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细节理解题四陷阱一(无中生有)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七大”陷阱

行测答题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七大”陷阱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细节理解型题目是片段阅读中的一种常考题型。
细节就是指文段中那些常常容易被人忽略、易混淆的部分。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复习细节理解型题目的时候,要重点掌握七大常设陷阱。
行测答题技巧一、提问方式细节理解型题目的提问方式为:“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等。
二、常设陷阱细节理解型题目中有些选项是对原文表述的同义或近义替换;有些选项是对文段细节、概念的理解或引申;有些选项则是根据文段的表述进行推断。
做细节理解型题目,关键是要细心。
除了细心外,还需知道命题人喜欢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词语来设置错误选项。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下细节理解型题目的七大常设陷阱。
(一)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的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
原材料:①网络媒体是一个新兴的传播工具,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通过网络,可以反映各个方面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和看法。
设错示例:②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
中公点拨:①句中并没有将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进行对比,②句中的“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属于无中生有。
(二)颠倒黑白“颠倒黑白”是将正确的说成错误的,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一种设错陷阱。
原材料:①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始于此,西方的音乐文化也由此开始。
设错示例:②西方的音乐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不相同。
中公点拨:②句颠倒黑白,明显与①句意思相悖。
(三)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原材料:①天文学家日常所分析的照片多数都是黑白的,我们在杂志和其他彩色印刷品上看到的五彩缤纷的天文照片,其实是通过把多张望远镜拍摄的不同波段的黑白照片加工合成而来的。
高考生物试题中常见的4类‘陷阱’

高考生物试题中常见的4类‘陷阱’陷阱1 偷换概念类实际上,这类试题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考生在读题时常常会漏掉或误解一些信息,从而导致获取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
这类试题又有本身前后搭配不当、题干和选项搭配不当之分。
(1)选项本身前后搭配不当类此类试题的题干一般有‘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判断性语句,陷阱就隐藏在某个选项中。
避开此类陷阱的关键是对每个选项的题设、结论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生物学院里。
【例1】下列对生物体内ATP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活细胞中是永无休止的B.ATP与ADP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C.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的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且顺利地进行点评本题中出现了两处搭配不当。
一处是C选项中‘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与‘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的搭配不当。
该处陷阱的特点是‘因’与‘果’中一者本身正确而另一者本身错误,从而导致考生因注意到了正确的部分而忽视了对错误部分的思考。
选项C中‘生物体内的ATP的含量很多’这个‘因’本身是错误的。
另一处是D选项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与‘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且顺利地进行’的搭配不当。
该处陷阱的特点是前后两部分本身都正确,但是因果关系不成立,此类陷阱的迷惑性更大。
生物体内的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且顺利地进行关键在于生物体内各种酶的作用。
因此,要想避免误入此类陷阱,必须认真审题、联想教材相关知识。
答案:A(2)题干与选项不符类有些试题的题干中包含了某种特定的生物学意义,所提供的选项本身也各自阐述了一些生物学原理或结论,且这些内容是正确的(这是陷阱所在),但是这些原理或结论与题干不吻合(例如不能由题干信息推论得出或不能解释题干情境)。
解答这类试题时需牢记:应选本身正确且与题干吻合的选项,而不选仅仅本身正确的选项。
怎样识破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几种“障眼法”

解题技巧的整体关联上重新对主旨大意进行审视,以深化对语篇内容的理解,辅助解题。
如,2022年甲卷阅读C最后一段,我们仔细阅读可画出关键词:a precious land、to be respected、thebiggest things等,可以推测出这是Ginni在南极洲旅行中最为难忘的事情之一,与该语篇的首段中出现的never forget形成呼应,强化了Ginni的观点,即她认为南极洲是一块宝地,应该受到保护。
据此,学生解答语篇的第3题:What does Ginni think about Antarcticaafter the journey?此题问的是旅行结束后,Ginni对Antarctica的看法。
结合几个选项内容,推知选项C(It should be well preserved.)最符合文意,故当选。
又如,阅读D篇尾段,仅仅是一句话,却是明确表达了对前面观点的态度。
即作者赞同年轻商人Anthony的观点,认为一座城市可以同时既年轻又古老。
据此,学生破解该文章的第4题:Which statement will theauthor probably agree with?该题是让学生回答作者可能赞同的观点,分析四个选项,A选项(A city canbe young and old at the same time.)符合文意,故为最佳。
学生借助语篇的最后一段,分析其与语篇主旨大意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测,解读与尾段信息相关的题目,从而辅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对各个选项进行信息的比较,以确定答案,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总之,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对语篇局部和整体信息的理解与把握,着重对文章主旨、作者观点态度、写作意图、上下文逻辑关系等的考查。
局部则是侧重对细节、事实等信息的把握,这些都是基于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基于此,学生可以通过读标题、读首段、读尾段等技巧,捕捉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从中获取文章大概内容,找到解答相关题目的线索,辅助学生高效解题,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行测备考:细节理解题解题技巧——排除常见干扰项

行测备考:细节理解题解题技巧——排除常见干扰项细节理解题是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较为占用时间,考察考生细心程度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一个模块,在这种题型的作答过程中,考生如果熟悉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在试题当中的干扰项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排除干扰选项,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快速的得到答案。
常见干扰项主要有两大种,即无中生有和各种偷换,实际上两者在本质上所体现的都是原文没有说到的,但表现方式稍有不同。
无中生有主要包含的是主观臆断和强加关系,其中强加关系要多加注意,因果关系是最常出现的强加情况;各种偷换主要包含的是偷换时间、偷换数量、偷换逻辑、偷换概念和偷换语气,其中偷换时间主要是偷换时态和历史朝代,偷换数量要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偷换,偷换逻辑主要注意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以及并列、因果、必要条件互相出现偷换情况,偷换概念要格外注意一些名词术语,偷换语气主要注意确定性表述和不确定性表述之间的偷换。
下面我们用两道例题验证一下:【练习1】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
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类“稻居什七”之说,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 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B. 春秋时期北方不产水稻C. 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D. 水稻在我国古代长期为五谷之一【答案】D【解析】文段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水稻在我国的历史,商代就出现了“稻”字,春秋以前北方种稻量少,至宋代,水稻成为五谷之一,明代稻米成为主要粮食。
D项符合文意,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文段中提到“商代已出现稻”,A项中“开始”一词错用;B项与“春秋时期北方种稻量少”不相符;C项与“明代,稻米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不相符。
【练习2】大袋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
它们平时在原野、灌木丛和森林地带活动,靠吃草为生。
2020福建国考行测细节题错误选项的几大特征.doc

2020福建国考行测细节题错误选项的几大特征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通常细节题的解题思路是:通读全文对比选项排除干扰。
在排除干扰时,一般错误选项会有如下特征:1.无中生有:主要是指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
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2.偷换概念:出题人常通过偷换谈论对象、时态、数量、范围等来设置错误选项。
如:把少数说成全部、把将来说成现在。
3.程度轻重:如果选项中出现一些绝对性的标志词,如:全部、永远、任何、唯一等,需要我们慎重对待。
另外,也要注意一些相对性标志词:可能、也许、大概、尽管、容易、往往等。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具体的题目来感受一下:例题(2019-国家-54) 全球过度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微生物正在成为传统抗生素产业的死敌。
寻求这一困境的破解之道,是全球抗生素科学家的研发重点,也将决定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信息菌素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具有全新的杀菌机制,通过在细菌的细胞膜上形成一个致死性离子通道,让细菌内容物泄漏、能量耗竭,从而杀死细菌。
凡是具有脂质双分子生物膜的微生物都逃避不了这种杀伤。
信息菌素具有安全、杀菌效果强、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杀菌效率是目前常规抗生素的数百倍甚至数万倍。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菌素与常规抗生素的杀菌机制类似B.传统抗生素难以穿透脂质双分子生物膜C.信息菌素对特定微生物有致命的杀伤力D.过度使用信息菌素会产生耐药性的问题【答案】C【解题思路】A项,由文段第三行信息菌素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具有全新的杀菌机制可知,信息菌素与常规抗生素的杀菌机制类似表述错误,排除;B项,文段未提及传统抗生素,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根据文段凡是具有脂质双分子生物膜的微生物都逃避不了这种杀伤可知,信息菌素对特定微生物有致命的杀伤力中的特定微生物即可指具有脂质双分子生物膜的微生物,选项表述正确;D项,根据尾句信息菌素具有安全、杀菌效果强、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可知,过度使用信息菌素会产生耐药性的问题的表述与文意矛盾,排除。
细节推断题中的八个陷阱

细节推断题,顾名思义,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文段乃至文章的某一细节信息或作出合理推断,考查的是考生在短时间内筛选信息、合理推断的能力。
细节推断题的提问形式包括:“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不准确的是”、“与这段文字文意(不)相符的是”、“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根据这段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等等。
一般而言,细节推断题的出题思路是在某一细节处设置陷阱,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其惯用的“骗人伎俩”,引诱一部分粗心的考生犯错,从而达到区分考生水平的目的,我们常说“细节之中有魔鬼”,这句话用在细节推断题上最恰当不过。
对于刚上路的新手来说,实在是很有必要知己知彼,熟悉这些“陷阱”,认清“魔鬼”的真面目,本文用意正在于此。
陷阱一:偷换概念在片段阅读的文段中会出现大量的概念,正确理解文意,需要准确把握每个概念。
为了达到迷惑考生的目的,命题者常常会偷换概念。
【例1】周庄旅游收入已经连续多年超亿元大关。
在苏南,与周庄媲美的文化古镇虽不在少数,但旅游收入却只能望周庄而兴叹。
当地的一位老人说,上世纪70年代陈逸飞画了这里的双桥,此画在美国展出时获奖并被石油大亨哈默斥巨资收藏。
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哈默将此画赠给他,并说这是中国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
如今,游览江南古镇,周庄已成为首选。
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
(2009年国家第58题)A。
文化交流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 B。
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C。
旅游是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D。
文化传播可以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契机【分析】文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旅游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分析了出现前述现象的原因:陈逸飞的画向世界宣传了周庄。
综合两部分,可以得出结论:文化传播可以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契机。
故选D。
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三个选项中,B选项的干扰最大。
初看起来,似乎“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成立的。
但仔细阅读文段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文化传播”而非“文化”本身。
2019国考备考:识别细节“陷阱”

文章来源:吉林华图教育对国考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国考是一个压力型的考试,题量大,时间有限,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很多小伙伴在复习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手,但是其实国考的考试内容也是有侧重点的,这就需要我们合理规划,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必考题型上,掌握这些题型的解题技巧。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言语题目的必考题型之一,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是”、“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等,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要看好问题中到底是选择符合文意的还是不符合文意的。
细节理解题是为了考查我们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着重从微观层面进行考查,因此,为了提高我们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一下思维,从选项入手,带着选项的关键词内容回到文段中一一对比,最终排除干扰。
在细节理解题中,干扰选项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无中生有。
即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信息。
2.偷换时态。
在言语考试中,时态主要分为过去时(已发生):已、已经、曾经、过、了等;现在时(正发生):正在、在…中、目前、今天等;将来时(未发生):将/将要、即将、准备/打算、有望、趋势等三种,需要注意的是同时态间可以替换,不同时态间不可替换,因此,在考试时要有意识的和原文进行比较。
3.偷换语气。
主要是指命题人会在相对性和绝对性语气中进行偷换。
表示相对性语气的提示词如可能、也许、大概、大约、未必、一般、或许、常常、往往、通常、预测、有望等。
表示绝对性的如一定、必然、总是、完全、最、任何、所有、一切、全部、都、必定、永远等。
小伙伴们需要注意得是相对性表述不能替换成绝对性表述。
同时,在相对性表述中,语气程度要保持一致。
4.偷换数量。
表示对数量的表述有如下几种。
如完全量:全部、所有、一切、都等;表示较多量的如许多、很多、大量、大部分、多数、广泛、不少等;表示中间量的如某些、一些、部分等;表示较少量的如:较少、很少、少量、少部分、少数、少许、不多等。
江苏公务员考试言语细节理解题三大“陷阱”

江苏公务员考试言语细节理解题三大“陷阱”“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
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中细节理解型题目常设的三大命题陷阱为:推断错误、无中生有、逻辑混乱。
下面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就为考生逐一讲解。
一、“推断错误”陷阱表现:最常见的错误为过度推断作者意图。
纠错对策:解答此类试题关键要根据文章已经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综合分析,《江苏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的编写小组认为,考生应保证:一是内容上要有着落,二是推断的过程要合乎思维规律。
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解答相关题目。
例题: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动植物的遗体是最易被保存下来的,因为保存动植物遗体的必要条件是快速掩埋,而在淤泥不断淤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其他东西能够被快速掩埋。
这段话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遗体很容易在淤泥不断淤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保存下来B.只有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动植物的遗体才能被保存下来C.淤泥不断淤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是保存动植物遗体的最佳环境D.只要被快速掩埋,动植物遗体就能被保存解析:此题答案为A。
由“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动植物的遗体是最易被保存下来的”可知,“生长在水中或水边”是个最优条件,而B项的表述则变成了唯一条件,排除。
C项推断过度,原文中只说“在淤泥不断淤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其他东西能够被快速掩埋”,并没有说“淤泥不断淤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是保存动植物遗体的最佳环境”。
D项逻辑错误,混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只要……就”表明快速掩埋是动植物遗体得以保存的充分条件,而原文说的是“保存动植物遗体的必要条件是快速掩埋”。
二、“无中生有”陷阱表现: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避开细节理解题四陷阱一(无中生有)
“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
在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阅读理解里有一种根据细节判断选项正误的题型,我们称之为细节理解型题目。
它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各位考生揭露政法干警考试行测细节理解型题目的四大常设命题陷阱。
一、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指的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
最常见的“无中生有”情况为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推断出来。
要认真审读原文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找出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谨防相似信息的干扰。
【例1】进入21世纪,中国的媒体事件频发。
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事件的发展。
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过媒体把关后的媒体事件。
随着网络的兴起,媒体事件更是集中地以网络事件的形式表现。
在网络事件中,网民是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主体。
他们的触角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时时处处监督着政府和官员的一举一动。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符的是( )。
A.网络监督呈现出广泛性和普遍性
B.网络对社会舆论有重大影响
C.媒体事件可能不是事件本身
D.网络监督比传统手段更有效率
【中公解析】D项无中生有。
文段并没有将网络监督与传统手段的效率进行对比。
由文段最后两句可知A、B项表述正确;由第二句“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可知C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