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血液供应的解剖学
距骨解剖及骨折分型

距骨解剖及骨折分型距骨是连接下肢和足部的枢纽,肩负重力传递和运动的耦联,是足部重要的功能单位。
距骨位于踝穴内,分别与胫骨远端关节面,跟骨前、中、后关节面和舟状骨形成胫距关节(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周围韧带附着众多,外形不规则,解剖结构相对复杂。
其表面约超过2/3 的区域为关节软骨所覆盖,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内侧三角韧带、关节囊、跗骨窦、外侧距跟韧带及颈体交界处的踝关节前方关节囊。
距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足部骨折的3%~6%,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上易漏诊和误治,因此对于骨科医生而言距骨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对于移位的距骨骨折,手术治疗是目前的共识。
手术治疗的原则为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在保护血运的前提下解剖复位,稳定固定,从而获得快速良好的功能康复,以避免二期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坏死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一、解剖结构1、骨性解剖距骨表面三分之二为关节软骨所覆盖,没有肌腱或肌肉附着。
由前向后可将距骨分为距骨头、距骨颈和距骨体,后侧另外两个重要的解剖结构为距骨外侧突和距骨后突,后突被长屈肌腱沟分为内侧及外侧结节,在距骨后突外侧结节后方可发生距后三角骨。
距骨头位于由跟骨前、中关节面,足舟骨和弹簧韧带所组成的关节复合体中。
其内侧为胫后肌腱。
相对于距骨体,距骨颈轴线有15°~20°的内倾,距骨颈部没有关节软骨覆盖,是血供进入的主要部位,同时也是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距骨颈底面构成跗骨窦和跗骨管的顶部。
距骨体前宽厚窄,下宽上窄,与踝穴紧密匹配,可分为上表面、内侧面、外侧面和底面。
上表面和胫骨远端构成胫距关节,外侧面和内侧面分别与外踝和内踝相关节,底面则和跟骨后关节面相关节。
距骨外侧突是距骨体外侧关节面的延伸,无关节软骨覆盖,是距跟外侧韧带的起点,距骨外侧突的前方则是距腓前韧带的附着点。
距骨骨质致密,因此距骨骨折大多为高能量损伤。
2、距骨血供解剖距骨骨折脱位后可能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早期的文献报道认为是由于距骨的血液供应较差并且脆弱易受损伤。
图谱--距骨缺血性坏死

图谱--距骨缺血性坏死展开全文作者:Dawn H. Pearce, Christopher N. Mongiardi, Victor L. Fornasier, Timothy R. DanielsFrom the Departments of Radiology (D.H.P., C.N.M.), Pathology (V.L.F.), and Orthopedic Surgery (T.R.D.), St Michael’s Hospital, University of Toronto由于距骨独特的结构,特征性的骨外动脉来源,和可变的骨内血液供应,距骨易于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AVN)或由于缺血导致的骨死亡。
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原因都与距骨AVN有关。
使用霍金斯分类系统可以预测创伤后AVN的风险。
此外,“霍金斯征Hawkins sign”可以用作排除AVN发展的放射线标记。
在放射摄影中,距骨AVN通常表现为距骨穹顶不透明(硬化)的增加,其次是畸形,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表现为关节塌陷和骨碎裂。
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X线结果可以根据距骨的血管状态和骨修复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磁共振成像是检测距骨AVN的最灵敏的技术,并且可以在临床上高度怀疑AVN时使用,尽管放射照相结果可能是正常的。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显示典型的模式,可用于确认放射学检查结果。
需要冠状CT来观察距骨圆顶的关节面,以排除细微的凹陷,塌陷和碎裂。
尽管如此,射线照相仍然是距骨AVN诊断和时间观察的主要依据。
需要冠状CT来观察距骨圆顶的关节面,以排除细微的凹陷,塌陷和碎裂。
尽管如此,射线照相仍然是距骨AVN诊断和时间观察的主要依据。
图1.霍金斯征 Hawkins signtalus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taxillus ,它指的是马的踝骨。
这些骨头被罗马士兵用作骰子(1)。
距骨是第二大跗骨,具有独特的结构,可以引导和分配体重。
距骨的解剖 ppt课件

足的旋前斜位像(Canale位)
15
治疗
Ⅰ型骨折 踝关节置于跖屈10度或中立位 短腿石膏固定8-12周。去除石膏后进行 功能锻炼,待X线显示骨折愈合后再逐步 负重行走。
Ⅱ、Ⅲ、Ⅳ型骨折 原则上,距骨颈移位 骨折应立即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因为闭 合方法很难达到解剖复位。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术后处理
患肢用后托维持足中立位。如果切口允许,可 早期主动活动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应限制肢体 负重至少6-12周,以利于骨折愈合。在术后6周、 12周拍片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有无距 骨再血管化的放射学证据。
29
大约6周时拍正侧位片检查是否有Hawkins征。 (Hawkins征:在踝穴位片中,距骨拱顶出现 软骨下透明带表明距骨有血供,预示距骨无菌 性坏死的可能性小,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Hawkins征的出现说明AVN出现的可能性小。 出现AVN而骨折愈合,可以考虑用髌腱负重支 具。它能降低通过缺血距骨传导的负荷,但对 防止最终距骨塌陷并不肯定。
早期文献建议长达2年非负重,但不实用。 Inokuchi等人曾报道一例患者保护2年,AVN似 乎已经愈合,但最终仍出现了距骨的塌陷。
30
并发症
皮肤坏死和感染 距骨缺血性坏死(ANT) 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 创伤性关节炎
31
结果
距骨颈和距骨体骨折的并发症往往决定了骨折 的结局。开放性骨折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大, 特别是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多种功能 指标显示外侧突骨折预后较好,其次是距骨颈 骨折,距骨体骨折预后最差。创伤性关节僵硬、 关节炎和慢性疼痛很常见,甚至在解剖复位和 坚强内固定以后也是这样,而在开放性骨折中 更易发生。Vallier等通过对102例距骨颈骨折行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尽管绝大 多数良好复位,但仍有严重的功能受限、较高 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不良的结果。
距骨的动脉供应及临床意义

距骨的动脉供应及临床意义
周华东;姚家庆;戴蘅茹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年(卷),期】1991(9)4
【摘要】在58侧不同年龄的新鲜下肢解剖,观察了距骨的血供,其中分布到距骨颈上面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跗内侧动脉和内踝前动脉。
分布到距骨体的远端跗骨窦动脉来自跗外侧动脉,近端跗骨窦动脉主要来自外踝前动脉,三角支来自胫后动脉下段,并向前下方分出跗骨管动脉。
【总页数】4页(P203-206)
【关键词】距骨;滋养动脉
【作者】周华东;姚家庆;戴蘅茹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71
【相关文献】
1.回盲部的动脉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J], 佘永华;钟雪;吴佳川;尹科;赖敏;马渊
2.距骨的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J], 邵云潮
3.距骨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J], 陆进; 张雨桐; 夏凤云; 宋元元; 李亚伟
4.中国人群距骨形态学指标的三维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J], 刘旸; 韩青; 尹唯凰;
吴乃超; 张奥博; 陈炳鹏; 王金成
5.距骨后突骨折与距骨尾的命名及临床意义 [J], 张思胜;聂存平;周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距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距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讨论距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距骨颈骨折I型骨折以非负重小腿石膏管型固定足部轻度跖屈位6~10周,固定期间需行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活动。
Ⅱ型骨折要尽量早期复位,以减少缺血性坏死的机会。
【关键词】距骨骨折及脱位诊断治疗一、解剖基础距骨由三部分组成,即头、颈及体部。
距骨体上面覆盖滑车关节面,是支撑、传导体重和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部分,与胫骨下端关节面接合。
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中凸,其内侧半月形关节面与内踝相接,外侧三角状关节面与外踝接合。
距骨体中央凹陷两边突出形成马鞍状。
距骨颈无软骨面,其上附着韧带和关节囊。
距骨体纵轴线与距骨头纵轴线相交成20°角。
距骨体下方有3个关节面,即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及跟骰关节。
距舟关节下方有弹簧韧带,后下方为载距突,内侧有三角韧带。
距骨无肌肉及肌腱附着其上,依靠滑膜和关节囊与软组织连接。
距骨的血液供应通过滑膜与关节囊进入,如发生关节囊撕裂离断,可使距骨形成缺血性病变。
距骨血液供应的来源主要是胫前动脉和腓穿动脉。
二、距骨颈骨折(一)损伤机制及分型1.损伤机制距骨颈骨折发生在颈部较为常见,原因是:(1)距骨颈是距骨的最狭窄部位,较为脆弱。
(2)距骨颈上方有胫骨远端关节面的突出部分,下方有跟骨的载距突,容易被压应力和剪应力所夹击。
(3)距骨是足部纵弓的顶点,是踝足部负重和活动的中心,也是下肢与足部负重的交叉点,垂直暴力发生时容易形成骨折。
(4)距骨颈内部的骨性结构缺乏坚强有力的支撑。
2.分型 Hawkins(1970)将距骨颈骨折分为三型。
Ⅰ型:距骨颈骨折无移位。
Ⅱ型:距骨颈骨折伴距下关节半脱位。
Ⅲ型:距骨颈骨折,距跟韧带、距腓后韧带断裂,距骨体从踝穴中脱出。
足强力背伸位,垂直暴力使胫骨下端前缘压住距骨颈,下方的载距突顶住距骨颈底部,距骨颈被由上而下的暴力劈开而发生骨折。
暴力尚轻时骨折无移位,属I型骨折。
距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距骨骨折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距骨骨折的特点、分型、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距骨骨折;进展;综述距骨骨折在创伤骨科中发病率较低,约占足部骨折的 3.4%,全身骨折的0.32%,患者多為青壮年男性[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通事故的多发、施工工地事故日益上升、及日渐多发的高处坠落等一系列高能量损伤,距骨骨折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本文就其研究的现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距骨的解剖和血供特点距骨从解剖位置上可分为头部、颈部和体部,体部又分为外侧突和后侧突,后侧突有内、外侧结节,两结节之间有足拇长屈肌腱通过。
王庆荣、旁施义[2]等人将其形象的描述为乌龟形。
分为头、颈、体、尾四个部分,将解剖学距骨后突的外侧结节定义为距骨的尾部,距骨后突的骨折则是距骨尾部骨折。
这种描述方法较为便捷及生动,易于应用于临床,使得骨折得以科学、具体、确切的定义定位,也使得治疗上更加容易把握原则与方向。
距骨表面60%~70%为关节面。
有七个关节面与周围骨形成关节,上方滑车关节面与胫骨远端形成踝关节;外侧与外踝相关节;内侧与内踝相关节,下方有三个关节面与跟骨形成距下关节,前方与舟骨关节。
距骨的血液供应主要分为距骨外血管及距骨内血管供应系统。
距骨外动脉系统主要来源于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
分布于距骨头部的血管主要为颈上支、跗骨窦动脉等,分布于距骨体内侧的血管主要有三角支、跗骨管动脉等。
距骨内动脉系统主要有颈上动脉、三角支、跗骨窦动脉及跗外侧动脉、跗骨管动脉等组成。
而其上的各动脉间又相互形成动脉网及血管襻。
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相互交通、吻合、成襻、成网于踝关节周围。
2距骨骨折分型2.1距骨头部的骨折占距骨骨折的5%~10%[3]。
其发生时主要是由于足跖曲时发生的压缩骨折或足内翻时发生的剪切性骨折。
2.2距骨颈部骨折占距骨骨折的50%~80%[4],青壮年为主要的受伤群体,与其从事的工作及生活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专题教程:带你详细了解距骨骨折

专题教程:带你详细了解距骨骨折本文为作者授权骨今中外发布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足踝外科一、诊断?二、软组织?三、手术入路?四、手术时机?五、内固定选择?六、术后处理?目录•概述••解剖与血供•诊断•分型•手术时机•切口选择•内固定选择•术后处理一、概述•距骨是连接下肢和足部的枢纽,是足部重要的功能单位。
•发病率低:约0.5%•部位:头、颈、体和周围突骨折。
•预后差、并发症常见、致残率高。
二、解剖与血供60%以上关节面血供血供认识误区:血供极其丰富、血供极其脆弱三、诊断与分型•距骨头骨折•距骨颈骨折•距骨体骨折•距骨外侧突骨折•距骨后突骨折1距骨头骨折•占距骨损伤的5%-10%•受伤机制:足跖屈与胫骨前方撞击所致•影像学:X线不易发现,多需CT,局部血运丰富、坏死率低•治疗:无移位塌陷----短腿石膏固定6周有移位----切开复位埋头螺钉固定2距骨颈骨折•占距骨骨折30%-40%•大多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影像学资料:X线片,CT,canale片(足内翻15度,球管与水平面75度透照)Hawkins分型HawkinsⅠ型:•距骨颈骨折无移•距骨缺血坏死率小于8%•足中立位小腿石膏托固定8~12周——CAMPBELL•注意:须经过CT检查仔细确定关节面平整,移位超过3mm即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复位不满意,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
陈旧或者严重骨折脱位,行关节融合术。
HawkinsⅡ型:•距骨颈骨折移位伴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距骨缺血坏死率可达50%•及时闭合复位:膝关节屈曲,足跖屈并牵引HawkinsⅢ型:•距骨颈骨折移位伴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坏死率达到90~100%•距骨体脱出后可能造成对皮肤和血管神经的压迫以及导致三角动脉扭转或闭塞,故须急症处理HawkinsⅣ型:•距骨颈骨折移位伴距舟关节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3距骨体骨折•占距骨骨折13%~23%•并发症较多,难以处理•颈、体区别?诊断与分型:颈体区别??•Inokuchi等提出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骨折的分界为:外侧骨折线位于距骨外侧突的前方的为距骨颈骨折sneppen分型•一型:骨软骨骨折••二型:非粉碎剪切力骨折•三型:后结节骨折•四型:外侧突骨折•五型:粉碎性骨折4距骨外侧突骨折Hawkins分类•一型:距骨外侧突撕脱性骨折•二型:距骨外侧突大块骨折•三型:距骨外侧突粉碎性骨折5距骨后突骨折四、手术时机?•急诊?•择期?•那些需要急诊手术?•开放距骨骨折•骨折块脱位压迫血管、神经•骨折块移位顶压皮肤可能导致软组织坏死五、手术入路?•前内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内踝截骨入路•外踝截骨入路1前内侧入路:胫前肌肌腱与胫后肌肌腱间进入2前外入路3后外侧入路:踇长屈与腓骨肌间之间4后内侧入路主要应用距骨后突内侧结节5外侧腓骨截骨入路6前内内踝截骨入路7切口选择?•单一切口?•双切口?•个人推荐一侧主切口+辅助切口六、内固定方式•钢板?(放内侧or外侧?)•螺钉?(实心OR空心)(前后or后前)七、术后并发症•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创伤关节炎•距骨缺血坏死小结• 详细检查、明确诊断,分清颈体骨折对手术入路选择至关重要•Hawkins分型:判断预后及医患沟通非常重要指导作用•急诊手术不会降低AVN的发生率,但某些情况仍然有急诊手术指征•移位粉碎骨折推荐双切口有利于复位•简单骨折推荐加压螺钉固定技术,粉碎骨折推荐钢板结合螺钉很好维持稳定性•患者及家属术前需要被告知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创关、畸形愈合、AVN,二次手术的可能性。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血液系统由血液及造血器官组成。
一、造血器官造血器官包括骨髓、脾、淋巴结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组织。
在胚胎9〜IOd,中胚层开始出现造血位点,以后逐渐发育为卵黄囊中的血岛,胚胎期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出生后4周,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而肝、脾造血功能停止,仅当应激情况下部分可再恢复造血功能。
5~7岁以前全身骨髓的造血功能都很活跃,以后四肢长骨中造血组织逐渐减少,但当身体需要造血功能代偿活跃时(如出血或溶血等),长骨中仍可出现造血组织。
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成血液又称外周血,主要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组成。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余下55%为血浆(一种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血浆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蛋白质、凝血及抗凝血因子、补体、抗体、酶、电解质、各种激素及营养物质等。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生成的造血干细胞(HSC),可分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多能祖细胞又称集落形成单位(CFU),进一步发育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在骨髓内分化为T、B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调节HSC的增殖与分化,而且提供其营养和黏附的场所。
单核一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粒、单系祖细胞,在血中为单核细胞,游走至组织即成为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包括骨髓内原、幼单核细胞,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结、脾和结缔组织中固定、游走的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的KUPffer细胞及神经系统的小神经胶质细胞等。
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一)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型,较球型面积更大,以利于气体交换;红细胞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一)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功能主要是吞噬异物,尤其是细菌,是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要对距骨的血液供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 本文通过对 对供应距骨动脉的发生部 踝关节周围血管仔细的解剖观察 , 位、 走行、 分布范围进行系统研究 。 1 1.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数比跗骨管动脉粗大。 2. 1. 2 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在内外踝连线处下行为足背动 ( 7. 8 ± 1. 8 ) mm 分别发出内、 下方( 8. 95 ± 1. 05 ) 、 外踝前 脉, 动脉, 该线向下( 29. 26 ± 3. 10 ) mm 发出跗外侧动脉。再由这 主要走形于踝关节的前 些小动脉发出分支供应距骨血运 , 侧。 2. 1. 2. 1 颈上支 直接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向下发出 , 18 例中 2 - 4 支多见, 管径 ( 0. 3 ± 0. 1 ) mm, 本组 18 例中 13 5 例由内、 例( 72% ) 直接由足背动脉发出, 外踝前动脉发出 ( 占 27% ) , 供应距骨颈血供。 2. 1. 2. 2 跗骨窦动脉 跗骨窦动脉来自跗外侧动脉 、 腓动 脉穿支和外踝前动脉, 位于外踝前下缘者多见 , 在跗骨窦区 互联成网, 跗骨窦动脉由近端跗骨窦动脉和远端跗骨窦动脉 组成, 跗骨窦动脉常见 1 支, 管径( 1. 8 ± 0. 6 ) mm。肉眼观 12 例( 67% ) 管径较跗骨管动脉粗大 。 2. 1. 3 腓动脉 发出跟支和穿支供应距骨血运 , 走行于踝 后外侧。 关节的外、 跟支细小, 为( 0. 42 ± 0. 18 ) mm, 与胫后动脉的跟 骨支分支吻合。 腓动脉穿支管径不一, 为 ( 0. 69 ± 0. 12 ) mm, 在胫 腓下关节上方( 20. 40 ± 5. 64 ) mm 处穿骨间膜向前下方走行 , 与跗外侧动脉和外踝前动脉吻合后 , 发出近端跗骨窦动脉,
第 20 卷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 20 No. 1 Jan, 20的解剖学研究
李元洲, 杨茂伟, 冯 博
沈阳 110001 )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 辽宁
摘要:探讨距骨血管的分布, 为治疗距骨骨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由中国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学实验室提供 已知无临床血管疾病的成人足踝部新鲜尸体标本 18 例, 有色乳胶血管灌注后行踝关节分层次解剖 , 测量供应 距骨主要动脉起点的口径 , 观察距骨血液供应的血管来源 、 走行、 分布结果: 距骨的血液供应来自胫前动脉发出 的足背动脉, 后者发出内、 外踝前动脉、 跗外侧动脉, 胫后动脉发出的后结节支 、 跗骨管动脉和三角动脉供应距 腓动脉发出的穿支和跟支 , 同时还发现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和腓动脉所发出的分支之间形成丰富的血管吻 骨, 合, 各分支之间的血管吻合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动脉血管网 。结论对于距骨骨折手术治疗选取踝关节前内侧入 路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距骨; 血液供应; 应用解剖 中图分类号: R331. 3 文献标识码: 2. 1. 1. 3 B
距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小腿下部的三根主要动脉 , 即胫后动脉、 胫前动脉和腓动脉分支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血管
吻合。 2. 1. 1 胫后动脉 2. 1. 1. 1
胫后动脉走行于踝关节的内 、 后内侧, 在 。 踝关节处依次发出后结节支跗骨管动和三角支 后结节支 又称跟支, 管径在( 0. 39 ± 0. 10 ) mm 之 18 例尸体标本中全部出现 , 间, 是胫后动脉供应距骨体的第 一个分支, 与腓动脉后结节支形成血管丛 , 供应距骨后侧突
E - mail: ymw69@ sohu. com。 通讯作者:杨茂伟, 收稿日期:2011 - 11 - 05
18 例腓动脉穿支 2 例( 占 11% ) 缺如。 3 3. 1 讨论
[1 ] 距 骨 周 围 血 液 供 应 的 分 布 规 律 MULFINGER 在 1970 年对距骨血供做了研究 , 认为距骨血供分为骨内和骨外
血液供应。PETERSON 等在 1974 年详细的阐述了距骨的 血供主要来胫后动脉、 胫前动脉和腓动脉及其它们之间相互 的血管吻合。 ( 1 ) 距骨颈上表面 颈上支除供应距骨颈上表面外 , 还向 内与三角支和跗内侧动脉相吻合 , 向外与近端或远端跗骨窦
由中国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实验室提供的已 10% 知无临床血管疾病的成人足踝部新鲜尸体标本 18 例,
福尔马林液体、 天平、 游标卡尺( 精确度为 0. 01mm) 等等。 1. 2 实验方法 将配好的乳胶溶液从腘动脉注入 , 常规 10% 福尔马林防腐固定 1 - 2 周后, 于踝关节前侧暴露胫前 内侧暴露胫后动脉及其分支 、 外侧暴 及足背动脉及其分支、 露腓动脉及其分支, 测量并标记它们在各分区中位置 、 走形、 直径大小及分布。 2 2. 1 结果
2. 1. 3. 1
2. 1. 3. 2
的血供。 2. 1. 1. 2 跗骨管动脉 18 例尸体标本中 17 例出现跗骨管 动脉, 其中 12 例( 67% ) 直接发自胫后动脉, 发自足底内外侧 动脉处近侧的 ( 20. 39 ± 5. 42 ) mm 处, 管径为 ( 0. 6 ± 0. 1 ) mm, 4 例标本发自足底内侧动脉距起始点 ( 0. 33 ± 0. 08 ) mm ( 占 0. 05% ) , 处( 24% ) , 另有 1 例跗骨管动脉缺如, 向前或 向上经趾长屈肌腱和踇长屈肌腱鞘之间到达跗骨管 。
距骨是全身唯一无肌肉附着的骨骼 , 其表面大约被 60% - 70% 关节软骨覆盖, 本身没有独立的供养血管 , 仅通过增
[1 - 3 ] , 厚的韧带与关节囊分布供应其血运 由于这些解剖特 征, 距骨的缺血坏死成为距骨骨折的主要并发症 。 因此, 有
三角支 18 例标本中均可见到三角支 , 其管径为 ( 1. 14 ± 0. 04 ) mm, 起源较复杂, 解剖发现三角支源于胫后动 7 例与跗 脉多见, 其中有 10 例( 占% ) 直接起源于胫后动脉, 骨管共干起自足底内侧动脉 , 发自该动脉起始段距起点约 ( 8. 8 ± 1. 44 ) mm 处, 三角支向前上方穿三角韧带 , 三角支少