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谏太宗十思疏+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谏太宗十思疏(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B.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过度,无节制C.则思谦冲而自牧.牧:放牧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解析:选C C项,牧:约束。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思无因怒而滥刑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解析:选C A项,“无”通“毋”;B项,“简”通“拣”;D项,“振”通“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D.则思虚心..以纳下解析:选C A项,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B项,古义:放纵感情,即“骄傲”;今义:尽情。
D项,古义:使……心虚;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以弱.天下之民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解析:选C C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的事务,不必干涉。
解析:选A A项,“知足”“知止”两条应是戒奢侈。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分)译文:(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分)译文:参考答案:(1)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9《谏太宗十思疏》习题1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一、基础训练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塞源 稼穑 萧瑟 掉色B .壅蔽 慵懒 臃肿 佣金C .罢黜 抽搐 见绌 处暑D .谏诤 僭越 槛车 间隔解析 A .色:sh ǎi ;B.佣:y òn ɡ;C.处:ch ǔ。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 指帝位B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我约束C .可以养松乔之寿 像松树一样的长寿D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忽视,轻视解析 C .“松”指赤松子,“乔”指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
答案 C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承天景命 春和景明B .虽董之以严刑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C .莫不殷忧而道著 致殷勤之意D .念高危 危楼高百尺解析 A .大/阳光;B.督责/正;C.深/热情慰问;D.都是“高”。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可忽乎其皆出于此乎B.⎩⎪⎨⎪⎧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戒奢以俭树之以桑D.⎩⎪⎨⎪⎧ 无因喜以谬赏因河为池解析 A .前,表反问语气;后,表推测语气;B.前,介词“在”;后,形容词词尾;C.都是介词,用;D.前,因为;后,凭借。
答案 C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重”是“神器”的定语,应按“人君当重之神器”的语序翻译。
B.戒奢以俭:“以俭”是后置的介宾短语,应按“以俭戒奢”的语序翻译。
C.董之以严刑:“以严刑”是后置的介宾短语,应按“以严刑董之”的语序翻译。
D.思三驱以为度:“以”后省略了“之”,翻译时应加上。
答案 A6.下列对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一定要崇尚政权的高大,永保江山的美好。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傲慢地对待人,就是亲人也会走在路上(连理也不理)。
C.怨不在大,可畏唯人——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百姓。
【2019最新】高中语文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粤教版必修4

请任举一个使用类比论证的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助词,无义;③助词,的④代词,它,代“天下”。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A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B项,纵情,古义:骄傲,今义:尽情。 C项,骨肉: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答案:①流行语折射出社会心态;②随着社会的发展;③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全貌
◎写法归纳
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练习:19 谏太宗十思疏巩固提升案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疏浚./逡.巡壅.蔽/雍.正偏裨./裨.益B.载.舟/记载.毗.邻/先妣.塞.责/边塞.C.谬.赏/绸缪.船舷./弦.歌果脯./胸脯.D.黜.恶/处.方磋.商/嗟.叹勒.索/勒.令解析:选B。
A.jùn/qūn,yōng,pí/bì;B.zài/zǎi,pí/bǐ,sè/sài;C.miù/móu,xián,fǔ/pú;D.chù/chǔ,cuō/jiē,lè。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何必劳.神苦思解析:选C。
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
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
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
D项,劳: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劳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解析:选C。
骨肉:古今义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4.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部是魏征认为君王应该拥有的品德的一组是()①善始善终,竭诚待下②怨不在大,可畏唯人③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④谦冲自牧,慎始敬终⑤虚心纳下,正身黜恶⑥鸣琴垂拱,不言而化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解析:选C。
②和③都是说明人民的力量值得敬畏,⑥是国家大治所达到的境界。
排除这三项即可。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历金吾前卫经历。
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奇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中,由太学生...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深见倚任。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9 谏太宗十思疏

19 谏太宗十思疏一、读准字音浚.(jùn) 殷.忧(yīn) 朽.索(xiǔ) 壅.蔽(yōnɡ) 黜.恶(chù) 谬.赏(miù) 二、一词多义(1)诚⎩⎨⎧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如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 (2)信⎩⎨⎧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信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名词,实情)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本⎩⎨⎧必固其根本.(名词,树根)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原先的,本来的)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底本) (4)安⎩⎪⎨⎪⎧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形容词,安逸)安.能屈豪杰之流(疑问代词,怎么)安.步当车(形容词,缓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享受) (5)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拿,把)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来)则纵情以.傲物(连词,表顺承)(6)其⎩⎪⎨⎪⎧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难道)吾其.还也(副词,还是)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三、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 (4)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 (5)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9)能克终.者盖寡(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10)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11)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12)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四、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谏太宗十思疏习题粤教版必修4

19 谏太宗十思疏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轻者贬谪削官,重者惨遭灭门之祸。
如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
功臣谋士谈虎色变,封堵进谏言路。
但是仍有无数谋臣良相,他们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虑、对民族存亡的忧患,勇敢地向君王冒死直谏,赢得一世美名。
《韩非子·喻老》中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贵为一国之君的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就让身为三贤之一的太师箕子感到恐怖,原因在于,箕子害怕的不是象牙筷子本身,而是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瓷瓦器,要配犀碗玉杯;犀碗玉杯肯定不能盛粗茶淡饭,要配山珍海【课内挖掘】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
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
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
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写作运用]适合“为政者善纳谏”“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倾听”等话题。
【课外运用】“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
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否也,我认为。
因为塞纳克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也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高中语文19谏太宗十思疏自我小测粤教版必修4(新)

19谏太宗十思疏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雍.蔽(yōng)疏浚.(jùn)黜.恶(chù)身无长.物(zhǎng)B.崇.峻(chóng) 殷.忧(yīn) 塞.源(sâ)百战不殆.(dài)C.谬.赏(miù) 垂拱.(gòng) 盖.寡(gài)言简意赅.(gāi)D.娱.乐(yú) 栖.居(qī) 契.机(qiâ)咬文嚼.字(jiáo)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垂拱:拜谒。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何必劳.神苦思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C.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练习1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练习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求木之长. 长:高凡百元首.. 元首:帝王B.⎩⎨⎧ 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深挖承天景.命 景:大C.⎩⎨⎧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夫在殷.忧 殷:深重D.⎩⎨⎧ 将有作. 作:作为所宜.深慎 宜:应该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则智者尽其.谋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失其所.与,不知D.⎩⎨⎧ 则思知止以.安人虽董之以.严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③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⑤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A.①③④B.②③⑥C.①④⑤ D.②⑤⑥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B.虽董之以严刑 (宾语前置句)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D.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6.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粤教版必修4走近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太宗自制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的谏议政论文,颇多名篇。
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后人刘知己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
注音(1)求木之长(zhǎnɡ) 壅(yōnɡ)蔽 疏浚(jùn)垂拱(ɡǒnɡ) 载(zài)舟 堵塞(sè)(2)奔 干⎩⎪⎨⎪⎧干(ɡān)戈骨干(ɡàn) 组词记忆,掌握字音古人云:“字不离词,词不离义。
”单个字的读音可能拿不准,但如果把它放入词组中,便会柳暗花明。
如:“犄”与“掎”,两个字的读音很容易混,但如果将其放入词组中就简单多了,如:“牛犄(jī)角”“掎(jǐ)角之势”,我们记这两个词比单纯记两个字容易多了。
又如“忤”,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把它放入“忤逆”这个词中就很容易读出来了——“wǔ nì”。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 .壅蔽(y ōn ɡ) 疏浚(j ùn)黜恶(ch ù) 身无长物(zh ǎn ɡ)B. 崇峻(ch ón ɡ) 殷忧(y īn)塞源(s āi) 百战不殆(d ài)C. 谬赏(mi ù) 垂拱(ɡòn ɡ)盖寡(ɡài) 言简意赅(ɡāi)D. 娱乐(yú) 栖居(qī)契机(qiè) 咬文嚼字(jiáo)解析:A项,“长” 应读“chánɡ”;C项,“拱” 应读“ɡǒnɡ”;D项,“契”应读“qì” 。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A项,振—震;B项,简—拣;D项,读—逗。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例句的加点字含意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高山仰止,景行不止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解析:A项,通“影”,影子;B项,“景行hánɡ”原为“大道”,喻高尚的德行;C项,日光;D项,景致,景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解析:A项,休:美好;B项,物:他人;D项,冲:谦虚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解析:A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
B 项,纵情,古义:骄傲,今义:尽情。
C项,骨肉: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子女等)。
D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解析: 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 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D项,“弘”,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弘扬”。
7.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③人君当神器之重④岂取之易守之难乎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解析:①②助词,无义;③助词,的④代词,它,代“天下”。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月出于东山之上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例句和其他项都属于状语后置句。
9.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式过马路”“式接孩子”“式制堵”……近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式”标签。
____①____,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
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
在今天,____②____,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
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流行语折射出社会心态;②随着社会的发展;③并不能代表人的全貌◎写法归纳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
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
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三、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写法精讲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又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像尼采那样疯掉。
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
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的滥竽充数。
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
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
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
类比论证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有的通篇都用这一种论证方法,类比到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只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并把它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如《公谏》就是把类比论证与演绎推理结合起来运用的。
运用类比论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进行类比的两种事物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点;二是进行类比的事物在现象上尽可能有较多的相似点;三是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一般只是本质上具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点,并不是点点都相同,它们之间,既是“同类”,又非“等同”。
四是运用类比论证,并非只是摆出要类比的事,而是重在“比”,重在“类推”。
即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相同或相似,这种推理过程是不可省略的。
◎名著印证请任举一个使用类比论证的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天下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