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核心素养目标)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核心素养目标)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设计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一.科学聚焦1.铅笔盒里都有什么物体?铅笔盒里有:铅笔、橡皮、尺子、小刀2.运动时都会用到哪些物体?运动时会用到: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3.造句4.篮球和尺子有什么不同?5.我们周围有什么物体?我们怎样描述它们?二.科学探索1.选一个物体来观察吧。

2.观察方法3.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我看到了……我闻到了……4.你可以用这样的词汇:5.和其他物体比一比。

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6.两两对比观察法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7.描述并记录这个物体的特征方法:两两对比观察法要求:4人一组,小组合作,匕戢观察。

提示:1.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活动手册最后一页上的词汇剪下来直接粘贴,或者照着填写;2.按照顺序,边观察边填写。

8.活动手册第1面三.科学研讨1.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2.想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征?3.根据物体特征编小谜语,锻炼观察和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

四、科学拓展任务一、请你利用课余时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猜物的小游戏。

将爸爸或妈妈眼睛蒙起来,取身边的一件常用物体,描述它的特征,让蒙住眼睛的爸爸或妈妈猜一猜你描述的物体是什么?然后交换角色。

任务二、请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让他们也与你一起感受探究的乐趣。

任务三、自制小天平大塑料瓶一个,筷子一根,毛线一段,纸杯(塑料杯)两个。

1.首先在瓶子盖上钻两个小洞(对称的地方)2、用毛线穿过两个洞,并把盖子拧上。

3、把筷子(最好是笔直的棍子)放在盖子上,找到平衡点,然后就用穿过盖子的绳子将筷子固定住。

4、在筷子两头分别挂上两个纸杯,纸杯上预先穿好了绳子。

5、天平做好了。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掌握了观察和描述周围物体的方法一比较。

并学习了比较的几个方面:形状、颜色、大小、轻重、味道。

小学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小学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小学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形状: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物体的大小:比较物体的大小、长度、宽度、高度等。

3. 物体的颜色:观察物体的颜色变化,了解颜色的基本原理。

4. 物体的质地:感受物体的光滑、粗糙、软硬等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的特征。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大小的物体,如球、正方形、长方形等。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包括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颜色变化的材料,以及质地不同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形状、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

4. 巩固: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物体特征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体特征。

4. 创设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特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校园中的不同物体特征。

2. 邀请家长参与亲子科学活动,共同探索家庭中的物体特征。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一年级学生全面研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主题:1. 物体的特征:介绍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 物体的变化:讲解物体的变化过程,如生长、融化、变形等,培养学生对物体变化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 环境与我:介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如天气、季节、水、空气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4. 动物的特征:讲解不同动物的特征与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5. 植物的特征:介绍不同植物的特征与生长环境,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6. 物体与力:讲解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力的能力。

7. 声音与光:介绍声音和光的特征与产生方式,培养学生对声音和光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教学策略本教案采用简单明了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具体策略包括: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故事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图片展示:利用丰富多样的图片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本教案提供以下评估方式:1. 日常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能力。

3.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评估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帮助他们全面研究科学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时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时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时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第一课,主题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特征,并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这些特征。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涉及到培养科学态度和认识环境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 学生能够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2. 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能够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 学生能够通过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能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眼、鼻、手等感官对物体进行两两对比,然后在观察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观察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科学概念和术语的掌握还比较薄弱。

他们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物体,例如桌子、椅子、铅笔等,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物体的特征吗?”教师可以指着教室中的桌子问学生:“请观察这张桌子,你们能说出它的特征吗?”学生可以回答:“桌子是长方形的,有四条腿,表面是光滑的,颜色是棕色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物体的特征,例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Step 2: 观察与对比1. 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苹果、橙子、球等,并将它们放在学生面前。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案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下册教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轻重[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_6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_6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引导学生在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过两两比较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轻重,还会发现一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并运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与记录。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物体打交道,他们能够对一个物体进行简单地描述,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然而,要让学生有序地观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物体的信息,并运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还是存在困难的。

所以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尝试用一些具体词汇描述物体,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选择玻璃球、螺帽、乒乓球、橡皮、海绵、塑料杯、木块、卡纸中的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比较,并在比较中,从颜色、气味、轻重、软硬、粗糙光滑等方面进行描述。

同时指导学生使用表格进行记录。

研讨板块,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形成共识,什么是有序地观察,有序的观察可以观察物体的哪些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一些学生会将物体的特征和用途进行混淆。

比如描述铅笔盒,较多学生描述“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

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是形状特征。

所以在这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

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多维度描述它的特征,有意识、有序地进行观察和表述,同时通过表格记录,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2.知道观察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就是在进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 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 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

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 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 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

“物体”单元下设: 1.发现物体的特征 2.谁轻谁重 3.认识物体的形状 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 6.它们去哪里了 7.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 3.观察一种动物 4.给动物建个家 5.观察鱼 6.给动物分类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 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 以与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

另外, 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

尽管这些活动主动是从运用感官与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 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

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 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具体说明如下:(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 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 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 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与形成初步解释。

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 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下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描述哟!)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掂量和摸等方法观察
物体;可以从气味、形状、厚薄、颜色等等方面
描述物体的特征;学会使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
体进行观察,并描述出来。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1发现物体的特征
观察物体的方法:
1.用眼睛看
2.用鼻子闻
3.用耳朵听
4.用
手掂和摸
物体的特征描述:
板书设计教科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