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国气候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气候初中教案

中国气候初中教案

中国气候初中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气情况,询问学生对我国气候的了解。

2. 学生分享对我国气候的认知,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教师讲解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3. 教师讲解我国气候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错误答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学生对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中国的气候。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我国气候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2. 教师讲解我国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作业。

2. 学生分享作业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错误答案。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我国气候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季风气候显著特点的认知。

4. 学生对我国气候分布规律的掌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2中国的气候教案2

2.2中国的气候教案2
特殊
天气
概念
来源地
伴有的
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发生
地点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P44阅读找出)
寒潮
梅雨
台风
沙尘暴
2、速读P44-45圈划记忆:
(1)主要的气象灾害?
(2)洪涝频繁发生的时间?地点?
(3)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灾害是?
任务五【复习背诵前三节课内容】5分钟
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பைடு நூலகம்34温度带图
1、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导学: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季风区,影响甚小的地区叫非季风区。季风区内降水较多,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山脉?
4、我国冬、夏季风分别来自哪里(海或陆)?风向?
5、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是?
6、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的因素?南北方雨季有什么不同?
2、我国降水分布特点?P37干湿地区图
3、我国气候特点?P38气候类型图
4、总结秦淮一线是哪些分界线?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任务一【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5分钟
1、观察课本P38图2-28,自北向南熟记我国气候类型分布。
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天山山地?
2、完成活动③
任务二【季风气候显著】(P39结合图2-30圈划)8分钟
发生
地点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P44阅读找出)
寒潮
梅雨
台风
沙尘暴
2、速读P44-45圈划记忆:

中国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气候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 理解中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4.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中国的气候现象。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3. 中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1. 中国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中国的气温分布的原因。

3. 中国的降水分布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利用PPT课件,介绍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为例,分析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 以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降水分布为例,分析中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气候特点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中国的气候现象?教学延伸:1. 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及天气预报的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掌握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八年级上)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等高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表演、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反映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各温度带的生活、生产特征的资料(饮食、房屋、服饰、农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师准备】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围巾、背心2.东北地区、广州、海南等地图片3自制相应课件、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活动引入:表演:冬天,学生甲:扮东北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学生乙:扮广州人,身穿背心两人的穿着说明了什么?(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

学生回答:( )过渡: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

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

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提出问题: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

人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教案第2章第2节气候教案

人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教案第2章第2节气候教案

《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

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

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咱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咱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归纳:出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要先读图名,这两张图分别是什么?左边是我国1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右边是我国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

那咱们先来看一下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情况。

1.1月气温分布总体趋势: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掌握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能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气候的复杂性。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讨论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3. 案例分析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老师展示一张中国气候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鼓励学生回答。

步骤二: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

2. 学生报告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步骤三: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30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报告,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学生利用地图和气象图,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步骤四: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5分钟)1. 老师给学生分发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

2. 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解决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老师讲述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进行一项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讨论、观察和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气候教案

中国气候教案

中国气候教案教案:中国气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2.学习中国各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3.掌握中国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中国气候区划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中国各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2.如何运用气候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气候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特点及其分布。

2.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分析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给学生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2.提问:中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二、讲解中国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5分钟)1.讲解中国气候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讲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如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大等。

三、学习中国气候区划(20分钟)1.展示中国气候区划图,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析。

2.讲解中国气候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3.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四、情景模拟:观察和分析气候特点(4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城市,通过观察和分析获得该城市的气候特点。

2.实地观察:学生根据所选城市的气候特点,选择相应的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3.分析总结: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出该城市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五、小结(10分钟)1.学生汇报观察成果,分享所得的气候特点以及分析过程。

2.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请学生根据所选城市的气候特点,撰写一篇小结性文章。

2.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描述所选城市的气候特点、原因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的气候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和分析气候特点,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湾中学教案
NO: 14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时间

学目标1、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干湿区图等图表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
难点
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其形成原因。

教学
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教具地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二)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降水的时间分布: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2、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过程教学:修改与补充
第 2 课时
一、复习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气候的哪个特征?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结,前面我们了解到我国有着不同的温度带,那么我们在从降水和干湿地区两个方面来看看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探究、学习
(二)降水和干湿地区
降水的分布:
1、引导学生读P31 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看谁快。

回答,并总结归纳:
(1)我国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哪里?(集中在东南沿海)
(2)8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经过的地方在哪里?(和冬季的0℃等温线大体一致)(3)400毫米等降水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斜穿过中国,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一线)
(4)其中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哪里?(塔里木盆地)
2、提问从“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交流,小结: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这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的影响,距海近,降水多;距海远,降水少。

同时课本上还告诉我们: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也很不均匀的,主要是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为什么呢?我们在后面的季风气候中再来说明。

3、读图,交流,明确:我国降水的空间、时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时间分布: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B、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
1、讲述: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气候的湿润程度。

若降水量远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那么,我们看看课本P33阅读材料和图2-19“中国干湿地区”图,我国分为哪些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2、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对照“中国干旱地区”、“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的温度带的划分图”“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我国行政区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1月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
(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
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多,因为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要求阅读P33列表了解: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四、目标达成:完成“填充图”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



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