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固定句式及例句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有一定的规律性。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及例句:1. “不亦……乎”:表反问。

相当于“不是……吗”。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何……之有”:表反问。

相当于“有什么……”。

例句:宋何罪之有?3. “如……何”:表反问。

相当于“对……怎么办”。

例句:如太行王屋何?4. “奈……何”:表反问。

相当于“把……怎么办”。

例句: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5. “若……何”:表反问。

相当于“对……怎么办”。

例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6. “得无……乎”:表揣测。

相当于“该不会……吧”。

例句:得无教我猎虫所耶?7. “无乃……乎”:表揣测。

相当于“恐怕……吧”。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8. “庶几……乎”:表揣测。

相当于“或许……吧”。

例句: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庶几载覆舟。

9. “与其……孰若”:表选择。

相当于“与其……不如”。

例句: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10. “与其……岂若”:表选择。

相当于“与其……不如”。

例句:与其饿冻,何宁乞食。

11. “乃……耳”:表肯定。

相当于“是……的”。

例句:以为能信诸侯矣,暴绝之事乃起耳。

12. “孰与……”:表比较选择。

相当于“与……相比,哪个更(怎么样)”。

例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3. “独……耶”:表反问。

相当于“难道……吗”。

例句:独不怜公子之姊耶?14. “唯(惟)……之”:表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唯余马首是瞻。

15. “之谓也”:表总结。

相当于“说的就是……啊”。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附例句)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十五种:一、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宾结构:
例句:吾欲食饭。

(我想要吃饭。

)
2. 主谓宾补结构:
例句:汝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 主谓状结构:
例句: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实践,这不是很快乐吗?)
4. 主谓双宾结构:
例句:吾赠汝书。

(我送给你一本书。

)
5. 主谓宾宾补结构:
例句:吾赐汝金币。

(我给你金币。

)
6. 主谓宾定结构: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没有好种子吗?)
7. 主谓宾宾状结构:
例句:夫子示之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示之说:在贫穷时,要专心做好自己;在达到成功时,要兼顾天下。

)
8. 主谓宾宾补状结构:
例句:晏子使楚恶衣粝食者知吾之贵也。

(晏子通过使楚国的穷人了解到我的贵重。

)
9. 主系表结构:
例句:吾乃曲江大将军也。

(我乃是曲江大将军。

)
10. 主谓表结构:
例句:吾皇帝是明天子也。

(我皇帝是明朝的天子。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表示疑问+表示反问)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表示疑问+表示反问)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译]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译]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问女儿在想什么?问女儿在惦记什么?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译]虞姬啊虞姬拿你怎么办?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他的妻子怀疑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译]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力量,就连山的九牛一毛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呢?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译] 蒋琬问诸葛丞相:现在幼常(马谡),已经因为有罪而被处死,从而整肃了军纪,您为什么反而哭了呢?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女儿所思的是什么,所忆的是什么。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2.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为什么夺取它们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像抛泥洒沙一般不珍惜?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将对这件事怎么样?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那鱼和肉,为什么要辞别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到九万里高空才向南飞呢?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1. 固定句式:……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解释:……是……的意思。

2. 固定句式:不亦……乎。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解释:不也是很……吗?
3. 固定句式:以……为。

例句:先即制,后retaliating。

(《左传》)
解释:把……作为。

4. 固定句式:与其……孰若。

例句:与其临渊羡鱼,孰若退而结网?(《淮南子》)解释:与其……,不如……
5. 固定句式:……非……则。

例句:非得劲儿,则不能自好。

(《史记》)
解释:如果不是……,就……。

6. 固定句式:所+动词。

例句: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
解释:“所”字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行为的结果。

7. 固定句式:无以。

例句:吾不能无睹矣。

(《孟子》)
解释:没有什么用来……。

8. 固定句式:有以。

例句:臣今日得与将军相见,有以知将军之非窃器者也。

(《三国演义》)解释:有用来……。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

"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11 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14."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15."……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比……怎么样?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16."为所"、"为……所"“见……于”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7."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18."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4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9."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5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例2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20."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7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例28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21."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29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22."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0 子非三闾大夫欤?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23."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1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24.有以无以(亡以)所以何以一何何其……也……之谓也惟(唯)……是其……?其……?……,抑……无…无…译:无论…还是…庶几…欤译:大概…吧?直…耳!译:只不过…罢了。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屡迁兵科都给事中。

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

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

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

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

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

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

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

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

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

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

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

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

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

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

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

”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

”乃退。

已而卒不行。

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

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

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侵首辅沈一贯。

一贯等疏辨。

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帝雅重纯,谕留之。

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

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卒,赠少保。

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B.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C.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D.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倭,文中指倭寇。

指14至16世紀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

B. 公,文中指爵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 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D. 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温纯为官刚正。

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巳、石星。

B. 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

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