出________ kJ 的热量.②用0.1 mol Ba(OH)2配成稀溶液跟足量的稀硝酸反,能放出________ kJ 的热量.解析:(1)反的实质是H ++OH -===H 2O ;(2)因为酸与碱有热量放出,所以反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E 1>E 2;(3)①依据题意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mol1 mol 57.3 kJ20 g40 g/mol QQ =20 g40 g/mol ×57.3 kJ1 mol =28.65 kJ.②依据题意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mol 1 mol 57.3 kJ 0.1 mol×2 Q ′Q ′=0.1 mol×2×57.3 kJ 1 mol =11.46 kJ.答案:(1)H ++OH -===H 2O(2)> (3)①28.65 ②11.4611.(16分)0.3 mol 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 2H 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已知:H 2O(l)=== H 2O(g) ΔH =+44 kJ/mol ,则11.2 L(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kJ.解析:1 mol B 2H 6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为649.5 kJ×1 mol0.3 mol=2165kJ.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B 2H 6(g)+3O 2(g)===B 2O 3(s)+3H 2O(l) ΔH =-2165 kJ/mol.若上述反生成的3 mol 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将吸收热量44 kJ/mol×3 mol =132 kJ ,则1 mol B 2H 6 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为2165 kJ -132 kJ =2033 kJ ,则0.5 mol B 2H 6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为2033 kJ/mol×0.5 mol =1 016.5 kJ.答案:B 2H 6(g)+3O 2(g)===B 2O 3(s)+3H 2O(l) ΔH =-2 165 kJ/mol 1016.5 kJ12.(13分)在量热计中(如图)将100 mL 0.50 mol/L的CH 3COOH 溶液与100 mL 0.55 mol/L NaOH 溶液混合,温度从298.0 K 升高到300.7 K .已知量热计的热容常数(量热计各部件每升高1 K 所需要的热量)是150.5 J/K ,溶液密度均为1 g/mL ,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 =84 J/(g·K).(1)CH 3COOH 的热Δ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H 3COOH 的热的文献值为-56.1 kJ/mol ,你认为(1)中测得的值偏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NaOH 溶液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CH 3COOH 的热与盐酸的热绝对值相比,________较大,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CH 3COOH 为0.050 mol ,NaOH 为0.055 mol ,碱过量,以酸的量计算出生成0.050 mol水的反热,进而计算出生成1 mol水的反热,即:ΔH=-[150.5 J/K+84 J/g·K ×100 g+100 g ]×300.7 K-298.0 K0.050 mol=-5.33×104 J/mol=-53.3 kJ/mol.(2)本方法测得的CH3COOH的热的值不于文献值,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③温度计不够精确.(3)过量的碱能保证CH3COOH完全被,从而提高准确度.(4)CH3COOH是弱酸,只是少电离,发生电离时要吸热,时放热较少.答案:(1)-53.3 kJ/mol(2)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③温度计不够精确(3)保证CH3COOH完全被,从而提高准确度(4)盐酸CH3COOH是弱酸,电离时要吸热,时放热较少13.(14分)分别取40 mL的0.50 mol/L盐酸与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通过测反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热.请回答下列问题.(1)理论上稀强酸、稀强碱反生成1 mol水时放出57.3 kJ的热量,写出表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的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右图所示,A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两个小孔,分别插入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棒,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反需要测量温度,每次测量温度后都必须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8 J/(g·℃).为了计算热,时还需测量的数据有(填序号)__________;A.反前盐酸溶液的温度B.反前盐酸溶液的质量C.反前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D.反前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E.反后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F.反后混合溶液的质量(4)某学生记录数据如下:序号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盐酸氢氧化钠混合溶液1 20.0 20.1 23.22 20.2 20.4 23.43 20.5 20.6 23.6(5)假该学生的操作完全同上,中改用100 mL 0.5 mol/L 盐酸跟100 mL 0.55 mol/L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与上述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或“不相”),所求热__________(填“相”或“不相”).解析:热的是以“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生成1 mol 液态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为的,所和热与所取用的酸碱量无关.但是要注意防止热量的散失影响热.另外读取混合液的温度要把握好,一要读取出其“最高”点.答案:(1)NaOH(aq)+12H 2SO 4(aq)===12Na 2SO 4(aq)+H 2O(l) ΔH =-57.3kJ/mol(2)减少热量损失 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 (3)A 、C 、E (4)-51.8 kJ/mol (5)不相 相。
2022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一、选择题(此题包括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N AB.标准状况下,18 g H2O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C.32 g O2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解析:此题中A为非标准状况下的体积,B中H2O标准状况下为液态,D中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但原子数不一定相同。
应选C。
答案:C2.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LB.1 mol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都相同,体积也都约为22.4 LC.在20℃时,1 mol的任何气体的体积总比22.4 L大D.1 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2N A解析:A项,任何物质不正确,它必须是指气体;B项中分子数相同是正确的,但是没指明气体所处的状况,体积不一定为22.4 L,故不正确;C项,气体摩尔体积与气体的温度、压强有关,因此仅温度定,而压强不定,1 mol气体的体积自然不能确定,也就是在20℃时,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可能比22.4 L大,也可能比22.4 L小,还可能等于22.4 L,故不正确。
答案:D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 2 LB.25℃,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5N AC.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D.常温常压下,44 g CO2含有的原子数为3N A解析:A项,氦为单原子分子,N A个氦原子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B项,所含的氧原子数为2N A;C项,在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
答案:D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2体积X2气体与3体积Y2气体恰好完全反响,生成2体积气体化合物Z,那么Z的化学式可能是()A .XY 3B .XYC .X 3YD .X 2Y 3解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在化学反响中,参加反响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又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训练全程跟踪测新人教版选修

【创新方案】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训练全程跟踪测新人教版选修4(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1.(2010·济源高二检测)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A.碳和二氧化碳B.1 mol碳和3 mol碳C.3 mol C2H2和1 mol C6H6D.淀粉和纤维素解析:燃烧热是物质的性质,与量的多少无关.答案:B2.(2010·长沙高二检测)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气体矿物燃料是( )A.石油B.煤气C.水煤气D.天然气答案:D3.(2009·重庆高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 A.C2H5OH(l)+3O2(g)===2CO2(g)+3H2O(g)ΔH=-1367.0 kJ/mol(燃烧热)B.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3 kJ/mol(中和热)C.S(s)+O2(g)===SO2(g)ΔH=-296.8 kJ/mol(反应热)D.2NO2===O2+2NO ΔH=+116.2 kJ/mol(反应热)解析:燃烧热是指 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故C2H5OH 的燃烧热是指生成液态水而不是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选项A错误;中和热ΔH=-57.3 kJ/mol,选项B错误;选项D中的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答案:C4.(2010·扬州高二期末)下列能源组合中,均属于新能源的一组是( )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石油;⑤太阳能;⑥生物质能;⑦风能;⑧氢能.A.①②③④ B.①⑤⑥⑦⑧C.③④⑤⑥⑦⑧ D.③⑤⑥⑦⑧解析: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均属于新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的特点.答案:D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B.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C.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D.在25℃、101 kPa时,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解析:A中没有指明温度,以及“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这些条件,所以A 错.B中缺乏“在稀溶液中”这一前提,所以B错.D中未限定物质的量是1 mol,所以D 错.答案:C6.(2010·枣庄期末)已知25℃、101 kPa时,乙烯和乙炔(C2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2H4(g)+3O2(g)===2CO2(g)+2H2O(l)ΔH=-1411 kJ/mol2C2H2(g)+5O2(g)===4CO2(g)+2H2O(l)ΔH=-2 600 kJ/mol又知燃烧时火焰的温度乙炔高于乙烯.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燃烧热越大,火焰温度越高B.相同条件下等体积乙烯和乙炔完全燃烧时,乙炔放热较少C.25℃、101 kPa时,1 mol乙烯完全燃烧生成气态产物时,放出的热量小于 1 411 kJD.乙烷(C2H6)的燃烧热>1 411 kJ/mol解析:物质燃烧时火焰温度与该物质燃烧的量、燃烧的速率及是否充分燃烧等因素有关,选项A错误;由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及ΔH的值可知,选项B正确;由于气态水冷凝为液态时会放热,选项C正确;根据乙烯、乙炔的燃烧热变化情况可知,乙烷的燃烧热应比乙烯大,选项D正确.答案:A7.已知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01 kPa时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H++OH-===H2O ΔH=-57.3 kJ/molB.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ΔH=-114.6 kJ/molC.2C8H18(l)+25O2(g)===16CO2(g)+18H2O(g)ΔH=-11036 kJ/molD .2C 8H 18(l)+25O 2(g)===16CO 2(g)+18H 2O(l) ΔH =-11036 kJ/mol解析:A 项中,未注明状态;C 项中,生成物H 2O 应为液态. 答案:BD8.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 3OH(g)+H 2O(g)===CO 2(g)+3H 2(g) ΔH =+49.0 kJ/mol②CH 3OH(g)+12O 2(g)===CO 2(g)+2H 2(g)ΔH =-192.9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 3OH 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C .CH 3OH 转变成H 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D .根据②推知反应:CH 3OH(l)+12O 2(g)===CO 2(g)+2H 2(g)的ΔH >-192.9 kJ/mol解析:燃烧热是在101 kPa 、25℃条件下测得的,而CH 3OH 在此条件下应是液态,而给出的热化学方程式中CH 3OH 是气态的,所以给出的反应中的反应热不是燃烧热;从①中的反应热可以看出此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所以CO 2(g)+3H 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CH 3OH(g)+H 2O(g)所具有的总能量要大;反应②中生成了氢气,但却是一个放热反应.而物质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CH 3OH(l)放出的热量比CH 3OH(g)少,也就是说ΔH 增大.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9.(12分)(2010·南京质检)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 水蒸气放热241.8 kJ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若1 g 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 kJ ,则反应2H 2(g)+O 2(g)===2H 2O(l)的ΔH =____________ kJ/mol ,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 kJ/mol.解析:化学计量数改变时,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也同等倍数地改变,故生成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写成:H 2(g)+12O 2(g)===H 2O(g) ΔH =-241.8 kJ/mol 或2H 2(g)+O 2(g)===2H 2O(g) ΔH =-483.6 kJ/mol 等形式.36 g 的水蒸气变成36 g 液态水时放热36 g×2.444 kJ/g=88 kJ ,所以 2 mol H 2燃烧生成 2 mol H 2O(l)时,ΔH =-483.6 kJ/mol -88 kJ/mol =-571.6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 1 mol H 2燃烧生成 1 mol H 2O(l)时放出的热量,故氢气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2=285.8 kJ/mol.答案:H 2(g)+12O 2(g)===H 2O(g) ΔH =-241.8 kJ/mol -571.6 285.810.(12分)(2010·长沙调研)(1)1.00 L 1.00 mol/L H 2SO 4溶液与 2.00 L 1.00 mol/L NaOH 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 kJ 热量,该反应的中和热为________,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25℃、101 kPa 时,1.00 g C 6H 6(l)燃烧生成CO 2(g)和H 2O(l),放出 41.8 kJ 的热量,C 6H 6的燃烧热为______ kJ/mol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中和热以生成 1 mol H 2O(l)为标准,而 1.00 L 1.00 mol/L H 2SO 4溶液与2.00 L 1.00 mol/L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2.00 mol H 2O(l),故该反应的中和热为114.6 kJ 2.00 mol=57.3 kJ/mol.书写表示燃烧热与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体现燃烧热与中和热的研究标准.(2)1 mol C 6H 6(l)完全燃烧生成CO 2(g)和H 2O(l)放出的热量为:41.8 kJ×78=3260.4 kJ ,热化学方程式为:C 6H 6(l)+152O 2(g)===6CO 2(g)+3H 2O(l) ΔH =-3260.4 kJ/mol.答案:(1)57.3 kJ/mol12H 2SO 4(aq)+NaOH(aq)===12Na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2)3260.4 C 6H 6(l)+152O 2(g)===6CO 2(g)+3H 2O(l)ΔH =-3260.4 kJ/mol11.(12分)近20年来,对作为未来动力燃料的氢能源的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像电一样,氢是一种需要依靠其他能源如石油、煤、原子能等的能量来制取的所谓“二级能源”,而存在于自然界的可以提供现成形式能量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和原子能等.(1)为了有效地发展民用氢能源,首先必须制得廉价的氢气,下列可供开发经济且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氢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A .电解水B .锌和稀硫酸反应C .光解海水D .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2)氢气燃烧时耗氧量小,发热量大.已知碳和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H 2(g)+12O 2(g)===H 2O(l) ΔH =-285.8 kJ/mol试通过计算说明等质量的氢气和碳燃烧时产生热量的比是__________.(3)氢能源有可能实现能源的贮存,也有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型氢化物(又称间充氢化物)中,氢原子填充在金属的晶格间隙之间,其组成不固定,通常是非化学计量的,如:LaH 2.76、TiH 1.73、CeH 2.69、ZrH 1.98、PrH 2.85、TaH 0.78.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的钯粉大约可吸附896体积的氢气(钯粉的密度为10.64 g/cm 3,相对原子质量为106.4),试写出钯(Pd)的氢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光解海水法:利用特殊催化剂,模拟生物光合作用制取氢气,是经济且资源可持续使用的制氢方法.(2)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相同质量的氢气和碳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为: (285.8 kJ/mol× 1 g 2 g/mol )∶(393.5 kJ/mol× 1 g12 g/mol)=4.36∶1.(3)由题意可知,1 cm 3钯粉可吸收896 cm 3的氢气:n (Pd)∶n (H)=1 cm 3×10.64 g/cm 3106.4 g/mol ∶0.896 L 22.4 L/mol×2=1∶0.8,故氢化物的化学式为PdH 0.8.答案:(1)C (2)4.36∶1 (3)PdH 0.812.(12分)城市中使用的燃料,现大多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1)试写出制取煤气的主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 3H 8(g)+5O 2(g)===3CO 2(g)+4H 2O(l) ΔH =-2 219.9 kJ/mol已知CO 气体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g)+12O 2(g)===CO 2(g) ΔH =-283 kJ/mol试比较同物质的量的C 3H 8和CO 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值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比较同质量的氢气和丙烷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值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氢气是未来的能源,除产生的热量大之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题意“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反应制得……”,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H 2O(g)===CO +H 2;(2)同物质的量的C 3H 8和CO 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值为:2219.9283.0=7.844∶1;(3)等质量的氢气和丙烷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值为: 444×571.62219.9=14∶5.答案:(1)C +H 2O(g)===CO +H 2 (2)7.844∶1 (3)14∶5 (4)来源丰富,产物无污染13.(12分)已知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化合物 燃烧热(kJ/mol)化合物 燃烧热(kJ/mol)甲烷 891.0 正丁烷 2 878.0 乙烷 1 560.8 异丁烷 2 869.6 丙烷2 221.5异戊烷3 531.3(1)热稳定性:正丁烷________(填“>”或“<”)异丁烷.(2)写出表示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同物质的量的烷烃,碳原子数越多,燃烧放出的热量越________(填“多”或“少”).(4)有同学估计“正戊烷的燃烧热大约在 3 540 kJ/mol 左右”.你认为正确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正丁烷的燃烧热比异丁烷的燃烧热大,说明正丁烷具有的能量高于异丁烷,热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2)C 2H 6(g)+72O 2(g)===2CO 2(g)+3H 2O(l) ΔH =-1 560.8 kJ/mol.(3)由表中数据分析,碳原子数越多,燃烧热越大,相同物质的量的烷烃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多.(4)由表中数据分析,正丁烷的燃烧热比异丁烷略大.所以正戊烷的燃烧热也应略大于异戊烷,此同学认为的合理.答案:(1)< (2)C 2H 6(g)+72O 2(g)===2CO 2(g)+3H 2O(l) ΔH =-1 560.8 kJ/mol (3)多(4)正确因为正丁烷的燃烧热比异丁烷的略大,所以正戊烷的燃烧热亦应略大于异戊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方案】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测新人教版选修4(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1.(2010·延边第一学期高二月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ΔH表示标准状况下的数据B.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C.同一化学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ΔH不同,化学计量数相同而状态不同,ΔH也不相同D.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解析: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指25℃,1.01×105 Pa下测定的,而标准状况为0℃,1.01×105 Pa.答案:A2.对于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与氧气反应吸收热量483.6 kJB.氢气燃烧反应的反应热为483.6 kJC.2个H2分子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3.6 kJ的热量D.2 mol 氢气与1 mol 氧气反应生成2 mol水蒸气放出483.6 kJ的热量解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热化学方程式中,ΔH为“-”表示放热,所以A 错.B选项中,因“反应热”与“热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B错.C选项中因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其他量,故C错.答案:D3.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H 2(g)+12O2(g)===H2O(g) ΔH=a kJ/molH 2(g)+12O2(g)===H2O(l) ΔH=b kJ/mol2H2(g)+O2(g)===2H2O(l) ΔH=c kJ/mol下列关于它们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B.a,b和c均为正值C.a=b D.2b=c解析:H2燃烧是放热反应,ΔH为负值,故A、B不正确;根据相同物质的反应,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可判断a≠b,故C错;根据相同的反应,反应热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第三个反应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是第二个反应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量的2倍,可判断2b=c.答案:D4.(2010·长沙高二月考)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最小的是( )A.2A(l)+B(l)===2C(g) ΔH1B.2A(g)+B(g)===2C(g) ΔH2C.2A(g)+B(g)===2C(l) ΔH3D.2A(l)+B(l)===2C(l) ΔH4解析:等量的物质气态时的能量大于液态时的能量,由以上反应可知,C选项中反应物2A(g)+B(g)的能量最高,生成物2C(l)的能量最低,该反应放出热量最多,故ΔH最小.答案:C5.(2010·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已知H+(aq)+OH-(aq) ===H2O(l)ΔH=-57.3 kJ/mol.若向三份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分别加入: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硝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并将上述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分别记为Q1、Q2、Q3,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Q1<Q3<Q2B.Q1<Q2<Q3C.Q1<Q2=Q3D.Q1=Q2=Q3解析:①醋酸是弱电解质,电离时要吸收热量,所以Q1<57.3 kJ;②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放出的热量Q2>57.3 kJ;③对应的Q3=57.3 kJ.答案:A6.(2011·河南红星高中上学期期中考试)1 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 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C+H2O===CO+H2ΔH=+131.3 kJ/molB.C(s)+H2O(g)===CO(g)+H2(g)ΔH=+10.94 kJ/molC.C(s)+H2O(l)===CO(g)+H2(g)ΔH=+131.3 kJ/molD.C(s)+H2O(g)===CO(g)+H2(g)ΔH=+131.3 kJ/mol解析:1 g碳参加反应吸收10.94 kJ的热量,12 g碳参加反应吸收的热量为131.3 kJ.A 项,未注明物质的状态;B项,反应热数值错误;C项,水应为气态.答案:D7.1.00 L 0.5 mol/L NaOH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28.7 kJ的热量,下列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NaOH(aq)+HCl(aq)===NaCl(aq)+H2O(l)ΔH=+28.7 kJ/molB.NaOH(aq)+HCl(aq)===NaCl(aq)+H2O(l)ΔH=-28.7 kJ/molC.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 kJ/molD.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 kJ/mol解析: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须是生成1 mol H2O时的情况.由题意可知生成0.5 mol H2O放热28.7 kJ,则生成1 mol H2O放热为57.4 kJ,即该反应ΔH=-57.4 kJ/mol.答案:D8.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 ΔH=a kJ/mol (a=-297.2),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s)在O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S(g)+O2(g)===SO2(g) ΔH=b kJ/mol,则a<bC.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D.16 g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放出148.6 kJ的热量解析:从所给热化学方程式分析,ΔH<0,故反应放热;对比可知B中硫为气态,S(s)→S(g)要吸收热量,故S(g)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故a>b;因为S的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16 g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48.6 kJ.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9.(1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 mol N2(气态)与适量H2(气态)起反应,生成NH3(气态)放出92.2 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mol N2(气态)与适量O2(气态)起反应,生成NO(气态)需吸收68 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mol Cu(固态)与适量O2(气态)起反应,生成CuO(固态)放出157 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 mol C(固态)与适量H2O(气态)起反应,生成CO(气态)和H2(气态),需要吸收131.3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卫星发射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1 mol N2H4(气态)在O2(气态)中燃烧,生成N2(气态)和H2O(气态),放出534 kJ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N2(g)+3H2(g)===2NH3(g)ΔH=-92.2 kJ/mol(2)N2(g)+O2(g)===2NO(g) ΔH=+68 kJ/mol(3)Cu(s)+12O2(g)===CuO(s) ΔH=-157 kJ/mol(4)C(s)+H2O(g)===CO(g)+H2(g)ΔH=+131.3 kJ/mol(5)N2H4(g)+O2(g)===N2(g)+2H2O(g)ΔH=-534 kJ/mol10.(12分)H2SO4溶液和KOH溶液反应时有热量放出,并已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中和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判断E1和E2的大小关系:E1________E2.(3)已知H+(aq)+OH-(aq)===H2O(l)ΔH=-57.3 kJ/mol,计算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①用20 g NaOH配成稀溶液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能放出________ kJ的热量.②用0.1 mol Ba(OH)2配成稀溶液跟足量的稀硝酸反应,能放出________ kJ的热量.解析:(1)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2)因为酸与碱中和有热量放出,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E1>E2;(3)①依据题意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mol 57.3 kJ20 g40 g/molQQ=20 g40 g/mol×57.3 kJ1 mol=28.65 kJ.②依据题意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mol 57.3 kJ0.1 mol×2Q′Q′=0.1 mol×2×57.3 kJ1 mol=11.46 kJ.答案:(1)H++OH-===H2O (2)> (3)①28.65②11.4611.(16分)0.3 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已知:H2O(l)=== H2O(g) ΔH=+44 kJ/mol,则11.2 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kJ.解析:1 mol B2H6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为649.5 kJ×1 mol0.3 mol=2165 kJ.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B2H6(g)+3O2(g)===B2O3(s)+3H2O(l) ΔH=-2165 kJ/mol.若上述反应生成的3 mol液态水全部变成气态水,将吸收热量44 kJ/mol×3 mol=132 kJ,则1 mol B2H 6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为2165 kJ-132 kJ=2033 kJ,则0.5 mol B2H6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为2033 kJ/mol×0.5 mol=1 016.5 kJ.答案:B2H6(g)+3O2(g)===B2O3(s)+3H2O(l)ΔH=-2 165 kJ/mol 1016.5 kJ12.(13分)在量热计中(如图)将100 mL 0.50 mol/L的CH3COOH溶液与100 mL 0.55 mol/L NaOH溶液混合,温度从298.0 K升高到300.7 K.已知量热计的热容常数(量热计各部件每升高1 K所需要的热量)是150.5 J/K,溶液密度均为1 g/mL,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4 J/(g·K).(1)CH3COOH的中和热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H3COOH的中和热的文献值为-56.1 kJ/mol,你认为(1)中测得的实验值偏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NaOH溶液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CH3COOH的中和热与盐酸的中和热绝对值相比,________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CH3COOH为0.050 mol,NaOH为0.055 mol,碱过量,应以酸的量计算出生成0.050 mol水的反应热,进而计算出生成1 mol水的反应热,即:ΔH=-[150.5 J/K+4.184 J/g·K×100 g+100 g]×300.7 K-298.0 K0.050 mol=-5.33×104 J/mol =-53.3 kJ/mol.(2)本实验方法测得的CH 3COOH 的中和热的实验值不等于文献值,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③温度计不够精确等.(3)过量的碱能保证CH 3COOH 完全被中和,从而提高实验准确度.(4)CH 3COOH 是弱酸,只是少部分电离,发生电离时要吸热,中和时放热较少. 答案:(1)-53.3 kJ/mol(2)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 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 ③温度计不够精确 (3)保证CH 3COOH 完全被中和,从而提高实验准确度 (4)盐酸 CH 3COOH 是弱酸,电离时要吸热,中和时放热较少13.(14分)分别取40 mL 的0.50 mol/L 盐酸与0.55 mol/L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请回答下列问题.(1)理论上稀强酸、稀强碱反应生成1 mol 水时放出57.3 kJ 的热量,写出表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右图所示,A 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两个小孔,分别插入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棒,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反应需要测量温度,每次测量温度后都必须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 3,又知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 =4.18 J/(g·℃).为了计算中和热,实验时还需测量的数据有(填序号)__________;A .反应前盐酸溶液的温度B .反应前盐酸溶液的质量C .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D .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E .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F .反应后混合溶液的质量 (4)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5)假定该学生的操作完全同上,实验中改用100 mL 0.5 mol/L 盐酸跟100 mL 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解析:中和热的标准是以“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为标准的,所以中和热与所取用的酸碱量无关.但是要注意防止热量的散失影响中和热.另外读取混合液的温度要把握好,一定要读取出其“最高”点.答案:(1)NaOH(aq)+12H2SO4(aq)===12Na2SO4(aq)+H2O(l) ΔH=-57.3 kJ/mol(2)减少热量损失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3)A、C、E (4)-51.8 kJ/mol(5)不相等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