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课件-15.望岳【第2课时】|长春版 (共29张PPT)

合集下载

《望岳》【公开课教学PPT课件】-望岳公开课优秀课件共28页文档

《望岳》【公开课教学PPT课件】-望岳公开课优秀课件共28页文档
《望岳》【公开课教学PPT课件】-望岳 公开课优秀课件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望岳》ppt课件

《望岳》ppt课件
候课任务
大声诵读《望岳》这首诗,并读熟课下注释。
五岳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 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闻名世界,各有千秋。
东岳泰山(1532.7米),山东泰安; 西岳华山(2154.9米),陕西华阴; 北岳恒山(2016.1米),山西浑源; 中岳嵩山(1491.7米),河南登封; 南岳衡山(1300.2米),湖南衡阳。
任务一:找准节拍读五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任务二:疏通诗意读五律
指泰山
指山色 不 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指天地、大自然 聚集
古时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作者: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文题解读
• 望,指远远地看;岳,高大的山,这首诗特指东岳泰山; • 杜甫《望岳》共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
作者简介
诗人
晚年穷 困潦倒

译 文
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
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
面昏暗。
同“层”
眼眶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终 当 , 终 要 登上
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 文
(望着)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
《登幽州歌》——抒悲情
(历史、天地、个人、怀才不遇)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望岳》PPT课件第2课时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望岳》PPT课件第2课时
15 望 岳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提高诵读能力以及联想、想象能力。(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 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 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
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
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背诵这首诗。
点拨:背诵这首诗,要把握诗的层次,即“远(望)——近
(望)——仰(望)——俯(视)”,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北游的诗人,
想象眼前的画面;也可以抓住每句诗的关键词来背诵,这样 可以提高背诵的速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串珠问题: 1.诗人登上泰山,看到了什么景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什么含义? 3.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什么用“望岳”作题目? 4.你读了本诗之后,有什么感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设问、烘托 这是远望所见。起句设问,写出了作者初见泰 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 接着回答,借在齐鲁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眼眶都快睁裂了。蕴 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对比 这两句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诗人的
心胸气魄。把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可
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最高峰、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 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
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望岳》ppt课件

《望岳》ppt课件

解读诗歌 读后二句,解读所“望”之志。
终当,终要 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化用典故,写想望之景,表现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同时蕴含哲理:只有不畏艰险 奋进,才能俯视一切,勇攀人生高峰。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勇攀高峰的精神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解读诗歌
诗歌的内容是围绕着 望 字展开的 诗人“望”的对象是 岳
解读诗歌
指泰山
Hale Waihona Puke 指山色 不尽“岱 宗 夫 如 何 ? 齐 鲁 青 未 了 。 ”
设问
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
解读诗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联用问答的形式,写远望所见。借齐鲁 两地来烘托泰山那青翠无边、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形象。
这首诗写于736年,诗人到洛阳应进 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 羁的漫游生活。此时诗人25岁,正是意 气风发之时。
朗读诗歌
望岳杜甫
dài fú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WANG YUE
杜 甫
泰山,五岳之首,又有“天下名山第 一”的美誉。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 压南衡,驾中嵩(sōnɡ),轶(yì) 北恒,为五岳之长”。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sōnɡ) 山和恒山
何谓“岳”
泰山: 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古称 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 自古以来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其 中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 因此这首诗被刻于碑碣(jié),立于 山麓(lù)(山脚下)。

六年级语文下册《望岳》课件5 长春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望岳》课件5 长春版
怎么办?只能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郁结在诗的
结尾,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愁闷啊!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 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 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那“艰难苦恨”四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有 忧国忧民的情志,有半生漂泊的愁苦,也有晚境凄 凉的哀叹,可以说诗人是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诗人心急如焚,急得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以致两 鬓斑白了。
个人命运的伤感,忧国伤时的情怀,壮志难伸的苦 闷,所有这一切愁闷,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虽
然借酒未必能够浇愁,但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 绪吧。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 种疾病,因为他很穷困。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 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 飞入山间的归鸟。
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 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 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
“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 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 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 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急风使人感到寒冷,这种冷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 的,但更主要是心灵上的;天高,就显得人很渺小,很 孤单;猿的哀鸣,使人听了感到非常悲凉;
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 “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而江鸟 到处盘旋,找不到自己的巢,可见,是多么的孤独和痛 苦啊!这只鸟不正是漂泊异乡、远离家乡的杜甫的化身 吗?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6.1 望岳课件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6.1 望岳课件
尾联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的名 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 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它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诗 人的不畏艰险,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 切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全诗主题: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 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 三年,杜甫二十四岁游吴、越归
洛阳,应进士不第。次年漫游齐、
赵,当时他的父亲杜闲任兖州司
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至兖州
探亲,登泰山时作了《望岳》。
这首诗被称为吟咏泰山的“绝
唱”,被刻于碑碣,立在山麓。
思考:
泰 山。 1、“望岳”中的“岳”指____ “岳”的意思是什么?高大的山 ________。
望岳
杜甫:字子美,号少 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
因官至工部检校员外郎,
他也被后人称为杜工部。
作品集有《杜工部集》,
自唐朝以来,他的诗歌被
公认为“诗史”,他本人
也被称为“诗圣”。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新安吏》、 《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 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山的北面和南面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自然界 集中,聚集 划分, 分割
翻译: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 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 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 有了感情。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 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 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9张PPT).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9张PPT).ppt

诗人简介
主要代表诗作: 《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人简介
读书和壮游时期
南北漫游,看遍河山,裘马轻狂,志向 远大。此时期诗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陷贼与为官时期
历国破家亡,哀民生多艰,创作出《春 望》“三吏”“三别”等杰出代表作。
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俗语,列举几例。
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2.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晋·谢道韫
3.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成其深。 4.人心齐,泰山移。 5.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杜甫《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 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_岱___宗__夫__如__何__,_齐__鲁__青__未___了__。 ⑵杜甫《望岳》中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 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 _造___化__钟__神__秀__,_阴__阳__割__昏__晓___。
读清节奏
望岳
惊叹不已 由衷赞美
杜甫 fú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hūn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cé曾n云g,决z眦ì/入归鸟。 向往之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 豪迈之情
读懂诗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读出深意
后两句诗有何含义?表现出了什么哲理?
表层含义: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 群山而小天下。

第21课《望岳》课件(共28张ppt)

第21课《望岳》课件(共28张ppt)

远望 近望 细望 远望
诗文赏析
开篇以设问起 句,写意中遥想, 久慕其名,而未得 亲历其境。接句自 问自答,以夸张手 法,摹写泰山卧齐 鲁大地,雄伟宏阔 的气势。
三四句以南 北分割“昏晓”的 景象写泰山高耸云 端、万仞摩天的高 伟雄俊。这里是近 望,赞叹大自然把 神奇秀美的景色都 聚集在泰山了。
诗人进一步 想到泰山气象万千, 云气层生;站在泰 山之上,眼光敏锐, 连一掠而过的归鸟 也收入眼底。写主 观感受,反衬出泰 山的雄伟壮丽。
词句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 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 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 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 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 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 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首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
岱宗,泰山;夫,虚词,无实际意义;如何,怎么样? 齐鲁,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齐国和鲁国; 青,指山色青;未了,连绵不断,没完没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空间
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申晦(huì),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 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yú)成五彩。日上,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 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皓驳色,而皆若偻(lǚ)。
推荐阅读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 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 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 纯子颖(yǐng)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气概。
串珠问题: 1.一读:诗人登上泰山,看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看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
2.二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视
群山,群山就会显得渺小。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 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3.三析: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什么用“望岳”作 题目? 全诗没一个“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 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视。 虽句句没有“望”字,但所写的景物都是“望”到的。
4.四想:你读了本诗之后,有什么感想? 让我想到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时时进取,
不停进步,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有俯视一切的心胸。
课文结构
岱宗、青未了 ——远望 神秀、割昏晓 ——近望
望 岳 荡胸、决眦 ——仰望
凌绝顶、一览 ——俯视
乐观自信 积极进取
课文主旨
本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 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 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 天下的豪情壮志。
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最高峰、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
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 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 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敢攀绝顶、心存远志的雄心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 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 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背诵这首诗。
点拨:背诵这首诗,要把握诗的层次,即“远(望)——近 (望)——仰(望)——俯(视)”,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北游的诗人, 想象眼前的画面;也可以抓住每句诗的关键词来背诵,这样 可以提高背诵的速度。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 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其二》王维)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 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李斯)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天下第一山】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他的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 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 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而他的头则变成泰山,所以泰山是“天下第一山”。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设问、烘托
这是远望所见。起句设问,写出了作者初见泰 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 接着回答,借在齐鲁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高大气势。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钟”字 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形象地描写了泰 山的高大,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开,形成不同的景 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 水、徂(cú)徕(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 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 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国学诵读
思考与交流。 根据下面的图片和收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
的意思。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的意思。(原图、文略,见教材50页)
点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说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俯视群山,群山就会显得渺小。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顶峰的 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拓展与运用。 读一读,说说下面的两篇短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泰
山的。(原文略,见教材50页)
点拨:第一篇《泰山》描述了泰山的壮丽,写出了泰山在中华儿 女心目中以及泰山在世界上的地位。第二篇《泰山云雾》写了泰 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是抓住泰山高耸入云的特点来写的。
1.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提高诵读能力以及联想、想象能力。(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 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 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串珠问题: 1.诗人登上泰山,看到了什么景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什么含义? 3.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什么用“望岳”作题目? 4.你读了本诗之后,有什么感想?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泰山的景象。见山中云气层出 不穷,故心胸亦为之涤漾;“归鸟”是还巢的鸟, 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眼眶都快睁裂了。蕴 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对比
这两句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表现了诗人的
心胸气魄。把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