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鲜花》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五月的鲜花》

• 学习快乐 • 快乐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2、把握作者对音乐艺术进行描写和对音乐精 神挖掘的角度。 3、品味作者诗意的语言,体会音乐给人带来 的力量,感受音乐中的美好家园。
介绍作者
•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现任《武汉晨报》常务副 总编辑,高级编辑。著名音乐评论家、学者。 李皖初、高中均就读于徐州一中;1985年高考以全市文科状元、全省 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2003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获工 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9年起,他历任《长江日报》记者、科教部副主任,《武汉晨 报》副总编辑等职。作为第一作者,先后获得全国和省、市级新闻奖 项近60个,荣获《长江日报》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2000年 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起,他开始为《读书》“听者有心”专栏撰写音乐评论;之后 又在《南方周末》、《作家》、《羊城晚报》、《新京报》等十余家 报刊开辟音乐和文化评论专栏。先后出版了《回到歌唱》、《听者有 心》、《倾听就是歌唱》、《李皖的耳朵》、《流行音乐的花朵》、 《我听到了幸福》、《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等文集, 19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作家。曾任第二、三、四届华语音乐传媒 大奖赛评委会主席。(《徐州一中》第191期)
1、第二段景物描写:“竹笋拔节”“到处是阳光”。 • 点拨:体现了生命的律动,这就是大自然的旋律,其实也 就是最美丽的音乐。 2、第二段:“长亭外……”(弘一大师李叔同的《送 别》),这里写这首《送别》有什么作用?他是怎样来 写的? 点拨: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指出了音乐 对人生的影响。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感受 形象化为了具体可感的“白衣裳、蓝裙子、15岁 青果子般的少女”,这首歌给作者带来的印象是一 种“圣洁”感。
《五月的鲜花》ppt课件

这些景物体现了生命的律动, 这是大自然的旋律,生活的旋 律,其实也是最美的音乐。
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欣赏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文本 研读
2.这里写《送别》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 指出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 感受形象地化为了具体可感的 “白衣裳、蓝裙子、十五岁青 果子般的少女 ”,这首歌给作 者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圣 洁”感。
文本 研读
3.“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 魂醒了。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说呢?
这篇文章是一篇音乐评论,写 《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 震撼,作者详细的描述了这首 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文字细腻,抒情优美。
总体 特色
分析细致入微。
文章前后勾连非常紧密,整篇 文章浑然一体。
的鲜花》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
我们期待着那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 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曾任《武汉晨报》副总编辑,现任 《人物汇报》总编辑,著名知名乐 评人。 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著有 《回到歌唱》、《听者有心》、 《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 等。 善于点评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笔 把保罗・西蒙、黄舒骏、齐秦、王 菲、U2、雅尼等这一个个与音乐有 关的名字解剖给你看,但思考并未 仅止于此,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 从音乐的表象背后透视了若干的相 关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欣赏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文本 研读
2.这里写《送别》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 指出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 感受形象地化为了具体可感的 “白衣裳、蓝裙子、十五岁青 果子般的少女 ”,这首歌给作 者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圣 洁”感。
文本 研读
3.“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 魂醒了。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说呢?
这篇文章是一篇音乐评论,写 《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 震撼,作者详细的描述了这首 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文字细腻,抒情优美。
总体 特色
分析细致入微。
文章前后勾连非常紧密,整篇 文章浑然一体。
的鲜花》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
我们期待着那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 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曾任《武汉晨报》副总编辑,现任 《人物汇报》总编辑,著名知名乐 评人。 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著有 《回到歌唱》、《听者有心》、 《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 等。 善于点评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笔 把保罗・西蒙、黄舒骏、齐秦、王 菲、U2、雅尼等这一个个与音乐有 关的名字解剖给你看,但思考并未 仅止于此,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 从音乐的表象背后透视了若干的相 关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苏少版初中初二八年级下册音乐(简谱)五月的鲜花_课件1(1)

练一练
该曲的高声部可用高音竖笛或中音 竖笛吹奏;低声部用中音竖笛吹奏。可 以全由学生合奏,也可以师生合奏。
前半部分用连音奏法,要吹得连贯;后半 部分用断音奏法,要吹得坚定有力。
你还知道哪些在革命时期鼓舞人心的歌曲 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月的鲜花》原歌词如下: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地煎熬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和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怒吼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震天的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作词者介绍: 光未然,现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原 名张光年。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 月的鲜花》、《屈原》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 主义问题》、《风雨文谈》等。
一二·九运动相关图片
唱一唱
《五月的鲜花》曲子朴实、深情,全曲并 没有华丽夸张的主题和乐句,旋律简洁得就像 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却如地下的火山,蕴 藏着一股喷薄而起来。
五月的鲜花
背景介绍
《五月的鲜花》是阎述诗创作的一首 抗战歌曲,由光未然填词、阎述诗谱曲, 原为光未然于武汉所作独幕话剧《阿银姑 娘》的序曲,1959年作曲家瞿希贤把《五 月的鲜花》选作故事片《青春之歌》的插 曲。
作曲者介绍: 阎述诗,名绍璩,字述诗,出生在沈阳的一个教 师之家,著名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毕 业于燕京大学。在“一二·九”运动中,目睹学生被 军警屠杀的惨状。当学生拿来光未然的诗词《五月的 鲜花》,请他谱曲。他疾书立成,先在校内传唱,很 快流传全国。他长期从事音乐工作,创作了40余首 歌曲,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音乐家。
《五月的鲜花》公开课教案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自己音乐启蒙老师的情感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补充介绍作者
课外作业
抄写字词、解释
教
学
后
记
教 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歌词内容:战后追忆、缅怀先烈
歌去曲调:平静低徊、感伤激昂
似曾相识、震撼、扯疼灵魂:视觉与听觉的打通
音乐可以唤醒少年的灵魂,音乐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
2.寻找文中歌曲《五月的鲜花》曲调
明确:有平静、低徊,感伤而又激昂曲调
二、选择阅读,分析感受
1.作者第一次听《五月的鲜花》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震撼、似曾相识、灵魂一下子被扯疼了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童年记忆与歌曲缅怀、纪念烈士的内容相似重合,再加上舒缓的音乐,平静、低徊,感伤而又激昂曲调。所以,作者听到这首歌时,震撼、似曾相识、灵魂被扯疼。
生:30岁、白、微胖
仰望、愧疚和感恩
音乐启蒙老师用英语帮我开口
(李老师)推荐《五月的鲜花》
死:与学生打球猝死、决绝爱情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师生活动
导入
听歌曲《父亲》,谈音乐作用
师问生答
寻感知
析感受
悟感情
一、快速阅读,为题解惑
1.寻找文中歌曲《五月的鲜花》歌词
明确:“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五月的鲜花》公开课教案
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
课题序号
20
授课班级
14会计
周期
第17周
授课课时
1
授课形式
新授
理解作者对自己音乐启蒙老师的情感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补充介绍作者
课外作业
抄写字词、解释
教
学
后
记
教 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歌词内容:战后追忆、缅怀先烈
歌去曲调:平静低徊、感伤激昂
似曾相识、震撼、扯疼灵魂:视觉与听觉的打通
音乐可以唤醒少年的灵魂,音乐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
2.寻找文中歌曲《五月的鲜花》曲调
明确:有平静、低徊,感伤而又激昂曲调
二、选择阅读,分析感受
1.作者第一次听《五月的鲜花》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震撼、似曾相识、灵魂一下子被扯疼了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童年记忆与歌曲缅怀、纪念烈士的内容相似重合,再加上舒缓的音乐,平静、低徊,感伤而又激昂曲调。所以,作者听到这首歌时,震撼、似曾相识、灵魂被扯疼。
生:30岁、白、微胖
仰望、愧疚和感恩
音乐启蒙老师用英语帮我开口
(李老师)推荐《五月的鲜花》
死:与学生打球猝死、决绝爱情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师生活动
导入
听歌曲《父亲》,谈音乐作用
师问生答
寻感知
析感受
悟感情
一、快速阅读,为题解惑
1.寻找文中歌曲《五月的鲜花》歌词
明确:“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五月的鲜花》公开课教案
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
课题序号
20
授课班级
14会计
周期
第17周
授课课时
1
授课形式
新授
《五月的鲜花》.ppt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随笔,作者 用优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五月的鲜花》 给他童年、少年直至所带来的感受和心理 变化,尤其是一首歌对一个人灵魂的唤醒, 对一个人音乐人生的激活,在这篇文章中 作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结构分析
一(1——9)少年的灵魂被音乐唤醒。 二(10——17)对《五月的鲜花》这首歌的详细分析。 三(18——27)对这个将他引入音乐圣殿的老师的追忆,
课堂小结: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对我们 的学习和生活又有什么启示意义?
•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这篇文章就是一篇音乐评 论,写《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震撼,作者 详细地描述了这首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 我们同学刚才也听了这首歌,但我们却没有受到 作者那么强烈的震撼。可见,每个人对艺术的感 受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用心品味、积累 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学会去领略音 乐、文学等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享受与生命感 悟。
《五月的鲜花》
李皖
五月的鲜花
——电影《青春之歌》主题歌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遮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地熬煎,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陆邻"呵, 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 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震天的
• 学习快乐 • 快乐学习
1、第二段景物描写:“竹笋拔节”“到处是阳光”。
• 点拨:体现了生命的律动,这就是大自然的旋律,其实也 就是最美丽的音乐。
2、第二段:“长亭外……”(弘一大师李叔同的《送 别》),这里写这首《送别》有什么作用?他是怎样来 写的?
20五月的鲜花

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 ;二,“五月”,也指“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远的五月 :1983年五月。在这个五月,徐州 人生中___________ 一中的师生和着音乐一起定格在了“我”的人生中,
“我”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转折;三,“五月的鲜花”
也象征了“我”那些逝去的、灿烂如歌的青春岁月。
成 长 经 历
阎述诗 作曲的《五月的鲜花》本是一 由________ 光未然 作词、_______ 首抗战歌曲,作为国内知名的音乐评论人,李皖的这篇文章, 不仅以这首歌曲的名字为题,文中还有大量评论这首歌曲的 内容,因此很多人把本文的体裁说成是“音乐评论”。 但本文不仅仅是音乐评论。“音乐评论”没有固定的写 作模式,可以以议论文、随笔、小品文等诸多形式出现,在 乐评 _____ 、记事、 抒情 文体上属于广义的“散文”范畴。本文融 ______ 为一体,“乐评”只是其内容之一,故在文体上称为 “散文”会更合适。 形散 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所谓“ _____”指散文的思 路广阔,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 神不散 也指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 ________ ”是指每一篇散文 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写作主旨、文章立意),散文的 取材、组材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为表达这个主题服务。
野”的众声合唱响起时,“我”总能联想
起“少年任意游荡的田野,万木复苏的春
天,集体扫墓的薄雾的清晨,云龙山,烈
士塔”这些童年的记忆,总能“带给我无
边的原野和无边的鲜花”的想象呢?
品析语句,欣赏特色
4. 作者认为这首战争时期的音乐作品 为什么会打动一个和平时代的少年的心? 为什么称这首歌的创作是一个“奇迹”?
归纳主旨
五月的鲜花(1)

五月的鲜花
李 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1、理解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以及对人 生的意义。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3、学习把写人记事、描写结合起来的方法, 思考它对表达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作者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 《五月的鲜花》给他童年、少年直 至成年的所带来的感受和心理变化, 尤其是一首歌对一个人灵魂的唤醒, 对一个人音乐人生的激活,在这篇 文章中作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五月的鲜花》为什
么能超越时空,引起作 者的感悟?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分析:
该曲的妙处就在于采用了C大调下行音阶的 变形,造成极为舒缓、追忆的调子。在怀念、悠 扬、悲伤的咏唱之后,曲调渐升至“抗战不歇” 之最高音,这用词的强悍、壮阔和威武不屈,使 得以哀悼而起的思绪,随着心绪的升腾渐至壮怀 激烈的情绪。这歌曲既哀悼又激昂,既感伤又英 武,既柔婉又坚硬,我们就在一种柔情万缕的婉 约抒情中,不知不觉走进英雄主义的襟怀。号召 我们后来者要怀着像这片鲜花一样一望无际的无 限的缅怀,去追忆那些为了民族的延续献出自己 生命的逝者。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李 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1、理解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以及对人 生的意义。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3、学习把写人记事、描写结合起来的方法, 思考它对表达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作者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 《五月的鲜花》给他童年、少年直 至成年的所带来的感受和心理变化, 尤其是一首歌对一个人灵魂的唤醒, 对一个人音乐人生的激活,在这篇 文章中作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五月的鲜花》为什
么能超越时空,引起作 者的感悟?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分析:
该曲的妙处就在于采用了C大调下行音阶的 变形,造成极为舒缓、追忆的调子。在怀念、悠 扬、悲伤的咏唱之后,曲调渐升至“抗战不歇” 之最高音,这用词的强悍、壮阔和威武不屈,使 得以哀悼而起的思绪,随着心绪的升腾渐至壮怀 激烈的情绪。这歌曲既哀悼又激昂,既感伤又英 武,既柔婉又坚硬,我们就在一种柔情万缕的婉 约抒情中,不知不觉走进英雄主义的襟怀。号召 我们后来者要怀着像这片鲜花一样一望无际的无 限的缅怀,去追忆那些为了民族的延续献出自己 生命的逝者。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乜斜辙”歌曲《五月的鲜花》

3.“一起挥动”,需用舌尖轻抵下牙齿嘴角展开后自然发出,注意“挥动”音准把握。
歌曲简介
创作背景 光未然词、阎述诗曲。1935年,倭寇制
造了华北事变,光未然创作了《五月的鲜花》。同 年12月,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阎述 诗先生亲自参与救护学生伤员行列中,并将《五月 的鲜花》谱成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曲调如泣如 诉,如怨如述,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 限景仰。
演唱提示
1.重点练习乜斜辙咬字技巧。 2.硬起声咬字。咬字时注意声音与气息的结合,打 开共鸣腔体,用高位置的发声状态演唱。 3.用深沉有保持的气息完整地演唱每个乐句,做到 声音连贯、感情真挚、语音清晰,准确表达歌曲蕴 涵的主题。
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由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人声歌唱声部及钢
琴伴奏组成的一种音乐体裁。
同年12月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阎述诗先生亲自参与救护学生伤员行列中并将五月的鲜花谱成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曲调如泣如诉如怨如述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仰
《幼儿教师音乐技能》课程
“乜斜辙”歌曲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学习内容与要求
1. 继续学习“乜斜辙”发声技巧,能在歌唱实践中运用; 2.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简介; 3.了解歌曲《五月的鲜花》 创作背景并有感情演唱。
1= e1-c2 4/4
1=e1-d2 2/4
发声练习
要求: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
发声的协调配合,音量不宜过大, 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 有流动感。
重、难点训练
1.起始音“五月”嘴唇略翘,容易发声;“掩盖着”音准要很好控制,不能偏低。
2. 保持咬字状态,运用气息控制,将每一个同音高的字音准确有力咬出,“群”字不能偏 低。
歌曲简介
创作背景 光未然词、阎述诗曲。1935年,倭寇制
造了华北事变,光未然创作了《五月的鲜花》。同 年12月,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阎述 诗先生亲自参与救护学生伤员行列中,并将《五月 的鲜花》谱成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曲调如泣如 诉,如怨如述,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 限景仰。
演唱提示
1.重点练习乜斜辙咬字技巧。 2.硬起声咬字。咬字时注意声音与气息的结合,打 开共鸣腔体,用高位置的发声状态演唱。 3.用深沉有保持的气息完整地演唱每个乐句,做到 声音连贯、感情真挚、语音清晰,准确表达歌曲蕴 涵的主题。
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由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人声歌唱声部及钢
琴伴奏组成的一种音乐体裁。
同年12月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阎述诗先生亲自参与救护学生伤员行列中并将五月的鲜花谱成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曲调如泣如诉如怨如述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仰
《幼儿教师音乐技能》课程
“乜斜辙”歌曲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学习内容与要求
1. 继续学习“乜斜辙”发声技巧,能在歌唱实践中运用; 2.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简介; 3.了解歌曲《五月的鲜花》 创作背景并有感情演唱。
1= e1-c2 4/4
1=e1-d2 2/4
发声练习
要求: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
发声的协调配合,音量不宜过大, 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 有流动感。
重、难点训练
1.起始音“五月”嘴唇略翘,容易发声;“掩盖着”音准要很好控制,不能偏低。
2. 保持咬字状态,运用气息控制,将每一个同音高的字音准确有力咬出,“群”字不能偏 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作者到这时候才第一次 意识到了音乐的巨大力量,音 乐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 16岁以后的天壤之别就在于作 者意识到了音乐的力量。
文本 研读
4.第4节“欣赏力的巨变 ”“我 的灵魂突然地就被扯疼了 ”如 何理解?
为下文蓄势,指出了音乐能深 深触动自己灵魂是在17岁之后。 写出了音乐对自己灵魂的强烈 震撼,第5段“这乐声……”一 句,作者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 种震撼。
这些景物体现了生命的律动, 这是大自然的旋律,生活的旋 律,其实也是最美的音乐。
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欣赏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处
8.作者如何为此文作结?有何 妙处?
文章的结尾又重回《五月的鲜 花》,又是一次“偶然”,让 作者“看”到了这首歌,作者 强调是“站着把它看完”, “没有落泪”,传达给读者的 是一种肃穆的、庄严的、圣洁 的情感。
小结
9.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到底 写了什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 活又有什么启示意义?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
词:光未然 曲:阎述诗 -----☆☆☆☆-----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我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欣赏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就失掉了饭碗
《五月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Music----
文本 研读
5.朗读7-10段,讨论问题:
1)作者笔下的李老师是个什么 样的人?
2)《五月的鲜花》带给作者什 么样的震撼?
文本 研读
6.朗读11-14段,作者是如何描述 音乐的?
首先用“似曾相识”来表达音乐带 给我们的“关于记忆,或由此及彼 的联想或通感”,能调动起时间的 深海中的那份泛黄的久远的记忆。
这篇文章是一篇音乐评论,写 《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 震撼,作者详细的描述了这首 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文字细腻,抒情优美。
总体 特色
分析细致入微。
文章前后勾连非常紧密,整篇 文章浑然一体。
乐谱的“似曾相识”
熟悉的音阶、曲调 通感的达成
追忆的曲调
歌词的“似曾相识”
细节的“妙手天成”
文本 研读
7.作者为什么要写李老师和他 爱人的死?
李老师是作者接触《五月的鲜 花》的介绍人,所以作者深情 的缅怀他,而且他妻子的死又 再一次勾起了作者对壮烈景象 的想象。
结尾 的妙
文本 研读
2.这里写《送别》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 指出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 感受形象地化为了具体可感的 “白衣裳、蓝裙子、十五岁青 果子般的少女 ”,这首歌给作 者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圣 洁”感。
文本 研读
3.“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 魂醒了。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说呢?
的鲜花》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
我们期待着那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作者 简介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 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曾任《武汉晨报》副总编辑,现任 《人物汇报》总编辑,著名知名乐 评人。 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著有 《回到歌唱》、《听者有心》、 《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 等。 善于点评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笔 把保罗・西蒙、黄舒骏、齐秦、王 菲、U2、雅尼等这一个个与音乐有 关的名字解剖给你看,但思考并未 仅止于此,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 从音乐的表象背后透视了若干的相 关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文章 思路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9)写“我”的灵 魂被音乐唤醒。
第二部分(10-17)对《五月的 鲜花》的详细的分析。
第三部分(18-28)对将“我” 引入音乐神圣殿堂的老师的追 忆,并为全文作结。
文本 研读
1.找出第一段中场景描写的句 子,体会场景之美。
竹笋拔节 到处是阳光 天很蓝 云朵又大又湿 古旧的青色教 学楼 校园里飘荡的歌声 一 群白衣裳蓝裙子15岁青果子般 的少女
文本 研读
4.第4节“欣赏力的巨变 ”“我 的灵魂突然地就被扯疼了 ”如 何理解?
为下文蓄势,指出了音乐能深 深触动自己灵魂是在17岁之后。 写出了音乐对自己灵魂的强烈 震撼,第5段“这乐声……”一 句,作者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 种震撼。
这些景物体现了生命的律动, 这是大自然的旋律,生活的旋 律,其实也是最美的音乐。
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欣赏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处
8.作者如何为此文作结?有何 妙处?
文章的结尾又重回《五月的鲜 花》,又是一次“偶然”,让 作者“看”到了这首歌,作者 强调是“站着把它看完”, “没有落泪”,传达给读者的 是一种肃穆的、庄严的、圣洁 的情感。
小结
9.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到底 写了什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 活又有什么启示意义?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
词:光未然 曲:阎述诗 -----☆☆☆☆-----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我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欣赏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就失掉了饭碗
《五月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Music----
文本 研读
5.朗读7-10段,讨论问题:
1)作者笔下的李老师是个什么 样的人?
2)《五月的鲜花》带给作者什 么样的震撼?
文本 研读
6.朗读11-14段,作者是如何描述 音乐的?
首先用“似曾相识”来表达音乐带 给我们的“关于记忆,或由此及彼 的联想或通感”,能调动起时间的 深海中的那份泛黄的久远的记忆。
这篇文章是一篇音乐评论,写 《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 震撼,作者详细的描述了这首 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文字细腻,抒情优美。
总体 特色
分析细致入微。
文章前后勾连非常紧密,整篇 文章浑然一体。
乐谱的“似曾相识”
熟悉的音阶、曲调 通感的达成
追忆的曲调
歌词的“似曾相识”
细节的“妙手天成”
文本 研读
7.作者为什么要写李老师和他 爱人的死?
李老师是作者接触《五月的鲜 花》的介绍人,所以作者深情 的缅怀他,而且他妻子的死又 再一次勾起了作者对壮烈景象 的想象。
结尾 的妙
文本 研读
2.这里写《送别》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 指出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 感受形象地化为了具体可感的 “白衣裳、蓝裙子、十五岁青 果子般的少女 ”,这首歌给作 者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圣 洁”感。
文本 研读
3.“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 魂醒了。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说呢?
的鲜花》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
我们期待着那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作者 简介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 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曾任《武汉晨报》副总编辑,现任 《人物汇报》总编辑,著名知名乐 评人。 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著有 《回到歌唱》、《听者有心》、 《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 等。 善于点评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笔 把保罗・西蒙、黄舒骏、齐秦、王 菲、U2、雅尼等这一个个与音乐有 关的名字解剖给你看,但思考并未 仅止于此,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 从音乐的表象背后透视了若干的相 关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文章 思路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9)写“我”的灵 魂被音乐唤醒。
第二部分(10-17)对《五月的 鲜花》的详细的分析。
第三部分(18-28)对将“我” 引入音乐神圣殿堂的老师的追 忆,并为全文作结。
文本 研读
1.找出第一段中场景描写的句 子,体会场景之美。
竹笋拔节 到处是阳光 天很蓝 云朵又大又湿 古旧的青色教 学楼 校园里飘荡的歌声 一 群白衣裳蓝裙子15岁青果子般 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