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 第十课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精心设计情节 第10课 在桥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一、识记字音
(一)单音字
1.陶醉.( zuì) 4.慷慨.( kǎi ) 7.侵.占( qīn )
2.捷.报( jié ) 5.舒.畅( shū ) 8.疲倦.( juàn )
3.怜悯.(mǐn ) 6.抱歉.( qiàn )
(二)多音字
1.差差差错使
chāi chā
用反讽的笔调,表露出“我”对 这种空洞乏味的差事的不满和反 抗。
“新桥”及对“新桥”所 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 统计。
“新桥”代表德国战后重建;对 “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 种种统计——代表一种十分不可 靠、近乎荒诞和盲目的乐观。
2.试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明确: “我”在战争中受过伤,大约也丧失了劳动能 力。战后政府给他治伤,又给他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差 使”。表面上看他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但恰恰是人的最核心的 部分——心灵却被忽视了。“我”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第10课 在桥边
———————————————————————————
□ (德国)伯尔
温馨 ·预习亭
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 土”的桥边老人吗?他为什么坐在桥边呢?今天我们再来欣赏 二战后德国一座新桥边的一幕吧!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 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 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 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但也 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 透着欢乐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作品《在桥 边》。
语言现象
分析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档:第5单元+在桥边+Word版含答案.doc

*在桥边金银珠宝与欢愉有个阔佬,背着许多金银珠宝去远方寻找欢愉,可是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
一天,他正愁云满面地坐在路边叹息,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唱着山歌走过来。
阔佬向农夫讨教欢愉的秘诀,农夫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秘诀,欢愉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可以。
”阔佬忽然顿悟:自己背着那么沉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并且住店怕偷,行路怕抢,成天内心不安,惊魂不定,怎么能欢愉得起来呢?于是,他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
如许,不仅背上的重负没有了,还看到一张张欢愉的笑脸,他终于成了一个欢愉的人。
【哲理启发】 人生中,我们背负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时候,不是欢愉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欢愉之间的距离;不是欢愉太难,而是我们活得还不够简单。
学会放弃,为自己减负,你会发现:其实,要欢愉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怜悯.( ) 蒙眬.( ) 陶醉.( ) 慷慨.( ) 鸿.运( ) 愉.快( ) 【答案】 mǐn lón ɡ zuì kǎi hón ɡ yú2.多音字分⎩⎨⎧( )分外( )分别调⎩⎨⎧( )调动( )调节 似⎩⎨⎧( )似乎( )似的 空⎩⎨⎧( )空洞( )空闲【答案】 fèn fēn diào tiáo sì shì kōnɡ kòn ɡ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抱qiàn ( )qiān ( )虚zhuàn ( )取⎩⎨⎧jié( )报jié( )妤jié( )毛 ⎩⎨⎧破suì( )憔cuì( )纳cuì( ) ⎩⎨⎧zōnɡ( )色zōnɡ( )影流水cón ɡcónɡ( )( )【答案】 歉 谦 赚 捷 婕 睫 碎 悴 粹棕 踪 淙淙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停止·停滞①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 ________(停止/停滞)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0课 在桥边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同步试题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嬗.变hàn驯.服ún怜悯.mǐn捷.报iéB.颈.项ǐng 颠簸.bǒ 符.合fú 阴阳五行.íngC.着.陆háo 相似.ì 机杼.hù 差.使chāiD.纤.巧qiān 成分.fèn 抱歉.qiàn 堤.岸dī解析:A项,“驯”应读ùn;C项,“着”应读huó;D项,“纤”读iān。
答案:B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计时器幽灵棕色无忧无虑B.林阴道饭碗肩膀天真无邪C.冷饮店追加鸿运精神愉快D.碰运气朦胧温柔容光换发解析:D项,换—焕。
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有商业网站运营商说:“‘孔子学院’的网页简单得很,即使中学生都可以做得出来,找1到2个人,给个两万元就能搞定了,花了三千几百万________是奇闻。
”26月25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与新浪财经对话时表示,上周重启汇改________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上有很大的信心,回顾过去的一年半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中国金融改革步伐总体上来讲是相当快速的。
3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成功后,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定位于低龄儿童的影片,正是因为目标人群定位________而取得了骄人成绩。
A.简直标明正确B.几乎表明正确C.简直表明准确D.几乎标明准确解析:“简直”表示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相当于“完全”,含夸张语气。
“几乎”表示非常接近或差不多。
1选用“简直”才恰当。
“标明”是用文字或符号标记出来,让人知道。
“表明”指表达思想感情或显示事物的内在意义。
2选用“表明”合适。
“正确”的意思是符合实际或客观标准的或能取得好效果的。
2021_2022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教学难点: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打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选段“我躺在担架上……”)这是一段同学们似曾相识的片段,在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曾以低沉压抑的笔调,描写一个受伤的士兵,他不知为何而战,更不知为谁而战,却已从三个月前还在课堂里画花瓶、描字的青春少年,变成了没有双手、没有右腿的可怜人了。
罪恶的战争彻底毁灭了无辜的青年。
尽管没有战争场面的炮火,有的只是压抑的叙述——战争使人变成了什么样子。
当我们今天再次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心头依然是沉甸甸的。
这位以独特的视角来诅咒战争的作者就是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海因里希·伯尔。
二、简介作者: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
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作品《在桥边》。
三、整体感知:1、这是在第五单元围绕“情节”这一话题的短篇小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并找出情节中矛盾冲突最突出的部分。
四、重点研习: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的内心痛苦是什么?明确:上司来检查了,生计和爱情发生了近乎惨烈的冲突。
在几近“心碎”的矛盾斗争中,一边是激动的爱情一边是死板的计数,一边是赖以生存的饭碗,一边是真心热爱的姑娘。
2、请同学找出体现此时此刻主人公内心剧烈矛盾和挣扎的语句,轻轻地读一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0课 在桥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特别。如伯尔的《列
车正点到达》,格拉斯的《铁皮鼓》等。
2.海因里希·伯尔名言
(1)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
情啊,这只肉E眼v看al不ua见ti的on秒针on无ly时. 不在地平线下 ted withCAo转sp圈pyo,rsig你eh一.St 再2li0d醉0e生4s梦-f2o死0r地1.1N消EA磨Ts时p3间o.s5,e到CPl头itey来nL你t tP还dr.ofile 5.2
C1o.p单yr音ig字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1)怜悯.( mǐn)
(2)慷慨.( kǎi )
2.多音字
(1)乘千 乘.乘 船.之 ch国éngsh èng
(2)缝缝 缝. .补 隙fféènngg
ted withCA(3o)s着 ppyor接 着 着 着. . .sig着 陆 火 数 e.h.Stzzzzhhhh2lEeuáāi0dooóv0ea4slu-f2ao0tri1o.1NnEAo(T4sn)p数 l3yo..s5数 数 频. .e落 量 数 C.PlissstehhhyǔùunòLttPdr.ofile 5.2
简历 侵略战争深恶痛绝。1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
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
组织的重要成员。1985 年逝世。
长篇小说《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亚当,
你到过哪里?》《……一声没吭》《无主之家》 作
《九点半钟的台球》《小丑之见》。中篇小说 品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例句 学家厉以宁则提出警告表示,一味调升存准率的政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第10课牲畜林课后课时作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解析 A.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使用正确。B.七手八脚:形 容大家一起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望文生义。此处应用“手忙脚乱”;C.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 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形容多而易得。不合句意。此处应用 “比比皆是”;D.肆无忌惮:指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地做坏事)。不合 句意。此处应用“毫无顾忌”。
,再现那些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具有广泛的 观众基础,在当代荧屏上占据很大比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A.但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甚至亲身经历的历 史事件
B.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还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 电视剧
C.其中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剧中的历史事件有的还是国人亲 身经历的
D.尤其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 历史事件
答案 D
答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解析 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 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 断,可以用排除法。语段讲述的是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是以抗日战争为 主题的电视剧为影视界所钟情。语段开头提到“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而 后引出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强调这类电视剧是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 的一部分。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和横线后的表述可知,所选语句以“以抗日 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领起后面的句子可以做到主语一致,故可排除 B 项。 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发现在语意上并没有转折关系,故可排除 A 项。根据 “再现……”一句的句式特点可知,D 项衔接恰当。
解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课件:第10课《在桥边》 (共42张)

面对这样两难的处境,“我”最终做出了 怎样的选择?最终是爱情战胜了饭碗还是 饭碗战胜了爱情?
❖ 非常认真的数,因为这关系的生计。当那位姑娘再 次出现时,“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 再目送她过去”。
❖ 事实是我比主任统计员少了一个人,“我”漏数了 那姑娘。 “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 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 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在内心深 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 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
1、“我”为什么要数人数?“我” 是怎么数的?
❖这是我的工作
乱数
2、“我”为什么要乱数呢?
❖这个工作对“我”,枯燥、无聊、 单调、乏味
3、从哪些语言里我们能读到这种感觉?从 “我”的叙述里你还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语气?
❖见课文第一段,充满反讽和揶揄的 语气。
4.乱数实际上表现出我对这份工作的 什么态度?
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 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 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 当,你到过哪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 巴……》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 创作的结晶,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当代德国 的歌德。”
❖ 不满。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 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作不准确,乱数 意味着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周国平曾 说: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 出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 的心态。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什么打破了 “我”枯燥乏味的生活?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10课 在桥边 Word版含解析

第10课在桥边灵魂之杯灵魂是一只杯子。
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
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
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灵魂之杯,它的容量很可能是确定的。
在不同的人之间,容量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非常大。
容量极大者必定极为稀少,那便是大圣徒、大诗人、大哲学家,上帝创造他们仿佛是为了展示灵魂所可能达到的伟大。
不过,我们无须去探究自己的灵魂之杯的容量究竟有多大。
在一切情形下,它都不会超载,因为每个人所分配到的容量恰好是他必须付出毕生努力才能够装满的。
事实上,大多数杯子只装了很少的水或酒,还有许多杯子直到最后仍是空着的。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赏读:有智慧的人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而放弃自己的思考。
一、作家作品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
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六年的战争生活,为伯尔早期创作提供了主要题材。
作品有: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火车正点》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60~70年代的作品《一个小丑的看法》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使其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入门须知][作者档案]《……一声没吭》《无。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德国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被称为“德国战后最伟大作20世纪50年代,伯尔成为世界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比以前广阔得多,深刻得多,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西德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不幸遭遇,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彷徨,揭露和鞭挞了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正常、不公正的现象,《在桥边》就属于这类作品。
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伯尔,在此篇小说中无一字正面提到战争,但对战后德国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予以深刻地剖析和反思。
[常识积累]1.废墟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开始了在废墟上的生活,德国文学也是在这样的废墟上开始的。
他们既要与世界文学接轨,又要立足于传统。
这时成长了一代青年作家,他们提出德国文学要重新开始,从零开始。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也叫“战后文学”。
“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生活。
这一时期的文学重于内容,遭受战争痛苦的人勇敢地拿起笔,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诉诸笔端,用几乎是僵硬的语言把失落的一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特别。
如伯尔的《列车正点到达》,格拉斯的《铁皮鼓》等。
2.海因里希·伯尔名言(1)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
(2)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
(3)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的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4)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它会使人坚强起来。
3.从小爱读书的海因里希·伯尔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
他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
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
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
面包坊的老师看见他走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小伯尔,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还有新来的葡萄夹心面包。
”小伯尔真想吃一个香喷喷的面包,但他喜爱的新书在向他招手呢。
他慌忙撒了个谎:“谢谢您,我已经吃过了。
”说完,他拔脚跑了起来。
他想赶快离开这儿,逃离那阵阵香味带来的巨大诱惑。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数学题,可小伯尔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
早上没吃面包,现在肚子里空空的。
小伯尔在心里说:“肚子,你别叫了,我要买一本新书呢。
等我把新书买回来,一定把你喂得饱饱的。
”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
他把铁罐里的钱倒出来,仔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
“足够买一本新书了。
”他自言自语道。
他把钱又放回铁罐中,抱着小铁罐朝书店走去。
来到书店,他大声地对书店里的店员说:“阿姨,我要买一本新书。
”店员奇怪地看着他,说:“孩子,你有那么多钱吗?”“我有,阿姨你看。
”说着,他把小铁罐高高地举了起来,摇了摇,铁罐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哪来那么多钱呢?”店员不相信似的问他。
“我省下来的面包钱呢。
”店员叹了口气,说:“可怜的孩子。
”说着,她便去书架上拿了小伯尔最喜爱的《格林童话》。
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
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张牛皮纸,小心地把书的封皮包起来。
他把新书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闻着书页中散发的油墨芳香。
“这本书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书了。
”他有点不敢相信似的喃喃自语着。
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
长大以后,爱书的海因里希·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怜悯.(mǐn) (2)慷慨.(kǎi) 2.多音字(1)乘⎩⎪⎨⎪⎧ 乘.船(chéng )千乘.之国(shèng ) (2)缝⎩⎪⎨⎪⎧缝.补(féng )缝.隙(fèng ) (3)着⎩⎪⎨⎪⎧ 接着.(zhe )着.陆(zhuó)着.火(zháo )着.数(zhāo ) (4)数⎩⎪⎨⎪⎧ 数.落(shǔ)数.量(shù)频数.(shuò) (5)饮⎩⎪⎨⎪⎧饮.酒(yǐn )饮.马(yìn ) 二、写准字形1.⎩⎪⎨⎪⎧ qiān (谦)虚zhuàn (赚)取2.⎩⎪⎨⎪⎧táo (陶)醉táo (淘)气3.⎩⎪⎨⎪⎧ jié(捷)报jié(睫)毛jié(婕)妤 4.⎩⎪⎨⎪⎧破suì(碎)憔cuì(悴)纯cuì(粹) 三、用准词语1.词语辨析(1)表明 标明(1)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2)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好。
(3)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一、了解行文脉络二、赏析文本指要1.文中数汽车的矿工对“我”的警告有何意义?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提示]“我”因热恋姑娘而走神,影响了正常工作,在检查中,矿工的提醒让“我”如梦初醒,发疯似的数着,它说明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和冲突,热情不能代替生存,二者必须和谐起来。
它既突出了“我”对姑娘的爱恋之深,也表现了对“我”的严峻考验,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点染了本文的主题。
2.“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
“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漏数”表达什么?[提示]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3.文中有多处展现主人公工作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看出在主人公眼中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对这份工作抱有怎样的看法?[提示]从文中的细节来看,“我”对这份工作是相当的不满意,甚至是非常讨厌。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器”了。
这是一份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的工作。
“我”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
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4.文中姑娘的出现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故事中过桥的姑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
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
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
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
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
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
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忠实、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写法阐释]1.细腻的描写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意识流的独特手法来记叙故事。
将凄美动人的暗恋情怀寓于细腻的内心活动之中。
例如:“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如散文诗般,调子欢快。
表现了“我”看到姑娘后的那种快乐和兴奋,暂时忘记了工作的枯燥。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这些描写则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对他的工作的厌恶之情。
2.摇摆的情节含有前因后果的情节本身就具有黏附能力,它是可以生发的,像核爆炸,把整个小说牢牢地聚拢在它巨大的张力之中。
“我”对姑娘的暗恋与对计数工作的职业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我”对姑娘有暗恋情结,但“他们”要求“我”不能少数,要多数,可“我”不能把心爱的姑娘数进去,因为那是对她的侮辱和否定,会“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但为了“饭碗问题”,“我”又必须忍痛割爱,抑制住对她的情感去“很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苦尽甘来,交上鸿运,才能更好地看她,送她……小说就是这样让“数人”的情节产生核爆炸,辐射到暗恋的故事之中,极富张力和艺术空间,如一朵小花,但幽香无穷。
3.巧妙的反讽本文语言多处运用了反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1段充分地运用反讽的手法,诸如“精明能干”“陶醉”“捷报”“心满意足”等词语,皆饱含讽刺。
第二段中说“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用一个带有中性或贬义色彩的词汇“不可靠”与“诚实的印象”配合在一起时,就生出几分嘲笑和自嘲。
第三段继续在语言上摇曳生姿,同时嵌入更多的细节信息,使得叙述避免了空泛而变得细节化,更有血肉之感,而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这样的反讽判断句,都表露出“我”对这种空洞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最后一段中接连使用的“美差”“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交了鸿运”“该多美”等语汇来体现反讽的效果。
[对点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
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
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
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
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