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名词解释
城建史

城建史补充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思想方面参见上题(1)周洛邑城:城址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中心分布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城中央偏南(2)曹魏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殿为中心的规划思想,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各级分明,对唐长安及以后有重要影响。
城建史-哈工大 (2)

一、名词、术语王城规划、三朝五门、汉长安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平江图》、子城——罗城制度、里坊制、御街、瓮城、一道三涂二、论述题1、《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内容《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并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制度:城邑建设体制/礼制的营建制度/三级城邑规划制度/王城规划制度/具体营建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礼制的建设规划秩序/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经田网格系统的规划方法2、营国制度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承袭3、《管子》的城市建设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体现管仲,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按城市大小、居民多少为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关于选址——“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关于居住区分布——普通人和农民靠近门,方便出城农耕,相同近似功能分布在一处。
《管子》在历史上最早以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务实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
他的城市营建思想较之《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来说有显著差异和较大的进步,突破了《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封建礼法等级至上的桎梏,更加着重于从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诸方面来探索城市营建方法。
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城市营建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4、“择中论”与“因势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5、曹魏邺城的规划特点a. 城市位置: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南据安阳18公里。
它北临漳河,南望广漠无垠的大平原,使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b. 规模形状:邺城北有山,南有河,故为东西横向的长方形;c. 城市布局:用一条东西干道将全城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略大于南半部。
北半部相当于内城,内有宫室、官署、戚里和苑囿,南半部相当于郭城,包括里坊、衙署、市场、手工作坊等,原因是与北方广大部分少数民族通商互市,同时要保证宫城的安全;城有七门,七门都有大道通入城内;北半部分分为三区,中去是宫殿区,东区是贵族居住的地区“戚里”,西区为内苑;南半部被南墙三成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自南半部中阳门大道北抵宫门,正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建筑,形成全城的南北轴线。
中国城建史名词解释

居民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
各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点。
从本质上说,各种居民点都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们既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点,又是从事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场所。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的总称。
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
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
竖向规划竖向规划( site engineering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
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居住小区住小区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中国城建史名词解释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无曰邑。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书上解释为:“或”字的“口”,指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
市井: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城市:筑城以卫军,筑廓以守民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
5、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的娱乐场所。
6、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坊地区。
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
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街巷制:沿用里坊制的方格网街道,并把坊内的街改造成以东西向的巷,形成沿横列的巷道排列住宅的居住区组织形式。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
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
中国城建史名词解释

居民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
各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点。
从本质上说,各种居民点都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们既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点,又是从事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场所。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的总称。
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
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
竖向规划竖向规划( site engineering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
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居住小区住小区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城建史

1898年几乎与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同时,法国青年建筑师加尼埃(Tony Garnier,1869~1948)也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开始了对“工业城市”规划方案的探索。
他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
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
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
工业区位于居住区东南。
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
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
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城市交通是先进的,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加尼埃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把城市建设和经济制度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就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改造角度,给整个欧洲的现代运动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力。
并且这种理论主张城市规模不能够过大了,要接近农村,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城乡的结合。
并且有可能能够的城市中各种矛盾。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活,建立了各种公共设施。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
中国古代城建史名词解释

关厢城垣内用地不够,在城外形成新的地区卫所:建于边疆军事要地,以供军队驻屯满城:战略地位重要的封建统治中心城市设有单独城墙,用以驻扎旗营的设防城堡塌坊:供商旅住宿并作为客栈淹城: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三条护城河,水面宽阔;三道城墙只有一条旱路,城门且不在同一直线上;一条道路通向内城,内城地势高,可能是王宫遗址西汉长安修建过程: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汉惠帝时,修建长城,建东市西市;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规模宏大的章宫规划要点: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土台上的作法邺城:规划布局完整,为方形(城市中轴线对称布局);分工明确,(反映了阶级对立和当时等级制度森严);园林较多,宫廷禁苑所占比例较大;城市规划对古代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继承了传统的规划手法,加强了南北中轴线,延长了中轴线,使功能建筑的主导地位加强,加强了政治主导作用,分区布置更加井井有条,宫殿建筑为主体,外廓为民坊,市里多为祭祀建筑,建筑布局更加合理,棋盘式布局更加明确,东西干道与主轴线干道交与宫前,形成一条封闭的广场,运用了营国制度“井田制”隋唐长安:长安城是在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一定意图去建造,对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都有深刻影响;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和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的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显示当时大统一的强大威力;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个门,一般门均有三个洞。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1: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2: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两箭之遥)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上建有敌楼,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有效的射击敌人,此墩台即称马面。
这种形式最迟从六朝即有。
3: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4: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 .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5:内外槽:宋《营造法式》称金厢斗底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其中内柱圈成的空间称为“内槽”,内柱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外槽”,故总称“内外槽”,其进深为四间,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的布局形式,可获得重点突出的内部空间作为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均属此形式。
6: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7:前后槽:宋《营造法式》称单槽,以一系列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进深为两间。
8: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辇道:又称陛.御道。
古代封建社会中专供最高统治者使用的道,是一种坡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阶级)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平右槭”的记载。
平,指斜平坡道;槭,指阶级形踏垛。
唐宋时将辇道置于两踏垛间,明清时其功用已为装饰化所替代。
如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踏垛,中间御道斜面上雕刻龙卷水云波纹等,称“龙凤石”,已纯为装饰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希波丹姆:古希腊规划建筑是在城市规划上做出的巨大贡献,被称为城市规划之父。
2.城邦:希腊人所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是城镇。
3.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基本方向,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个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4.建筑十书:维特鲁威的论文集,对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论文集总结了希腊,伊达拉西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5.山岳台:起着天体的作用,又称为月神台,是夯土的外贴一层砖,砌着一层薄的凸出体。
6.巴扎:伊朗传统的经销场所,规模很大,由商业街道,商场和驿站等组成。
7.天守阁:16世纪中叶,日本各个封建国依托城市里的小商丘建造卫城,卫城中央是一座商楼,叫做天守阁,这是个军事堡垒,也是藩主权力的象征。
8.门前町: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中,有些神庙寺院前的庙会发展为常设市场的市镇。
9.棱堡:是古代堡垒的一种,其实质是吧城寨以一个凸多边形变成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将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让攻击方暴露在越过一个的棱堡面。
10. 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城乡磁体,认为理想中的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铁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共同体。
11.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的一种有关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新理论。
12:卫星城: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经济、生产、文化上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城域,它往往是城市聚集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13.划区: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加剧交通事故,功能混杂而且与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主要交通网。
14.大城市连绵.一般呈现带状,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他以若干个几十万或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心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镇化的最发达地带,组成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综合体。
15.集合城市。
是市区包括一定数量城市大镇并且更大的市区,人口增长并且物理扩散合并形成一个连续的都市和工业上被开发的区域,集合城市包括相互连接并且经济上社会上通常是相互依赖的许多不同的市区。
16.组合城市.指若干城市组合的群体,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发达的综合交通及通讯联络网,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两个或多个较大城市进行组合,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