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学科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酿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磨镜片,创造了一架能 放大266倍的原始显微镜检查了污水、齿垢、粪便等, 发现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正确描述了微生物 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样,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 科学依据。
(Louis Pasteur,1822~1895)
抗生素的发现与提纯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 青霉素,Florey等提纯用于临床。
病毒的发现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 首先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世纪中期,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免 疫学等的发展和各种先进技术的建立,使人 们 能更快的认识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和致病机制。
高效的基因工程菌生产某些药物,如胰岛 素
郭霍法则: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 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 存在;2.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 得纯种;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 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 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
(Edward Jenner,1749~1823)首创用 牛痘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
阔途径。1979年WTO宣布全世界消灭天 花
缺乏完整的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螺旋 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真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自然界物质循环 • 农业 • 工业 • 医药 • 科学研究 • 正常菌群 • 病原微生物
丹毒 真菌感染
天花 破伤风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发酵和腐 败是由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 质是因污染了杂菌所致。自此, 微生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创用了巴氏消毒法

微生物学实验课目的及意义

微生物学实验课目的及意义

微生物学实验课目的及意义
摘要:
一、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意义
正文: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种类、结构、生理功能、生态分布、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微生物学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
1.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染色、制片等,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3.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科研兴趣:实验课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意义
1.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实验课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培养创新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设计实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实验课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提高综合素质: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微生物学就业前景综述

微生物学就业前景综述

专业介绍微生物学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该专业就业前景相比其他专业还是有优势的,而且近年来医药行业蓬勃发展,肿瘤和慢性病治疗出现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属于朝阳行业,具有很好的未来发展前景。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的科学。

就业前景出路:四大就业通道与计算机、电子等热门专业或化工、机械等传统专业相比,生物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潜力专业,生物学专业的前景还是很令人期待的。

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未雨绸缪,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长期规划,创造更好的条件迎接未来的挑战。

大致而言,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四个就业通道:通道一: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研发人员或技术员该方向按照待遇及工作环境从高到低可分为以下几类:1.跨国公司或较大的生物技术外企的技术支持。

如宝洁、玛氏、联合利华、伯乐公司等。

这类公司主要招收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

待遇非常不错,福利优厚,培训机制也很完善,而且大公司的从业经历也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较高的平台。

此类单位可以说是生物学专业的最佳出路,竞争相当激烈,对英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口语。

2.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检验员。

在国家公务员报考专业中尚未发现专门招收生物学专业的,如果报考不限专业的公务员岗位,就只能挑战“百里挑一”的录用几率了。

毕业生一旦被事业单位录用,工资一般都在2000元以上。

相关事业单位主要有疾控中心(CDC)、物证中心、食品检验处等,但相关岗位的人员需求较少。

以北京为例,每年招收的也不过十几人,且以当地生源为主。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德国艾利希于1910年合成的梅毒治疗剂砷凡纳
明和稍后合成的新砷凡纳明,开创了微生物感 染的化学疗剂治疗的新时代。 1929年弗莱明发现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的青霉素,1935年Domagk发现的磺胺药物百 浪多息,1940年的弗洛里的青零素结晶纯品, 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控制和 治愈。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碳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
手术用具,创建了无菌外科手术。
德国学者郭霍创用固体培养基,成功地从环境 或患者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细菌的纯培养物。 相继发现了炭疽杆菌(1876)、结核分枝杆菌 (1882)和霍乱弧菌(1883)。 在研究炭疽病时,郭霍提出了著名的原则: ①从患者的机体能分离出纯种细菌 ②将此细菌接种于易感健康动物能引起相同疾 ③能从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出同一种细菌 ④在同样的特殊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
郭霍原则证实了微生物的致病系统
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创用了牛痘预防天花成为
近代免疫学的开端。以后巴斯德发明的炭疽、 狂犬病、鸡霍乱疫苗为自动免疫预防感染病开 辟了前景。 1958年澳大利亚学者Burnet以生物学和分子遗 传学的发展为基础,提出了抗体生成的克隆选 择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机制、抗原识别、免 疫记忆形成、自身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发生等 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
非特异性孔蛋白:可通过分子量小于800~900
的任何亲水性分子 特异性孔蛋白:只容许一种或少数几种相关物 质通过,如维生素B12和核苷酸等
是一种通过共价键使外膜层牢固地连接在肽聚糖 内壁层上的蛋白,分子量约为7200
占细胞的比重(%)
成分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含量很高 (30~90)
肽聚糖
含量很低(5~20)
磷壁酸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的科学,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医学领域是它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向。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生物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细菌学中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之一,也是诊断病原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培养,可以得到细菌的单一纯种,进一步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2.病毒检测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致病根源,病毒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者诊断病毒性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毒检测的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PCR技术、免疫荧光等方法,其中PCR技术是目前常用的高效病毒检测技术之一。

3.真菌检测真菌感染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真菌检测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

真菌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真菌培养、快速真菌检测技术、血清学检测等。

4.寄生虫检测寄生虫感染是一些热带地区经常出现的疾病,寄生虫检测有助于确定感染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寄生虫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液检测、粪便检测、尿液检测等。

二、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生素的发现和研制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细菌性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而绝大部分抗生素都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提取出来的。

比如,青霉素最初就是由青霉属真菌所产生的一种抗生素,而阿奇霉素则是由镰刀菌属真菌所产生的一种。

2.疫苗的研发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大部分疫苗都是以微生物基础研究为基础的。

例如,百日咳疫苗是由百日咳杆菌制备的,流感疫苗则是由多种不同的流感病毒制备并混合而成的。

3.药物筛选微生物在药物筛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首先需要在大量微生物中筛选出具有治疗效果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被人工合成为新药,并用于临床治疗。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常常被用于药物筛选。

微生物学科特点

微生物学科特点

微生物学的特点是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微生物的大小以μ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

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2、吸收多、转化快: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3、生长旺、繁殖快:生长繁殖率极高,
4、适应强、易变异: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遗传物质易变异。

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

5、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

生理代谢种类繁多,代谢产物种类繁多,代谢产物种类繁多。

6、易于变异,产生突变:微生物由于其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生态、遗传和分类等方面的科学。

它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包括以下几个分支学科:
细菌学: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和分类等方面的学科。

真菌学:研究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和分类等方面的学科。

病毒学:研究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传播途径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学科。

免疫学:研究机体对微生物、异物和自身分子等的免疫防御机制和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等方面的学科。

分子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分子结构、代谢调节、基因调控、信号传导等方面的学科。

生态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学科。

工业微生物学:研究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制品、发酵、废水处理等工业应用方面的学科。

农业微生物学:研究利用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生物防治、肥料和生物制剂的研发等方面的学科。

以上是微生物学的一些主要分支学科。

在实际研究中,不同的分支学科之间也有很多交叉和融合。

微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微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微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从19世纪起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单细胞微生物的形态、生长特性、代谢和生态等方面,以及它们与人类、农业、工业和环境等的关系。

目前,微生物学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等深层次,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关键领域。

本文将从微生物分类、微生物资源保护、微生物代谢、微生物组学、微生物工程和微生物生物技术等方面综述微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一、微生物分类和鉴定技术微生物分类和鉴定技术是微生物学的基础,对于微生物界的确认和分类至关重要。

目前,微生物分类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进,如基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微生物分类,极端生境内微生物的分类,从单纯分类到生态分类等。

同时,微生物鉴定方面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传统的鉴定方法已经较为完善,如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鉴定。

而现代鉴定方法以基因分型为基础,如16S rDNA PCR扩增,多样性分析和瞬时异质性电泳等方法使得微生物的鉴定更加精准和快速。

二、微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微生物资源是人类获取生物物质和开发新药的重要来源。

由于微生物生长条件的特殊性,其资源对环境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保护和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对于保护微生物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微生物的保存和分类工作,发掘新的生境中的微生物资源,另一方面,针对已知的微生物资源进行复原和遗传修复。

而对于利用微生物资源,应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特殊性,开展微生物活性成分提取、生物转化、基因工程等研究,进一步挖掘微生物资源的潜力,构建微生物资源开发产业。

三、微生物代谢的研究进展微生物代谢研究一直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微生物代谢途径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代谢,其调控机制也非常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东昕
中国医学科学院
2006-01至2009-12
SAP与PIX在免疫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机制
吴骏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
2005-01至2008-12
冠状病毒MHV-A59的天然免疫学研究
唐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5-01至2008-12
自身免疫病免疫调节机理研究
臧敬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5-01至2008-12
陈晔光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05-01至2008-12
p58PITSLRE激酶与cyclinD3相互作用生理意义的研究
顾建新
复旦大学基因研究中心
2004-01至2007-12
与细胞运动性相关的Nudel\Lis1\dynein通路的组分、功能及调节
朱学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何贤辉
暨南大学组织移植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3-01至2007-12
新型趋化因子MIP-2r及新型受体CCR-X1的功能及其机理研究
王建莉
浙江大学医学院
2002-01至2005-12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学科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承担单位
起止日期
蛋白酶体/分子伴侣活性与错叠蛋白累积的关系及其在多聚谷氨酰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选凝素和糖苷配基:结构、功能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耿建国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2002-01至2005-12
组装作用于生物膜的人造多结构域蛋白质分子机器
分子生物物理
丘小庆
四川大学
2005-01至2008-12
光合膜蛋白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
分子生物物理
常文瑞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心房颤动致病基因KCNQ1 S1区功能研究
心血管系统内科学
陈义汉
同济大学
2004-01至2007-12
尿毒症加速AS的新机制:糖化氧化终产物-受体活化学说
泌尿系统内科学
侯凡凡
南方医科大学
2004-01至2007-12
结构细胞重塑在气道高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呼吸系统内科学
徐军
广州医学院
2003-01至2006-12
原发性肝癌的发育生物学机制
普通外科学
陈孝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1至2008-12
细胞骨架在缺氧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创伤外科与烧伤外科学
黄跃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2005-01至2008-12
仿真三维成型支架和组织工程技术重建股骨头坏死区的实验研究
骨外科学
卢世璧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2006-01至2009-12
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再造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
王常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6-01至2009-12
生理学与病理学学科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承担单位
起止日期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发病中氧化还原调控的细胞保护信号转导机制
王宪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2004-01至2007-12
张学光
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4-01至2007-12
Notch信号途径在淋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韩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4-01至2007-12
人类肝脏NK细胞的识别活化与肝脏肿瘤的免疫逃逸
田志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
2003-01至2005-12
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活化信息数量化和可视化研究
分子遗传学
胡兰靛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2006-01至2009-12
长波长红光诱导近视眼的作用机制
眼科
褚仁远
复旦大学
2006-01至2009-12
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保护心血管系统、防止心血管疾病及其机理研究
心血管系统内科学
汪道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1至2008-12
含有新型膜转运结构域的肿瘤靶向促凋亡蛋白的研究
杨安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6-01至2009-12
影响溶肿瘤腺病毒潜能的肿瘤细胞内在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其作用机制
王尧河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2006-01至2009-12
神经病学
李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
2005-01至2008-12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机制的研究
神经病学
王建枝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2005-01至2008-12
氧化应激与蛋白异常表达相互作用导致多巴胺神经元退变机制研究
神经病学
陈彪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2005-01至2008-12
CD147介导RA关节软骨/骨侵蚀的机制、功能靶位及其分子模拟
朱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6-01至2009-12
辅助性T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孙兵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2006-01至2009-12
MHC和Th1/Th2分化相关基因转录激活调控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2004-01至2007-12
利用基因/蛋白质表达谱构建鼻咽癌发病机制的研究网络
李桂源
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
2004-01至2007-12
细胞内蛋白质和膜转运的分子机理研究
徐涛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
2002-01至2005-12
免疫学学科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承担单位
起止日期
免疫调节关键基因遗传变异与肿瘤易感性研究
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神经病学
高天明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部
2004-01至2007-12
胶质细胞细胞周期调控与其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
神经病学
王伟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
2003-01至2005-12
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承担单位
起止日期
中国力学虚拟人
王成焘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6-01至2009-12
ER信号途径重要调节因子的发现及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叶棋浓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6-01至2009-12
肿瘤血管生成或抑制基因的分子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魏于全
四川大学
2002-01至2005-12
临床医学基础I学科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承担单位
起止日期
白内障发病机制研究
吴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
2006-01至2009-12
致龋变形链球菌全基因组的蛋白表达及三维结构研究
苏晓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
2006-01至2009-12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复合体Rad9-Rad1-Hus1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中的作用
杭海英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06-01至2009-12
蛋白质工程研究含血红素金属蛋白的功能结构元,结构-功能转换和相互作用
炎症状态下SCAP介导的LDL受体表达失调——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潜在新机制
阮雄中
重庆医科大学
2006-01至2009-12
不同类型慢性痛(炎症痛、神经病理痛和癌症痛)的外周和脊髓机制
韩济生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2004-01至2007-12
γ-干扰素对肿瘤间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秦志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陈晔光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2005-01至2008-12
p58PITSLRE激酶与cyclinD3相互作用生理意义的研究
顾建新
复旦大学基因研究中心
2004-01至2007-12
与细胞运动性相关的Nudel\Lis1\dynein通路的组分、功能及调节
朱学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2004-01至2007-12
精子发生与成熟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张永莲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2003-01至2007-12
细胞生物学学科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承担单位
起止日期
骨骼发育及其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杨晓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5-01至2008-12
Dapper蛋白在细胞信号调控中的作用
2006-01至2009-12
极端环境下耐辐射球菌的适应机理及DNA修复和抗逆性新基因的发现
华跃进
浙江大学农学院
2004-01至2007-12
氯代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和机理的研究
刘双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3-01至2006-12
低毒病毒的宿主因子基因和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陈保善
2004-01至2007-12
复合伤复合效应的机理研究
外科学基础
粟永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2003-01至2005-12
创伤愈合中与发育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
创伤外科与烧伤外科学
付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
2003-01至2005-12
临床医学基础II学科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承担单位
起止日期
隋森芳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