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期末考试

合集下载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卷及答案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卷及答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 评分标准:(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

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层片具有如下特征: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名解: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3.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5.生物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7.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

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

这种作用在种内也有此现象。

8.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群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

9.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连续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就是演替终点。

10.群落交错区与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木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

因此,这种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过渡。

有的变化突然。

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

11.Allen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的趋势12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13.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中科院《全球生态学》期末测验考试复习

中科院《全球生态学》期末测验考试复习

中科院《全球生态学》期末测验考试复习《全球生态学》复习整理一、概念1.对气候变化地敏感性、适应性与脆弱性敏感性:指一个系统对气候变化地响应程度.适应性:指系统在其运行、过程或结构中对预计或实际气候变化地可能调节程度. 脆弱性:指气候变化对一个系统地破坏程度.它既取决于一个系统对于特定气候变化地敏感性,又取决于此系统对于该变化地适应性(Houghton,2001).b5E2RGbCAP2.全球变化“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一词首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为人类科学家所使用.全球变化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地全球性地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如CO2浓度及其它温室气体地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地压力引起土地利用地变化.p1EanqFDPw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土地利用(land use):指人类依据土地地特点,根据一定地经济与社会目地,采取一系列地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地长期性或周期性经营活动,把土地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地过程.DXDiTa9E3d土地覆盖(land cover):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地地表诸要素地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地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RTCrpUDGiT4.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是指在10微米附近(810m)地红外光谱波长上吸收辐射、对地表有一种遮挡作用地气体,并导致地球大气地增温,如CO2,CH4,N2O,O3和H2O 等.5PCzVD7HxA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高浓度地CO2等温室气体象温室地玻璃罩一样只允许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却吸收从地面反射地红外辐射,而导致地球大气温度升高地效应.jLBHrnAILg5.大气环流模式大气环流模式(GCM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大气环流模式是进行天气和气候预测地基础,是对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地大气数值模式地总称.-是由流体力学方程组和热力学方程组组成地一组用于定量描述发生在大气、海洋、冰和陆地地各种过程地方程组.该方程组可以综合地反映相耦合地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圈系统内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过程地相互作用,预测大气运动地变化.xHAQX74J0X6.植被、植被区划与植被类型植被:是植物生长着、繁殖着,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与隐蔽所,并通过截留雨水与养分循环稳定土壤地植物群落.LDAYtRyKfE 植被区划: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地特征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但在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地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组合地植被地理区.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地主要依据.Zzz6ZB2Ltk植被类型:(自己写地,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找到更好地答案):指在一定地带,由一定地植物种类组成地具有一定特征地植被型,其区系成分是植被区划地重要依据之一.(课件提到点)是由一定地植物种类组成地,它们地区系成分也是植被区划地重要依据之一,尤其重视植被地建群种、优势种以及一些“标志种”地地理-历史成分,它们对于植被区划具有标志性地意义,并可据以进行定量地统计.dvzfvkwMI17.气候-植被分类研究气候与植被类型地理分布之间关系地科学.8.遥感(remote sensing )根据Campell(1996)地定义,遥感“是在地面之上,根据地物在一定地电磁辐射波段内地反射或发射能量特征,对陆面和水面进行数字成像分析地实践活动”.rqyn14ZNXI9.植物生产力概念:生物生产力、植物地总初级生产力、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净生物群区生产力EmxvxOtOco生物生产力:指生物及其群体,甚至更大尺度(包括生态系统以至生物圈)生命有机体地物质生产能力,随环境地不同而发生变化.SixE2yXPq5第一性生产力:指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借助于太阳能同化CO2制造有机物地能力,亦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地能量是生态系统地初级能量,这种能量地积累过程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6ewMyirQFL植物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指单位时间内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途径所固定地有机碳量,又称总第一性生产力(方精云等,2001).kavU42VRUs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表示植物所固定地有机碳中扣除其本身地呼吸消耗部分.这一部分用于植被地生长和生殖,也称净初级生产力.y6v3ALoS89NPP=GPP - RA式中:RA表示自养呼吸(autotrophic respiration),为自养生物本身呼吸作用所消耗地同化产物.M2ub6vSTn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指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土壤、凋落物及植物量等整个生态系统地有机物或能量地变化,亦即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异氧呼吸(土壤及凋落物)之差.它表征了陆地与大气间地净碳通量或碳储量地变化速率.0YujCfmUCwNEP=(GPP-RA)-RH=NPP-RH式中:RA 表示自养呼吸,RH 表示异养呼吸(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亦即异养生物呼吸消耗量(土壤呼吸作用).eUts8ZQVRd净生物群区生产力(NBP: Net Biome Productivity)是指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中减去各类自然和人为干扰(如火灾、病虫害、动物啃食、森林间伐以及农林产品收获等)等非生物呼吸消耗后所余下地部分. sQsAEJkW5TNBP = GPP-RA-RH-NR= NPP-RH-NR= NEP-NR式中:NR为非呼吸代谢消耗地光合产物.10.模型概念:统计模型、遥感模型、过程模型;陆地表面模型、生物物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统计模型:又称为气候相关模型,以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Chikugo模型和综合模型等为代表.统计模型是利用气候因子估算植被NPP,因此大部分统计模型估算地结果是潜在植被生产力或称气候生产力.气候生产力指某一地区植物群体在气候处于最佳状态下所能达到地最大第一性生产力.GMsIasNXkA遥感模型:是根据卫星遥感资料推算生产力,是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监测地有效工具,如CASA模型,但该类模型还处于发展阶段,且模型中许多参数地生态学意义还不清楚.TIrRGchYzg过程模型:又称机理模型,是通常所说地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过程模型考虑生理生态和生物物理过程及这些过程确定地生产力空间、时间特性,它根据植物地生长规律以及该研究地点地给定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来模拟植被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碳及养分循环.7EqZcWLZNX 陆地表面模型(land surface models ):主要用于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能量、水分和动量平衡,且根据已经地植被地理分布以及土壤特征进行全球模拟.lzq7IGf02E代表性模型,如BATS模型,SiB模型,LSX模型,LSM模型不足:没有考虑对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地植被覆盖地潜在变化生物地理模型(biogeography model):主要用于模拟全球植被地地理分布和植被地地理分布与气候之间地关系zvpgeqJ1hk 代表性模型,如DOLY模型,BIOME模型,MAPSS模型不足:主要描述植被结构与气候、土壤间地相互关系,且是静态描述,即假定植被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没有反应植被结构与功能地综合作用NrpoJac3v1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geochemistry model):主要用于模拟植被、枯枝落叶和土壤有机质各汇内部以及各汇之间地碳和养分循环1nowfTG4KI代表性模型:如CENTURY模型,T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不足:尽管将植被过程与水分循环有机联系在一起,可模拟NPP、碳及养分循环,但它们是以给定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为基础地,不能预测植被类型地变化fjnFLDa5Zo11.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定义:由一系列沿着某种具有控制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组成,生物圈-大气圈痕量气体交换和水分循环地全球变化驱动力:温度、降水和土地利用梯度分布地生态研究站点、观测点和样地组成地,其长度应不小于1000公里以确保覆盖气候和大气模式以及决策尺度,并有足够宽度(数百公里)以涵盖遥感影像范围.tfnNhnE6e512.描述和模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一些概念:库、通量、源、汇、收支、周转时间、循环库(reservoir):又称盒(box)或分室(compartment)指以某一物理、化学或生物特征定义地大量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被认为是均一地.HbmVN777sL通量(flux):单位时间从一个库传输到另一个库地物质量,以F表示.汇(Sink):进入库中地物质通量,通常以Q表示.源(Source):从库中流出地物质通量,常以S表示.收支(budget):是指一个库中地所有源和汇地总和.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一个库地周转时间是指库地容量M与库所有汇S地和地比率或指库地容量M与库所有源Q之和地比率.周转时间是指在汇保持不变且无源地条件下库被用空所需地时间.V7l4jRB8Hs循环(cycle):由2个或多个相关联地库组成地系统,物质以一种循环地方式在该系统内传输.如果所有物质在该系统内循环,则该系统是封闭系统.83lcPA59W9二、理解1.描述地球系统及其组成特点,并指出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地异同地球系统是一个由包括人类和人类活动在内地地球环境地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作用构成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地巨大地复杂系统.对于地球系统地变化,太阳是外界地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则是内在地驱动源.mZkklkzaaP组成特点:地球是一个由若干个开放系统组成地准封闭系统.除从宇宙中坠落地陨石外,其只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而基本上没有物质交换;而地球系统地各个子系统则属于开放系统,彼此之间既有物质地交换又有能量地交换.AVktR43bpw“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组成地,这五个子系统地相互作用控制着气候变化.地球系统也包含上述五个圈层,不过气候系统对岩石圈仅考虑了最上层部分,即土壤和山脉地形等,没有考虑深层地地壳和地幔等,也就是说在地球系统中还包含了地质过程.ORjBnOwcEd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地异同(网络版本):相同点:(1)二者组成成分相同,都包括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2)二者都属于准封闭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没与物质交换;(3)二者都是很复杂地而且是高度非线性地系统;(4)二者地动力都主要来自太阳能.2MiJTy0dTT不同点:(1)地球系统范围更广,不仅包括气候系统,还有生态系统、海洋系统以及人类作用过程等;(2)气候系统具有可预报性,地球系统却不能;(3)地球系统地关键过程是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气候系统只包括与气候相关地能量和物质地交换.gIiSpiue7A2.阐述气候-植被分类定量研究地3个阶段及其特点气候-植被分类定量研究地3个阶段:①基于相关性地气候-植被分类阶段基于相关性地气候-植被分类特点:以现实自然植被类型与气候之间地相关性为特征,还没有将对植物生理活动具有明显限制作用地气候因子作为植被分类地指标,也没有考虑植物地生长过程,是非机理性地.包括简单指标地气候-植被分类和综合指标地气候-植被分类.简单指标地气候-植被分类:主要是指利用一些观测地单一环境因子来进行植被类型分区地研究方法,以Koppen地生物气候方案为代表.uEh0U1Yfmh②基于植物生理生态限制作用地气候-植被分类阶段基于植物生理生态限制地气候-植被分类特点:以对植物生理生态活动具有明显限制作用地气候因子作为气候-植被分类地指标.这类模型又称为生物地理模型(Biogeography model),主要描述了植被地结构特征,如叶面积指数等,不足地是这类模型关于植被类型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地描述是静态地,即植被与气候处于平衡状态,也没有反应植被地结构与功能地综合作用.IAg9qLsgBX③基于植被结构和功能变化地气候-植被分类阶段基于植被结构和功能变化地气候-植被分类特点:将植物地结构和功能地变化在植被地分类上得到综合体现.3.遥感在现实陆地植被生产力监测中地作用及其缺限遥感模型是根据卫星遥感资料推算生产力,是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监测地有效工具,如CASA模型,但该类模型还处于发展阶段,且模型中许多参数地生态学意义还不清楚.WwghWvVhPE遥感技术系统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前者是从传感器本身发出电磁波,然后测定地物地放射量(如雷达).这种遥感地主要优点是全天候,在夜晚和多云天气也可正常工作.后者可分为两种:①是记录地物对太阳光地反射率,主要测量波段集中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②是记录地物本身地能量,测量波段集中在远红外线波段和微波波段.asfpsfpi4k遥感地工作过程大致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地物自然属性地研究,如土壤、植被、水体及人造建筑工程等;②对地观测,即运用照相机、雷达、多光谱扫描等仪器记录地物反射地电子辐射能量并使其定量化;③信息提取,也就是把观测到地资料根据研究目地作进一步地系统分析,以获取有用信息;④应用卫星资料结合其它数据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如土地利用、地质勘探、水文学、植被及土壤研究.遥感资料应用地若干问题遥感资料地地面分辨率可从1m到1km,使用哪一种遥感资料应视研究地大小和研究目地而定.例如,在大区域内用高分辨率地遥感资料并一定能得出好结果,反而在计算上浪费了许多时间.相反,在小区域用低分辨率地遥感数据又往往需要达到不到精度地要求,损失掉很多有用信息.再如,在同样大小地区域内水文研究往往需要高分辨率地数据,而气候分析则可以用低分辨率地资料.ooeyYZTjj1对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是分析结果可靠性地重要保证.在卫星资料地获取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数据地质量和精度.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BkeGuInkxI①数据地辐射误差.造成这种误差地原因:-由传感器本身-大气散射造成(地形与入射角地影响不予讨论)例如,测到地物体亮度读数是60,可能其中地50是物体本身实际亮度,而10则是大气折射产生地.②地理上地定位误差.这包括:-两幅遥感图像地拼接误差-用二维平面表达三维空间引起地误差.在分析处理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把这种误差保持在最小范围内.这就需要根据地形图上地已知控制点来进行几何纠正,以保证相邻两幅图像拼接地精度.尽管目前已有许多数据处理软件可供选择,但应根据特定研究目地,选择最合适地方法在建立大区域系统模拟时,遥感数据只是许多数据源之一,因此协调遥感数据与其他来源地数据(如气候、土壤及地形)之间地精度是值得注意地.PgdO0sRlMo 一般来说,遥感数据比气象台站观测地数据和土壤图提供地数据精度要高,但卫星资料提供地初始数据只反映了土地覆盖在某一时刻地状态,并不等同于土地利用及植被分类图.某一地区地卫星影像必须和其他地面实测数据相结合,才能得实际地土地利用或植被分类图.3cdXwckm15●虽然可用卫星资料来判别植被地疏密度、木材产量及森林类型,但这种分类法大都根据统计学方法得到,而不是基于生物物理学地原则进行地.h8c52WOngM●因此,分析或模拟地结果往往只适用于特定地研究区域,而不具备普适性.●我们面临地挑战之一就是把数据统计与基本地生态属性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4.试述植物地总初级生产力、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净生物群区生产力之间地相互关系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总初级生产力(GPP),即光合产物.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是生态系统初始物质与能量,也是碳循环地基础,随不同植被类型而异.v4bdyGious 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中,约有一半通过植被自身地呼吸作用(自养呼吸作用)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即形成植被地生长量(Whole plant growth),表示单位面积中用于植被净生产地有机体量,即总生长量.J0bm4qMpJ9植物生长形成地有机碳即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流向主要有两种:1.大部分以凋落物(Litter fall)地形式进入地表,它们或成为土壤有机质地一部分(从较长时间尺度而言,这些土壤有机质又通过土壤呼吸作用而释放到大气中)或以凋落物分解形式回到大气;XVauA9grYP2.其余部分则成为系统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植物地生物量(Biomass).而净生物群区生产力(NBP):指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中减去自然和人为干扰(如火灾、病虫害、动物啃食、森林间伐以及农林产品收获等)等非生物呼吸消耗后所余下地部分.bR9C6TJscw5.试述模型地重要性及其生命力人们为什么要建立模型,模型地生命力又在哪里呢?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地系统,生态系统内发生地事件及其状况很难进行预测.尽管对于生态系统地结构和功能地详细理解有助于增进对生态系统过程地预测能力,但是目前对于生态系统地结构与功能地认识还远远不够.许多生态现象和资源管理问题包含了许多地相互作用以至于凭借目前关于生态系统地认识对于生态系统过程地预测还很困难.pN9LBDdtrd 自然现象地复杂性早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推理,即根据简单地假设或因果推理来描述现象地方法,通常被用于描述、定义和解释这一世界.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增进对我们已经相当了解地系统过程理解地唯一方法,但是对于哪些了解很有限地复杂现象,试图凭借简单地假设或因果推理来进行解释是不可能地.一个有效地方法就是综合地研究这一复杂现象,建立反映这一复杂现象地综合模型,且利用该模型来预测这一复杂现象及其对于扰动地反应.DJ8T7nHuGT模型有许多不同地表达方式,但模型最基本地特征就是一个抽象或是一个物理实体地表达,以某一方式反映真实世界地结构和/或功能及其过程.譬如,综合反映某一生理过程地数学方程就是反映这一过程地模型,图像和雕像也是一类模型.许多不同类型地模型已经并将继续在生态学和资源管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地作用.但是,模型与计算机地结合则是近三十年来地事,这类模型地建立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对复杂系统地特性和行为地理解.QF81D7bvUA一个模型在其建立之初通常并不能很精确地描述真实物体或过程,可是模型可以不断改进.一些模型在改进后能够很好地反映现实以至于不再是一个模型而是模型试图反映地现实.然而,模型毕竟是模型,所有地模型在一定程度都不正确.一个模型地好与不好取决于该模型提供地它所描述地现实可否被接受,而不是取决于模型地对与错.4B7a9QFw9h人们为什么要建立模型,从模型可得到什么,一个建立地模型地价值是什么?首先,模型可以作为预测地工具.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所获得地新信息很少,模型地价值在于它们能做什么,而不在于模型怎样被建立.另外,模型可被用作启发式地练习,即一种研究和综合分析我们所想了解地系统地方法和确定我们还不了解但希望或需要了解地系统地方法.一个已经建立地模型用途并不大,许多模型在其建立后从未用过.这些模型地价值在于模型地发展而不在于这一完成地产品.ix6iFA8xoX 生态学家和可更新资源地管理者已经建立了大量地不同类型地模型.这些模型在类型(文字,图形,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模型)、范围和分辨率方面(如生理过程模型、单株树木生长模型、森林生长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或整个生态系统模型)和目地方面(如描述自然现象,组织现存数据,确定信息不足或研究需要,教/学过程,或预测未来状况和系统对于自然扰动和/或管理地反应)变化很大.wt6qbkCyDE每类模型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尽管从目前模型地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模型会大幅度地增加,但没有一类模型可支配其它类型地模型.计算机技术地发展,生态知识地增加和定向管理地发展将促进生态系统模型与计算机模型地结合,从而成为未来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地一个主要工具.Kp5zH46zRk6.简述全球变化生物圈模型地分类及其特点①陆地表面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地能量、水分和动量平衡,且根据已有地植被地理分布以及土壤特征进行全球模拟.Yl4HdOAA61 陆地表面模型主要被用于大气环流模型(AGMs: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以模拟陆地表面和大气之间地生物物理相互作用ch4PJx4BlI 代表性模型,如BATS模型、SiB模型、LSX模型、LSM模型模型不足:没有考虑对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地植被覆盖地潜在变化②生物地理模型:又称生物群区(biome)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全球植被地地理分布和植被地地理分布与气候之间地关系qd3YfhxCzo 代表性模型,如DOLY模型、BIOME模型、MAPSS模型模型不足:这些模型主要描述了植被地结构与气候、土壤之间地相互关系,而且是静态描述,即假定植被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没有反应植被地结构与功能地综合作用.E836L11DO5③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主要用于模拟植被、枯枝落叶和土壤有机质内部及其之间地碳和养分循环代表性模型:如CENTURY模型、T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模型不足:尽管从机理上将植被地过程与水分循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模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碳及养分循环,但它们是以给定植被类型地地理分布和土壤类型为基础地,不能预测植被类型地变化S42ehLvE3M三类模型地特点●平衡状态:三类模型都是独立发展地,都只反映了生物圈地不同方面,而且主要模拟地是平衡时地生态系统状态,没有综合地考虑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植被分布地反馈作用和生物圈过程对气候地反馈作用,因而使得模拟生物圈地状态及其与气候系统地潜在作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501nNvZFis●植被结构与功能地分离:三类模型对陆地表面过程、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之间地许多关键联系地描述也不够,没有将植被地结构与功能综合考虑.jW1viftGw9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综合地模型,以模拟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之间地相互作用,特别是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地动态.xS0DOYWHLP 7.试述“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核心项目地研究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课件版)。

生态学期末考

生态学期末考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1、监测植物:植物监测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

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或指示植物。

2、大气污染: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3、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临界剂量:污染物浓度和接触时间的联合作用称为剂量。

能引起植物伤害的最低剂量称为临界剂量,或叫伤害阈值。

5、植物抗性:指植物在污染物的影响下,能尽量减少损害,或者受害后能很快恢复生长,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的特征。

二、填空、选择、简答1、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①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②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可以测得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强度和总毒性,以此作为确定污染承受能力和制定环境标准怕参考依据。

③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④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2、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维持碳氧平衡②吸收有害气体③滞尘作用④减菌效应⑤减噪效应⑥园林植物增加负离子效应⑦园林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3、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②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4、园林植物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③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④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

5、常见的防风林结构。

①紧密(不透风)结构。

②稀疏(疏透)结构。

③透风(通风)结构6、大气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生态学真题答案

生态学真题答案

生态学真题答案2013年1、简述植物的生长型结构(Raunkiaer分类系统)及其每个生活型的特点。

见课本78页2、简述生物种间关系中消费性物理掠夺。

答:生物种间关系中消费性物理掠夺包括:捕食、寄生、草食。

(1)捕食:广义上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一营养级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传统捕食、草食、拟寄生、同种相残和放牧。

(2)寄生: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

(3)草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

3、简述生物光周期现象及其光周期类型(举例说明)。

{2013、2012} 见课本85页4、简述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方式。

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方式主要体现在陆生植物上,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他们对水分不足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

(1)湿生植物:根据其适应环境的特点可以分为阳性湿生和阴性湿生。

①阳性湿生:有较发达的输导组织,叶片有角质层,喜生长于浸水或潮湿土壤。

②阴性湿生:叶薄、气根吸收空气水分,蒸腾小,喜生长于森林下部弱光、高湿环境(2)中生植物:根茎叶结构、抗旱能力介于湿生和旱生植物之间,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其根系和输导组织均比湿生植物发达。

(3)旱生植物:根据旱生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

①少浆液植物:尽量缩小叶片面积,有各种减少蒸腾的特化结构;根系发达;细胞内原生质渗透压高,抗旱能力强。

②多浆液植物:有由根茎叶特化形成的贮水组织;表面积对体积比例小;叶片小或退化,角质层厚,气孔少并下陷;有特殊的水分与光合代谢途径。

5、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2013、2012)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主要包括最小因子定律和综合作用定律。

1、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求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称为最小量定律。

中科院生态学考试试题

中科院生态学考试试题

中科院生态学考试试题(总2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昆明植物所植物生态学问答题集锦2003年 1.简述日照长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及其在植物引种驯化上的意义。

(光因子,引种驯化) 2.简述高山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及原因。

(高山植物) 3.生态因子主要分为几类,就目前情况而言哪一类的影响最大(生态因子) 4.植物群落发育主要经历几个时期各时期特点是何(植物群落发育)2002年1.试述风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风因子)2.简述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

3.试述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中的水生演替序列。

(原生演替,水生)4.简述亚洲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区别。

2001年1.试述欧亚大陆植被由南向北表现出的水平地带,每个带列举1-2种植物组成的科属类群。

2.试述植物引种驯化中应考虑的生态因子。

(引种驯化)3.试述昼夜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4.试述植物群落发育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

2000年1.简述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

2.试述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3.试述植物对高温的生态适应。

(温度)4.试述盐碱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1999年1.为什么高山植物都较矮小且通常花色较艳丽(高山植物)2.试述亚洲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区别。

3.简述热带高山的山地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1998年1.分述植物生态学研究传统的三大学派。

2.简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为何说陆地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大多在山区4.简述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的主要原因。

(垂直地带)5.图示并简述云杉林被采伐后经历的主要演替阶段。

(演替)6.试述植物分泌物对种间组合的影响。

(种间组合)1997年1.简述群落在裸地的演替过程(演替)2.简述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组成上、群落结构和群落外貌上的主要区别。

3.简述高温和低温是怎样限制植物分布的(温度)4.谈谈你所认识的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

生态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

生态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

生态学课程考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与传统的经典生态学不同,环境生态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干扰下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系列变化。

2.Gaia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复合系统。

3.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阳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4.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_牛•态幅。

6.竞争的主要方式有两类:资源利用性竞争和口相互干涉性竞争。

7.退化牛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通常包「括自然法制、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三个方面。

8.生态系统管理中的“3S技术”是指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4.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系的关系是(C)A.寄生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没关系5.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环境影响大的生态系统是(A)A.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湖泊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6.一个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的物种是(B)A.顶位种B.中位种C.基位种D.关键种7.用来表示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C50‘是指(D)A.绝对致死剂量B.绝对致死浓度C.半数致死剂量D.半数致死浓度8.农业生产是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的(A)A.直接使用价值B.间接价值C.潜在使用价值D.存在价值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根据植物对过量盐量的适应特点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BCD)A.盐土植物B.聚盐性植物C.泌盐性植物D.透盐性植物2.以下对于增长型种群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BC)A.年龄椎体呈典型金字塔形B.种群有大量幼体,老年个体较少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A)中首次提出的。

A.《我们共同的未来》B.《只有一个地球》C.《人口炸弹》D.《增长的极限》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越高级,则越不容易(D)A.保护B.恢复C.维护D.破坏3.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C)A.越高B.越强C.越低D.越弱C.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3.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是(ABCD)A.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B.可以共同防御敌害C.有利于改变小生境D.能够促进繁殖第4.下面用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中,属于生产成本法的有(BCD)1页A.市场价格法B.机会成本法C.恢复和保护费用法D.影子工程法5.环境污染物一般毒性评价方法有(ABCD)A.急性毒性评价B.畜积毒性评价C.亚慢性毒性评价D.慢性毒性评价6.目前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类型有(BCD )A.原有替代型B.现有改造型C.全新规划型D.虚拟型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什么是生态位?高斯竞争排除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3.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主要的评估方法?4.什么是生态工程?生态工程设计所涉及的生态学原理有哪些?5.请分析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提出今后的防治对策。

生态学期末试卷与答案

生态学期末试卷与答案

生态学期末试卷与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玉米C、大豆D、冬小麦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天数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团粒结构C、核状结构D、片状结构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A、疏选结构B、紧密结构C、稀疏结构D、通风结构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A、焚风效应B、山风效应C、谷风效应D、陆风效应11、种群是指()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混合型13、种群平衡是指()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14、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不规则波动D季节性消长215、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谁首次提出的()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A、演替原则B、植物区系C、植被型D、群落生态17、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A、蒙古标B、长白落叶松C、红松D、兴安落叶松18、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1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20、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气候项级B、偏途顶级C、土壤顶级D、地形项级21、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2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下列哪种生产力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A、初级总生产力B、初级净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23、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24、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A、海洋B、草原C、海陆交接地带D、荒漠25、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A、草原B、森林C、海洋D、农田26、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A、湖泊B、草原C、果园D、热带雨林,27、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煤D、水能28、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